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生命的綠色
撰文/文心

在19世紀初期的德國,有位父親成功地將出生時有些低智商的嬰兒,培養成一位著名的學者,創造了兒童教育史上的奇蹟。這個孩子叫卡爾‧威特,他八九歲時即能自由運用六國語言,擅長數學,並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等專門學科。14歲時成為哲學博士,16歲又獲得法學博士,成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並終生在德國的著名大學教授學生,被譽為19世紀德國著名的天才。

另一位19世紀的女教育家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取得醫學學位的女性。年輕時曾於大學的兒童醫院裏擔任助理醫師,專注於智障兒童的研究,她認為應著重從教育著手來對待智障兒童,而非僅依靠醫學治療。面對這些當時沒有尊嚴又無人照顧的智障兒童,她提出設立特別學校,以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幫助這些兒童。之後數年蒙特梭利陸續發展出針對智障兒童的特殊教育法。

卡爾‧威特的父親及蒙特梭利都深信科學的教育方法及愛心可以創造奇蹟。卡爾‧威特的父親後來根據親身實踐寫下了《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成為兒童教育領域的早期文獻,也影響了之後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則終生從事兒童教育,她在羅馬的貧民區開辦「兒童之家」,在印度發展地球兒童計劃。由她發展的蒙特梭利教學法,不僅適用於智障兒童,對於心智正常的兒童,其教育效果同樣顯著,如今蒙氏教學法在美國、大陸、台灣等地都被廣泛應用。

今天,在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這所特殊學校裏,多年來致力於兒童教育的兒童文學作家何巧嬋校長及眾多的老師們,同樣以愛心及科學的教育方法一起為學生們創造了一個生命的綠色空間。

對於樹木而言,陽光至為重要。對於學生而言,教育者至誠的關愛、恰當科學的教育方法就如同和煦的陽光,令這些智障兒童真實的生活在佛法所提倡的平等與慈愛裏,生活在祥和與喜悅中。雖然並非每一個智障兒童都可能成為卡爾‧威特,但我們衷心希望這些孩子的生命中,將一直呈現這一份生機勃勃的綠色。






撰文/張佩琪 攝影/黃永昌


應學校邀請幫助教學的義工家長許太

所有種子必須獲得充沛的陽光、適當的養料,才可以茁壯成長。正如莘莘學子一樣,亦需要得到適合的環境,才可以滿懷快樂、自信地面對日後人生的每個階段。在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這所特殊學校中,一踏進校門,便可感受到一份祥和的氣氛,讓家長們放心把子女送到這裏學習。

對學生的信任


中文科張光耘老師

也許,這份祥和的感覺,不單是因為老師們的耐心,亦不因學校的宗教背景,卻更因為學校對學生的信任——所謂「因材施教」,除了是按着學生的程度而相應地調整教授的內容外,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信任,信任他們能夠達到他人的期望。人的智慧或有差異,能力亦有殊別;可是一切形相最終亦只是短暫的,唯獨心念才是人的本質。在教學中,最可體驗這份慈心吧?一來,師長需要付出耐心,二來,面對在世俗眼光中智能較弱的學生時,許多時候大家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沒有學習能力;可是在普光中,恰恰沒有這份偏見。


數學科黃港流老師

在普光,老師從來沒有低估學生的能力,好像獲得了05至06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數學教育學習領域)的黃港流老師說:「其實沒有刻意參加這次比賽,起初設計課程時,亦只是希望把門檻提高,讓學生能夠運算到文字題。當然,家長起初會有一定的困惑,可是,只要把我們的理念向家長闡釋清楚,大家都能理解,而最終的教學成果,亦令大家興奮。」


中文科梁英老師

又或者如中文科的吳慧珊老師、張光耘老師和梁英老師,她們三位在設計課程時,特別加進了「小郵差」這部分;一來可以鍛煉學生運用語文表達自己的能力,同時更促進了師生之間的關係。透過這個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向老師、朋友講出自己的心底話;要是學生年紀太小,未能把握語言運用的話,師長們亦會送贈一些小禮物、心意卡給他們,使學生可以融入普光的大家庭中。

創造一個積極的環境


學生家長梁太

學習,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滲到學生和家長的心裏,而非急功近利地妄想在朝夕間改變小孩的本性。雖然常言道「有教無類」,可是正如梁英老師說,每天都是面對這些學習能力偏低、只有微少進步的學生,一些控制能力偏低的學生,一些老是坐不定、不停尖叫的學生,老師依然以平常心去照顧教導他們,要是沒有佛教思想中的忍辱、精進、智慧,實在不易做到。這種莫大的包容,這種由學生處境出發的同理心,與佛教所講的慈悲其實同出一轍。就算在普光中,許多教員和學生都不是佛教徒,但佛學的理念在學校的教育上,已經透顯出來。黃港流老師亦指出,與其把學習的責任全部推到學生身上,易地而處也許對雙方有更大的得著,也教他相信自己學生的能力,從而產生了設計一系列數學文字題教材的動力。


