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一念悟 解千愁
撰文/愚子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歷盡滄桑的人生,煩惱不斷,徬徨無助,愁緒滿懷,縱有千言萬語,無法訴盡心底事。煩惱起時,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有的越說越麻煩,只得學辛棄疾道一句「天涼好個秋!」其實,佛教解除煩惱有妙方,依人們對煩惱的認識,有如下三種處理方式。

一、 強斷煩惱  幻菩提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不少人對這首偈頌的理解有偏差,固執地認為「煩惱」與「菩提」水火不兩容,無法並存,因此把主要精力用於強斷煩惱上。煩惱生起時,能斷則斷,斷不了則逃,逃不了則忍,忍無可忍則「爆」,像火山般,一觸即發,一發不可收拾。其必然結果是,舊的煩惱尚未解決,又添了新憂。這種「以石壓草」對抗煩惱的方法只能令人生苦上加苦。

二、識轉煩惱  明菩提
依據佛教緣起定律,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緣滅、無常變化的。煩惱也是如此,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根本就不可能找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煩惱」實體可以「斷除」。更重要的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若不從根本上斷除煩惱,就算偶而煩惱暫除,萬重的苦海波浪遲早都會一波接一波地席捲而來。盡管煩惱產生的直接原因千奇百怪,其根本原因則是同一個,即對「我」的錯誤認知,誤以為 「我」為實有,顛倒夢想由此而生,煩惱隨之而來。因此只有從根本上轉化我們的思維,樹立正見,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把煩惱轉化成菩提,獲得快樂的人生。

三、悟覺煩惱  即菩提
《六祖壇經》云:「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換言之,菩提與煩惱本身並沒有絕然不同的實體,分別只在一念之間的迷與悟。去除煩惱的關鍵就是掌握當下轉迷為悟的契機,一念覺悟,當下就能轉苦為樂、轉恨為愛、轉惡為善、轉凡為聖,將現前的煩惱化做無上菩提。

 

妙語連珠的夢參和尚說:
「生有生的自由,死有死的自在──這就是信佛的功能!」做人,就得隨順接受生老病死。

撰文/邦 圖片/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圖中「先到先得也無法入座」的觀眾,最後要守在演講廳大堂看直播,場面「墟冚」。

「佛法──就是覺悟明白的方法!」

夢參和尚說話直接了當,開宗明義地說明甚麼是「佛法」。本月初(3月2日),老和尚在完成了台灣弘法之旅後,應「居士林」及「香港大學」邀請作佛學講座。這位94歲的長者,魅力非凡,現場坐無虛席,臨場加位後,仍有不少人在場外看直播。但大和尚沒有叫來者失望,他以靈活頭腦帶出夢參人生的智慧,讓來者都上了充滿睿智的一課。

人生八苦,老病最苦。夢參和尚自知年事已高,但對「老」,卻有另一番看法。94歲的老人家,愛自己走路,不願別人攙扶:「愈老愈畏縮,愈畏縮愈想人家幫助,人家愈幫助,你是愈老!」他解釋不愛拿手杖的原因「我怕一拿起便放不下了!」夢參和尚飲食自律,並告誡大家病從口入的智理明言:「吃了感覺不舒服的,再好的東西也不要吃……又老又病又饞的,一定死得非常快!」放下執着,少欲知足,經常自我提醒不能活得過於舒適,相信是夢參和尚老而彌堅的秘訣。

堅強面對

說至病苦,曾患直腸癌的夢老更是感慨良多:「病苦,是無論何人都無法抵制的……(病來了)你要轉化它,隨順他,你脾氣再大,(若)害了病,都得老實一點,不能發脾氣……學佛後,無論什麼病都能面對,只看你願不願意」。夢參老和尚解釋,治療直腸癌,在切除一段直腸後,腸道不足以直達肛門,要在體外加造口,接駁便袋,造口不是肛門,排便不受控制。醫生對夢老說,加了造口便不能再講經,也不能到有群眾的地方去,因為造口會發出異味。但夢老無所畏懼,並用意志力轉化病苦纒繞,控制身體每天只在固定時間排出穢物,只要洗潔一次就夠了。如此一來,夢參和尚又可以繼續弘法了,他還夠膽笑問前排觀眾:「大家沒聞到有臭味吧?」來港前,夢參和尚便在台灣完成了45天弘法之旅,沒有堅強意志力,實在難以完成。

轉化痛苦

94歲的夢參和尚(右一)老當益壯,講座後在一眾僧人的簇擁下,仍然談笑風生。

除了老病之苦,夢參和尚也分享如何轉化精神痛苦。33年的冤獄及勞改,不是短日子,而夢參老和尚卻說「真正學佛,還幸虧有過坐牢的日子,在監獄裏,才真正看到人心能夠壞到什麼程度!」他憶述獄中生活「所有人都在受苦,卻仍然有人會不斷想盡辦法,陷害別人……譬如,打小報告,誣害別人是反革命分子等……總之用盡方法,讓別人活得更苦……這些人三天不害人,走路沒精神!」在形容那個黑白不分的文革年代「有文化知識是罪,連有點錢開間小店都是罪!」但夢參老和尚沒有埋怨為何要受冤獄,反而想到曾在佛所發的大願──「要為眾生受苦」,冤獄及勞改,不就是在要為眾生受苦嗎,難道苦要來時,就退縮反悔嗎?這樣一想,心就寬了。

