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卷首語 堅持正見何其難
撰文/愚子

一位青年人,翻山越嶺,進入深山求道。一天,他來到一個長期與世隔絕的村莊。好客的村民們設宴招待他。求道者很快發現,該村的居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所有人都沒有長耳朵;與此同時,村民們也意識到,求道者的頭上多出兩塊東西(即兩隻耳朵)。經商議,大家一致認為,求道者生了病,而且很嚴重,應該立即治療。因此大家一起動手,把求道者綁起來,準備為他做切除耳朵的手術。求道者拚命解釋說,「正常的人都有耳朵,你們沒有耳朵才不正常呢!」村民們聽後大笑說,「我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人的頭上會長兩塊東西,你明明病得不輕,還不肯就醫,好愚蠢啊。」一邊說,一邊動手把求道者的兩隻耳朵割了下來。

在現實生活,類似的悲劇時有發生。譬如說,大陸上世紀六十年代通過一次次的運動形成了一種「窮光榮」的特殊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位中國人的思維,以出身於貧下中農家庭為榮,以穿戴補丁的衣服為驕傲……在這種大環境下,若有人膽敢提出通過做生意來發家致富、發展經濟,自然被大眾看成是「走資派」才會做的可恥行為,因而成為改造的對象。

同理,兩千多年來,以儒釋道三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習俗等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中國人最基本的主流價值觀。然而,自「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走下坡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摒棄,特別到文革期間的批林批孔運動中達到鏟除傳統文化的高峰,傳統文化受到徹底否定。在這樣的環境下,信仰佛教也被看成是迷信活動而被大眾排斥。很多人至今仍然受這種思維的影響。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愈來愈多的人已開始對過去的激進態度進行深入反思,因了解而認同傳統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提高民眾生活質素的功用。可以預見,傳統文化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再一次的復興,因為現代人需要它。

Go to Issue Menu2. 專訪佛學班導師趙國森博士
引領找尋生命靈芝

撰文/俞如 攝影/吳偉樂

每年春秋兩季,志蓮淨苑都會開辦免費的佛學基礎課程,宣傳一直不多見,報讀人數卻年年踴躍,五百人的班,每屆均迅速滿額。為佛學班擔任導師的趙國森博士說,可見有意接觸佛教的人仍有不少。從佛學班這十二年來的最大轉變談起,原來如今報讀的人,已由早期大多數為佛教徒,轉為以非佛教徒為主的現象。他指這轉變,其實反映了過往中國人在傳統上對佛教一直有頗深的誤解,才令他們在接觸上難以踏出這信心一步。

近年對佛教感興趣的人愈來愈多,趙國森博士觀察到,佛學班的學員正趨年輕化,有相當的教育水平,其中最大的轉變則是非佛教徒學員大增:「最初來聽這課程的人,都是一些信了佛的年長人士;近年這情況卻有所改變,以非佛教徒佔大多數,一般是經由曾修讀本課程的朋友介紹而來,大部分人可能完全沒有接觸過佛教,只因對朋友的推介有信心,又或因為見到朋友學佛之後有不少正面改變,於是增加了他們想去接觸佛教的好奇心。」他說,這改變正反映過往的中國人在傳統上對佛教有頗深的誤解︰「誤解令他們踏不出這信心一步,所以才要透過一些特別條件和環境,例如朋友的推介等等,才會嘗試接觸佛教。」

對佛教改觀的原因

中國人對佛教的誤解由來已久,惟近十多二十年開始,佛教的形象才從古老、迷信、避世等負面形象中轉變過來。趙國森解釋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佛教界近十多年來,都有許多人不斷在推動現代化的工作,以學校、醫院、志願團體等等形式參與社會,逐漸建立起佛教助人的正面形象;比起以往,現代佛教的傳播渠道亦寬闊得多,如今介紹佛教的書籍普及,接觸佛教比過往更加容易;加上在法師講經以外,居士講學的情況在近二、三十年開始興盛,他們演繹佛學的手法從生活化和學術化為入路,令現代人感到佛教能切合他們的問題和需要;對年輕一代來說,佛教傳入西方社會之後獲得的重視和肯定,也每每能反過來改變他們對佛教的負面觀感,對「人取我棄」產生好奇而開始了解佛學。