何巧嬋校長

也是這份信任、認同學生的能力,創造了一個積極的環境。在主流學校內,每每因為考試主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被排除於建制之外,使他們中文科梁英老師的自我形象偏低,亦沒有自信心;相反,在普光中,處處可以見到笑容滿面的學生。好像學生家長梁太形容,當她第一次來到普光時,便感覺到這所學校那份祥和、快樂的氣氛;在這裏,學生不是被囚困的一群,而是愉快地學習、輕鬆地成長。其實何巧嬋校長連續兩年提名校內教師參與這個「卓越教學獎」,不是為了什麼虛名,而是還這些孩子一個公道,證明特殊學校中的學童獲得良好的學習環境,亦讓大眾肯定老師們默默耕耘的努力。

陽光下的成長

在整個訪問中,除了感受到師長們的愛心外,亦教筆者明白,校園環境是另一個讓普光成為孩子理想的學習場所的重要因素。當年普光剛成立之際,還只是一所只能容納幾十名學生的小型學校;到了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間可照顧小一至中六的學校。何校長在談及重建普光學校的時候,特別提到學校中陽光的運用。她把普光的教學理念與學校設計糅合,特別設計了一個天井,使校園洋溢著陽光,使校內的學生可以像幼苗一般,在校長、老師的悉心照料下,得到充足的養份,茁壯地成長,健康而快樂地踏上他們的人生路。另外,與其他學校迥異,學校的圍牆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磚牆,而是以樹影和透明幕板相間,既可讓更多陽光走進校園內,更寓意拆開外界對特殊兒童的歧見,使更多人正面認識特殊教育,不要再把不必要的標籤貼在這些小朋友身上。普光學校,藉著大家的慈悲之心,以及師長的信任,讓家長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進來學習,亦讓普光學校成長,從而幫助更多的孩子。

在每天的早會中,學生都會一起唱《佛寶歌》,而每一次,老師都會邀請不同班級的學生走到台前,帶領同學們一起誦唱。透過這個活動,除了可以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外,更可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主動與其他人接觸。

 

Go to Issue Menu3.

南泉斬貓
撰文/李潤生

在馬祖門下,南泉普願禪師對內典最為精到。對經藏的《華嚴》、《楞伽》,對律藏的《四分律》舊章,對論藏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諸部玄義,無不通達,故師事馬祖後,即能頓然忘筌,自在無礙。

後在今安徽的南泉山修禪。時禪院分東西二堂,兩堂禪僧為奪貓兒而起爭執。南泉禪師見了便執取貓兒而對大眾說:「(任何人)道得(出禪悟之境,便)即(得)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兩堂僧眾,默然無對。南泉禪師便把貓兒無辜斬殺了。那時他的大弟子趙州從諗,適從外歸,南泉把剛才的事向他略述一遍。趙州隨即脫下草履,安置於頭上而出;還未出時,南泉對趙州說:「汝適來若在,即(能)救得貓兒也。」此則公案有多處使人難明,今試明之:

一者,南泉未習禪前,早已通達律藏,而大、小乘的毘奈耶戒律,乃至後來的百丈清規,無不明列「不殺生」是盡形壽當持的戒條,大德南泉何以不能忍手,竟然把貓兒無辜殺害?原來依大乘戒,在某些情況下,「不殺生」戒亦可開而不守,如《瑜伽菩薩戒》有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如殺生、偷盜等)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反而能)多生功德。」今南泉斬貓,非由懷恨起瞋恚心而殺之,而是由利他故,以慈憫心,使禪僧弟子平息紛爭,體會到生死如幻,命如懸絲,此貓誰屬,無有定相,故以最震撼的方法,手起刀落,斷貓性命,以期弟子藉此最強烈的外緣激盪,心智內轉,不往外馳,明心見性,啟動本有生命智慧,終於或能自證自悟。

二者,殺生終是不可悔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何以善律者如南泉亦不知迴避?原來殺戒以殺人為重,殺畜為輕,所以大悲南泉早有「雖行畜生行,不得畜生報」的思想,又有身後「(到)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的大願。所以不會因怕墮惡道而捨眾生,只有甘願:「我寧殺彼,墮那落迦(受地獄大苦)。」這種為法忘身、為度含生而受三途苦的悲願,唯大悲者能之。

三者,趙州置履頭上,以何理趣,南泉許之?愚意以為兩堂僧眾,定必計執養貓的一堂,貓必屬之,未解貓無定性,無定所屬。如涉大川,則草履亦不必置諸腳下。是故藉置履頭上,啟發學人,使其自能破除分別,故得南泉的稱許。

Go to Issue Menu4.

