7月26日 第4期

1. 學者法師淨因 才子作家陶傑
說苦道樂

記錄整理/盧小瓏 攝影/馮剛睿

一位是香港作家,有才子之稱,死神一度與他擦身而過;一位是法師,精研佛學。二人坐在一起,由心經的苦厄談起,有個人入世的煩惱事,也有佛祖出世的麻煩事,一層一層,條分縷析,直談至如何才可走進快樂之境,大可細味。

陶傑先生(以下簡稱作家):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苦厄,佛教指苦來自人的貪念;厄是外在的,在釋迦的時代,是指人在森林遇到老虎,坐船遇到風浪啊,跟人本身沒有關係。佛教的智慧很有道理,她把內在的和外部的區別開來。但在中國,現在厄變成了苦的一部分,全世界都是一樣,臭氧層、海嘯、旱災啊水災啊,都是出於人本身的貪慾,無窮的追求,破壞了自然的環境。

「苦」和「厄」
淨因法師(以下簡稱法師):你這個觀點很有意思。在佛教中「苦」和「厄」確實應該分開講,苦是內心的,厄是外在的。不過當今的人對內在的苦很少意識到,因為他沒有反思能力。然後重點去強調厄,是外在的;而且認為苦是來自於外在的,而不是來自於內心。

作家:這是錯誤的觀念。你要先認識苦,才懂得厄從何而來。毛澤東說「人定勝天」,「與天鬥爭其樂無窮」,完全是錯誤的,這是入了魔道。所謂心無罣礙,現在罣礙太多,六根不清淨,四大不空。全中國發展汽車工業、崇尚名牌、瘋狂追求物質、獵殺野生動物,種下很多苦因。

法師:可不可以這樣解釋,心經裏面解脫的方法,就是心無罣礙。佛教講解除苦,重點強調的是解除內心的苦,通過內心解決外在的厄,也是有幫助的。但是現在,外在的厄和內在的苦都混到一起了,使得苦更苦。「與天鬥與地鬥」你認為不對?內心的苦固然是通過反思去解決的,佛教講緣起法,內心的苦和外界的苦是相關聯的,外界的苦可不可以透過內心來改變呢?

作家:但鬥到像毛澤東那樣,鬥到把樹木砍光,把河流填滿?香港也有這樣的問題,比如填海,破壞了佛教講的地水火風,四大自然因素的和諧,維港填海,珠三角建廠,污染物飄過來,天是一片烏黑。無明本來也是指內心的,但是現在外部客觀世界也變成無明。

快樂和煩惱
法師:一個人快樂的感覺,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他們唯一的目標是賺錢,賺了錢他就有了快樂……

作家:是快感,不是快樂。英文裏快感是passion,快樂是happiness,層次是不同的。快感是一些色慾啦、食慾啦……色裏頭所有的享受,從吃的、女人男人的、金錢地位房子名車的,這個色破不了,是沒辦法的。

法師:人的快樂其實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生存問題,生存的問題涉及到物質,物質的問題當然是科學、經濟、商業,不可以否定。第二是我們怎樣看待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不是說數量多能夠代表快樂,這是心靈的問題,make the best use of our belongings,你怎樣看待你的財產。

作家:或者是從這些belongings,要make life better,就是生活過得好一點,並不是你擁有物質就代表過得好。

法師:物質是基礎,是很minimum的,真正要帶來一種非常滿足、非常安然、非常怡人的,那麼要妥善管理好我們所擁有的物質,怎麼樣管理就是一種智慧了。mind management,管理你的心。現在一般人都是教人怎麼去拿,take。拿了還有更重要的,你怎麼用它。這需要一種智慧。中文「積累」這個詞,積跟累,積累財富,積得愈多愈勞累。我看也不見得。如果有智慧,你積得愈多愈輕鬆也是可以的,因為身外之物也是一種資源。

作家:所以說佛教裏面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苦,你先要認識這個問題在什麼地方。集,是下一階段,可能也包含你說的管理的意思,或者把苦斷掉。所以四聖諦裏已經有了答案。

法師:一個很成功的人,比如像你,人家看你是笑瞇瞇的,但其實你的苦惱也蠻多的。對不對?人有麻煩的時候會不會開心?比如你遇到麻煩的事情麻煩的人,我估計你一定很多,我看到網上有人罵你啊……

