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活在當下
撰文/愚子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鐘被放在兩隻舊鐘當中。兩隻舊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其中一隻舊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真有點擔心,一年你一定要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你吃得消嗎?」「天哪!三千二百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多的事,我怎能辦到!」另一隻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鐘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小鐘很輕鬆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平安地擺完了三千二百萬次!

同樣,對一個小學生來說,無法想像自己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教授;對一個剛剛走出學校大門的學生來說,成為商賈名流、政界要人中的一員更是遙不可及。然而,教授也有童年,大多數成功人士也是從身無分文的普通人開始的。那麼,成功、幸福人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原因固然很多,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活在當下。

人生猶如一隻時鐘,心如鐘擺。未經鍛煉的心總是擺盪在過去與未來兩點之間,為過去已發生的事而懊惱、悔恨、耿耿於懷,為將來未知的事而胡思亂想、憂心忡忡。因此普通人總是活得很累。而受過訓練的心能專注當下這一秒鐘,心無二用地做好手邊正在做的事、善待正在與你打交道的人,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成功、幸福的人生便在時鐘每秒的「滴答」聲中延伸。這就是活在當下之本意。禪門中有一個公案對此有生動形象的詮釋。有施主問一位禪師:「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禪師很平淡的回答:「饑來吃飯,睏來即眠。」這位施主不以為然地反駁道:「一般人每天也是如此,這有何特別之處?」禪師莞爾一笑,搖搖頭說:「很特別!修行人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而一般人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心裡卻想東想西;該睡覺的時候,不好好睡覺,總是百般的煩惱。」

「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樣的人生,一樣的生活環境,若能把因禪修而得來的定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活在當下﹕「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則行住坐臥、劈柴擔水、擊鼓高歌都具有禪味,最後自然會達到平常心是道的境界。

 
「優人神鼓」於「台灣月」演出的《勇者之劍》
文/俞如 訪問圖片/吳偉樂 演出圖片/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提供

劇團藝術總監劉若瑀

劇團音樂總監黃誌群

台灣著名的擊鼓藝團優人神鼓,早前應「台灣月」活動之邀來港演出。兩晚演出,演奏廳內座無虛席,表演者擊出懾人的鼓樂,氣勢磅礡,當鼓點由緩轉急,密集落下時,鼓聲不帶半點喧鬧躁動,只有深沉而寧靜的專注力量,直撼人心。想起優人神鼓在電影《戰‧鼓》的一句話︰ 「千變萬化,不離當下一棒。沒有擊鼓,也沒有擊鼓的人。」擊鼓雖是表演,卻能不著「表演」外相,鼓點彷彿一下子變成禪師手上的棒杖,擊退散亂的心,令在座觀眾即時回到當下。

優人神鼓的表演者長期在山上修練,他們一行十數人,不論寒暑,每天清晨徒步上山,上午打坐練拳,午後擊鼓跑山。「先打坐,後打鼓」的訓練方式,是要表演者把心安住當下,學會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這套方法原是劇團的擊鼓指導黃誌群,在一次印度之旅獲得的啟發。

黃誌群是馬來西亞人,自小學習獅鼓和中國武術,到台灣後卻成為舞者,曾加入台北民族舞團和雲門舞集。相較跳舞,黃誌群更愛打鼓,所以當優劇場(優人神鼓前身)的創辦人劉若瑀邀請他教授團員打獅鼓時,他高興的答應了,並議定約滿舞團後便加入。在加入前,他去了一趟印度。

印度之旅 覺察生命

「在印度時,我碰見一位師父,他教我要活在當下,教我打坐。他說打坐不是久坐,而是二十四小時活在當下。」那是1993年,黃誌群28歲,他笑言這機緣可能是小時候念佛種下的善根。十來歲時,黃誌群喜歡讀佛教書籍,每晚練完拳便回家念佛,沒人教,如此念了兩年,出國到台灣後便沒有接觸。他說,遇到印度師父,像是很自然的事,恰巧那地方還是佛陀成道的小城菩提迦耶。「學了法門以後,我到了印度恆河,去看他們燒屍體,看了三天。」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同時涵蓋了印度人出世和入世的一面。比如恆河上游,有人在燒屍體並把骨灰撒入河中;河的中游,有人在祈禱、修行瑜伽;河的下游,則有人用河水燒茶和洗衣服。

此情此景令黃誌群頓然察覺生命的脆弱和無法捉摸,他想了解生命是怎麼回事,於是回去找那位師父,跟他修行了半年。「修行的意思,就是學習活在當下,走路的時候走路,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聽的時候好好聽,看的時候好好看,看起來很簡單,其實非常困難。有打坐經驗的人都知道,當你走兩步路以後,過去心就來了,再走兩步,未來心又來了。我們的念頭一直起落生滅,無法停止,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回到當下。知道自己跑掉了,就趕緊拉回來。」

