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佛教猶如參天大樹
撰文/愚子

佛教猶如一棵參天的大樹,信仰是確保這棵大樹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教理教義猶如樹根,學術研究猶如樹幹,教派傳承猶如樹枝,交錯學科的研究猶如樹上生出的新芽,對佛法的不同詮釋猶如樹葉,佛教文化、藝術猶如樹上盛開的鮮花,佛學的運用與實證是這棵樹上結出來的果實。

樹長得強壯或瘦弱,跟它的根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能否從佛法中受益,與他的佛學基礎有直接關係。根基淺的樹木,變得弱不禁風,難成大器;而根系發達的樹木,枝葉繁茂,生命力旺盛。同樣,佛學基礎薄弱的人,以盲導盲,誤人害己;佛學基礎深厚的人,才能進一步活用佛法,化導眾生。由此可見,親近師長,聽聞正法,學好佛教的基本教理教義,佛教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基才能穩固,學習佛法才有了立足點。

果樹快要大時,採取健康強勢的枝條進行嫁接,才能生長出甜美優質的果實來。同樣,如果要使古老的智慧煥發出時代的生命力,就必須在繼承與發揚的大原則下從事研究。「繼承」要求我們深入經藏,對古德們的學修心得進行系統的學習、研究與整理,其目的是通過對這種有形有象的佛教表現形式的學習,使學人從繁瑣的現象中擺脫出來,找出適合當今現實世界的佛法精神之所在;「發揚」,即是把這種佛法的精神與當今的社會現實相結合,對當今社會思潮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的方法與模式,即新型的佛教表現形式。繼承與發揚,如鳥之雙翼,或一枚硬幣的兩面,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若無對傳統的繼承,發展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若只談繼承,而無發展,便無法面對現實,適應時代的需要。由此可見,佛法研究猶如樹幹,樹幹愈粗,研究成果愈豐富,大樹上開出的鮮花愈燦爛,果食愈充實。

七十餘年來,東蓮覺苑全方面推動佛法的弘揚與實踐;強調傳統,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弘法活動,開辦佛學班,向社會大眾講解佛教的教理教義,以鞏固佛教這棵大樹的根;開拓未來,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01)、泰國佛教國際大學IBC(2004)、加拿大卑詩大學佛學研究中心(2005)、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2006)設立佛學教育研究基金,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佛學研究,使得佛教這棵大樹的樹幹粗壯有力,承擔起佛教現代化的重任;立足生命教育,鼓勵佛教藝術的學習與研究,提升人生的品味;面向社會,在中小學推動佛化教育、舉辦禪修活動、從事慈善事業、運用現代資訊建立起無國界的佛學網路,積極把佛法落實到現實人生中去。

 

東蓮覺苑位於跑馬地山光道15 號

文/張華 圖/黃永昌

穿過韋馱殿,踏上石階,便進入大雄寶殿。

由創辦香港第一家女子義務教育的佛教道場,以至現今在香港大學成立首間「佛學研究中心」,還有在海外資助大學辦佛學課程、舉行講座等,東蓮覺苑每每能以前瞻的眼光,對應社會的需要作出創舉。經歷貧窮戰亂和繁榮富裕的七十多年,東蓮覺苑始終如一地致力推動佛學教育。什麼因緣使她堅定地承擔起「培育佛學人才」這項責任,成為她鮮明的傳統?

東蓮覺苑創辦人張蓮覺居士第二任苑長林楞真居士大雄寶殿內供奉三寶佛

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居士生前曾提出:佛教要發展,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也是人才。這正好道出了東蓮覺苑七十多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為培養佛學人才而奮鬥的信念和遠見。數十年來,應邀到東蓮覺苑講經及授課的高僧大德,多不勝數,像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觀本老和尚、若舜長老、寶靜長老、靄亭長老等,每次講經,都吸引大批善信前來聽講,像覺光長老、嚴寬祜、王學人等,當時也經常出席。

推動大學佛學教育

東蓮覺苑創辦以前已成立「寶覺第一義學」,教育是她的根基。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張蓮覺居士嫡孫何鴻毅先生更把眼光投向大學和國際,近年開始大力推動大學的佛學教育。香港東蓮覺苑董事會主席李焯芬教授稱:「何先生體會到大學階段是年輕人思想最活躍,最適宜學習佛學的時間,而佛法亦能幫助他們面對日後的生活,如處理情緒和壓力等,因而近十年來已在大學推動佛學教育。」

因此,東蓮資助香港大學成立專門的佛學研究中心,可說是一項重要的舉措,深化了大學的佛學教育。港大佛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0年,自2001年起,東蓮每年資助該中心舉辦不同的佛學課程,如佛學碩士、博士課程;與此同時,更贊助研究中心舉辦不同類型的佛學講座,先後邀請到多位高僧和學者前來講學,包括一行禪師、星雲大師和Matthieu Ricard等。

為了讓更多市民接觸到佛理佛法,東蓮覺苑更贊助港大佛研中心舉行講座系列,讓大眾參加,過去已舉辦了五屆,包括去年的「琉璃光照——身心靈健康」講座系列,邀請法師和專家學者主持,和聽眾分享日常生活中保持身與心健康之道。

