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心如工畫師
撰文/淨因法師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我們的心如同世界上最優秀的畫家,畫出了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從原始人的鑽木取火到核能發電、從製造簡單的勞動工具到尖端的儀器、從茅屋到摩天大樓、從算盤到電腦……哪一件不是人類心血的結晶?!今天,要創造更輝煌的文明,發展高科技,造福人類,也同樣是由心而生。同理,目前佛教界和藝團「進念.二十面體」將《華嚴經》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圓融曼妙境界搬上舞台演出,以美妙的歌舞、空靈的梵音、生動的文字、典雅的畫面、迷人的燈光、聖潔的蓮花等,將清淨莊嚴的華藏世界呈現在香港市民面前,也是心的傑作。

也許有人會問,皎潔的明月、盛開的鮮花等自然界美景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應該無法用心去「畫」出來。其實不然,同樣是春江花月,在心情好的人心目中,覺得特別的美好,自然發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之讚歎;然而在憂愁人的心中,便會發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嘆息。由此可見,自然景色本來面目為何物,這恐怕還是取決於觀賞者的心情。

也許有人會問,人就是人,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怎麼能說是唯心所造呢?《大智度論》用一美女做比喻來解答這一問題。慾心重的人見到美女,便覺得可愛而生染著心;情敵見到她便會妒火中燒;而在蚊子眼中,她則成為美食或致命的兇手……美女是同一人,她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無論任何人或動物看到她時都應覺得她是美女才對。

由以上分析可見,我們的心確實如同世界上最優秀的畫家,畫出了多采多姿的世界,也畫出了喜怒哀樂的人生。因此佛教主張,要想獲得美滿的人生,就必須從淨心開始,因為只有美好的心靈才能畫出絢麗多采的人生。

撰文/張華 攝影/黃永昌、翟家輝 John Fung 進念提供部分相片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釋衍空法師對《華嚴經》中菩薩願力和悲心之大,感受甚深。
(黃永昌攝)

由佛教界與藝團「進念.二十面體」首次跨宗教及文化合作演出的《華嚴經》,可說是一次文化上的舞台演出,也可以是一次宗教共修的機會。擔任是次節目創作顧問及文化創作的釋衍空法師表示,希望觀眾會得到的,是一個多於娛樂的演出。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什麼?釋衍空法師以其名字去解說:「『大』是指佛的願力,和佛的悲心之大;『方』是指佛的智慧,方正如實般正確;『廣』就是能得廣闊無邊、重重無盡的內心世界。得之,則能證入華嚴的世界。」《華嚴經》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首次宣講的佛法。

感受華藏世界

要讓觀眾理解,則要明白《華嚴經》的教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當你能明白一朵蓮花,就能明白宇宙間所有的蓮花。也就是說,只要你能明白經中的幾句佛偈就行了。衍空法師這樣說,先給觀眾派下定心丸。

同樣,參與演出的演員楊永德及陳浩峰,最初也曾對要看畢整整一大部《華嚴經》表示懷疑,作為非教徒的兩人表示,他們特地找了一些法師講解有關經中的義理,並作了短期禪修,明白到當中有些東西只能意會。「例如『因緣和合諸法生』,好似理解,但可能我仍需要一些經歷去經驗。」陳浩峰坦言。

這也解釋了整個演出的編排,是以讓觀眾意會和感受為主。演出分四部分,首部分是解說;二、三部分由法師和演員唱誦,加以各種畫面和舞台效果;最後是歌舞,總體以文字、音聲、畫面、燈影、蓮花等,去呈現華藏世界。

楊永德說:「我的感觸比較大,因為在台上我並非要扮演一個角色,而是舞台上的其中一個元素,像燈、影一樣,融入整個演出概念中,切合經中的意境,讓觀眾多用心去感受。」

較特別的是首次有法師在舞台上唱誦《華嚴經》,負責領唱的釋僧徹法師是創作顧問(華嚴字母唱誦),他緩緩的說:「最初我也考慮到在舞台演出會否影響到法師的形象,但我了解到這次演出的目的是要將《華嚴經》深入淺出,把佛的概念,即『心如工畫師』(比喻繪畫一幅好畫是由心去主導)帶給大眾認識,這個很有意思,很正面。」以唱誦作修煉方式達到智慧之門,也是《華嚴經》獨特的地方。他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其影響佛教的唱誦方式,佛法講求應機,只要如法地更變,也是一件好事。

