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禪修貓
撰文/淨因法師

在古代日本深山中,隱藏著一座古寺。頌經、禪修,年復一年,僧人們一直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天,寺院內來了一隻流浪的小黑貓,打破了原本平靜的寺院生活。方丈心地慈善,用剩餘的食物餵養牠,從此他便煩惱無盡﹕坐禪時,小貓便會側身擦擦方丈的腿,有時臥在方丈盤坐的雙膝上,或嗅嗅方丈的臉,不時發出咕嚕咕嚕的叫聲……令方丈無法入定。無論用什麼方法,小貓都能想辦法鑽進禪堂搗亂。百般無奈之下,方丈只能在坐禪前,用一條鏈子將小貓拴在遠離禪堂的一根木柱上,可牠仍會發出喵嗚的抗爭聲。後來老方丈在每次禪修前把牠拴在木柱上的時候,都會一邊陪牠玩,一邊撫摩牠的頭,再給牠準備好吃的食品,這樣小貓終於會在坐禪期間安靜下來。老方丈深感欣慰。從此以後,徒弟們總會在坐禪前用同樣的方法安撫小貓。

幾年後,老方丈去世了,年輕又自負的新方丈一到任,便對寺內僧人在禪修前安撫貓的程序感到困惑,但礙於面子,又不好意思求教他人,苦思冥想數日,總算找到一種解釋,也許這是本寺坐禪前獨特的傳統吧!數年後,這隻黑貓也死了,新方丈又買了一隻新的黑貓填補其位。隨著時間的流逝,方丈換了一任又一任,黑貓換了一隻又一隻,該寺坐禪前安撫黑貓的程序卻一直未變,得以延續下來,最後成為該寺坐禪的最大特色。

幾百年後,當初綁黑貓的木柱成為聖物而被信眾朝拜,人們深信該寺坐禪前安撫黑貓的程序具有神奇的心靈治療功能,來該寺朝拜、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該寺在日本因而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寺院之一。人們也深信帶有黑貓圖案的紀念品具有加持作用而廣泛流傳。更為有趣的是,大學教授們對此現象甚為關注,紛紛發表論文,論說該寺坐禪前安撫黑貓的程序對禪修的特殊功能,並指導學生寫了數篇博士論文,深入探討禪修貓的起源與發展,從理論上進一步強化了坐禪前安撫黑貓程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並指出此方法不但要繼承,而且要發揚光大。

一隻流浪的小黑貓,只因方丈的一念仁慈而得到很好的照顧,年輕自負的新方丈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誤以為「坐禪前安撫黑貓的程序」是該寺坐禪的傳統而加以「繼承」,這才造成了幾百年來「以盲導盲」,師徒相承,衍生出這一整套自圓其說的獨特禪修方式。佛教界中爭論了兩千多年的「小小戒」又何嘗不是如此?佛陀當初依據印度的風俗習慣,因事制戒,隨犯隨制,對癥而制,戒條逐漸增加。然而,隨著時空的變化,對「小小戒」作適當之修訂,應是確保僧團在現今社會健康發展的明智之舉。如果我們不尋根溯源,而僅僅默守成規,恐已失去當年佛陀制戒之本懷。

本文以「小小戒」的問題為中心討論佛陀沒有教條的思想。佛教的經典記載,佛陀臨終時告訴阿難,若僧團同意可以捨去小小戒。但是,到底哪些是小小戒,佛陀並沒有說。於是,大迦葉說:「為免此譏,佛所未制,今不別制;佛所已制,不可少改。」
撰文/廣興法師 圖片/黃永昌  

大迦葉的這一舉動,對當時來說也許是對的,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是不利的,因為他把戒律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教條,失去了它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因此印順導師在其著作中多處對此作出批評。

佛教要適應時代的變革

「小小戒可捨」的重要意義是,以傳播佛法、續佛慧命為首要任務的僧人,不要把戒律看成是僵死的教條,尤其是小小戒。在保持佛教的原則與精神不變的情況下,佛教要去適應時代的變革。古代的大德們把握了佛陀的這種精神,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他們大膽地做出了許多改變。比如,當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為了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的祖師大德們做了許多調整。因為中國人的思想與印度人的不同,認為乞食是一種寄生的生活方式,中國人更強調自食其力。如原始佛教時,佛的弟子基本上是以乞食為主,而中國僧人放棄乞食,在寺院做飯。印度時佛的弟子是不允許做挖土掘地的勞作,因為怕傷害微生物。而中國祖師們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中國僧人會從事各種勞動。

