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許願樹下思元旦
撰文/愚子

菩提樹下,佛陀悟道。菩提樹因而成為吉祥神聖、智慧之樹而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無獨有偶,不少香港人相信大埔天后廟外的許願樹,擁有與神明溝通的力量,他們把願望寫在「寶牒」上,誠心向樹許願後便將其拋上樹幹,不跌下來者代表許願成功;「寶牒」掛得愈高,願望成真的機會愈大。新年期間,人流最旺。更巧合的是,那棵許願樹其實是兩棵細葉榕,而菩提樹也是榕樹的一種。兩者原本都是熱帶地方很普通的樹,在惡劣環境中卻可以頑強地成長,其樹冠蒼翠蓊鬱,綠意盎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像港人「打不死」的性格,因此港人對榕樹有著解不開的情結,最近舉辦的「香港人的榕樹」選舉活動就是最好的例證。

榕樹的生命力來自何處?許願樹為我們提供了答案。由於長期以來人們不斷向許願樹拋寶牒,使得許願樹沒有新的氣根能「落地生根」,即使全力保護,樹大根深的許願樹也將會在五至十年內枯死。由此可見,能活千年的榕樹,其超然的生命力在於它的再生能力。那些發達的氣根,密密地迎風招展,有如長者的鬍鬚,看來蒼勁而令人欽仰,也因此而有「老公鬚」之美名。無數新發的纖幼成流蘇狀的氣根從枝條上垂下,一旦碰觸到泥土表面,即刻深入土中,生長壯大,形成新的樹幹,為整棵榕樹帶來更多的養分,支撐更多新發的枝葉,整棵榕樹憑著氣根的蔓延伸展而欣欣向榮,生生不息。正因為如此, 榕樹的每一條氣根都為整棵榕樹注入一次新的生命。

反觀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生命很短暫,但要面對的煩惱卻很多——工作壓力、經濟困難、人際關係、精神空虛、心靈迷失……一年下來,一個人如同許願樹一樣,不知要經歷多少磨難與創傷。新年伊始,若能利用這一契機進行反思,肯定自己的進步,了解自己的不足,懺悔自己的過失,封存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明確新年的目標,那麼人生就如同有了氣根的榕樹一樣,獲得了再生的能力與新生的力量,就能以蓬勃的朝氣迎接嶄新一年的開始。

 
 
文、圖/張浣儀

自2004 年起,第十七世大寶法王成為祈 願法會的主法上師。

祈願法會上舉行的托缽儀式,讓人體驗到托缽古 制之德輝。

國師嘉察仁波切

參與法會僧眾約七千人。

第25屆噶舉祈願法於2007年12月17日至24日,在印度菩提迦耶舉行。本文作者親赴當地參與法會,並撰文細述法會的意義、大寶法王和長老的開示,以及活動過程中的所思所感。

「法會本身沒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但是我們聚集了無量的願力,透過法會散播慈悲的信息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這個信息是所有眾生都有權利享受的!」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

12月中的菩提迦耶,天近破曉時,一片漆黑,氣溫徘徊在攝氏五、六度……
數以千計的人,朝向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證悟的金剛座走去,聚集在正覺塔前一樣巨大的菩提樹下,席地而坐,準備迎接殊勝的一天。

這些人包括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教派的僧眾和善信,他們大部分素未謀面,卻抱持同一目的--參與一連八天的第25屆噶舉祈願法會。

祈願 讓成佛種子發芽

太陽升起之前,人們合十跪膝,在主法上師帶領下,受持《大乘布薩戒》,然後以藏文、巴利文念誦皈依文《心經》,在太陽初升之際,展開一天的祈願--共四座香,約八個小時的念誦。

法會念誦的是噶瑪噶舉的五部主要典籍。由自2004年起接手主理法會的第十七世噶瑪巴(大寶法王)為主法上師,並有國師嘉察仁波切、蔣貢仁波切、堪千創古仁波切、明就仁波切等一起率領僧眾約七千人及善信三千多人,共同祈願眾生喜悅安樂、世界和平。

