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人生如油畫
撰文/愚子

在《生存空虛說》中,德國哲學家Arthur Schopenhauer認為,「我們的生活樣式,就像一幅油畫,從近看,看不出所以然來,要欣賞它的美,就非要站遠一點不可。」

油畫,遠看確實很美,但到了近處一看,只看得見塗抹得亂七八糟的油彩;正如從宣傳短片裡看到的風景區美得令人陶醉,但到達了風景區而身處其中之時,才發覺現實與想像完全是兩回事。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乍看起來,窈窕淑女,令人傾心;美滿家庭,令人羨慕;位高權重,令人敬畏……但當我們走近他們的生活時才發現,玫瑰花般的美女也有令人難以忍受的脾氣;幸福家庭的背後也有一本難念的「經」; 成功人士的肩上更有無窮的壓力……

人生如油畫,是完美與不完美的有機組合。近觀人生,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應該相互體諒、相互包容。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近觀自己的人生時,我們不難發現,生活在香港這樣繁忙的都市,工作、學習、家庭等各方面的需求往往也令人透不過氣來,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不難聽到「很累」、「很辛苦」、「壓力很大」、「不開心」等字句。

內觀禪(Vipassana)就是教導人們用旁觀者的視角,保持開放和接納的態度,觀察自己的心智,摒除對人、物盲目和自動化的反應,從而提升自我意識和自我了解,培養自己以如實觀來觀照自己心靈深處所隱含的喜惡、恐懼或期盼。不需逃避,而應勇敢地面對,如實了知,進而努力自我修正長期以來養成的錯誤觀念及行為。這樣,身心的痛楚或壓力便隨之緩解,快樂自在的人生亦會隨之而來。

 
禪堂內必須禁語,最後一節禪修結束前,大家保持靜默。
文/黎樹基 圖/黃永昌

衍傑法師對參加者提出的疑問,悉心解答。

最後一節,參加者除了向法師提問,亦分享禪修的感覺和得著。

爭名、逐利、貪求、思慕、眷戀──我們從來習慣向外求,常不自覺受八苦中的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卻「享受」忙碌的快感;反之,向內求,就是給自己的心一個機會,拋開枷鎖,過濾雜思。早前,筆者參與《明覺》舉辦、由加拿大寶林學佛會衍傑法師帶領的一日禪,試圖檢視一顆跳動,卻又「不動」的心。

生命在呼吸間,一呼一吸是每分每秒的事。一如營營役役的上班族,筆者向來沒有深究箇中契機,更遑論好好利用對片刻呼吸的覺知,來把一顆心變得更清晰、明智及平衡。

曾聽聞朋友的禪修經驗,少則五天多則十天,不能與外界接觸、恪守禁語,除了向導師請示及解決生活必須之事,須完全靜默,包括任何的肢體語言。沒有文字和語言的牽絆,心不能再往外攀,只得往內跑,展開心靈的旅行。

月前,獲悉衍傑法師將主持一天的禪修活動,我這個門外漢終踏出第一步。禪修的課程表如下﹕早上八時半開始進場,整天禁語,從九時半直至下午四時共六節的禪修,中午吃一頓簡單的素菜。

觀察呼吸一進一出

男女參加者會分開坐禪,即使活動範圍亦分開,避免接觸。各人的坐席抽籤安排,讓互不認識的人一起坐。參加者陸續步進禮堂,衍傑法師已安然就座,閉目打坐。九時半,法師帶領大家採取盤坐的坐姿,肩垂背直,不用靠墊,雙手放膝上,使身體構成堅定的基座,坐好後,法師簡單介紹數句,便著大家閉上雙目,內心對呼吸的一出一入保持警覺,如身體需要移動,注意力仍不離呼吸,直至每節禪修結束為止。

我合上眼,慢慢地呼和吸,即進行觀息,衍傑法師的一言一語逐漸帶領我拋開繁雜的思緒而只觀察呼吸。身體保持寂然不動,對每個自然的呼吸的特性,如長短、深淺、粗細等,保持警覺。

安坐一小時不動,驟聽沒什麼大不了。但認真坐下來,便發現身體平日原來會不斷地因應習性而自我調節,搔癢、搖動、轉換姿勢,當這些都被禁止後,最直接的生理反應是痛。愈痛,下意識就愈想逃避,逃避不得,便對痛的感覺產生反感,做成惡性循環(無明),可見,要對這個生命的泉源——呼吸,保持覺知是何等困難之事,當下真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之感。

於是,在極度的麻與痛之中,依法師指導,把注意力拉回鼻孔之下嘴唇之上的範圍,對每個自然的呼吸,繼續保持覺知。妄想、覺知、妄想、覺知,這樣來來回回,好不容易讓心安靜下來。麻痛雖仍在,心卻慢慢去除了妄念,當中摻合了釋然之感,可隨即痛楚又再轉回,一小時的身心交戰,等待只讓人痛苦,以忍的方式來勉強維持不是正確和「有效」的辦法。唯有回到當下……叮!鐘聲響起,原來一小時過去了。

