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卷首語 寧靜的革命
撰文/淨因法師

由於不同的文化產生於不同的社會背景,導致各種文化之間在思維和價值觀上存在着巨大的差異。當不同文化現象發生碰撞時,衝突在所難免。對不同文明的認識決定了解決文化衝突的手段。如果把自己的文化看成是優等而把一切其他民族文化看成是「落後」與「劣等」的,依據「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必然以暴力手段消滅他人的文化;如果把自己的宗教看成是唯一的正統,而把其他宗教看成是異教,那麼發動「聖戰」去征服異教便有了借口。歷史的教訓告訴人們,以上兩種解決文化衝突的手段,引導一幕幕民族衝突悲劇的上演。

當外來的佛教文化遇到中國傳統的老莊孔孟思想時,衝突十分激烈。古德們以「寧靜的革命」這種方式巧妙地化解了一次次的衝突。具體方法是,古德們隨順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趨勢而不失時機地找出與之相應的佛教義理加以弘揚,在彌補與豐富儒、道不足之同時,逐步使中國人了解、接受這種外來的文化,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深深地扎根於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譬如說,兩漢時期黃老信仰與神仙方術盛行,大德們則以「清靜無為」的學說來介紹佛教;魏晉時期喪葬文化流行,大德們則大力弘揚「輪回業報」的倫理;東晉期間玄學興起,高僧們則大力弘揚與之相應的般若學,最終形成玄佛合流的局面;隋唐之時,高僧大德們抓住唐朝開明的文化政策,在佛學儒學化的同時,創宗立說,佛法大興於天下;到了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在程朱理學與禪學相互吸收的過程中,大德們把禪宗改造成與中國固有文化融合最徹底的一大宗派,禪法大興於天下……

過去一百年社會形態的發展,超過了過去五千年人類文明發展的總和。這種變化改變人們的工作、思維和生活方式。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衝突早已發生。有識之士以務實的態度,選擇大學為基地,悄然進行新一輪佛教「寧靜的革命」,積極探討解決這一衝突的可行性方案,以期使佛教與現代文明相應,使更多身心疲憊的現代人受益於佛陀的智慧,令人讚歎。

Go to Issue Menu2. 資訊時代的佛學發展——東蓮覺苑建立全球佛學聯網
撰文/張華 攝影(部分)/黃永昌

廿一世紀進入知識的年代,佛學的發展也要與時並進。東蓮覺苑基金會主席何鴻毅先生以其高瞻遠矚的目光,早年便開始建立佛學教研的全球聯網,在加拿大、泰國、香港等地資助成立佛學教研基金和佛學中心,推動佛學研究和學習,以回應世界各地愈來愈多人有志於學習佛學的需求。

佛學不但是一門宗教學,也被視為現代世界中的心靈管理學,在奇詭多變的時代裏,發揮它淨化人們心靈健康的效用。

東蓮覺苑自2001年起,先後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泰國佛教國際大學IBC、加拿大卑詩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以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設立佛學教研基金,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佛學研究。保守估計,東蓮覺苑對上述大學的捐贈已超過一億港元。

培養人才

對於這項工作,何鴻毅主席曾經表示:「選擇大學作為教育基地,是因為中學生對佛學尚未形成興趣,寺廟又多是佛教信眾前往,未能廣泛接觸大眾,而大學的年輕人已能夠成熟地思考宗教等哲學問題。」

東蓮覺苑董事李焯芬教授在接受訪問時也表示,東蓮覺苑的目標是要多做點大學的佛學教育工作,希望能達到以人影響人。

成立至今已五年的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正好是一個例子。中心部分經費由東蓮覺苑資助,開辦證書、碩士及博士課程,課程涵蓋語文、歷史、經論、佛學的現代應用等,學生來自世界各地。

回應社會

也是香港大學副校長的李教授認為,在大學內成立佛學研究中心,可說是回應了社會的訴求:
廿一世紀是資訊的時代(Information Era),資訊發達,學習佛學不再像古代般走進深山;只要大家願意就很容易接觸到佛學。

信息的傳遞有助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時也使競爭激烈,使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大增,並出現各種情緒問題;而佛學正是一門心的管理學,有助現代人的心靈健康。

近年大學的發展,包括香港大學,已不再是走向專科化,而是多兼及專業以外的人文教育,佛學正是其一。

傳統的佛學教育或專門而狹窄,或淺白而欠深入,或如西方大學般設置一兩科佛學,但不夠全面。佛學中心則是世界首間在綜合性的大學內成立專門的佛學研究中心,有系統地教授佛學知識,且收生不限宗教背景。

香港優勢

李教授續說:「香港是東西文化交匯的地方,同時又是一個可容許不同宗派學說互相交流和傳承的平台,這可以讓更多感興趣的外國人多了解佛學,也可以讓中國內地和外國的學者作交流合作。」