替心靈進補

選擇以《華嚴經》搬上舞台,對今天的香港人來說也是一種應機。衍空法師說:「香港人物質生活富裕,結果導致人的心靈空虛,人們不知道如何安頓自己的心。以前的人生命好充實,只想為家人帶來生活上的滿足;現在錢多了,人們卻不知道要幹什麼。

「幸福,是來自我們的心。你要先認識自己的心,好好的培養它,給它進補。當你靜下來,才能看到自己的內心。人總是喜歡看外在的景物,不管喜歡不喜歡,都是來自外在世界,於是,喜怒哀樂都被牽著走,主客逆轉。像我喜歡一杯茶,是來自我的心,因為心滿足,抱著感恩來喝這杯茶,而不在於這杯茶本身。一即一切,就是這個道理,最重要是你的心。」衍空法師篤定的說。


演員楊永德(左)和陳浩峰在參與過程中得以實踐佛理。(黃永昌攝)

在參與過程中,也許能啟發一點道理,正如陳浩峰一樣。他笑說:「以前我對『活在當下』是不大理解的,以為是在那一刻就什麼事都去到盡。現在我的理解有兩個層次:一是該如何處理當下的環境;二是不要受以往或將來的情緒所影響。這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對工作上都很有幫助。」

楊永德則認為:「當你明白活在當下,自在開心的時候,就不再介意死後是天堂還是另一個世界,什麼宗教已沒有關係,這樣想就解開了我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聞法得道要付出

感受、尋找、思考、修持,是每一個求道者所要付出的。衍空法師率直的說,入場的觀眾也該有自己的責任,帶著心來觀賞、聽法,這是應份的事!「這就像學生讀書讀不好,不能全歸咎老師,你要下苦功的呀!以前人們到江西去學佛,要走多天的山路,很辛苦才能聽得師傅教導。這次演出,我們是希望先播下種子,打動你的佛性,認識心有無限潛能,然後就要靠你自己了。」有些事情是要付出努力的,但蠻有意思。他補充說,每場演出後,會有觀眾交流會。願意付出努力的觀眾該懂得把握。

建議觀眾進場觀看時,抱著珍惜的心,放輕鬆心情,準備迎接這華藏世界的呈現,自然能有得。

唱誦與華嚴字母


釋僧徹法師認為,參與舞台演出能接觸大眾,有助日後弘法。(翟家輝攝)

《華嚴經》中提及善財童子以種種技藝去修持,達到般若(智慧)之門。唱誦是其中一種技藝。釋僧徹法師說,唱誦在佛教中能凝聚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淨化並收攝心靈,培養佛教徒的宗教情操,而人聲現場唱誦又比以錄音機播放更有共鳴感和凝聚力。一般音樂與唱誦不同的是,前者使人用感情去感受,令人產生喜怒哀樂;後者則用智慧去感受,不過分動用感情,而在感受中會產生佛法的喜悅。其中漢傳佛教尤重唱誦。《華嚴經》中有華嚴四十二字母,是一種梵音,每個字母又包含獨音的意思,例如「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

 

主辦及製作:進念.二十面體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6月9至10日、15至17日
   -晚上7﹕45;
     6月16日 -下午3﹕00
節目查詢﹕2566 9696;www.zuni.org.hk

Go to Issue Menu3.

另類地獄
撰文/李焯芬

某人死後,在下地獄的途中,遇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宮殿的主人請求他留下來居住。

這個人說:「我在人世間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輩子,我現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討厭工作。」

宮殿主人答道:「若是這樣,那麼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我這裏更適合你居住的了。我這裏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會有人來阻止你;我這裏有舒服的床鋪,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會有人來打擾你;而且,我保證沒有任何事情需要你來做。」

於是,這個人就住了下來。

開始的一段日子,這個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樂。漸漸地,他覺得有點寂寞和空虛。於是他就去見宮殿主人,抱怨道:「這種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過久了也沒有意思。我現在是肚滿腸肥了,對這種生活已經提不起一點興趣了。你能否為我找一份工作?」

宮殿的主人答道:「對不起,我們這裏從來就不曾有過工作。」

又過了幾個月,這個人實在忍不住了,又去見宮殿的主人:「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給我工作,我寧願下地獄去,也不要再住在這裏了。」

宮殿的主人笑了:「你可能誤會了。這裏本來就是地獄啊!」

過於安逸、無所事事的生活,也可以是一種地獄。它雖然沒有刀山可上,沒有火海可蹈,沒有油鍋可赴,可它能漸漸地毀滅人的理想,腐蝕人的心靈,甚至可以讓人變成一具行屍走肉。忙碌而充實、有意義的生活,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Go to Issue Menu4.