曾有人將佛教比喻為藥,只在生病時才會吃,那麼這些前來參加佛學課程的學員,會否都是帶著滿腹「問題」而來?趙國森笑言並不覺得如此,反而認為多數人只帶著一份好奇心,抱著姑且來了解多些宗教對人生不同看法的心態,又或想在人生問題上、生活的價值意義方面有更多了解︰「許多人到了中年,生活較安定之後,便開始思考『人為什麼要生活?』、『一生是否就是這樣的過去呢?』等問題,人總是想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透徹的理解。」

解決人生問題為根本

現代社會複雜多變,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生活上各種矛盾和衝擊,假如沒有一種合理的方式去理解這些不斷變化的現象,便會很容易對生活和情緒造成困擾。例如數年前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衝擊,令人無法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變化,甚至會對自身為何要過這樣的生活感到迷惘。趙國森在佛學班上要說的,其實就是一種理解上述人生各種煩惱問題的能力與方法︰「佛教所討論和處理的,本來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煩惱、苦與樂、人際衝突、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問題的根源;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解決和處理這些問題,令人在這些問題上獲得真正的平靜。」他說︰「佛教提供的是一種思考和實踐的方法,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有時問題其實只在我們的觀點和角度的了解,當執著放下了,便能容納不同的方式去看人生,這樣問題亦會容易解決。」

佛教強調「信解行證」,要透過生活實踐、體驗、了解之後,才會相信,跟一般人以為佛教是迷信、盲信的觀念,完全背道而馳。有不少佛學班同學在上完第一、二堂後,發現佛教跟自己過往所理解的觀念完全不同而感到驚訝。趙國森說︰「曾有學生跟我說,他本來陪太太來聽,因為擔心太太不知聽了些什麼,結果數堂之後,他發現佛教居然幫他解決了許多問題。」類似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在少數,更常見的情況是不少人接觸了佛教後,對人對事的想法變得正面,讓身邊的朋友也開始對學佛也感到興趣,以至改觀。

佛教為何不迷信?
1. 佛教是無神論。即使教主釋迦牟尼亦強調自己是一個人,去通過個人努力圓滿自己的生命。除了佛之外,其他人也可以成佛。
2. 佛教着重現實生活行為,着重當下生活。相信自力,透過自己生命的努力可以改變生命。
3. 佛教避免怪力亂神,往往從我們可以感知的現象去說明問題。

佛學基礎課程
(第二十四屆)
日期︰3月4日至7月29日(逢星期日)
時間︰上午10時30分至中午12時
地點︰志蓮中心二樓禮堂
名額︰500人
費用︰全免(現已開始接受報名)
查詢︰2354 1732
網頁︰www.chilin.edu.hk

Go to Issue Menu3.禪心法語 修行用什麼功?
聖一法師 口述 寶林禪寺眾弟子 恭錄

戊寅年正月初一日

問老和尚事。
師:一九五八年到雲居山見虛雲老和尚。
問禪宗如何修行?老和尚拿一盤花生出來,叫食花生。初時以為老和尚聽不到,再問,也是食花生。可知道,食花生,知其味你是凡夫,不知其味你是木頭,凡夫和木頭之間是禪宗落處。譬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落處。
問:師父你修行用什麼功?
師:現在講經,全副精神講經。
問:從前呢?
師:從前看「狗子無佛性」,話頭一提,無妄想,這個就是功用。
在家可以修行,出家也可以修行,火裏出紅蓮,火不能壞紅蓮。煩惱出菩提,煩惱不能壞菩提。
心是無住,凡夫住於煩惱。

*  *  *

-不求餘物,但求作佛。
-參禪參父母未生以前,妄想未生以前,煩惱未生以前。
-敬如在,恭敬則佛在眼前。若不恭敬,雖有父母,如隔千里。
-取汝心,不取汝色,色身有殘疾。眼睛盲,心不盲。
-淡泊而明志,少欲知足,可以明心。志明可以致遠,譬如孔明,五百年前的事他知道,五百年後的事他也知道。
-年輕不修行,老來就病。

