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知性與悟性
撰文/愚子

一次,在倫敦大學亞洲學院聽佛學學術講座,主題是﹕「知性能否使人開悟?」講者以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化五比丘的故事為開場白,說明佛陀為五比丘講解四聖諦,講完第一遍,五比丘中的憍陳如證聖果,講到第三遍時,其餘的四位比丘都證得阿羅漢果。這位教授由此而得出結論﹕一個人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研究,可以達到完全掌握佛學的各種理論知識,準確無誤地理解佛教的各種哲學體系,最後達到知性開悟的目的。

起初我對這一觀點有點著迷,但靜坐反問,又覺得有點不對﹕自幼出家,師父第一次為我講解的佛法是四聖諦,佛學院學的是四聖諦,考試時考的是四聖諦,教學時教的是四聖諦,講座時講的是四聖諦……20多年來,我通過各種形式接觸四聖諦的機會又何止300遍,對其內容可以說倒背如流、瞭如指掌,為什麼我還是凡夫一個?

偶讀泰國阿姜查尊者的開示,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儘管湯匙整天與湯打交道,卻無法知道湯的滋味;同樣,有些學佛者儘管整天在佛法的大海中暢游,和別人講經論道時,也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他們中間也有不少人的煩惱並不比普通人少。原因何在?這些人就好比湯裡面的湯匙一樣,雖有機會接觸到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論,卻難以品嘗到佛法的解脫之味。因為引導人們認識佛法真諦的理論與佛法真理本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譬如說真正的「火」,可以用來燒烤,但當我們嘴唇上發出「火」字的聲音時,幸好它僅僅是概念,並非真實的火,否則我們的嘴唇一定會被燒焦;同樣,我們說「死亡令人痛苦」這句話時,心中並不一定會有傷心的感覺,只有當家中最親的人離開我們時,才會產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傷感;僅僅從理論上討論梨子,並不可能真正了解它。要想真正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的辦法是親口嘗一嘗;同樣,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用邏輯推理方式來了解佛教的各種理論,這是「知性」的範圍。但若誤以為這些理論等同於真理本身,便成了進一步悟道的障礙,佛家稱之為「文字障」;反之,若能在了解佛教義理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用心去體悟其中之奧秘,才能走入「悟性」的範圍,最終真正領悟到理論背後的真理,才能從中得益。

    覺醒心靈成長中心及佛教法相學會於2005年12月25日舉行第二次「三皈、五戒及瑜伽菩薩戒法會」。
撰文/陳雁姿 圖片/佛教法相學會提供

沉寂千年的佛教到了清朝末年,出現了一批學者及佛教居士,如楊仁山等,為振興佛教,提倡研究佛理,印刻佛經,開辦佛學院,培育弘法人才,並在高等學府中介紹佛教哲理,佛教因而得到中興,影響深遠。此一佛學新浪潮,奠下近代佛教發展的基礎。此後,佛教居士便開始直接參與講學說法等宣揚佛教工作。

民國時期,以歐陽竟無為首的支那內學院,主張僧侶和居士均有責任肩負弘法與護教的重任。支那內學院以復興唐玄奘法師所弘傳的印度大乘佛教唯識學為主,輔以全體佛學,作為智慧培育的根基。其宗旨為「闡揚佛學,育材利世」,開啟佛學研究的領域。

小題﹕樹立一代學風

羅時憲先生創立並奠定法相學會的發展方向,影響深遠。

佛教法相學會為香港一所居士佛教組織,於1965年,由一代唯識學宗師羅時憲先生(佛教界尊為「羅公」)創立。創會董事包括梁隱盦先生、韋達先生、葉文意女士、霍韜晦先生、李潤生先生、高秉業先生等佛教著名學者。法相學會的宗旨是稟承支那內學院的精神與學風,提供有系統的研習經典課程,研究佛理,培育弘法人才,印行經籍及學術論文。學會至今已有40多年歷史,在香港開創居士弘法的風氣,對佛教界貢獻很大,如葉文意之製作「空中結緣」,霍韜晦之創辦「法住學會」,李葛夫之弘揚中國佛教,趙國森及陳雁姿之弘揚唯識學等,可說無一例外。

羅時憲先生生前奠定了法相學會的宗旨和發展方向,樹立一代學風,影響深遠。現時在香港弘法的學者中,很多是出自羅公門下。羅公往生後,法相學會在李潤生先生帶領下,積極與很多佛教團體合作,如三輪佛學會、佛教真言宗居士林、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等,共同協辦佛學課程,使佛教界的不同資源得到有效調配運用,互補不足,令弘法事業能作多元的推廣,俾能在更廣濶的層面去利益眾生。最近更為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設計一個四年制的「漢文佛典證書課程」,內容概括中印佛學中有關戒、定、慧三學的主要基本經論,使學員對佛學奠定全面而穩固的基礎。