其次,原始佛教時,佛陀的弟子們過午不食。但是大乘佛教國家的僧人基本上都吃晚餐。這是因為大乘佛教的僧人,或多或少都從事不同的體力勞動。再加上大乘佛教國家如中國、韓國和日本,氣候與印度的不同,比較寒冷,所以不吃晚餐很難生存。

再如,漢傳僧人所穿的衣服,已經不是佛陀時代所穿的衣服了,而是漢代的服裝。根據戒律,每一位僧人不得超過三件衣服。對於生活在印度的僧人來說,已經足夠了,因為印度位於熱帶區。但是,當佛教傳入中國後,尤其是北方,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改變,三件單薄的衣服是遠遠不夠禦寒的。所以大德們毫不猶豫地穿上了棉衣,這樣就保證了僧人的生存。

又如,原始佛教時,佛陀是允許他的弟子們食「三淨肉」。但是,當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僧人由食肉改成了食素。這雖然與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有關,但是,梁武帝就有那麼大的力量麼?他能使佛教改變其傳統麼?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的僧人由食肉改成了食素,它是與中國的傳統思想分不開。

這主要是由於儒家仁慈思想與孝道的影響。如《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是表示仁慈。又如根據儒家孝道思想,當父母親去世後,子女在服喪期間斷一切肉。佛教受儒家的影響,在梁武帝之前,有許多僧人如道安、慧遠等就是蔬食者。

不應將戒律變成僵死的教條

因此,遵循佛陀「小小戒可捨」的精神,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大乘佛教的祖師大德們在戒律方面做了許多的修改。其目的就是為了使佛教能在其新的土壤中生存成長,而佛教的原則與精神一點也沒有變。

佛陀說「小小戒可捨」是一個精神,是一個原則,而不是指具體的戒條。因此它是靈活的,它是可以隨著時間與地域的不同而變化的。佛陀的意思很明確,他要僧人在傳播佛法時把握這個精神,而不要被那些無關緊要的具體細節所束縛。到底哪些具體的戒條是可以捨棄的小小戒,是不可以指定的,它是隨著時間、地理、氣候與環境而定。在大乘的戒律中有「隨方毘尼」。如果一定要指出哪些是小小戒而捨棄,這樣戒律又變成了一個僵死的教條,那樣「小小戒可捨」的精神就失去了。因此佛陀就沒有對阿難講小小戒的具體細節,具體指哪一些戒條。只有這樣,僧人們在傳播佛教的時候,才能夠隨著時間與地域的不同,依照佛所講「小小戒可捨」的精神,來決定哪一些是「小小戒」而進行改變。因此,捨棄小小戒的精神,本身就是不把戒律看成是教條。如果把小小戒落實到具體的戒條的話,那就失去了它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從以上的例子當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佛陀從來不把任何教理或戒律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教條,他以中道的精神指導行動,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獲得解脫。因此經中講道:如海水一樣,只有一個味道,佛陀的教法也只有一個味道,解脫之味。

Go to Issue Menu3.

善用生命
撰文/李焯芬

日文班新一期開學報名時,來了一位長者。「給孩子報名?」負責登記的小姐問。「不,是我自己要學。」老人回答,小姐愕然。老人解釋:「兒子在日本娶了個東瀛媳婦。他們每次回來,說話嘰哩咕嚕,我聽不懂。我希望能夠和媳婦交談。」「你今年高壽?」小姐問。「68。」「你想聽懂他們的話,最少要學兩年。可兩年以後你也70了!」老人笑吟吟地反問:「姑娘,你以為我如果不學,兩年以後我就是66嗎?」

有人可能認為開始得太晚,因此放棄。殊不知只要開始,就永不為晚。明年我們增加1歲;不論我們走著還是躺著,明年我們同樣增加1歲。可有人收獲,有人依然空白——差別只在於你是否決心開始。老人學與不學,兩年以後都是70。差別是:一個能開心地和兒媳交談,一個依然像木偶一樣在旁邊呆立。

佛門大德本煥老和尚今年101歲了,可他每日仍定時工作,學習新知識。他偶爾還會半開玩笑地跟人說:「我今年1歲,是個小娃娃,得好好學習呢!」端的是活在當下,善用生命,不浪費生命。

一位長者尚且對生命有如此大的熱誠,年輕人又有什麼理由虛擲光陰呢?

Go to Issue Menu4.