三個月過去,黃誌群覺得自己比較不受念頭控制,觀看念頭生滅起落,就像觀看河水一樣。半年後,他把「活在當下」的訓練帶回台灣,向劉若瑀提議讓團員先學靜坐,再習擊鼓。優劇場原以跟隨民間藝人學習傳統技藝和民間祭儀為主,但劉若瑀了解到黃誌群在印度的修行經歷和法門後,想起自己跟隨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學習時,老師也時刻要他們「be in conscious」(要覺知),主張最好的表演者就是一個隨時能覺知,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這兩個法門意思其實一樣,所以我知道他(黃誌群)是對的。」自從開始「先打坐,再打鼓」的訓練後,劇團的體質改變了,也奠定團員以擊鼓和武術為基礎的表演形式,名稱亦改為「優人神鼓」。

企圖心起 失安靜心

曾在香港藝術節演出的《禪舞不二》

「優人神鼓」這名稱很有意思。「優」,在中國傳統戲曲的意思是「表演者」。「優人」即表演的人。「神」是人在高度專注下,所進入的一種寧靜、無我的狀態。「優人神鼓」就是「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之意。優人神鼓相信只有不斷精進的修行人,才可以成為真正高明的表演藝術家,「道藝不二」正是他們創作和生活的目標。

劉若瑀回想剛學打鼓時,就是一棒一棒慢慢打︰「我們打鼓的方式,就是時刻要回到當下。像禪宗的師父對弟子說,所有東西的變化,都不離當下這個角度,(對打鼓來說)就是不離當下一棒。」是以優人神鼓最有名的擊鼓金句是︰「打鼓即是不打鼓」。劉解釋︰「那是說要先放下想打鼓這個念頭。」表演的企圖心一旦生起,安靜的心就無以復返,想打的欲望亦會從臉上和身體表現出來。曾有一名音樂系學生就是這樣,進團三個月,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不讓她上場︰「她對我說,你們打的節奏我通通都會,為什麼不讓我上場?我說你站在那裏(去想)就不對。」意思是說,一定要先放下想打鼓的念頭,不然一上台,其他人的安靜就會被她擾亂。

成道比藝術重要

團員在台北木柵老泉山上練習和表演

為了讓心念安住當下,優人神鼓曾修習過多種靜坐方法,如今主要以內觀、Gurdjieff 的神聖舞蹈和走路法門為主,他們沒有規定團員必須信奉某個宗教,每人都可用不同方式追求對自己生命的了解。當談到他們修行的最終目的時,劉若瑀沒半點含糊的表示︰「成道!(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黃誌群亦說︰「藝術是不能成道的,藝術跟解脫無關。」他們再解釋︰「藝術就是藝術,你只要有藝術創作,就還(停)留在『有』之中。對我們二人來說,藝術是次要的,修行才是第一要的事情。」

作品背後

優人神鼓每齣作品背後,都反映他們生活上實際的修行經驗。比如在山上打鼓五年,才創作出第一個大型作品《聽海之心》,風格沉穩、安靜而內歛,呈現自我探索的內心寫照;到了《金剛心》,是因為有修行的老師提醒,修行人最重要是能「出」也能「入」,意謂不能與世隔絕,能夠到外面世界去,內心仍不會改變,團員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了出外尋找師父的修行過程,四年後,《金剛心》誕生;2005年,與少林寺合作《禪武不二》,團員是先從禪的實踐和修行着手,實際過着參禪生活。

Go to Issue Menu3.


文/李焯芬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歐洲上流社會最有名氣的人不是某某貴族或某某富豪,而是珠寶大盜——阿瑟‧貝里。他幾乎光顧過所有名流的保險箱、收藏室。當時,如果哪位名人從未被貝里偷過,上流社會圈子裡甚至會瞧不起他。

但法網恢恢,「技藝精湛」的盜賊還是被捕了。十八年後,刑滿出獄的貝里已是兩鬢斑白。他獨自搬到一個小鎮上,隱姓埋名過著平靜的日子。小鎮居民們對他的過去一無所知,都覺得他為人謙虛,是個可敬的紳士。轉眼三年過去了,偶然間,貝里的真實身分被發現了。消息不脛而走,報社來人採訪舊日的江洋大盜。談話中記者的一個問題是:「你可記得當年得手的最貴重的東西是什麼?是誰的?」

「當然記得……」貝里眼中流露出無限悲哀,「被我偷得最厲害的人叫阿瑟‧貝里。我偷他的東西是無價之寶,叫光陰。當我想歸還贓物時,卻發現已經不可能了。」

以貝里的頭腦,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專家學者、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一生本可以很有價值,但因為貪婪,大好時光在偷盜和監牢中虛度了。悔不當初的貝里在最後只說了一句話:「現在我才意識到,我是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搶劫自己!」
貪慾是因。對貝里來說,果曾經是眼前的、短暫的物質財富和享受;後來又添了十八年的牢獄生涯和終生的懊悔。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貪也不例外。

Go to Issue Menu4.