小題﹕開拓網絡資源

法相創會董事:葉文意(左一)、李潤生(左三)和創辦人羅時憲(右二),於1975年攝於粉嶺寶靜安老院。

法相學會多年來舉辦眾多的佛學講座,研究佛法,並參與國際性學術會議。佛學講座包括佛學基礎班、佛學進修班、佛典經論班和佛學研討班,得到廣泛認同及支持。學會數十年來努力耕耘,於佛教界建立良好的聲譽和形象,大眾都認同學會是個正信的道場,學風純淨,能提升佛學水平,前來學會學佛的人亦大多數能夠對佛法有較深入的了解。

法相學會除編印多種佛典外,並出版《羅時憲全集》12冊,其中包括《八千頌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等重要經論的註釋十多種,另有李潤生先生的著述及《法相學會集刊》五輯的學術論文等。所印的書籍贈送世界各地的大學及學術機構,以作研讀之用,備受學術界重視。

過往很多佛學講座內容,已製成MP3、DVD等,以便保存流通。特別因應海外學人的聞法要求,法相學會積極拓展網上即時收看的線路,方便不能親臨講堂的人士收看。網上現有羅公生前的珍貴錄音,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漢文佛典證書課程」等眾多講座,學佛的人可於法相的網址中下載修學。

展望未來,學會將因應社會的趨勢及機遇,不斷審訂發展的策略,以推廣佛學。於提供現代化的弘法方式時,亦繼續保持法相的優良傳統,貫徹羅公弘揚正法的宏願,令來學佛的人能夠共沾法益。

小題﹕靜修中習佛理

攝於1976年三輪、法相、世佛佛學班同學會新會所開幕暨圖書室啟用禮上。

佛法如大海,有豐富的哲理和內涵,須長時間學習和積集,才能感受到佛法義理對生命的潤澤,開拓我們的精神境界,從中尋找人生的意義。由於法相學會的特色是重視經教的弘傳及學術的研究,令很多人認為學會只是學術機構,不重視修持,其實這是個誤解。研究佛法固然是學會的宗旨,但並不因此而忽視實踐,不過在修習歷程中,應對佛法有正確的了解,作為實踐的指引和印證。

羅公在生時,經常教導學人修習禪定,參學者無不得益。羅公每天堅持定時修禪,持續數十年之久,禪定境界很高,是名副其實的瑜伽師。法相亦經常舉辦禪修班,由稟受羅公親傳的導師如羅德光、岑寬華等教授禪定的理論與方法,在靜修的觀想中體察佛理,達到定慧相輔相成的效益。

在守戒方面,羅公提倡學人持〈瑜伽菩薩戒〉,因為當中的戒條不但發揚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精神,又能適合現代社會的生活。因此,法相學會不時會舉辦講授戒學的課程,使學人能清楚明白戒相後,才自發自律地去守持戒法。學員於學戒後,不但明白持戒的道德意義,並深切感受到戒文的偉大精神,因此自願受持的學人非常踴躍。法相學會於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上,都有誦戒的法會,供已受戒者熟讀戒文,反思自身行為上的過失及功德。

從上述的事例,可看到法相的學人並不僅以聞思經教為滿足,而是解行並重,福慧雙修的。

佛教法相學會
地址:九龍旺角白布街藝興大廈10樓13室
網址:www.dhalbi.org

Go to Issue Menu3.

境由心生
撰文/李焯芬

美國一家運輸公司裡,有一位調度員名叫尼克。他工作相當認真,做事也相當負責。不過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過度的悲觀,常以消極、失望、否定的眼光去看人生、看事物、看世界。

有一天,同事們為了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聚會,下班後都匆匆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竟意外地被鎖在了一輛冰櫃車裡。

尼克在冰櫃車裡拚命地敲著、喊著,但全公司的人都走了,根本沒有人能聽得到。他的手掌敲得紅腫,喉嚨叫得沙啞,依然毫無結果。最後,他無可奈何地坐在冰櫃車裡等待死神的降臨。

哀莫大於心死。他愈想愈可怕,冰櫃車裡的溫度一般都在攝氏零下20度以下,如果逃不出去,就一定會被凍死。精神上已經徹底崩潰的他,用發抖的手,找來紙筆,寫下了淒慘的遺書。

第二天早上,公司的員工陸續來上班。他們打開冰櫃車,發現尼克倒在裡面。他們立即將尼克送去急救,但已經無法挽救了。大家很惋惜,也很驚訝,因為冰櫃車的降溫系統還未有啟動,溫度不低,巨大的冰櫃車裡也有足夠的氧氣,尼克怎麼會被「凍」死呢?