適合任何人士修習

每節禪修中間約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可以外出走走,但要避免和別人碰撞、眼神接觸,到吃午飯也要堅守。

來到下午其中一節,有兩三秒,竟有短暫的昏死、抽離感覺,身體更驟然一輕。後來在答問環節上,聽其他人對一日禪修的經驗分享,更千奇百怪:有長者竟不自主地放屁、有人心跳加速、有人不停流淚,甚至有人看見逝世的親人。法師開示,這些都是身心的調整,總括來說,禪修者面對生命的無常轉變,能利用對呼吸覺知,堅持全心全意的觀察,當心念十分專注時,則能明瞭地覺察到每個呼吸的生滅變化,慢慢明白到這一切都是在流轉變化,無一實體,人若不起任何習性反應,正念亦得以由此發展。

法師導向給我的印象是,禪修要重視正念的運用,尤其把正念的修習帶進日常生活裡,故適合任何種族、宗教的人士,藉禪修去修心養性。

親身體驗 正確練習

有人說,修持的心要像臨近渴死的人想要一杯水的心那樣,把渴求集中在一點,絕不搖動。

檢視佛教教義的原始紀錄,會發現佛陀沒有叫弟子相信他教的東西,而是要弟子實際去體會。在巴利文中ehipassiko一詞(形容禪修特質的字),意思是要親自試試看。佛陀的教法是主張我們要親身體驗,透過正確的練習,隨而在內心慢慢地改變自己的習氣,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步向安詳自在。

活動中,偶然望向法師,總是紋風不動的坐著,面露祥和之色,才明白這已是勝過千言萬語的教導。在這轉念間,初嘗與感觀割席而坐,是為這次禪修的得著。
個人歸納,內觀禪修法有以下助力:

    • 直接穿透實相,達致正解脫。
    • 克服對苦受的抗拒及樂受的執取。
    • 導致身心強健,增長精進力。
    • 能摒除干擾,迅速建立專注力。
    • 毋須堆砌知識概念。
    • 可與日常生活及工作結合。

觀息禪修入門

覺知呼吸、覺知生命的一日禪修,乃觀息禪修的入門。觀息法亦是修習內觀禪的初階,「四念處」禪修的一種。

「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透過靜修,來調伏身、心、受、法諸執著,藉專注於固定目標,如呼吸,排除心的散亂,達致心境平和。

身念處的觀法,正是觀呼吸。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修習者應挺直腰,盤腿而坐,閉上眼睛,止語,集中,觀察一呼一吸的氣息,把心念收攝,排除妄想雜思。

觀呼吸的禪修,適合每一個人,不管文化背景、種族、性別、職業、智慧高下,皆可進行。重點在依循正確方法,持續實踐。譬如每一天都進行,找一片安靜、空氣流通的地方,閉目專注的修行一小時,若時間不許可,亦可以早上做半小時,臨睡前做半小時,只要持之以恆,自能消除煩惱,獲得喜悅。

其他參加禪修途徑

香港坑頭臨時內觀中心
地址﹕新界上水坑頭藝苑新村三地段 7A
電話﹕2671 7031
網址:www.chinese.dhamma.org/tschhk.htm

Go to Issue Menu3.

眾緣和合
文/李焯芬

今天,從早晨起就大雨滂沱,路邊四個賣小吃的小販因此一直無生意。

快到中午,賣烤餅的大概是餓了,就吃了一塊自己烤的餅。他已烤好一大堆餅,雨天裡反正也賣不出去了。

賣西瓜的坐著無聊,也就打開一個西瓜來吃。

賣辣香腸的開始吃辣香腸充饑。

賣楊梅的也只好吃楊梅了。

雨一直下著,四個小販一直這樣吃著。到後來,賣楊梅的吃得酸極了,賣辣香腸的吃得辣極了,賣烤餅的吃得口渴極了,賣西瓜的吃得肚皮漲極了。

這時從雨中嘻嘻哈哈走過來四個年輕人,他們從四個小販那兒把這四樣東西都分別買齊了,坐到附近的亭子裡吃,有香有辣,有酸有甜,味道配合得好極了。

獨木不成樑;世界是多元的。我們不能離群獨處,也不必要求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語云:天生我才,必有所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貢獻,就像我們手上的五根指頭,各有用途,各司其職。當五根指頭合攏成一個拳頭時,手的力量就更大了。因此,在群體生活中,我們應互相合作,充份發揮團隊精神。團結就是力量;只有眾緣和合,始能成就事業。

Go to Issue Menu4.

