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不是問題的問題
撰文/淨因法師

古往今來,健康長壽是人們一直夢寐以求的願望。近五十年來,在相對安定的國際大環境中,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推動了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素,居住環境愈來愈舒適,醫療體系不斷改善。所有這一切令人類千百年來的夙願——延年益壽終於變成現實。目前,香港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9歲,為全球最長壽的男性人口,而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4.7歲,位居全球長壽人口的第二位。更令人高興的是,隨著科技進步,老年人的預期壽命還在延長。預測至2033年,香港男性平均會活到82.5歲,女性則可達到88歲。

以上數據對人類來說,原本是一件特大的喜事。可在現實社會中,從政府要員到民間普通民眾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長壽會造成人口老化問題,負出生率使社會高齡化的問題雪上加霜。因此,目前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理直氣壯」地把社會高齡化視之為負面的問題。社會上大多數人健康長壽,真的這樣可怕嗎?為什麼自己長壽被視為理所當然,而社會大多數人長壽則被視為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呢?難道我們真的希望別人在退休後就應該「自動自覺」地從地球上消失?這種可怕思維產生的根源在哪兒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即人們對社會進步的理解,是以人為本,還是以單一的經濟發展為指標。

不少人誤把經濟的增長看成是社會進步的唯一標準,成功的標準因而被簡單地異化為財富,連人生存的權力都被當作「經濟增長的代價」而被邊緣化,最終,人便成了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物。在這種錯誤的思潮下,老人因失去勞動力而被看成是家庭最大的負擔、社會發展的負面因素。這種惡劣的社會風氣助長了不孝之子的氣焰,使無依無靠的老人晚景更加徬徨、無助、孤獨、寂寞與淒涼,甚至在死亡後多日才被發現……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指出,無常變化,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人,只要活著,總有一天會老;無論你在台上有多風光,前呼後擁,終有下台的一天;無論你的事業有多成功,日理萬機,終有退休的一天;無論你現在的精力有多旺盛,終將衰老……今日的青壯年是明日的老年,今日許多老人的境遇,會不會宿命般地在我們身上重演?那時,你又會作何種感慨?因此說,老人問題不只是老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是世界現實的一面鏡子,它照出了這個時代的人心,反映出這個社會的道德情操,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老年時的命運,焉可不慎哉!

 

撰文/黎樹基 攝影/黃永昌、吳偉樂

盂蘭節期間,孝子賢孫焚香燒冥鏹致祭,道盡幾許思親之情。然而,對社會上一群獨居長者來說,或許「生前吃過糕仔,死後不用拜祭」更實際,畢竟他們的晚年生活齷齪,尊嚴被奪,猶幸有榕光社一群義工不辭勞苦的幫助,送上一份他們最渴求的珍視和關懷,讓他們安然步上人生最後的一程。

祖籍番禺的李巧堅婆婆年逾九十,數十年前隨丈夫來港謀生,現獨居於慈雲山慈正邨,日常生活尚可勉力支撐。奈何,患有高血壓的她,個多月前在街上跌傷暈倒,出現行動不便的問題。

堅婆婆篤信佛教,每早念誦《金剛經》,在身體許可下,還四處去佛堂聽佛,過去十多年,更在妙花佛堂當會計和雜務,兩年前才退休。「當時佛堂每月給我四、五千元買餸錢,我便打點一切,多除少補,但我十多年來從不用補貼一分錢。」堅婆婆得意洋洋的說。


蔡照榮(右)可說長駐慈雲山多個屋邨,每月數次登門探望長者,讓堅婆婆更感窩心。

堅婆婆的丈夫逝世二十多年,無兒無女,蔡照榮(下稱榮師傅)謂他侍堅婆婆若母,每月都會登門探訪數次。堅婆婆也笑稱60歲的榮師傅恍若親子一般。一份「母子情」始自五、六年前榕光社的派米活動。榮師傅退休前是電器技工,替邨內獨居的公公婆婆維修電器,年深日久,長者們大小事也找榮師傅或榕光社幫忙,包括身後事,甚至收殮遺體。

不畏困難 收拾遺物

收殮遺體的情況,怵目驚心,榮師傅坦言巡訪獨居老人,久不久便發現有長者因病大去,或失救死在家中,而沒有人發現。數月前,吳慶茂伯伯暴斃家中,經過四個多星期才被鄰居發現,遺體已腐爛發臭,更被屍蟲吃掉兩隻眼珠,床板被屍水侵蝕成人形。此情此景,榮師傅沒有畏懼,比仵工更「賣力」,鑽進床底,替死者找陪葬品、遺照,更把它們帶回家,然後四處奔走打點「後事」,如辦理死亡證、排期火葬、買靈位及棺木。因為榕光社的行政津貼有限,往往需選用最便宜的殮葬方法。日復日,月復月,榮師傅就是這樣無怨無尤,肩負起這個「重任」。

