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人間佛教的個性
撰文/淨因法師

在巴利三藏《中阿含》中,佛陀明確告誡弟子們,他一生四處教化眾生的目的只有兩個:(1)讓人們了知生命痛苦的普遍性,(2)化解生命痛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佛陀一生的活動都是圍繞這兩方面進行的。又由於普通百姓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是佔絕大多數,因此佛陀常以深入淺出的故事啟發社會各階層的民眾,了知佛法的精要,領悟生命的真諦。巴利藏《小部》的《本生經》和《所行藏經》與漢譯佛典中《六度集經》、《菩薩本生鬘論》、《賢愚經》、《雜寶藏經》和《百喻經》等收錄了上千個不同的佛本生故事,而巴利藏《小部》中《譬喻經》也以韻文形式敘述了近六百個佛弟子前生的故事。早在西元前二至一世紀前後,這些故事被雕刻於巴呼特(Bharhut)與桑奇(Sanchi)等地的佛舍利塔周圍的石欄楯上。到了公元五世紀,佛陀本生故事畫更成為敦煌石窟早期壁畫中最常見的題材。由此可知,這些本生故事自古以來就流傳甚廣,成為普通民眾了解佛教精神的最佳途徑,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佛教化世導俗、淨化人心的功能。

歷代的祖師大德們,效佛所行,以各種形式向民眾講解佛陀的人生智慧。早在西元二、三世紀,活躍於印度北部罽賓一帶的譬喻師們,在重視內修禪觀的同時,時常引用本生故事來教化眾生。中國的禪師們,更是發揚光大了先賢們的光輝事蹟,以禪宗公案啟發學人,建立起通俗弘化的機制,為後人留下近三萬個禪宗公案故事,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今天,人類的精神健康指數並未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而有所增加,與此相反,愈來愈多的人覺得活得很累。如何有針對性地應用佛陀的智慧,使現代人找回失去的精神樂園,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的一大難題。值得慶幸的是,社會各界精英們秉承佛陀及歷代祖師大德們教化芸芸眾生的遺風,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詮釋佛教義理的精髓,以期使廣大民眾從佛陀的人生智慧中受益。譬如說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李焯芬教授,以現實生活中真實感人的故事寫成《心無罣礙》一書,反映人生深刻的哲理,啟迪人們的智慧,深受社會大眾喜愛;由林敏聰寫曲、樂壇女神梅艷芳演唱的《心經》,震撼無數人的心靈;著名音樂創作人黃霑先生作曲及填詞、顧家煇先生編曲、張學友先生主唱的《做個正覺自在人》,意境超凡脫俗,情趣雅潔,令歌唱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感覺,早已深入年輕學生的心田;流行樂壇資深音樂人倫永亮,以大眾喜愛的音符創作佛學歌曲,給人們帶來清涼與喜悅……他們這種立足於廣大民眾,以深入淺出的手法,詮釋佛陀教義的精髓,啟迪人們的智慧,令人淨化,催人向上,這就是人間佛教的性格。






撰文/雲琛 攝影/《明報》資料圖片

流行樂壇資深音樂人倫永亮,不單是佛教徒,近年亦經常參與佛學歌曲的製作,去年在紅館舉行的「人間音緣音樂會」,為星雲大師的詞作譜上旋律,便是他創作歷程上一次難忘經驗。他即將替「全港佛學歌曲創作比賽」擔任評判,這次專訪,他除了談及對佛學歌曲創作的看法,還有自己學佛的過程,原來他第一個學佛的啟蒙者,正是多年合作伙伴梅艷芳。

創作佛學歌曲的經驗

倫永亮為本地樂壇創作過不少流行曲作品,自99年信佛以後,他亦不時參與佛教界的音樂創作,如去年尾的「人間音緣音樂會」,便是一次很難忘的音樂創作經驗。「這次是透過鄺美雲的邀請而參與,為星雲大師退休而做,很有意義。我負責按星雲大師創作的歌詞譜上旋律,先有詞後有曲的方式,在創作上挑戰很大,廣東話的音韻限制較多,所以花了3至4周,才完成6首作品的旋律創作,然後再做demo給歌手學習。演出上他們都唱得很好,聽起來很舒服。」