圖書館內收藏不少珍貴書籍、期刊。

李焯芬教授指出,近年世界各地學府愈來愈重視佛學教育,不少著名學府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均有開辦佛學課程,各地年輕人對佛學的關注與興趣日濃,可見他們體會到佛理有助了解和面對人生的問題。除了香港本土,東蓮覺苑亦在海外資助大學佛學教育的發展,2005年,加拿大東蓮覺苑基金會便贊助加拿大卑詩大學成立北美地區第一所佛學研究中心,同年,香港東蓮覺苑亦資助泰國國際佛教大學興辦課程和建大樓。2006年,亦資助幾所加拿大大學推動佛學教育,像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更舉辦學術會議和講座。

入口處仍有「寶覺義學校」的題字

僧伽教育的開展

學習佛法對大眾重要,對僧伽更是重要。剛上任數月的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提出,東蓮除了照顧一些有心學佛者和年輕人外,也要照顧僧伽教育。他說:「例如佛教儀軌,像禪堂規矩等,作為僧伽是有需要作深刻的認識,但香港一直未有系統性的傳承可以依循,也欠缺學習的渠道,我希望能夠跟大眾一起去推動這項工作。」

至於中小學教育,東蓮轄下三間寶覺中小學一直也有兼顧。為了讓佛學教材能與時並進,在優質教育基金及東蓮覺苑的資助下,將由衍空法師主持重新編寫小四至中三的佛學教材,使之更能配合現代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習佛法的幼苗。

現任苑長僧徹法師

面向未來,資訊電子化可謂不能忽視的重點,事實上,在儲存和流通信息方面,電子化確實起著重要作用。東蓮覺苑自2006年10月啟動的網站網站「佛門」,上載了豐富的佛教資訊,在未來的日子,將會增加更多內容,如珍貴的佛教歷史文獻、佛經新譯叢書等,希望能打破時間、地域、宗派的障礙,做到新舊兼顧,達致「佛教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東蓮覺苑本身亦收藏了不少的佛教書籍、期刊,非常珍貴,現在亦開展了一項計劃,把這些珍貴的書刊整理並電子化,供研究者參考。

「五會念佛」在港源頭

「五會念佛」唱譜

本港大部分道場念佛時採用的唱腔,均源自近代有名的觀本法師在東蓮覺苑教授的「五會念佛」。法師著作《香光閣隨筆》(1977年由東蓮覺苑印行)中,其好友竺摩法師所寫的序,便提到法師來港「設立念佛社於灣仔,提倡五會念佛,東蓮覺苑等佛團社友,皆曾熟習之。時民國廿八年,予避兵香江,每經山光道上,即遠聞東苑師生七音念佛之聲,悠揚自然,沁入肺腑,其感人之深,流傳之廣,功德不可思議矣。」可見當年東蓮覺苑的學生最早跟隨觀本法師習「五會念佛」。

年近九旬的東蓮苑友謝忍之和何愛寬,回憶當年跟隨觀本法師習道的情況,都笑說:「那時才十來歲,每天習誦五會念佛至熟練後,在觀本法師的帶領下,一班同學更走進錄音室灌錄唱碟。」唱碟有助流傳,使「五會念佛」的唱誦傳到其他道場。當年灌錄的黑膠碟雖已佚失,可幸唱譜仍存。

據《香光閣隨筆》所載,「五會念佛」本著於淨土經中,後來散失。觀本法師在日本看到有關文獻並帶回國,譜上樂譜。一度失傳的「五會念佛」,在觀本法師和東蓮覺苑的提倡下,得以留存及普遍應用於香港各道場。

 

東蓮覺苑大事記

1930年 東蓮覺苑創辦人張蓮覺居士(何東爵士夫人)創建第一所佛教學校「寶覺第一義學」,開創香港女子義務教育先河。
1931年 在香港波斯富街與澳門龍嵩街分別成立寶覺義學校。同年成立寶覺日夜義學。
1932年 鎮江竹林寺靄亭法師應邀來港弘法,在青山設立「寶覺佛學研究社」,培育女性佛教人才。
1935年 東蓮覺苑成立,上述組織遷移至此合併,成為結合佛教學校與寺院修行的道場。同年香港首份正信的佛教雜誌《人海燈》遷至東蓮覺苑出版。
1938年 張蓮覺居士安詳捨報往生,由林楞真居士接任第二任苑長。
1951年 位於跑馬地山光道11號的新校舍寶覺女子初級職業中學落成。
1954年 筏可大和尚倡議建造的蓮覺紀念樓落成。現為金剛堂。
1994年 在加拿大溫哥華成立東蓮覺苑,何鴻毅居士擔任主席。
1995年 出版《蓮覺》季刊。近年開始規劃出版《蓮覺叢書》。
2001年 資助耆康會於銅鑼灣成立長者天地。並每年資助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師資、佛學講座及學生助學金等。
2004年 成立東蓮覺苑加拿大基金會推廣佛教教育。
2005年 資助泰國國際佛教大學。贊助加拿大卑詩大學成立北美第一所佛學研究中心。
2006年 開始在加拿大幾所大學推動佛學教育,辦理佛學學術會議與講座。同年七月在香港《明報》出版《明覺》佛教版,廣邀法師、善知識、佛學研究者撰文,每期設專題報道,融佛法佛理於現代生活。10月東蓮覺苑新網站開通。
2007年 資助學校重新編寫中小學佛學教材。

Go to Issue Menu3.