作家:那很多,寫作的人難免入世一點,有時候會引來誹謗、罵啊,觀點不同。有時候要做到佛家講的八風不動,還有追求禪定。我不是說我能夠坐禪,而是說獨處,一個人多讀讀書,少去去卡拉OK打麻將,也算是一種比較淺的禪定。

法師:以前我有一種誤解,認為一個人成了佛就沒有任何麻煩。後來才發現,釋迦牟尼佛證道成佛之後,麻煩也不少。比如說他很多弟子不聽話,別人對他有議論。再比如說提婆達都,他的堂弟,老想害他,比如說他的釋迦族,他晚年的時候琉璃王來消滅他的家族,這都是生與死的問題。我後來慢慢想一個問題,佛陀成了佛,應該永遠開心,但是他的家族滅亡了,如果他還開心就不合常理,那麼一個人有苦難,一個人有麻煩時,仍能快樂,才是修行的真功夫。

作家:也有可能。吃的是草,擠的是奶。佛經故事說佛陀看到有個地方鬧饑荒,人沒有吃的,他化成一條大魚,讓人們往他身上挖肉,挖一塊長一塊,千刀萬剮,無休無止,很痛苦。所以成佛,或者耶穌,他本身是神的兒子,他怕什麼?還有地藏菩薩……

法師:地藏菩薩、耶穌基督、佛也好,其實都表明了一個信息,人生不是沒有苦難,有苦難而能快樂,這就需要一種智慧。沒有智慧,就會煩惱。

一顆清涼的心
作家:很多的stress都要從宗教裏找答案。現在中國香港外國都講纖體、美容,怕胖。其實這也是苦。心經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裏面看得出vanity,一種虛榮。什麼叫美?叫健康?稍微胖一點無所謂,瘦一點又有什麼關係?

法師:誤導一種價值觀,不斷鼓動你消費。其實這就是一種引導,涉及到佛教所講的正知正見。這就帶來另一個問題,社會上人的成功,用什麼衡量?金錢、地位、權力,這些都是有限的,無形中帶來競爭。很多人也常常問我這個問題,你想要推動社會進步,你就要競爭,佛教裏又講隨緣隨分,好像有了問題。你怎麼看?

作家: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妥協,平衡嘛。追求權力,這個權力用來做什麼事?用來作惡或者是行善,手上的權力是破壞世界的和諧還是促進社會的和諧?權力可以去霸佔油田礦山,權力可以去建立和諧的秩序,或者是立法,保障資源財富的分配。怎麼使用權力,跟佛教沒有基本的矛盾。講入世修行嘛,帶髮也可以修行,不是說個個都要當虛雲和尚。

法師:其實在哪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顆清涼的心。心裏清淨,哪裏都是淨土,太講究形式,反過來是一種attachment。現在的社會,人為了表明一種形象或形式,很多都是沒有必要的,做秀。但你不做也有人說。也是很正常的矛盾。

作家: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我這幾年不敢說是信佛,學學佛啦,門外漢,沾點邊,看看經。般若經、心經、金剛經、楞嚴經。佛經很難的。明白固然難,做到更難。楞嚴經裏二十五法門,七大,六根六塵,六識啦,通通弄懂然後要克服,是很難的。

法師:從理論上理解是很重要的,但下一步是把它變成生命的一部分,不是理論懂,而是你真正能吸收,變成生命的一部分,這是最難的。

作家:比如定、慧,先做到定,才能有慧。定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要隨大流,不要跟外邊一樣喧嘩、狂躁、情緒衝動。這涉及到效率。效率一定是好事嗎?有的事是細水長流的,禪定、太極、氣功,沒有速成的;中國的京劇、繪畫,哪能講效率?這個心要培養的,然後一步步來。武術也是,紮馬要學兩三年,書法有速成的嗎?所以我們要把生活裏的速度這個詞,speed,重新定義,並不是說什麼都快就是好的。孫中山當年從檀香山坐船回中國,在海上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日出日落,天地之間人這麼渺小,才產生了革命動機。這是一個「定」。現在十幾個小時的飛機,能夠有這種定嗎?所以工業文化,西方帶來的所謂科學現代化,不一定都對人的心靈有好處。