法王指出:「引領所有眾生離苦得樂是作為一個修行人的承擔。法會本身絕對沒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但我們可以透過大眾祈願的力量,散播慈悲的種子。

「我們修行的究竟目標是涅槃。在這過程中,『祈願』是根本要件,開始時,它是種子,在中段時期,它像是水和肥料,最後它是果實。若沒有『祈願』,成佛的種子不會發芽。」法王解釋「祈願」的深層意義。

在主法上師帶領下,念誦經文,祈願眾生喜悅 安樂、世界和平。

而自2002年始,一直全力支持並參與法會的嘉察仁波切進一步談到法會的出世間意義:「藉著念誦傳承的五部主要經典,可幫助修誦的人和以迴向的力量,讓我們邁向證悟空性--大手印的道路。」

念誦願文 實踐菩薩行為

噶舉派長老堪千仁波切特別為我們介紹法會念誦願文的意義:「祈願法會的法本經由法王修訂,主要是先念誦《普賢行願品》,透過發菩提心,令我們實踐菩薩的行為,將佛法弘揚四方。次誦《彌勒菩薩願品》,因為彌勒菩薩是未來佛,我們祈願未來投生於佛淨土。續誦《入菩薩行願文》,藉迴向品使一切惡道得以清靜,惡鬼得飽足,平常人亦得享安樂。還會誦《極樂願文》,祈願投生極樂淨土,親見彌陀。最後念《大手印祈願文》,願證得佛果。」

仁波切覺得能參與祈願法會的法友,其發心和行為都屬清靜,都跟噶瑪巴、正覺塔和無量眾生結下善緣,這是十分殊勝的,而即使因俗務不能親身到菩提迦耶的法友,光是有願望參加,已積聚很大的功德,因為發心最為重要。

嘉察仁波切又認為:「這些年來祈願法會得到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這種善業的聚集,對噶舉傳承和世界都有正面的影響。

「想想,密勒日巴大師(藏傳佛教祖師之一)在山洞中修行時,沒有人認識他,但當他走出山洞,折服的追隨者,日益增多,他就變得遠近馳名,這種走向聞名的方法,也是佛法的體現。」仁波切闡述祈願法會的壯大道路,並祝願法會能一代一代的傳揚下去。

菩提樹下 享受歡喜

在漫天黝黑下,我走在人潮中,當受戒於菩提樹下,享受到無可言諭的歡喜。
念著心經,看著太陽初升,喜悅油然而生,當捱過黎明時那寒氣透心的煎熬,沐灑在暖暖陽光下,誦念祈願文,又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福氣,感受到眾志成城、巨大的願力向四方散播。

25年的路,大概也是由漆黑、寒氣、陽光、溫暖、喜悅等所充滿。我想,我上了解脫之路的初階一課。

「我們帶著眾生在心上,口中念誦願文,這些帶著善念的法音,遍滿虛空,突破時空限制,永不止息。」我帶著法王的教誨從菩提迦耶回到煩擾俗世。

 

參加者感言

  • 米麗是已遷居於紐西蘭的蘇格蘭護士,今年已是第四年參與祈願法會,「我一個人來,但有無數朋友在這裡相聚,我們沒有相約,但每年都能遇上。」
  • 自2001年即參與法會的德格,是德國人,「每次來菩提迦耶,我都滿載歡喜回家!雖然這裡住宿飲食的條件都不理想,但平安、平靜感卻是我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 安娜與男朋友首次從捷克遠涉印度,八天來沒有缺一座香。她興奮地表示:「我深深感受到加持的喜悅,明年一定再來。」
  • 台灣的桂香,今年隨一個義工團來,為法會工作了十多天,「每天凌晨3時起床,做準備工作,晚上很晚才能上床,但幹得很起勁。看到與會大眾的歡喜,早已忘記自己的辛苦。」

 