堅婆婆很欣賞榮師傅的善行。樂觀健談的她,直說早在東蓮覺苑買了個長生位,卻擔心其他獨居長者乏人照料:「幸好有榕光社、榮師傅替我們四處奔波。」榮師傅則指堅婆婆縱使拿綜援,也不時熱心捐助其他有需要的老人,看他們互相稱許,一如母子,亦明白到義工的關懷,確實寬解了梗在獨居長者心中的結。

雖非親屬  體現關懷

孝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更有廿四孝之說,佛教的《緇門崇行錄》也記載著敬脫大師荷母聽學、道丕大師誠感父骨、師備禪師悟道報父等等懿行;甚至動物界的「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皆作為孝親的教材。儘管言者諄諄,或者如虛雲和尚,三年朝禮五台山以報公母深恩,隨着時代更替,孝順的觀念及內容已變質,連基本的生養死葬也辦不到,讓不少人如榕光社一眾義工默言唏噓。

榮師傅指出,有位住在慈正邨的鄧伯伯,閒來便叫他幫忙買備一疊疊金銀衣紙,並用刻上姓名和墳場地址的圖章,在每張金銀衣紙上蓋章,目的是確保在陰間能認領自己的「銀紙」。香港房屋政策評議會總幹事暨榕光社幹事葉肖萍指出,這些看來乖悖的行徑,其實反映長者心底的孤獨和無助。無他,有些長者犧牲自己,養育子女,不但沒有回報,子女甚至登報脫離關係,讓長者傷痛絕望;反而,如榮師傅、楊小姐和施小姐這幾位長期義工,耐心的跟老人相處,明瞭他們的內心世界,逐漸成為長者可依賴的「老友記」。


採訪當天,碰巧代表佛光山的Francis(左二)到訪,跟榕光社的施小姐(左一)、葉肖萍(中)、楊小姐(右二)及榮師傅討論合作,提供更完善的老人服務。

義工施小姐認為,跟長者建立互信關係並不易,因為男性長者較信任男義工,女性長者則跟女義工投契些。她說:「我曾在鳳德邨照顧一位伯伯,跟他溝通有點困難,弄了好一陣子,才知他原來患了睪丸癌,可惜知道時已太遲。」

但義工還是滿有耐心和投入的,像任職警署文員的楊小姐,憶述曾照顧一位梁婆婆,約定某天陪她到醫院覆診,早一晚梁婆婆會致電給她確定:「你記得明天你約了我嗎?」第二天早上還會在走廊等她下來,乘的士又怕連累司機而寧願提早下車多走幾步……回想起婆婆的往事,楊小姐不禁淚盈於睫。

行善積德 不分宗教

幾位義工並沒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葉肖萍是天主教徒,而榮師傅、施小姐及楊小姐皆信佛,但他們認為行善積德不分宗教:「這可能就是佛教所說的菩薩道吧。」救濟法界一切眾生,就如送老人最後一程,是替他們掙回一點尊嚴。有些社會服務團體轉介老人給榕光社「善後」,會涼薄地叫他們跟進這個「Case」。楊小姐氣忿不平:「那些老人可不是一個Case呀!」

其實,佛教是積極提倡孝道的宗教。《菩薩心地品》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初生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己。初結菩薩波羅提木義,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弘一法師亦曾說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為人子女,莫讓年老父母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榕光社的義工體現了無私的捨己精神。

榕樹壯碩 光耀老年

榕光社的出現源自1989年的慈雲山村獨居老人搬遷服務計劃,憑藉他們的支援網絡,扶助一眾老人原區安置。面對獨居老人身故卻無親屬替他們殮葬問題,榕光社致力推行「夕陽之友計劃」,替長者們張羅或預早籌劃,其中一項就是讓他們簽訂代辦身後事的委託書。這一切,只是義工們不忍政府把無親人認領的老人遺體埋在沙嶺墳場。葉肖萍說:「墳前只有一堆數字,沒石碑,七年後起骨,骨頭更會被燒掉,好像從來沒存在過一樣,但這些老人好歹也曾對社會有所貢獻。」

從事老人服務多年的葉肖萍愈說愈氣:「人口老化是當前的社會問題,另有諸多原因令不少老人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但更可悲的是人倫瓦解、人情斷絕、寡情薄恩、失信無情。最可恥的是,有些老人的『遠親』竟然會為登門照顧老人而索取車馬費,還擺出一副唯利是圖的嘴臉。」

「榕光社」查詢:2861 0505

 

Go to Issue Menu3.