周利槃陀伽的覺悟
撰文/賴靜涵

佛陀說法四十餘年,從最初說《華嚴經》開始,到《阿含經》、《方等經》、《般若經》、《法華經》,乃至最後說《涅槃經》,如是講經說法會,不少於三百餘會。這些都是對大眾的教理演說,但也有很多的個別開示,更是感人甚深。由於佛的弟子,來自各種不同階層,資質各有不同,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卻也有愚笨著名的弟子,那就是周利槃陀伽了。周利槃陀伽在佛弟子裏面以愚笨著名,卻終能證得大阿羅漢果。可見佛陀的智慧過人,感人至深。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發生在祇園精舍。有一天,佛陀走過精舍門前,看到一個比丘正嚎啕大哭,身旁卻有很多人在取笑他愚癡,這就是周利槃陀伽了。他天生資質遲鈍,常常忘東忘西,特別在佛陀時代,教法著重口傳。周利槃陀伽記憶力羸弱,成為他學習教法嚴重的障礙。佛陀很同情他,問他為什麼要嚎啕大哭。周利槃陀伽哭著回答: 「我隨同哥哥想要出家,哥哥教我一首簡單的四句頌偈,我記不得,哥哥就說我沒有善根,不能出家,要我回去,不准在這裡。」佛陀聽見了,就安慰他道: 「你不要擔心,到我這裏來吧!要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愚笨,就是聰明的人,真正愚笨的是那些自以為聰明者。」

佛陀命令阿難好好教導他,但阿難試過很多辦法,都沒有效用。於是佛陀親自教導他,可惜周利槃陀伽的記憶力實在太差,最後佛陀只好教他一句話: 「掃塵除垢。」並要求他用掃把幫比丘們掃地,邊掃邊念誦「掃塵除垢」這句話。周利槃陀伽照佛陀吩咐,幫比丘們掃地,但是比丘們反而怪他擾亂修行。佛陀告訴大家,這是他吩咐的,大家不得拒絕!從這天起,周利槃陀伽便開始為全精舍比丘打掃。但他還是忘記這句「掃塵除垢」,比丘們同情他,就一起幫他念「掃塵除垢」。

周利槃陀伽如此認真掃地,並一心不亂地誦持「掃塵除垢」,又有大家的「助念」。日子久了,他開始明白佛陀原來不是要他掃外在的塵埃,而是要掃內心的塵埃。他於是開悟,明白這句「掃塵除垢」真正的意義,便將所見呈報佛陀。佛陀很高興,告訴大家: 「一句頌偈,認真修行,也能得道,周利槃陀伽就是好例子。」周利槃陀伽從此成名,但仍舊每天都掃地,誦念著他的「掃塵除垢」名句。

(五十九)

Go to Issue Menu5.

禪與藝
文/知歸

鼓藝中的禪

佛教禪、淨、密三宗在中國盛弘,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三者皆具有豐富的藝術元素。禪宗修行者除了在茶道、花道、畫道等雅緻藝術上有一超越的境界外,更在動感的音樂、舞蹈甚至劍術、柔道等領域,都有巨大的影響力。

動與靜,本來是一對相反的概念,但概念畢竟是人類從「思心所」發展出來的假法,它們既是由人所創,自亦可以由人去收攝凝聚,甚至相忘而恢復如實地去認識事物的真相。因此,修行並不一定像枯木的寂然,我們亦可以依生活的各種形式,透過活動去尋禪悟道。正如天台智者大師教人利用「各各為人悉檀」去修「從假入空觀」,認為修止時,宜用七覺支的除、捨、定三支覺分;修觀時宜用擇法、精進、喜三支覺法,而以念覺支來貫通止觀二門,令定、慧均等,以令修行者不昏沉、不浮動,止觀始能有所成就。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丁亥年梁皇寶懺法會

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上午9﹕00 東蓮覺苑新大殿灑淨
上午9﹕30 大嶼山寶蓮禪寺一日遊
2008年1月8日至14日(星期二至星期一)
啟建梁皇寶懺法會
禮誦《金山御製梁皇寶懺》 七永日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2575 6312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九天禁語禪修

主辦﹕秀峰禪院
主持﹕大觀禪師
日期﹕12月23日至31日
地點﹕大嶼山鹿湖覺修寺
查詢﹕2891 9315
備註﹕必須報名,參加者須曾參加一天禁語禪修

活動﹕親子成長與佛化教育

主辦﹕香港居士林
講師﹕楊學元
日期﹕12月28日起(逢周五,共四堂)
時間﹕晚上6﹕30至8﹕00
地點﹕中環皇后大道中178-180號二樓居士林
查詢﹕3107 3202
備註﹕課程免費,須報名及繳按金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