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拼搏」與「搏命」
撰文/淨因法師

我們有幸處於一個急速發展的時代,機會與壓力共存,競爭近乎於殘酷。這使得我們的人生猶如在賽場上的跑車,唯有「拼搏」,勇往直前,才有獲勝的希望。同樣,為了給自己積累生活的財富,維持體面的生活,獲得社會的認同,證明自身的價值,活出人生的光彩,使自己擁有一片生存的空間,我們必須「拼搏」。

然而,「拼搏」過度,便成了「搏命」。短暫的人生中經歷了從貧乏到豐盛,從迷茫到自信的創業震盪期,初嘗成功的甜頭,往往會使人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產生自信與執著,然後便很容易落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事業愈成功,機會就愈多;機會愈多,人愈忙碌……。一句「能者多勞」,害得無數「能者」心甘情願地平均每天要工作10個小時以上,基本沒有休息日,三餐不定、睡眠不足,甚至「通宵達旦」地趕寫報告、計劃、論文……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透支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在自已編織的事業王國中耗盡生命的最後一點火焰,在事業最高峰不得不撒手而去……類似的報道隨處可見﹕「在近5年內,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有135位教授死亡,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3.3歲。」(《北京晨報》);「全國每年至少有百萬人『過勞死』」(《瞭望東方週刊》,2006/07);70%的知識分子瀕臨「過勞死」(《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2006);「中國知識分子平均年齡為58.5歲,而北京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58-59歲降到調查時的53-54歲」(《中國法制晚報》,2006/07/14)……這些精英都是在「拼搏」中成功,在「搏命」中失去寶貴的生命。

如何才能把握好「拼搏」與「搏命」的界限呢?傻子吃鹽的故事也許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傻子作客,因飯菜中少鹽,傻子吃起來感到淡而無味,主人在食物中加入少量的鹽後,傻子立即覺得食物甘美。他想,一點點鹽便能使食物變得如此美味,如果多放一些,豈不是更好。於是他便在食物中偷偷地放入更多的鹽,結果可想而知,食物苦澀得難以下咽。佛陀以此故事告誡人們,無論是做人、處事、工作,還是修行,若明知自己要做的事件遠遠地超出客觀條件和自己實際精力的允許,而固執地強求,便是「搏命」;反之,若能以一種「不偏不倚、不緊不鬆、不苦不樂」的「中道」人生觀去積極進取,這才是「拼搏」。只有把握好當中的「度」,我們的事業與人生才能走得更穩、更長久,活出人生的光彩。

 

 

 

 

將法理灌注入流行曲中,不僅聽眾受益,對演唱者亦是一個啟迪心靈的經驗。「佛學對藝人是好的,藝人承受的壓力的確比常人多,佛學有助參破色與空的試煉。」

 

文/雲琛 圖/受訪者提供

林夕說,這兩年來開心了許多,因為他正學習重要的人生一課——破執。
向來愛歌詞如命的他,發現填詞不是生命的唯一,「最重要是當下做著對世界有益的事,即使填詞能為我帶來多少酬勞,也不及在流行歌詞內帶出法理。我有這使命感,但不會將它變為自己的擔子。」

唯一令他仍然堅執的,是對美的追求,特別是佛教造像藝術。

年來跟林夕做過三次專訪,這是第二次拜訪他的家,廳中多了一尊佛像,門前有兩幅大得未能搬入房間的油畫。窗明几淨的複式豪宅,大廳的北齊佛首像,是他的家中之寶,搬家後將會置於寫作房中央,與大量文學、音樂書本,重重「包圍」著他去創作。

開始研究佛教美學

「那佛像的佛相,實在祥和。我在荷李活道的店子看到時已十分喜歡,事隔半年仍惦掛著,常常走到那裏去看它。」最後也不理家中是否放得下,便買了下來。林夕坦承自己愛美,從前購買不少身外物,他靦腆地笑說,這種「執著」在信佛後仍未能夠減退,卻是轉移到佛像那方面去了。「佛像都很美啊!現在我研究不同朝代的佛像,印度的、本土的、民間的,還有不同材料造的……實在太喜歡了!」

難怪他家中到處都是佛像,最近還有另一目標:「待我遲些學養再深一點,多了解佛教建築的淵源,就花一個月走遍全中國,去看主要的佛教建築。」

將佛學融入歌詞

很多人知道林夕信佛,可能是去年的事。這位香港著名的流行曲填詞人,去年突破性地將佛學融入歌詞,以詞載道,當中不少作品更在流行榜上排名,引來頗大迴響。

「我在商業世界生存很久,熟習商業運作,明白怎樣令事物market出去,既有這專長,我想不如market一些好的東西。近兩年開心了許多,因為有這清晰的使命在心中,但同時,我不會視之為自己的擔子,只會順其自然地去做。我也撫心自問,這並非為自己積善業——若有這念頭,其實已經沒有(善業)了。」