事實上,倫永亮近年亦有不少創作佛學歌曲的經驗,曾替志蓮淨苑寫曲,去年亦為(西環)一間佛教中心,製作全佛學歌曲的唱片,並邀得林憶蓮、何韻詩、梁漢文、許志安、蘇永康等本地流行歌手演繹。「全碟歌曲的旋律都是按梵文的咒語去寫,這對歌手來說是一種新語言,但他們全都能恰當地演繹,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他說,演繹的歌手不都是佛教徒,錄音過程中,他會給他們解說歌詞。「如有一首歌關於蓮花的,我會跟歌手解釋背後的象徵意義是菩薩,意謂出汙泥而不染。其實人人都有佛心,只要歌手能洞悉歌詞的意義,便能跟著自己的感覺去唱,而那次錄音,大部分時間我毋須特別指導歌手演繹方法。歌手錄音時都習慣表現技巧,但今次他們都自動收斂起來,用平常心去演繹,尤其林憶蓮與何韻詩,其演繹的確令我刻骨銘心。」

佛教歌曲的新元素

作為音樂人,倫永亮每天都生活在音樂中,滿屋的CD也有不少佛教音樂唱片,而每晚睡前聆聽的音樂,除了最喜愛的爵士音樂,當然亦有佛學歌曲。「我比較喜歡聽沒有歌詞的,有些由佛學中心出品的CD,製作水準的確不俗。」他隨即舉了案前的一張《大悲咒》為例,「音樂很平和,類似做瑜伽會聽到的音樂。另一首由王菲唱的,我亦很喜歡,曲中有她呢喃的一些聲音,除了她的嗓子動聽,音樂亦予人平靜感覺,的確能夠calm me down(平靜下來)。」

很多人都認為宗教音樂十分風格化,而與此同時,又有聲音認為現代的佛教歌曲,該注入更多新元素、新風格,近年亦有不少流行歌手,製作佛教歌曲。倫永亮說,在「人間音緣音樂會」的創作中,大會亦給他很大自由度,他便在其中取平衡:「雖說旋律不一定要很超凡,甚至流行曲化亦可,但我仍認為該有限制。當你手上有份語重深長的歌詞,怎能將它變成前衛如Rap那模樣?你很自然想給它一個很美麗的旋律。那次既有流行音樂元素,即現代化,亦保留該有的莊重感覺,我頗感滿意。」

給參賽者的建議

所以,他對於今次「樂在緣音佛曲創作比賽」的參賽者,便有這樣的建議:「平日的音樂創作比賽,我會以流行程度為大前提,但今次會用另一種觀點去評審,就是作品要能夠表達作者的信息。我的第一考慮是旋律,若是動聽,定能打動人心;而用太前衛的方式表達佛家思想,我想未必是最好選擇,但當然,若是歌詞的信息,有需要用一種特別方法演繹,即使是Rap,或許有驚喜也不一定。所以最重要是由心而發,好聽與否是觀點與角度問題,要是自己對作品也感到滿意,不妨提起信心去參賽。」

倫永亮說,在他聽過的眾多佛教歌曲中,其中一首由林敏聰寫曲、梅艷芳演繹的《心經》,是令他難忘的一曲。「阿梅唱得很好,她將聲線壓低來唱,沒有添加任何感情,但效果卻非常震撼。」

話說回頭,倫永亮學佛之路,亦是始自梅艷芳。倫永亮家中有拜神習俗,令他自小就以為「信佛」等於「拜神」。及至入行後,身邊不少朋友都是佛教徒,其中以梅艷芳最是認真,又跟師父夏瑪巴寧波車學習佛理。有一次他們走埠到美國表演,漫長的機程上,他漫不經心提起「拜神」與「信佛」的問題,梅艷芳便跟他細心解釋佛學的理念,不單釋除他多年來的誤解,還引起他對佛學的興趣,「想起來,她該是第一個和我討論佛學的人。」倫永亮說。