口孽
文/李焯芬

一對當電影演員的夫婦,由於長期兩地分居,感情愈來愈淡薄,隔漠與誤會亦愈積愈深,最後決定離婚。

離婚後,妻子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痛斥前夫沒有責任心等等。文章登出後,丈夫看到了,非常氣憤,也找來一位記者數落前妻怎麼沒有女人味,文章一登出,妻子又不甘示弱地找記者再揭前夫的老底。

就這樣,夫妻倆利用媒介不停地說對方的不是,極力證明離婚是因為對方所造成的。

這樣一來,夫妻倆毫無顧慮,將對方的私隱一一揭出來,亮在公眾面前。許多人於是將這些私隱當成他們的笑柄,取笑他們,令他們在人前抬不起頭來。
夫妻倆在飽受人們的嘲笑後,才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但唯時已晚,對自己的公眾形象和心理,已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話出口時輕鬆,惟口舌招尤,再想收回已不可能了。佛家的十惡業中,就有四個是口惡業,可見口孽的重要。

Go to Issue Menu4.

神秀
文/雲影

神秀(605年至706年),唐代禪僧,他與慧能都是弘忍的弟子,後世禪宗把他尊為北宗祖師,與南方的慧能相對,故禪史上有「南能北秀」之稱。

最早記載神秀生平的是張說的《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以及《楞伽人法志》和《傳法寶記》。根據這些記載,神秀生於隋末的河南,13歲時,河南發生饑荒和瘟疫,他來到熒陽請糧,遇到善知識,於是出家。後神秀遍遊東南地區,又轉到閩,遊羅浮、東、蒙、台、盧等名山。同時他遍讀黃老及儒家諸經傳,以及佛教大乘的諸經律論,所以神秀對儒釋道的理論得到全面的薰陶,使他具備了融通內外、領導僧眾的才學。

46歲那年,神秀來到黃梅雙峰山之東,歸依了弘忍。《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二道: 「服勤六年,不捨晝夜。大師歎曰:『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並座。於是涕辭而去,退藏於密。」《傳法寶記》解釋,神秀後來潛為白衣,或在荊州天居寺十多年。其躲避的真正原因不可知,但為官方所不容,不得不長期躲避。直到鳳儀中(677年至679年),由十位大德同時推薦,神秀才取得「名在僧錄」的合法地位,並住當陽玉泉寺。這時神秀已年近古稀。

由於神秀的學識和禪修,他的影響很快就擴大了。《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說,來向神秀求學的人,「學來如市」。700年,武則天請神秀入京,並親自拜見,神秀被「推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每當神秀說法,「帝王分座,后妃臨席」。706年,神秀坐化,約一百多歲,賜號「大通」,並由當時的宰相張說撰寫碑文。由此,達摩一系的禪法也被推為正宗,成為官禪,在禪思潮中佔主導地位。

神秀的禪法以《楞伽經》為心要,主張觀妄想心為幻相,以磨滅垢染而除去妄想心,所以說「盡不離定,空非滅覺」。這是指證悟前所必須具備理解與禪修。神秀禪法的這些特徵與後來《六祖壇經》所記神秀上座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基本相同。

Go to Issue Menu5.

道場
文/賴靜涵

道場,根據《梵語雜名》,其梵文是「菩提曼拏攞」(Bodhi-Mandala),意思是「獲取『正覺』的『場』」。《說文解字》說:「場」是「祭祀神道之處」,所以照梵文字面翻譯,就是「與菩提道有關的宗教場域」,主要是指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的地方,名曰「道場」。又據《妙法蓮華經‧序品》,鳩摩羅什將原文Bodhi-Manda也翻成「道場」,由於Manda這個字有「心要」的意義,所以「道場」也是「菩提道的心要(法要)」。

由此可知「道場」有二義:一是「佛教修行的相關場域」,二是「佛法的要義」,今天「道場」的意思主要是指前者。不論有無宗教建築,均可稱為「道場」,如同《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所說:「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所以道場普遍受到佛教徒的敬重。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禪修課程﹕正念的修習

行禪、坐禪、慈修、佛法分享及迴向
指導﹕法護法師
星期六 下午2﹕00至4﹕00

瑜伽、瑜伽行與智慧禪

導師﹕黃耀光居士
星期六 上午9﹕30至11﹕30;下午2﹕00至4﹕00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2575 2437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念佛與禪」講座

主辦﹕佛教青年協會
講者﹕定敬法師
日期﹕1月20日(周日)
時間﹕晚上7﹕00至9﹕00
地點﹕九龍界限街144號三樓
查詢﹕2336 04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