此外,香港的佛學中心人才較多,可以作為海外其他地區,如泰國、加拿大等佛學研究中心的支援,讓香港的學者到訪當地大學作訪問教授,增進彼此的交流和聯繫,從而建立起一個全球佛學教育的聯網。

有些人認為佛教只是迷信或局限於學術象牙塔內,何鴻毅主席並不認同,他說:「佛陀有很多指示,信徒並不是每日裝香,在佛像面前三跪九叩就代表虔誠。其實只要平日多在社會上替佛教做事,譬如去關心一位臨終的病人,這些已經是一種發佛心的功德。」

服務社會

因此,港大佛學研究中心很強調服務社會,例如支援瑪麗醫院的末期癌症輔導中心的工作;又或與其他學系做一些如調解家庭糾紛的社會工作。李教授相信:「佛法就是教人如何放下,由此出發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所以佛學中心的工作,是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並重的。

學佛十多年的李教授說,回想這段開荒牛的日子,當然不容易,最初由東蓮覺苑捐助部分經費,到現在已可做到自負盈虧,他坦言「算是有了很不錯的開始」,並「希望一步一腳印多做點有關的工作和社會服務」,以配合東蓮覺苑的發展。

能夠在全球範圍建立起佛教教學與研究的網絡,提升人們對佛教的認知和了解,便是廣結佛緣。

意想不到的學習

2006年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碩士班畢業的龐卓貽說:「我很喜歡它的開放性質,這裏的同學,不管是出家的,未出家的,甚至非佛教徒,都可以一同分享彼此的經驗,互動互學。」龐卓貽笑道。

本身念酒店管理,後轉行教書,並成立愛信望慈善基金的龐卓貽認為,這兩年的學習使她能把佛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教育本身就是與人的接觸,這點跟佛學很相近;所以我在教書時也不能單從自已的角度出發,而是要尊重每個人,這就自然地把佛理融入教育中。」在她念碩士期間適值籌辦基金會,在這摸索的過程中,她坦言佛學的道理反而給了她一點啟發和指引,這是她意想不到的收穫。

龐卓貽說,念佛學只是一個過程,卻給了自己一點牽引,好讓自己在生命中繼續修練。她寄語未來的學弟學妹們:要以平常心去念佛學,不必執著,否則反而會錯失了很多東西。

Go to Issue Menu3. 心法語 修行‧果報
聖一法師 口述 寶林禪寺眾弟子 恭錄

丁丑年七月初四日

從無始以來,不聽大眾的話,不聽佛的話、祖師的話,就會犯過。馬祖、六祖都不離大眾。

幫人就是幫自己。

看!我們一隻手不成,我們有兩隻手,有兩隻眼睛,有兩條眉毛莊嚴。有手無腳也不成,我們有兩隻腳,這些都是大眾。向大眾求福,大眾可以開我們的智慧。

這個身體,下地獄是它,成佛作祖也是它。這個身體修行:

不殺生──是事無漏──是持戒。

不殺生的心未明白──是禪定。

殺生的心可以見到,不殺生的心不容易見,所以說無漏法。

*  *  * 
染始終沉迷,研究不是究竟解決,談論令心動搖。(佛教刊物閱後有感)
*  *  *

丁丑年七月廿三日      對居士開示

果報還是果報。
修行還是修行。
上班還是上班──果報。
念佛還是念佛──修行。
吃兩碗飯還是吃兩碗飯──果報。
病障還是病障──果報。
富貴還是富貴──果報。
念佛希望見佛。
念父母希望見父母。
放生功德迴向大眾,一切迴向即無自私。
念佛即不要打妄想。
前世謙恭,讚歎別人,今世高大。

Go to Issue Menu4. 遊心法海 轟轟烈烈的廿九歲生日
撰文/賴靜涵

假如廿九歲生日的那一夜,太子沒有出走,今天大概也沒有佛祖可以禮敬了。

悉達多太子的憂懷,看在父親淨飯王的眼裏,憂心不已,以當時流行沙門思潮來看,他怕太子就此出家去了。事實上太子剛出世不久,宮外忽然來了一位道行精深的修行者阿私陀仙人,主動要求來看剛出世的嬰兒,並說出重要的預言:「這孩子,如果繼承王位,就是威震印度、萬民安樂的轉輪聖王,如果出家修道,就會是萬眾導師的大聖佛陀。」

這樣的預言,淨飯王當然開心,但對「出家」二字始終耿耿於懷,他想到只要悉達多不出家,不要去當什麼佛陀,只要能登基繼位就好了,所以讓悉達多接受了軍訓、帝王學、婆羅門教等各種教育,然後漂亮的表妹耶輸陀羅嫁過來了,可愛的羅睺羅也出世了。但是淨飯王還想到,「男人的弱點,就是欲樂!」要留住悉達多的心,就要讓他充分體會到權勢與慾望的好處。於是國王不斷在宮中盛陳百戲,樂舞不絕,意圖要迷住悉達多太子,不要讓他出家。