信佛後不再怕死

99年倫永亮開始了解佛家思想的第一步。那時他的家位近洗衣街,他就不時到附近的一間佛社,購買佛學書來細讀,遇有問題便請教身邊信佛的朋友。他的興趣愈來愈濃,及至04年便鼓起勇氣報讀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的短期課程,「我記得那是Theraveda Buddhism,課程的最大收穫是知道佛學早期的歷史、如何分派,以及不同佛家思想的分別,而原來到最後,大家相信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隨緣和擺脫人生困擾。」


倫永亮說,若有多些如「人間音緣」這類型的音樂會,藉此間接或直接傳遞信仰信息,令非佛教徒聽畢而能產生研究佛學的興趣,實在是功德無量,希望將來可以多點同類的交流。

倫永亮謙說自己學佛時間尚淺,仍在求學中,但他是由理性出發,喜歡研究發展史,因為有了基礎知識,方能鞏固信念。「現在有一現象頗為有趣,很多佛教徒很誠心,但跟他們傾談時,方知他們對很多基礎知識不甚了解,信佛似是入鄉隨俗,尤其在娛樂圈。」但無論如何,信仰導人向善,對人來說本已是美事;而信佛後,倫永亮的最大改變,原來是不再怕死。

「以前很驚,常常會想著死亡的事。現在明白「無常」——沒有事情是永恒,今天擁有的,明天可以失去,所以要『活在當下』,珍惜現在擁有的快樂感覺、能夠做到的事。我想,這不僅對娛樂圈的生活,對任何圈子的人,這都是上佳的處世哲學。其實,任何宗教信仰都是很好的人生啟示,令人懂得問自己『我的人生觀是什麼?』人若懂得細心研究自己的人生觀,從而明白人生只是短暫旅程,定必活得更快樂。」

樂在緣音佛曲創作比賽
歌曲內容﹕以能表達佛教的慈悲喜捨精神、具佛教意味者為優。
歌唱語言﹕中文(廣東話或普通話 / 國語)
歌曲時限﹕3至4分鐘
初審委員﹕由法師及專業音樂人擔任
評審團﹕明義法師  林夕先生  倫永亮先生  盧冠廷先生 許月白先生 (排名不分先後)
查    詢﹕香海正覺蓮社  2572 2662

參賽者可於香海正覺蓮社網站﹕
www.buddhist-hhckla.com 下載參賽表格及規則或於各通利琴行索取。

Go to Issue Menu3.

現代物理學與緣起說
撰文/李焯芬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教授,最近在「饒宗頤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了一個很有趣的學術報告,題目是:〈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朱教授的學術論文,探討了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弦論——與緣起說之間的關係。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或稱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每條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為長度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換言之,如果我們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滅。現實中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合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十分接近愛因斯坦後半生一直在追尋的「統一場」理想。

按照弦論的觀點,整個物質世界是所有宇宙弦的振動的一種組合模式,而意識也是組成腦的原子群的一種組合模式。這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開闢了新的途徑。過去認為是組成客觀世界的上百種原子,現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種「音符」。多元的物質世界,真的成了《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樣一來,物質不再是客觀實在了。只有事物之間的互動和組合關係才是實在的。事物本身不再是實體,而是一系列潛在因素的因緣和合的結果。同樣的因,遇上不同的緣,便會結出不同的果。與此同時,緣會不斷地起變化,甚至消失。因緣散盡之時,果亦會消失。換言之:「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這其實與佛教的「緣起說」基本上一致。看來,以弦論為代表的現代物理學,已步入緣起性空的禪境了。

Go to Issue Menu4.