*  *  *

戊寅年正月廿五日

-苦是自招的,不是別人給的,是從前自己種落的,若想無苦,不作就無苦。
-殺盜淫妄酒都是令別人痛苦的。

Go to Issue Menu4. 遊心法海 最後關頭的魔王現身
撰文/賴靜涵

資質優異,悉達多太子禪修成就非凡,特別是很快就做到了印度瑜伽最高的境界,但是悉達多認為天界的境界裏仍然不是最究竟的,他沒有停下腳步,反而追尋更高的境界,因此苦行修持。最後他發現苦行解決不了問題,修行得靠身體來支持,沒有足夠的體力,禪修怎麼樣都修不下去的。悉達多放下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羊乳,增加了體力,便步行來到了決定性的地點——菩提迦耶(Bodhigaya)。他來到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鋪上草蓆,盤腿靜坐。下定決心精進,並發誓道:「如果不達到修行的目的,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再起來。」他深入了禪定境界,經過了好一段長時間,不知道經過多少個日子,常常置身於很深的禪定當中。

對悉達多來講,六道以內的最高境界不是問題,可是當他決定要向六道以外的境界挑戰,這可驚動了一個大人物,就是魔王波旬。波旬是一個魔頭,向來以仇恨號召眾生,用貪瞋癡誘惑眾生成為信徒,當他的魔子魔孫,所以輪迴對他來說非常有利。當悉達多發了那個誓願,震動了魔宮,波旬才醒覺到,要是悉達多成佛,洞澈生命的真相,很多人就會追隨他,不再當波旬的徒眾,將是多麼可怕的打擊!因此波旬決定無論如何,都要阻止悉達多成佛。波旬最拿手的,就是擺出世界上最誘人的權位、美色、財富等來迷惑人心。他告訴悉達多,放棄成佛,眼前的一切都歸悉達多所有,甚且也願意支持他成為世上最偉大的國王,但是悉達多完全都不放在心裏。於是波旬大怒,發動了狂風暴雨,甚且發動了魔軍前來攻打,用武力恐嚇,可是完全無效。最後波旬只好下令三個美麗的女兒,務必用盡一切美色情慾來挑逗悉達多,悉達多運用了神力把她們都變成醜婦,三個魔女頓時逃逸無蹤。

通過了各種試煉,克服了心靈上的挑戰,悉達多戰勝了波旬,證明了心中已無一切恐懼與障礙。就在決定性的那一天夜晚,悉達多看見了天上的明星,忽然發現了宇宙的真理,領悟到一切生命的真相,成為世間上最偉大的覺者。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世尊,釋迦牟尼佛!

(十三)

Go to Issue Menu5. 佛教小常識 經
文、圖/知歸

梵文sūtra,音譯為「修多羅」,含義甚廣,有線、織品、法本、善語教等義,此字與漢文「經」字非常相應。漢文「經」字亦是由織品之直線,再引申為聖者之常道教化。

在《雜阿毘曇心論》中,「修多羅」具有五義:
(1) 出生:即出生諸義;
(2) 泉湧:即義味無盡;
(3) 顯示:即顯示諸義;
(4) 繩墨:即辨諸邪正;
(5) 結鬘:即貫穿諸法。
後來天台宗智者大師將此「經之五義」演繹為法本、微發、湧泉、繩墨、結鬘五種形態,而此五者再就「教本」(指佛陀言教)、「行本」(指修行者的實踐)及「義本」(指佛法義理)三種根源而作出開展。

智者更提出佛經可分為「用聲為經」、「用色為經」、「用法為經」三種形式,當中「法經」的出現,令佛經可以像佛「法身」一樣遍及一切處。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晚上 7 : 00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 9 :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指導: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 15 號
以上查詢: 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香江點睛

初級禪訓班
  日期:1月25日(逢周四)晚上7:30
  主辦: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
  主持:資深導師
  地點:九龍茘枝角永康街23-27號安泰工業大廈B座205室
  查詢:2865 3110

酬佛恩供天;全年大悲懺圓滿
日期:1月26日(周五)上午8:30;下午1:30
主辦:志蓮淨苑
主持:法師領導
地點:九龍鑽石山志蓮道5號
查詢:2354 1888

慶祝釋尊成道日暨傳授三皈五戒
日期:1月26日(周五)上午9:30
主辦:佛教愍生講堂
主持:演慈法師
地點:香港北角英皇道355-361號1字樓
查詢:2808 2373

Go to Issue Menu9. 佛法討論區

《明覺》特刊由創刊至今各期,可登入東蓮覺苑網站www.buddhistdoor.com瀏覽。對特刊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來函本刊,也可進入網站的佛法討論區交流。

Go to Issue Menu10. 預告﹕2007年1月24日星期三

佛教藝術
逢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三刊登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