提婆達多的故事
撰文/賴靜涵

雖然外道對於佛陀是如此的忌妒,對於佛教的發展也多方為難阻礙,佛陀始終都不在意。然而,佛弟子當中卻也出現想要謀害佛陀者,那就是佛陀的至親,當初出家的七位王子之一,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性本多疑不安,他見到諸位王子很得佛陀關愛,自己卻沒有受到這樣待遇,便懷恨在心。佛陀也清楚這個情況,知道他並不適合出家,曾經勸勉提婆達多還俗,作在家居士擁護佛法,以免日後造作惡業,但是提婆達多始終沒有聽從佛陀的勸告。

提婆達多認真修道,卻不在淨化身心,而是希求大眾的尊敬與供養。他以為佛陀受人尊敬,無非就是能夠顯現神通,所以曾向佛陀請求傳授神通,佛陀卻要他修成清淨人格,放棄追求神通。提婆達多只好向目犍連、舍利弗等人求法,但諸大弟子無一不洞悉他的惡念,紛紛婉拒請求。最後是當時功德力不足的阿難因為兄弟情誼,讓提婆達多學到了神通之法。此時提婆達多躊躇滿志,覺得報復佛陀的時刻來臨,便蠱惑佛陀大護法頻婆娑羅王的兒子,即阿闍世太子來皈依了他。阿闍世太子供養了僧院、飲食、衣服等物質,富裕而充足。這樣提婆達多也有了五百弟子,聲名大噪。但他看佛陀,愈看就愈像眼中之針、肉中之刺,心裏充滿不安,終狠下心來,收買惡漢刺殺佛陀,但惡漢們看見佛陀,個個滿臉慚愧,都皈依了佛陀作弟子。

眼見凡人無法傷害佛陀,提婆達多轉而加害佛陀的大護法頻婆娑羅王。他蠱惑阿闍世太子囚禁父親致死。當阿闍世太子登基,提婆達多便率領弟子,來到祇園精舍要求佛陀「退位」,交出精舍與弟子眾由他來領導,但為佛陀與全體弟子們一致拒絕。為求打倒佛陀,更以苦行自我標榜,攻擊佛陀的僧團修行不淨,卻也沒法動搖過佛陀的僧團與護法。提婆達多勃然大怒,氣急敗壞,最後墮入了地獄受到果報。

佛陀與提婆達多本來是同根生的親戚,遇到這般的打擊,實在難以承受,是凡人早已嘔血身亡,但是佛陀始終慈悲以對,忍辱負重而沒有任何的報復。提婆達多咎由自取,最後業障現前而滅亡。倒是阿闍世太子謀害父親,使佛陀為頻婆娑羅王說了一部《彌陀經》,讓頻婆娑羅王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開啟了淨土法門之路。或許這樣,阿闍世太子最後得以向佛陀請求懺悔而能得救。

(五十八)

Go to Issue Menu5.

五體投地
文/知歸

五體敬禮,以示恭敬。

我們若對某人衷心佩服,便會說對他「五體投地」。此語實出自印度佛教的禮儀。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記載印度所行的禮敬法分為九種,五體投地是其中最殷重的敬法。

五體又稱五輪,是指雙手、雙膝及頭額,其作禮法是首先正身合掌合足,俯首搴衣,右膝先著地,繼下左膝,接著二手肘著地,舒二掌過額,像在接承佛足,繼而頭額著地,稽首作禮。

此五體敬禮,一方面代表恭敬,一方面亦在折伏一己的憍慢,其行禮的意義如下:

  1. 右膝著地時,願使眾生得成正覺;
  2. 左膝著地時,願使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
  3. 右手著地時,表像佛於金剛座上,右手指地,現瑞證菩提;
  4. 左手著地時,表以四攝法調伏外道,令入正法;
  5. 頭額著地時,表令眾生離諸憍慢心,成就無見頂相。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丁亥年梁皇寶懺法會

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上午9﹕00 東蓮覺苑新大殿灑淨
上午9﹕30 大嶼山寶蓮禪寺一日遊
2008年1月8日至14日(星期二至星期一)
啟建梁皇寶懺法會
禮誦《金山御製梁皇寶懺》 七永日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2575 6312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琉璃光照」身心靈健康講座

主辦﹕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香港佛教醫院
贊助﹕東蓮覺苑
講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主講﹕李焯芬教授
日期﹕12月15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00至5﹕00
地點﹕香港佛教醫院
查詢﹕2241 5080

活動﹕「印順導師對禪淨密的看法」講座

主講﹕宏印法師
主辦﹕妙華佛學會
日期﹕12月9日(星期日)
時間﹕晚上7﹕30至9﹕00
地點﹕北角英皇道368號榮馳商業大廈3字樓
查詢﹕2570 0443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