然而,榮華富貴並沒有迷惑悉達多太子的心志。佛陀講經的時候曾說到自己年輕時雖然過著奢侈的生活,但看到別人生、老、病、死,就像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時常為之煩惱、悲傷。這個無法解決的生老病死問題,和它相比,榮華富貴又算什麼呢?悉達多太子用清醒的態度正視生命的真相,自然皇家的奢華富貴對他就不起作用了。

淨飯王卻更加擔心。為了取悅太子,他命令下屬時常載太子出遊,前三次分別遇到了老人、病人與送葬行列,讓太子感到更加憂傷。但是最後一次出遊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安詳而清高的出家人,這讓太子興起了出家的念頭。這樣的念頭不斷醞釀,就在廿九歲太子生日那晚,淨飯王安排盛大慶典、宴會來慶祝,就在曲終人散後,悉達多太子下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趁著眾人酣睡之際,他悄悄驅車離開王宮,離開自己的王國,脫下王子的服飾,換上粗布皂衣,從此開始了出家的生涯。

(十)

Go to Issue Menu5. 讀者‧作者‧編者 談空
撰文/賴靜涵

編輯先生:

拜讀李師成先生第17期〈我要走至穹蒼的背後〉一文(可參閱www.buddhistdoor.com)。很喜歡他的文章,而且大部分都認同。可是最後的一句卻不苟同。

他說:穹蒼並且根本不存在。一切現象皆無其本性,諸法皆空,我空,人空,物空,空空如也。

給人的感覺是很虛無,很消極,什麼都沒有。這樣說對佛教有負面的不良影響。

我們應該要講,穹蒼、諸法等現象是有的,人、我的感受也是有的,但不是永恆,會改變的所以不實在,但有其作用。請參考黃家樹居士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乙二、修般若行,丙一、觀五蘊空。他講解得很清楚,我不再重複。多謝。

多倫多讀者 宏信

李師成先生的回應

編輯先生:

在我專欄文章生涯裏,對讀者的意見通常是不回應的。今番為佛法破例一次:空的梵文是sunyata,雖然英文譯為emptiness,中文譯為空。其實sunyata的真正釋義並非如中、英文的字面意義一般,不是什麼都沒有(nothingness)或空無一物的意思,故沒有虛無及消極的伸義。雖然我與黃家樹老師有一面之緣,但我並沒有拜讀他的著作,手頭上更無《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一書。但我深信黃老師會同意空的意義主要有兩點:

(一)無自性;(二)隨緣生滅。

一個沒有空的世界反而是消極,甚至恐怖的。試想想一切存在世界的事物如不生滅變化,宏信讀者的來函也成就不了,我的回應亦不存在。穹蒼如果是一個毫無變化的實有,銀河系內各種物體寸步也難移,能不叫人寒心。

我非常多謝宏信對我文章的稱讚。我是一介讀洋書的小人物,中文筆力非常有限,承蒙錯愛,不勝感激。真情感召之下,說話也不妨過一些頭。現今佛學的研究,重鎮是在歐洲及日本,而非中國。我國在佛學的發展,無論研究及闡釋方法都不能與時並進。例如,佛學對於有、無問題的討論從部派佛教,阿毘達磨至大乘興起時期,皆有大量文獻流傳,日本及西方學術界已有詳細而清晰的論述。反觀在大中華區,論「有」談「無」說「空」的書如汗牛充棟,能看得明、看得上的卻如鳳毛麟角。愚見認為「有」、「無」的問題一如盲人摸象,象是鼻還是腳,兩者皆對,但非究竟。對一個「空」字的平常解釋,為何會牽連到非筆墨所能形容的修行及觀照方法,我大感不惑之餘,有空一定詳讀黃老師的著作以增聞思之慧。佛法無量無邊,豈能盡言,就此停筆。言盡意不盡,字無義不無也!

李師成謹上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晚上 7 : 00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 9 :30
主講:傳慧法師

禪修課程:行禪、坐禪、誦念巴利經文、講課、分享及迴向
日期:2007年1月13日(逢周六)下午2:00
指導: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 15 號
以上查詢: 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香江點睛

四加行禪修營
日期:1月5至8日(星期五至一)
時間:上午8:00至晚上9:30
公開講座:佛子行三十七頌(1月5至7日晚上7:30)
主持:阿丁朋措仁寶切
主辦: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地點:荃灣青山公路九咪半發業里8號 - 弘法精舍
查詢:2498 1638

讓愛飛揚慈善音樂會
日期:1月7日(周日)下午3:00/晚上7:30
主辦: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查詢:2893 7166

Go to Issue Menu9. 預告﹕2007年1月10日星期三

張華﹕〈潘芳芳的自然智慧——新生命帶來的苦與樂〉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