波斯匿王的皈依
撰文/賴靜涵

「祇樹給孤獨園」的建立,就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樣,都是國家的盛事。特別是「祇樹給孤獨園」除了是富豪須達長者的布施外,也有皇太子的參與。身為國王,波斯匿王聽說這件事情,就感到疑惑:佛陀是什麼樣的人?能夠感動人民對他這樣敬信?當佛陀來到舍衛城,波斯匿王便駕臨祇園精舍,親自拜會佛陀。他見到佛陀時,感到萬分好奇,佛陀怎麼這麼年輕,就得到了「正等正覺」?!再不是當時最崇尚清淨的「婆羅門」了。

佛陀知道他的疑惑,便回答道:「皇上,世上有四種事物是不能輕視的: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小龍,三是星星之火,四是年輕出家人。王子年幼,將來可以成為統治者;小龍雖小,很快就可以成為大龍;星星之火雖小,卻可以燎原;而出家人只要心能清淨,悲念眾生,守護道業,就能證得正等正覺。因此對這四種事物是不能輕蔑的。」

國王從未聽過這樣的諫言,今天初聞佛語,心裏受到極大的震動,不禁慚愧起來,放下了我慢,回答道:「佛陀!我是什麼都不懂的人,請多多教導我!」佛陀開示:「皇上,愛民如子是您的職責,不要拿王權來壓制人民。生命本來平等,世上沒有比生命更珍貴的啊!克制惡念,寬大待人,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幫助貧苦,救濟病痛的人,安慰煩惱的人,特別是王者,不能聽信阿諛奉承的話。王者是為人民服務,不是要人民來為你服務!」

「王者要知道愛貪是苦的根源。若能離開情欲,那就好比樹木被火燒,飛鳥絕對不會在那裏作巢;人要是沉迷情欲,生命就只有沉淪,不能獲救。再聰明的人,只要被情欲所燒,也無法冷靜去思考真理,判斷是非,那時自己的生命也沒法把捉,更別說會想到別人生命的可貴!皇上,真理從「八正道」而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世上有兩條路:一是光明走向黑暗,這是給短見的人走的;另外一條路是黑暗走向光明,是賢明的人所走的路。要能救自己的生命,才能救別人的生命。生命是無常的,幸福不必外求,若能把心安住在涅槃之上,那才是自主的生命,亦是真理的世界。」

佛陀這一番懇切的法語,感動了波斯匿王,他決心皈依了佛陀,當了忠誠的護法。

(卅五)

Go to Issue Menu5.

感激
文、圖/知歸


在閱讀佛經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經文有些詞語與今日的日常意義是有所差別,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像「感激」一語,一般是解作衷心感謝之意,但這個詞語,在古典佛經很多時會用作表示憤激、生氣的表現。在西秦沙門聖堅所譯的〈太子須大拏經〉記載鳩留國有一位婆羅門來向太子乞求二子,太子便將二子布施給他,當太子妃聽聞此事,便「感激躄地如太山崩,宛轉啼哭而不可止。」又在劉宋沮渠京聲所譯的《佛說佛大僧大經》,記載有一兄長見弟遺書,「讀書訖竟,五內噎塞,涕泣交橫,吾違尊親,臨亡悲教,骨肉相殘,又殺應真,感激而死,死入地獄。」從上述二經所記的「感激」用語,都是指激動、憤慨的負面情緒,並非感動謝恩之意,所以當我們閱讀經文時,便要分析上文下理,否則便會錯解經義。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瑜伽、瑜伽行與智慧禪 
周六 上午9:30 ;下午2:0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佛教南、漢、藏三大系聯合慶祝
香港回歸十周年祝福大會

親近「善知識」是佛教徒修行「次第」中的第一步,佛教徒需要得到大德法師的祝福和加持以堅定信仰、得到正確的修行方法和方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即將舉辦「佛教南、漢、藏三大系聯合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祝福大會」,讓市民有機會同時得到三位佛教泰斗的祝福加持。大會恭請漢傳、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圖右)主持如意祝福;南傳、泰國執行僧王His Holiness Somdet Phra Phutthacharn(圖中)主持灑甘露祝福,以及藏傳、第九世堪千創古仁波車(圖左)主持灌頂儀式,活動殊勝難得,歡迎市民隨喜參加。活動資料如下:

主辦:香港佛教聯合會
日期:2007年7月2日(周一)公眾假期
入場時間:下午2時至4時
地點: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7A(港灣道入口)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