佛法僧三寶的成立
撰文/賴靜涵

成佛以後,釋迦牟尼佛心裏在想,到底這麼深的佛法要講給誰聽?傳給誰比較適合?他覺得,就讓兩位教導他瑜伽禪修的老師聽聽,也許那兩位老師應當能夠接受他領悟的真理。可是當他從菩提迦耶啟程,沿路打聽的結果,這兩個沒有福報的瑜伽大師已經過世了。後來佛陀想起曾經和他一起苦行、又照顧過他的那五位成為行者的大臣,他於是沿路托缽,前往波羅奈城附近的鹿野苑,那時五位修行者正在那裏的樹下坐禪。因為之前他們對於佛陀放棄苦行這件事耿耿於懷,認為佛陀根本就是墮落,所以五人約定了,大家都不要迎接、也不要理會佛陀的到來。然而當佛陀到達時,五人卻又各自違背約定,習慣性地執行當隨從的各項職務,只是心裏還是很瞧不起佛陀。

佛陀坐好以後就告訴他們:「我是已經開悟的佛陀,超越生死的如來,我為你們說法,你們也必然將會開悟。」這樣說了三次,可是五人也同樣回絕了三次。最後佛陀對他們說:「你們過去可曾聽過我如此自信的話嗎?」他們才開始仔細看著佛陀的面貌,今日充滿自信光耀,具有神聖威嚴,確實與往日所見到的悉達多太子相貌有很大不同,這才被佛陀的氣質與誠摯所打動,五人於是準備好聽佛陀說法。

佛陀說:世間有兩種極端的態度是修行人所不該持有的,一是耽溺於愛欲,另一則是極端的苦行,這兩種對於解脫來講都沒有幫助,只有行持「中道」,才能開智慧眼,到達生命的最高境界。那麼,什麼是「中道」呢?那就是「四聖諦」與「八正道」。佛陀為他們五位不斷分析這兩個課題,日以繼夜的討論與說法,憍陳如等五位修行人聽聞之下,心境逐漸成熟,紛紛開悟,證到了阿羅漢果。

這就是佛陀第一次轉法輪說法的經過,這次與五位行者的相會,使佛教的佛陀、所說的法及佛法的行者五位弟子,加起來佛、法、僧這三寶於是成立,也出現了「佛教」的雛形。

(十九)

Go to Issue Menu5.

半跏趺坐
文、圖/知歸

「半跏趺坐」即單盤坐禪姿勢。此法原為佛陀所允許的比丘尼坐姿,後來發展成為菩薩坐法。若單趺右足加於左股之上,稱為吉祥半跏趺;若單趺左足加於右股之上,稱為降魔半跏趺。前者為密教坐法,後者則為禪家多所採用。按元度《大藏秘要》所載:吉祥半跏趺坐意在息災,而降魔半跏趺坐則表徵降伏毒龍、惡人等。在我國北魏、北齊時代,半跏趺思惟彌勒造像大盛,後更影響鄰邦韓國、日本,成為重要的造像形式,至今不衰。

Go to Issue Menu6.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One Day Meditation Retreat: Mindfulness in Daily
Living conducted by Ajahn Brahm(不設粵語翻譯)
25 March 2007 (Sun), 08:30–16:00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八關齋戒一日一夜
日期:3月11日(周日)早上8:30
主辦:東林念佛堂
主持:眾法師
地點:荃灣芙蓉山東林台29號
查詢:2490 4687

快樂兒童精進班
日期:3月11日(逢周日)開始早上9:00
主辦: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
地點:沙田大圍車公廟道5號
查詢:2893 7166  /  2337 0158

Dhamma Talks conducted by Ajahn Brahm
(不設粵語翻譯)
1. Creating Your Own Destiny
23 March 2007 (Fri),
19:00–21:00
2. Buddhism and God
24 March 2007 (Sat),
14:30–17:00
3. Wealth and Happiness
24 March 2007 (Sat),
19:00–21:00
More details:- www.buddhistdoor.com

Go to Issue Menu9.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張華﹕〈馬修.李維卡的心靈風景〉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