關於噶舉祈願法會

「噶舉祈願法會」乃根據其歷程而命名。五百年前西藏第七世噶瑪巴為規範四方僧團律儀,令佛歡喜,每年在佛教的吉祥節月啟建祈願大法會,聚集成千上萬的僧眾,並為此彙集《祈願二十支儀軌》做為誦本,領導僧團祈願世人福德增長、障礙淨除,世間圓融、無苦無難。從那時起,法會基本上是年年不斷。1983年,第一世卡盧仁波切在佛陀圓滿正覺的聖地菩提迦耶舉行持誦十萬遍《普賢行願品》的法會,為噶舉祈願法會的傳統播下種子。

25年來,法會經過多番蛻變,成為世界性盛會,今年持誦儀軌更以五種語言印行--藏文、印度文、英文、中文及韓文。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佛弟子和法友,不分傳承和教派,以眾生苦為己苦,以眾生樂為己樂,虔誠一心地祈請。

在佛曆2548年(2004年),由第十七世大寶法王接手法會事務,參照古德時期的輝煌傳統,制定新法會程式,重新彚編法會念誦課本,期望噶舉祈願法會更具傳統威德,與現代佛教世界更加相應,而能利益更廣大的眾生。

大會的籌劃者喇嘛確札,自1994年接手安排法會事宜,那年只有50名僧人參加,至今已逾一萬人,實在不容易,喇嘛表示:「我有信心法會會愈來愈具規模,大會計劃在不久將來在菩提迦耶買地另闢會場,以接待不斷增多的僧眾參加。」

 

香港祈願法會

2004年起,香港也籌辦「香港祈願法會」,今年將在2008年2月21日至23日,一連三天舉行。

查詢:www.kagyumonlam.org

Go to Issue Menu3.

心債
文/李焯芬

一位長者病危,在他迴光返照時,讓兒子找出一個舊皮箱,從皮箱裡拿出一件黃色的舊呢子大衣,撕開衣角的線道,取出一塊銀元。

六十年前,老人在城裡開書店。一天,有位年輕人來買一本暢銷書,因為整個書店裡,只剩下一册,而其他書店也缺貨,所以他便臨時抬高了書價,向買書人多要了一塊銀元。從此,這塊銀元常被老人托在手上,沉重得如同托著一座大山。開了五年多書店,他只做了這麼一件虧心事,而且只因一塊銀元。儘管如此,仍讓他心中老是不安,他決心退回這塊銀元。然而,六十年過去了,他卻無緣再遇上這位顧客,了卻這個心願。生命終結之際,他給兒女留下的遺囑是,一定要找到那個買書人,買書人不在了,找到他的後人也行,務必把這塊銀元退回去,他才能安睡在九泉之下。換言之,離開人世時,老人的最後心願就是償還這份六十年的心債。

兒女料理完老人的後事,坐下來硏究怎樣實現老人的遺願。他們驚訝地發現,這竟是一塊無法退回去的銀元,因為他並沒有留下那買書人的姓名,或許老人自己也不知道。深陷悲痛中的兒女們此時才深刻體會到老人這個畢生的遺憾。
是的,一個人犯了錯,心中難免有點內疚。這內疚有時還會成為一份終生無法償還的心債,一份如影隨身的孽。

Go to Issue Menu4.

菩提達摩
文/雲影

《明覺》新專欄「高僧化雨」,記述不同宗派高僧大德的事跡,藉高僧行誼的化度,讓大眾更明確修行之道。

菩提達摩,梵名Bodhidharma,簡稱達摩,被中國禪宗追認為初祖。

有關達摩的生平事跡,自古就有多種傳說。最為普及的是,達摩來華後與梁武帝的會面和問答。梁武帝問達摩:「朕即位以來,嘗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達摩答:「並無功德。」因為問答不投機,達摩後來北上來到魏地。但是因為沒有根據,所以學界一般認為這則故事並非歷史事實。