其實,尼克並不是死於冰櫃車的溫度,而是死於自己心中的冰點,死於過度的悲觀。他根本沒有想到,也根本不敢相信,一向不輕易停凍的這輛冰櫃車,那一天恰巧因要維修而未啟動降溫系統。心中的冰點、過度的悲觀,使他連一點堅持求生的信念也沒有。

人的順境或逆境,往往亦是由心所生。積極樂觀地面對困難,努力不懈地工作,則逆境也能變成順境。

Go to Issue Menu4.

一家子的重逢
撰文/賴靜涵

佛陀為了真理而出家,為了度化家人回到了故鄉。他見到了父親,接下來,就是昔日結髮的王妃耶輸陀羅,與獨子羅睺羅了。佛陀與淨飯王步入宮殿,王公貴族與文武百官紛紛出來迎接,但是耶輸陀羅並未在其中。眾人正揣測着悉達多夫婦此時相逢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耶輸陀羅心情格外複雜﹕悉達多當年拋家棄子,讓她獨居了十幾年。想不到會有這麼一天,悉達多是以佛陀的身分回到王宮。她心中又氣,又有些期待悉達多能夠講些讓她感到安慰的話;但是悉達多已經是愛護眾生的佛陀,總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耶輸陀羅的心複雜到極點,真的不知所措。最後,她與羅睺羅還是一起出來見到了佛陀。

這「一家子的重逢」,真是戲劇化不過。謝過了養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養育之恩,佛陀看見了耶輸陀羅與羅睺羅,靜默片刻,就在耶輸陀羅下跪行禮時,佛陀緩慢地說道:「妳辛苦了!我應當對妳說聲抱歉,但是我對得起眾生,成就了歷劫以來的本願,希望妳為我歡喜。」接着他看著羅睺羅:「真快,長得這麼高了!」在場的人看到這一幕,心中感慨萬千。

但此時,淨飯王請佛陀為大家說法。佛陀便說道:「人生是無常的,何時來,何時去都沒有一定。世上沒有比老、病、死更可怕的,當初想到這個問題,寢食難安,所以出家。大家或許困惑,為何非得要這樣不可?因為我要追求的是永恆的生命,現在達成心願,脫離痛苦,獲得究竟的快樂,但這種樂,凡人是無法了解的!我穿的是世人不堪入目的衣服,吃的是世人不堪忍受的飲食,睡的是世人無法接受的地方,但是你們確實不及我快樂。想起我那時所過的豪華奢侈日子,我現在就像處在另外的一個世界。」

佛陀告訴大家:「想要得到這種快樂,就一定要行『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走向正道的路。」聽了佛陀一席話,在場大眾都感到歡喜,都覺得能夠親近佛陀,確實是無比的光榮。

(卅八)

Go to Issue Menu5.

居士
文、圖/知歸 

敦煌莫高窟維摩居士

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描述居士以錦腰帶繫裳,象徵一類有才德道藝的處士。在佛教經律典籍中,居士多指四姓中吠舍階級的豪富者,謂居財一億為下居士、居財百億名上居士。《大智度論》則另稱在家修道之士為居士,而禪宗《祖庭事苑》則謂具備下列四德之人,皆可稱為居士:1)不求仕官;2)寡欲蘊德;3)居財大富;4)守道自悟。故後來一般將居士分為二類:一種是廣積資產的「居財之士」,一種是在家德行兼備的「居家道士」。

大乘佛典中,最有名的居士首推維摩詰長者,他是佛陀時代在毗耶離城的大居士,為過去金粟如來化身,辯才無礙,曾示病疾與文殊菩薩對辯「入不二法門」,闡揚空義,在中國深受士大夫的仰慕,留下不少詩文戲劇的文學作品,而在敦煌經變圖中,維摩變作品亦是最為通行的!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瑜伽行與正念禪(一日禪)
導師:黃耀光居士
日期:2007年7月29日(星期日)
時間:上午8:30至下午4:00
費用:100港元(包括午餐和飲品)
備註:請自備瑜伽蓆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琉璃光照」身心靈健康講座系列
講題:慈悲喜捨──妊娠健康與優生
講者:陳家寶醫生
主辦: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香港佛教醫院
贊助:東蓮覺苑
日期:2007年7月28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00—5﹕00          
地點:香港佛教醫院
查詢﹕2241 5080

活動﹕美化人生佛學講座
主辦: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
日期:2007年7月27至28日(周五至六)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九龍窩打老道冠華園2樓
查詢:2715 0291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