林夕以佛理寫詞,始自王菲時代,那時他尚未信佛。「少年時看過佛學消閒書,可能有些東西入了心而不自知。替王菲寫歌,是想寫一些解決悲哀的方法,如《百年孤寂》、《守望麥田》,後來才發現那時的想法,原來與佛理相近。」

他的良師益友黃霑便常常建議他看《金剛經》,最初看不入去,後來卻對林夕有很大的啟發。「做善事、捐款如恒河沙數,都不及傳揚一個道理、令人修為有所長進那麼重要,看到這點,我感到轟了入心。一如我將寫歌詞賺到的錢,捐多少出來,都不及直接在歌詞中帶出法理。」

去年,林夕在商業情歌以外,也爭取在不少歌曲中,大量借用佛學名相、用字,以佛家哲學寫人生、寫成敗、寫愛情,《觀世音》、《大愛》是套用得比較明顯的例子。他一直深信,佛經不應只用作誦讀,更要消化及融會於生活中,所以他預告今年的風格,將不會如去年般直接套用佛學名相,反而會以生活化的手法去表達。去年也有一些近似他理想中的作品,他頗感滿意的是一首名為《詩情》的快歌,當中蘊含《道德經》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那喜美厭醜的偏頗執著。

「從前有藝人唱《心經》,那是可以幫助已信佛的人。但若要傳播,應透過流行曲,因為它的傳唱度高、接觸面廣,很多年輕人都會聽到。」要做到「入心而不覺」、家喻戶曉,是林夕的目標,他說現在只欠一首適合的旋律。

放下自在

林夕信佛,是近數年的事,但他說向來承受外在壓力的能力並不低,反而最大的心理障礙,是來自個人執迷,他現正努力調整。「人的變化實在快。一年前我接受《號外》訪問時,曾說歌詞是第一生命、健康第二。現在要重新排序,健康應排第一的,沒有它,有再多的智慧也沒用;至於歌詞,生命中其實還有比它更重要的東西。」

處身跟紅頂白的娛樂圈,寫詞超過20年,林夕明白了「放下自在」的道理。「這行業的無情,是在於永遠沒有保證,不論幕前幕後,都可以突然走紅、突然消失。我曾有過這種壓力,但近年消失了。現在我會想,若這行業不再需要我,便做其他的事吧;現在我連看書的時間也不夠,就去看書吧。」

「少年時,我希望信仰能讓我參破生死。我認為要知道為何而生、死後如何,才懂得如何處身現世。信佛以後,對生死問題亦開始學習『破執』,與其想得太多,不如活在當下。最重要是現在能做些對世界有益的事。」

今次佛教歌曲創作比賽,林夕是評判之一,他的評審標準,亦一如他「以詞載道」的風格。

「若詞作只能道出佛經已說過的道理、準確地套用佛學字眼,我想境界未夠高,分數不會太高。好的作品,歌詞該能演繹出佛學的精髓及哲學,兼且容易聽得入耳,有幾句能夠轟入人心,影響別人,才是最為重要。」

「樂在緣音」佛曲創作比賽

決賽將以音樂會形式進行,參賽者會在觀眾面前,即場演繹自己的作品。
歌曲內容以能表達佛教的慈悲喜捨精神、具佛教意味者為優。
決賽資料:
日期:2007年6月3日(星期日)晚上7﹕30
地點:香港紅磡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評審團:(排名不分先後)
明義法師、林夕先生、倫永亮先生、盧冠廷先生、許月白居士
表演嘉賓:(排名不分先後)
譚寶碩先生、倫永亮先生、陳潔靈小姐、梁詠琪小姐

索取免費門券

香海正覺蓮社:香港跑馬地黃泥通道31號3字樓
下列四間通利琴行:
1. 尖沙嘴門巿部總行(九龍尖沙嘴金馬倫里1-9號地下)
2. 沙田門巿部總行(新界沙田車站圍1號連城廣場1-5號)
3. 銅鑼灣分行(香港銅鑼灣波斯富街29號東南大廈地下至三樓)

4. 太古分行(香港英皇道1111號太古城中心一期410號)

 

Go to Issue Menu3.

養心如養花
撰文/李焯芬

有一位虔誠的女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裏採摘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禪師從法堂出來,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香花供佛。依佛經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作為一個家庭主婦,我應如何在煩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呢?」

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供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請問,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花梗的一端在水裏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份不易吸收,花朵就會凋謝!」

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環境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改變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的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進步。」

信徒聽後,歡喜作禮,非常感謝地說道:「謝謝禪師的指點,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禪師道:「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禪者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寺院,兩耳就是菩提。這樣看來,何處不是淨土?」

Go to Issue Menu4.