退一步海闊天空
撰文/李焯芬

有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曾賺過許多錢,但因近年經濟不景氣,他的生意一落千丈,負債累累。他變得很落魄,整天憂心忡忡。終於有一天,愈來愈想不開,他決定要跳海自殺。

深夜裡,他到了海邊,卻看見一位少女正在那裡哭哭啼啼。商人見此,便走上前問道:「小姐,三更半夜你來這裡做什麼?」少女回答說:「我的男朋友拋棄了我,我不想活了,因為沒有他,我活不下去了。」

商人一聽,回答說:「咦!那你以前沒有男朋友時,你是怎麼活的啊?」少女一聽,幡然醒悟,她也就不尋死了。

商人此時心想:「在我沒有這麼多錢以前,我是怎麼活的?我也是白手起家的啊。」

這時,少女反問商人:「三更半夜,你來這裡做什麼啊?!」

商人自嘲地笑了笑:「沒什麼,只是晚上睡不着,出來散散步而已。」

世間的許多執著和苦惱,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未必那麼嚴重了。故云:退一步海濶天空。

Go to Issue Menu4.

退後原來是向前
撰文/賴靜涵

過去有一位禪宗祖師在種田過程裡領悟到禪心,後來他開示眾生:「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精進修持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退後」為什麼會是「向前」呢?這其實不是教大家要爾虞我詐,而是要深信因果。

有一次僧團眾弟子發生爭執,互不相讓,佛陀便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過去憍賞彌國有位國王長壽王,一日鄰國國王梵豫王帶兵來犯,結果大敗,讓長壽王生擒。然而長壽王非但不殺,還把他釋放,並告誡戰端不可再起。梵豫王歡喜叩謝,回國後卻想報仇雪恨,興師再犯。這時長壽王想,再度戰勝絕非問題,但是兩國從此結下梁子,戰禍連年,受害的會是百姓,「他既然要國土,就讓給他吧!別讓人民受苦!」長壽王就把國家交給了梵豫王,自己帶領一家逃離王宮,隱姓埋名;把太子交給他人養育,自己則遊走各地,研習技能,以歌舞娛樂大眾。

後來梵豫王下令捕殺長壽王,消息傳開,大眾悲傷。長壽王的王子長生童子獲悉此事,扮成樵夫來探望,長壽王殷切交代:「忍!忍!這就是對我盡孝,謹記冤冤相報的道理,不可以為我報仇!」

父王臨終有如此要求,長生童子只好逃到森林裡去。話說梵豫王的國家,上從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很同情長壽王,都希望免除他的死罪。但梵豫王卻判了他死刑,令大眾甚感失望。這讓梵豫王十分憂慮,怕國民反對他,更怕長生童子來報仇。逃入森林的長生童子後來改名,成了著名的樂手,得到王公大臣欣賞,連梵豫王也看上了,要他隨侍左右,連佩刀都交給他保管。有一天,梵豫王打獵,在路邊閉目小憩。長生童子心想報仇的機會來了,就要動手,但在此刻,父親的話在耳邊響起。長生童子把刀子收回,只見梵豫王從夢中醒來,直叫可怕,說他夢見了長生童子來報仇。長生童子聽了後,便表明身分,坦誠告之剛才的事,更告訴梵豫王父親臨終的話。梵豫王感到慚愧萬分,以王者的身分對待長生童子,更將女兒嫁給他,並護送他回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的是。長壽王深信因果,所以相忍讓國。佛陀以此開示僧團弟子眾,要深信因果,慈悲和忍。

(四十五)

Go to Issue Menu5.

火的寓言
文/知歸 

盂蘭節的晚上,坊眾在街上燒衣。(明報資料室圖片)

農曆七月晚上,總見到街頭巷尾到處有人焚燒冥鏹衣紙,一時間火光處處,這些景象令筆者想起南傳佛教的一部核心經典──《燃燒經》(Adittapariyaya Sutta)的「火的寓言」(The Fire Sermon)。

經中描述佛陀在伽耶山頂與一千位比丘說:「一切的東西都在燃燒……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由眼所得的印象、生起的感受都在燃燒……乃至耳、鼻、舌、身、意皆在燃燒。」然而世間一切是以什麽來燃燒呢?佛陀說是以眾生的貪火、嗔火、癡火,乃至生、老、死、憂、悲、苦惱、哀傷、絕望等火來燃燒的。有鑒於此,具覺醒的佛弟子便應該對上述十二處、十八界的一切不起衝動和執著,兼對種種欲望妄念遠離,這樣便會得到解脫。在大乘《妙法蓮華經》中,佛陀亦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的有名偈頌來敦促弟子超越上慢,歸向佛乘。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襌修課程﹕活在當下
日期:9月15日起(逢周六,為期8周)
時間:下午2﹕00至4﹕00
導師﹕法護法師
費用:$120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瑜伽、瑜伽行與智慧禪
周六 上午9﹕30;下午2﹕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