根據道宣所著之《高僧傳》中的〈達摩傳〉,達摩是「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也就是說,達摩是在劉宋時代(公元420年—479年)來到中國,所到達的地方是「南越」,就是海南島對岸一帶地方。又根據胡適先生的考證,達摩來華可能是在公元470年(宋明帝泰始六年)左右,但是他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因此達摩在孝武帝的最後一年(公元464年)來華,也有可能。所以達摩來華時所見到的應該是劉宋時代的孝武帝,可是梁武帝因信佛而出名,故張冠李戴。然而,孝武帝亦崇信佛法,並與求那跋陀羅有很深的交往。

達摩來華後面臨的是一個難進的環境。根據忽滑谷快天先生的〈達摩以前中土之禪學〉與冉雲華先生的〈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兩文,可以知道,達摩以前中國所傳的禪法大都是小乘禪法,即使是大乘禪法,也非頓悟法門。所以達摩所傳的頓悟禪法,與當時人所熟習的禪法完全不同。可想而知,達摩的這種禪法很難為當時的人所接受,因此受到譏謗亦在所難免了。人們對達摩禪法的反應就是拒絕。所以,無論是劉宋的孝武帝也好,還是魏國境內「盛弘講授」之徒或「取相存見之流」也好,當他們初次聽到達摩所傳的禪法時,「多生譏謗」。故達摩其人在當時是默默無聞的,他的禪法並未受到重視,更不可能對當世產生多大影響。直到兩百多年後,達摩的頓悟禪法才由其再傳弟子道信與弘忍宏揚開來。

據道宣《高僧傳》,達摩所收的徒弟只有三、四個,如慧可等。記載達摩禪法的史料很少,學界共同認可的、並可以代表達摩禪法思想的是《二入四行論》。從本論來看, 達摩禪法的特點是「藉教悟宗」,其方法是壁觀,也就是用聖教來啟發學人的信仰,以期達到了悟真如、真性、佛性等思想。

Go to Issue Menu5.


文/賴靜涵

咒是一種佛教的修持法門,誦咒可獲得佛菩薩的智慧。

佛教之「咒」與傳統上中文的「咒」字意義有別。中文「咒」字本作「呪」,按《漢語大詞典》,其義為:1)禱告;2)詛咒;3)道士施行法術的念誦口訣;4)即佛教當中的真言、密咒、陀羅尼。可見佛教的「咒」與傳統中文的「咒」有所不同。梵文佛典當中,有三個辭彙都翻譯為中文的「咒」,分別是Mantra(即「漫怛喇」),Dharani( 即「陀羅尼」)與Vidya( 即「明咒」)。此三詞亦有分別, 據《Monier-William 梵英辭典》,Mantra 為印度宗教驅使鬼神行事的「咒術」, 與中文「咒」的本義相通。而Vidya義為「光明」, 主要是指「知識」,印度人認為知識即為光明,所以又稱為「明咒」。陀羅尼則是指「身體內管狀的容器」,也指「大地」、「球根類的植物」,引申作「智慧的本體」,亦有「護身符」之意,可助行者免除災障。所以三種梵文的「咒」意義上各有所別,與中文的「咒」義不盡相同,不可混淆。

基本上佛教的「咒」,主要是以「陀羅尼」為主,密宗則又有Mantra與Vidya,都是以「方便入道,智慧為本」的修持法門。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丁亥年梁皇寶懺法會

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上午9﹕00 東蓮覺苑新大殿灑淨
上午9﹕30 大嶼山寶蓮禪寺一日遊
2008年1月8日至14日(星期二至星期一)
啟建梁皇寶懺法會
禮誦《金山御製梁皇寶懺》 七永日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2575 6312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正念禪修班

主辦﹕寶覺中學
贊助﹕東蓮覺苑
講者﹕黃耀光居士、法護法師、馬淑華博士、僧徹法師
日期﹕2008年1月5日至26日(逢周末,共四節)
時間﹕下午2:00至4:00
地點﹕將軍澳彩明街9號寶覺中學
查詢﹕2702 2863
網址﹕www.pokok.edu.hk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