法師:帶來的是一種工具,弄不好就被它左右,被它控制。我們現在是變成它的奴隸,slave,而不是我們變成它的master,這是很大的問題。今天我跟你學了很多。

作家:是我跟你學了很多。

2. 禪心法語 Go to Issue Menu  做。空。一念
聖一法師 口述 寶林禪寺眾弟子 恭錄

做什麼事不要當作私人,為大眾做,為三寶做,收徒弟為釋迦佛收。
死後做一百次不及生前做。

孝順父母生前可以享受到,死後孝順,他們享受不到。未來無得修,過去知道也無用。
八識也不是真實有,若是真實怎麼可以轉識成智?若是隨八識一一受果報,等到彌勒佛出世也還不了。單是殺生食肉的果報,也無量無邊,若發心修行、受戒,悟了無生法忍再還也可以,財債、命債、色債、肉債若空了它,就不用還,般若能空一切法,將阿賴耶識一切有漏種子轉為無漏種子,成大圓境智。

眼前事,今晚回家便空了,今世事都空,何況前世事不空。
假戲真做,做人是假,做女人也是假,女人做得好,男人也做得好。
女人是男人做。男人打妄想,想女人想得多來世便做女人,想佛念佛憶佛將來必定見佛。
眼前一念,佛是佛,魔就是魔,貪瞋癡就是貪瞋癡。如來者無所來亦無所去。
眼前一念,看見這一念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有所從來有所去就是騙你。
執著,眼睛不是我,黃金不是我,死時不是我,死時帶不去,念十萬佛是我的,帶得走,念佛功德帶得走,可以生天,生極樂世界,轉女成男亦得,這十萬佛號功德,也是無我,如麵粉無我,做饅頭也得,做油條也得。
今年的禾乃舊年的穀種,前世作福,今世有福。


3. 錢孔觀法Go to Issue Menu 現代法輪,運轉維艱
撰文/李師成

今年七月,倫敦高雲花園皇家歌劇院的戲碼是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和浦契尼的《杜蘭朵》。我在法國里昂耽擱了兩天,《費加羅》聽不成了,還好可以趕上《杜蘭朵》。因為有英文字幕,對於不諳義大利文的我,在英、美聽歌劇比在義、法更享受。在歌劇院內我發現這些像我們京劇與粵劇同樣不合時宜的古典藝術形式,卻有高比例的年輕人觀看。為什麼?雖然你不能大幅改動歌劇的根本,包括旋律、歌詞、故事等,但在宣傳、燈光、表演尤其是舞台設計上,每處都有現代的痕跡。

這叫我想起中國的佛教,今天法師穿的袈裟是漢朝的服飾,佛教徒要遵守的教律是一二千年以上佛教社會的規矩。很多佛教徒還逃不離「拜神婆」的模式,雖然加插了一些已變成不知所謂的口頭禪,例如「隨緣」、「放下」、「無常」諸如此類。如何將一套無神、科學、生活化的寶貴人生哲學承傳,讓經過現代教育洗禮的青年人去接棒?應是中國佛教人士一項最重要的課題。佛學的博大、精深、微妙及美妙不足為外人道。佛典的浩瀚如海(將大藏經覽閱一次,聞說要花上一位有學問的僧人七年閉關的時間)及中國佛教很多歷史的包袱,要叫今天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人望之而卻步。

如何讓佛法在現代社會推廣,問題一大籮,例如佛學教育質素的提升。在香港,家長們如蟻附羶為子女報名的中、小學,是天主教、基督教而非佛教學校,為什麼?香港居士林佛學初班裏有數位年輕的學員跟我說,家人擔心他們去聽佛學,會被人騙財,為什麼?有些年輕人去參加法會,讓那些比基督教、天主教更複雜難懂的儀式,弄至舉止失措,望而卻步。這些問題都值得有心人反覆思考及研究。

4. 七月讀書Go to Issue Menu 清幽香江梵宇
撰文/賴靜涵

書名:香江梵宇
總監修:釋永惺長老
出版:香江梵宇出版委員會

似乎外地人對香港的感覺,只是一個購物天堂,有很多國際精品名品店,星羅棋布在港九之間,好像香港只提供物質享受而已。提到人文精神,似乎令人停留在風水八卦方面,好像香港人都是迷信的。看過《香江梵宇》,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僅對香港佛教歷史有所認識,還會發覺香港清幽的一面。