第一次降伏外道——三迦葉的歸依(上)
撰文/賴靜涵

佛陀辭別了耶舍等眾多在家弟子後,獨自來到伽耶山。途中經過一個森林,他在樹下坐下來打坐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姑娘拿著大包裹從佛陀面前走了過去。又過了不久,一群大個頭的男人也走了過來,看到佛陀就問道:「你有見到一個女人拿著包裹從這裏經過嗎?」「沒有注意到,你們找她做什麼?」佛陀反問他們。有個男人回答:「我們一群三十人,住在林子裏面,大家都有家室了,只有一個還沒娶親,我們就幫他找了一個姑娘,誰知她竟然是個妓女!她一夜之間,用無恥的話把我們全都迷惑倒了。然後把貴重的東西全部偷走了去。因此我們要把她追回來,你有沒有看到她的蹤影呢?」

佛陀靜靜看著他們說:「喔!原來如此。請問你們,是自己身體比較重要,還是女人和家當比較重要?」這幾個人聽了為之一愣:「當然是自己身體要緊!」佛陀告訴他們:「那就不要去追尋那個姑娘了,來找自己的心靈才是要緊!」大家聽了都很驚訝,問道:「要怎麼去找心靈呢?」佛陀於是為他們開示苦、集、滅、道的四聖諦,眾人也都皈依了佛陀當弟子。

佛陀和他們分開後,就到了他曾經修過道的伽耶山尼連禪河邊。當他到達的時候,就去拜會一位拜火教的修行人優樓頻羅.迦葉。這位仙人有五百位弟子,王公大臣都對他很崇敬。他聽說佛陀到來,就親自迎接。佛陀表示想在他這裏借住一宿。優樓頻羅.迦葉顯得很遲疑,他表示住一晚不是問題,但是房子裏有宗教儀式的法器,也有一條很兇悍的毒龍,住進去簡直和生命開玩笑,為了安全還是得老實回絕。但是佛陀表示沒有關係,無論如何就請讓他借宿一宵吧!優樓頻羅.迦葉就引領他住在一個洞窟石室裏。他與弟子們都以為佛陀是自尋煩惱,一定會馬上嚇得高聲呼救跑出來的。

可是,毒龍與佛陀,整晚兩相無事。毒龍只是昂頭吐舌,在佛陀身邊游來游去;佛陀則很平靜,安詳地住在那裏。第二天早上,佛陀氣定神閒地走出來,說道:「心中清淨,就不會被人所害。」優樓頻羅.迦葉非常吃驚,心想這一定不是普通人:「莫非他是來找我挑戰的?」

(廿二‧待續)

註:佛經裏面說是「毒龍」,但查梵文辭典,也很可能是指大王眼鏡蛇。

Go to Issue Menu5.

梵唄
文、圖/知歸

梵唄又稱聲唄、聲明,即以曲調誦經、讚佛功德。佛陀住世時,只允許僧眾以梵唄演誦《無常經》等少數經典,使大眾以音聲繫念無常,精進修行。

我國梵唄的起源,相傳為三國時曹植被貶為東阿王,有一次登臨魚山(位於今山東東阿縣一座小山丘),聞空中梵天讚樂,深受感動,遂摹倣其音節,寫成〈魚山梵唄〉,譜成〈太子頌〉,至今日本聲明家仍奉此地為梵唄祖庭而來朝禮。
梵唄流傳以後,由於南北二地的音調差異甚大,故分為南北兩大體系,各有擅長。宋元以後,梵唄曲調已由唐代的〈如來唄〉、〈云何唄〉等聲明系列(與今日日本的聲明接近),結合民間之曲牌如〈掛金索〉(即戒定真香讚)、〈浪淘沙〉(即寶鼎爇名香讚)演變為今日的唄讚,而腔調方面則更有北方、福建、潮州及廣東等不同的演繹。

Go to Issue Menu6.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初級禪訓班(招生)
日期:3月29日(逢周四)晚上7:30
主辦: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
主持:資深導師
地點:九龍荔枝角永康街23-27號安泰工業大廈B座205室
查詢:2865 3110

三皈五戒講座
日期:4月1日(周日)下午2:30
主辦:佛教青年協會
主持:定悟法師
地點:九龍界限街一四四號三樓 中華佛教圖書館
查詢:2336 0437

八關齋戒念佛法會(招生)
日期:4月5-9日(周四至一)
主辦:大嶼山觀音寺 / 佛教明慧服務中心
主持:融靈大和尚
地點:大嶼山觀音寺
查詢:2854 3811淨念覺 / 2470 9414佛教明慧服務中心

Go to Issue Menu9.

2007年4月4日星期三

〈一行禪師專訪〉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