大迦葉尊者的皈依
撰文/賴靜涵

尊者摩訶迦葉,又稱為大迦葉,是佛陀座下頭陀行第一的行者。他繼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之後,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皈依佛陀。「迦葉」的意思就是「飲光」,傳說是古代仙人的後代。名字叫「畢缽羅」,即是菩提樹的意思;由於父母在生他以前曾經向那棵菩提樹祈禱,因此以菩提樹為名。

大迦葉尊者家中非常富有,超過了摩揭陀國的國王,這是有來歷的。過去世有一尊毘婆尸佛,入滅以後,人們為祂建了一座舍利塔,當中有一處地方毀壞了。當時有位貧窮女子,發願要加修補,就向人化緣,以期獲得金子以作修補之用。迦葉尊者當時是那位煉金師,發心為她完成那個工程。兩人因為這個功德,九十一劫後出生天界,身體金色光明,過著快樂的日子。後來到了佛陀的時代,有一位富貴的婆羅門缺少後代,常到屋旁高大的菩提樹祈求子嗣,但屢求不到。於是婆羅門很生氣,對這棵樹說:「限期七天,如不靈驗,就要把你燒掉。」樹神非常害怕,立刻稟報梵天王,天王立即要求一位天神去投生那婆羅門家。十個月後,婆羅門家便誕下一個男兒,身體金色光明,就是迦葉尊者了。尊者十五歲時,父母要為他娶妻,他說一定要取紫金色之女。父母只好找人去用金子鑄造女神像,四處宣揚:誰來膜拜這座金神,誰就一定會嫁得好夫婿。很多女孩紛紛來膜拜,只有一個身體金色的女子不肯出來,眾人就把她請出來拜神。這就是後來迦葉尊者的妻子。

但尊者夫婦卻沒有慾望,分房而居。父母知道了,故意毀掉了一房間,要他們同住。尊者只好和太太約好,一人睡眠,一人經行,互相輪流交替。後來年紀大了,尊者便有出家之意,向天祝禱。天神現身告知:「釋迦牟尼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羅漢,在王舍城竹園中住。」尊者就前往竹林精舍,在路上遇到了佛陀,就奉獻寶衣。佛陀很是高興,就接受尊者出家。此時尊者已經年紀很大,卻剛出家就修得大阿羅漢果。他厭棄世間名利,時常安坐禪修,穿著糞掃衣,少食簡出,修頭陀苦行,始終如一。佛陀時常讚歎:「若人人都能像摩訶迦葉尊者這樣勤修頭陀苦行,則佛法必定能夠久住了。」迦葉尊者以大富人家出身,卻能持戒苦行,是僧團裏的頭陀行第一,後來成為佛教的重要祖師之一。

(卅一)

Go to Issue Menu5.

自在
文、圖/知歸

每個人都喜歡自由自在,佛教更著重修行者達至自在的境界。《法華經.藥王品》用十種譬喻來闡示《法華》的殊勝,其中轉輪聖王、帝釋天、大梵天王三個譬喻皆以「自在」來形容,蓋轉輪聖王在世界四域得自在,帝釋天王於三十三天得自在,大梵天王於三界得自在。自在是就個體生命內容而言,其外在的顯現便是神力,故自在神力往往同時出現。當生命得到自在時,他便可以隨心所欲,事事無礙,而其人在該領域亦最有力量。

菩薩修行至第八不動地時便得自在,故稱為「觀自在菩薩」,達此境界的菩薩除了永不退轉之外,更具足四種自在:

  1. 無分別自在——指菩薩能諸根互通無礙,遠離分別之想;
  2. 剎土自在——菩薩能自由隨意生於任何國土而令國土莊嚴;
  3. 智自在——當菩薩修行至第九善慧地時便能說法教化運任自在;
  4. 業自在——菩薩達第十法雲地時能解脫所有煩惱業縛,無礙自在。
    可見能得真正的自在,實賴精勤不懈的努力修行!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下午2:0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English Dharma Talk: The Buddhist Psychology of Ideologies
(須索取免費門票)
日期:5月31日(周四)下午5:00
主辦:香港居士林
主講:Dr Y Karunadasa
地點: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178-180號香港珠寶大廈2樓
查詢:3107 3202 / www.laybuddhist.com

屯門區親親耆英長者活動
(歡迎60歲以上長者參加)
日期:6月2日(周六)中午12:00至下午3:30
主辦:佛教青年協會 / 荷石精舍
地點:屯門大興(村)釋慧文中學
查詢:2336 04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