在香港,除了城市裏面的小佛堂,還有那種渾然天成、深山林間的梵宇。佛教的寺院可說是多樣化的,然而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幽靜而清涼。《香江梵宇》可說做了完整的紀錄,是假日郊遊的參考手冊。

有人或許以為寺院就是拿著香去拜拜的地方,其實在巍峨梵宇的背後,卻是一頁頁感人肺腑的歷史。香港佛教的寺院最早可溯自明代宣德年間,在元朗錦田的凌雲寺,是因為鄧氏家族的寡母誠信佛教,兒子為了孝順母親才幫母親蓋座寺廟讓她靜修,所以「以孝證佛」就是香港佛教的緣起。這麼感人的故事,在香港佛教寺院發展史上是常見的。東蓮覺苑是何東爵士的張蓮覺夫人當初念在本港沒有一座現代化的育才弘法機構,也是為了安置可憐失學的青年女子,於是想設置一座義學來致力教育的義舉,得夫君大力相助,終於成就了東蓮覺苑。還有很多寺院道場的建設,都有很多慈悲喜捨的故事,這說明了香港佛教的發展,事實上就是與慈善事業的義舉,與香港的繁榮共同成長。這些都在本書中有充分的說明。

近年來佛教寺院建築也受到香港政府的重視,寶蓮寺的大佛、志蓮淨苑的仿唐木造建築,都成為觀光旅遊局大力推展的景點。其實,香港還有很多這樣值得參訪的寺院,不管是莊嚴的大佛殿,還是潔淨的小佛堂,古樸佛桌,還有古木參天的小徑,在夏季襖熱的天氣裏,只有寺院才有這種穿透心扉、有別於冷氣的清涼。說真的,寺廟景點,香港旅遊局真不應該放過,畢竟除了逛街購物以外,還有很多讓人感動的地方,愛鄉愛土的情懷,不禁油然而生!《香江梵宇》就證明了這一點啊!


Go to Issue Menu5.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盂蘭附薦法會
8月1至7日上午9:00至下午4:00
妙慧法師帶領念誦地藏經
接受附薦登記
8月6日下午5:30
放大蒙山施食
歡迎各界參與

梵唄班
主持:妙慧法師
逢周六下午2:30

瑜伽及北傳靜坐班
主持:黃耀光居士
逢周六上午9:30
收費每月250元

念佛晚會
主持:妙慧法師/逢周日晚上7:00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查詢:2572 2437

香江點睛
禪修共修(禪坐、研討、巴利文唱誦及慈心禪)
逢周六下午3:00
主持:陳鴻基、鍾健榮
葛榮禪修同學會
香港北角英皇道368號榮馳商業大廈3樓
查詢:9208 0404陳鴻基
如何修持蓮師三寶總攝
逢周六下午3:00
主持:喇嘛蘇南
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九龍觀塘成業街13號華成工商中心九樓912室 (2343 8371)
查詢:2760 8381 / 2760 8313

Go to Issue Menu6. 徵稿啟示

《明覺》特刊接受投稿,內容圍繞佛教與社會、佛教與人生、佛教與教育、佛教文化、藝術、歷史等等範疇,務求深入淺出,言之有物。編委會決定來稿刊出與否,若不刊出恕不退稿;編委會並有權刪改來稿,不欲刪改請註明。一經刊出即致稿酬?? 
 文章篇幅:長文2000-2500字,短文約600字
 作者資料:請附真實姓名、筆名,聯絡電話或電郵、通訊地址。宜附作者簡介以供參考。
  投稿方法:請用以下途徑,請註明《明覺》特刊編委會收。
傳真:2572 4720
  電郵:tlkymag@biznetvigator
  郵寄: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學佛釋疑》一欄歡迎讀者來函發問,問題經編輯篩選後交由法師、佛學學者為讀者解答。(來函途徑同上。無酬。)

Go to Issue Menu7. 預告:8月2日星期三

岑逸飛:〈陰曆七月十五日:道教言鬼,佛教重孝〉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