祇園精舍的由來(上)
撰文/賴靜涵

祇園精舍,與竹林精舍,是佛陀在世時候,兩大僧團所在地。竹林精舍位於王舍城,祇園精舍位於舍衛城,大小乘的經典很多都是佛陀在這兩處演說的。竹林精舍是由摩揭陀國王所奉獻,而祇園精舍則是由舍衛城的長者須達長者與憍薩彌羅國的太子聯合捐贈的。這座園的來歷,卻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佛陀住在竹林精舍,聲名日益隆盛,摩揭陀國上下無不敬仰。王舍城裏有一位富豪首羅,他也要辦一次豐盛的齋僧大會以供養佛陀與弟子眾。巧合的是,就在前一天晚上,首羅的好友須達從北方的舍衛城前來求親,卻看見首羅長者舉家上下,忙碌非常,屋子內外異常整潔,掛滿了裝飾品,四處陳列茶水飯菜。他很詫異地問首羅長者:「您家這樣,是為了要迎接國王?還是要舉行婚禮?還是知道我要來,所以盛大鋪陳迎接?」首羅長者笑答:「非常不好意思,實話實說,明天是要迎接佛陀與弟子眾來此應供。」

須達長者覺得很奇怪,佛陀是什麼樣的人他從來沒見過,但是看到王舍城大富豪用心準備迎接。他很想知道佛陀是怎麼樣的人,於是決定當晚前往佛陀住處一探究竟。恰好,佛陀也從精舍出來在月光下散步。須達長者見其相貌不凡,便上前問訊:「請問您是那位傳說中的佛陀嗎?」「是的,請問您從哪裏來?尊姓大名?」長者道:「我是從舍衛城來的,名叫須達,因為我喜歡救濟貧窮孤獨的人,所以大家都稱我為『給孤獨』。」並告訴佛陀先前因緣。

佛陀告訴長者:「給孤獨,您遠道而來,辛苦了!今天您能夠來這裏,是因為你長久以來積德行善所致,所以聽到我的名字就來到這裏,真正是能受持大法的根器!」

「你富有,卻能夠濟貧,你能善用金錢,不為金錢所奴役,實在很可貴!可惜您過去的布施只是求取人天福報,這是『有我』的布施,這種福報仍是有限的,是不究竟的。比較好的布施,就是『至心施、精進施、時施、寂靜施、無畏施』,那才是真正走上解脫光明大道的布施法門。」

須達長者非常歡喜,但還有一個疑惑未解,他問:「但是我們過去都崇拜自在天神,世間一切不是祂所創造的嗎?假如生天的福報是不究竟的,那麼自在天怎樣能控制世間呢?」佛陀如何回答,有待分曉。

(卅二)

Go to Issue Menu5.

心地
文/知歸 圖/《明覺》特刊資料圖片

我們常說某人心地善良或心地醜惡,為什麼心會與地合成一詞呢?佛教認為三界一切諸法都是以心為主,但心是無形無相的,故以地作為譬喻,因世間萬物皆從地生。以地喻心還有兩種意義﹕

(1)能生義:一切唯心造,此心能生起世間出世間的種種善惡因果,六道輪迴由此心而起,修行成道也是由此心而起,這正如大地一切草木生物,皆由地而得生長。

(2)所依義:世間一切高山巨川、動植飛禽、高樓廣廈無不是依大地而得安住。心亦一樣,可作為萬法的依藏處,故往往以「心地」合稱。

同樣道理,戒是以心為本,故佛教亦稱「戒」為心地。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
下午2:0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靜座—動的實踐(必須報名)
日期:6月7-28日(逢周四)下午6:30
主辦:香港居士林
主講:李懷謙先生
地點: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178-180號香港珠寶大廈2樓
查詢:3107 3202 / www.laybuddhist.com

講座﹕環保、人文
日期:6月9日(周六)下午2:30
主辦: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
地點:九龍塘沙福道12號靜思堂
查詢:2893 7166

內觀十日課程(必須報名)
日期:6月13-24日
主辦:香港內觀靜坐中心
地點:新界上水坑頭藝苑新村三地段7A
查詢:2671 7031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