臨別依依,夢參老和尚說:「真的要走了,祝褔你!」

平安的時候,可能大家都懂得點佛理;苦難來時,還能這樣想卻不容易。其實,漫漫人生,總有八苦交煎的時候,在乎你是否懂得用轉化。要學會隨順轉化的能力,平時就要勤修練習,正如夢參老和尚雖明言「佛法,就是覺悟明白的方法」,但知道「方法」,還得然去修去學才行。

夢參和尚鼓勵學佛者要堅持精進,煩惱生起時,別讓煩惱白白溜過,藉着煩惱,可深觀煩惱的緣起,愈能明白煩惱緣起性空,受煩惱困擾的時間愈短;愈不明白,便愈生執着,受煩惱困擾的時間就會變得愈長。


夢參妙答

問:你的生活態度是甚麼?
答:天天歡歡喜喜的,能多活幾年;一天愁眉苦臉的,老想着「老啦,老啦」,你能改變嗎?既然改變不了,倒不如活得高興自在,這會少很多病苦和煩惱。

問:面對不公平的情況該用甚麼心對待?
答:事情各有因果,沒有不公平的事,只有自作自受!

問:人心這麼壞,怎樣才能生起悲心?
答:要把眾生看成菩薩。用慈悲心來看待……壞是現象,好是他的本質……壞人才是你發大悲心的對象;(難道)好人還要你來度?──你來度我!

問:「煩惱即菩提」要如何理解?
答:煩惱的「性」是甚麼,煩惱從何起?你能懂嗎?懂得你就明白了!沒有煩惱,那有菩提?兩者是相對的……煩惱就是菩提……尤如有佛才顯出眾生,有眾生才能顯出佛的不同,兩者是相對的。

問:甚麼是「神通」?
答:神就是心;明白了就是通。自然的心是神;無障無礙即通。

問:可否推薦一些合適的經書作閱讀?
答:適合看甚麼經書得看不同人的性格和本緣……讀經,是告訴你學佛的方法,不光是讀文字。譬如去餐廳,翻開餐牌,把所有菜名唸一遍,你會飽嗎?當然還沒,要吃了才飽呀。讀經,不是愈多愈好,要看得明白,心持奉行才好。

問:咒語為甚麼不翻譯?
答:譯了出來你就不會持咒了!正如 oj mani padme hūj ,你會朗朗上口地頌唸,意譯出來為「歸依蓮華上之摩尼珠」,你會這樣唸嗎?……咒──是取其「密」意。

問:甚麼叫密宗?
答:說給你聽就不密了!

 

1915年出生的夢參和尚,法號「覺醒」,因其在16歲時做了一個夢而成就了出家的因緣,後來自號「夢參」;22歲時,曾任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外護,26歲往西藏修習密法,在35歲時卻蒙冤入獄及判勞改,年歷時長達33年。但夢參和尚勞而不改,平反出獄後,依然潛心佛法,並應邀恢復當年弘一法師曾往講學的「閩南佛學院」,弘法足跡遍及中台美加以至新西蘭等地。直至十多年前切除直腸癌手術後,仍然堅持四處遊歷,宣揚佛法,這位年逾九旬的長者,人生際遇傳奇,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敬佩。

延伸閱讀

夢參老和尚部落格
www.wretch.cc/blog/mengchan2006
夢參和尚開示(附生平簡介)
http://book.bfnn.org/books/0520.htm

 

Go to Issue Menu3.

最終得分
撰文/李焯芬

他問第一個人:「到了人間你準備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第一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創造。」

上帝又問第二個人:「到了人間,你準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第二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問第三個人:「到了人間,你準備怎樣度過你的一生?」第三個人想了想,回答說:「我既要創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第一個人來到人間,表現出不平常的奉獻感和使命感。他為很多的人作出了許多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他從無所求。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廣為傳頌,他的名字被人們默默敬仰。他離開人間時,人們都依依不捨,從四面八方趕來為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懷念着。

第二個人來到人間,表現出不平常的佔有慾。為了達到目的,變得不擇手段,後來甚至無惡不作。慢慢地,他擁有了無數的財富,生活奢華,一擲千金,妻妾成群。後來,他因作惡太多而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正義之劍把他驅逐出人間的時候,他得到的是唾棄。若干年後,人們還是一直深深地鄙視他。

第三個人來到人間,沒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現。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過着忙碌而充實的生活。可若干年後,已沒有人記得他曾經存在。

人們為第一個人打了一百分,為第二個人打了零分,為第三個人打了五十分。這個分數,是他們的最終得分。

朋友:你願意做那一種人呢?

Go to Issue Menu4.

延壽
撰文/雲影

延壽(904~975)是唐末五代僧,他一生提倡禪與教統一,禪與淨土統一,所以他被後人尊為淨土宗六祖,禪宗之法眼宗三祖。巨贊法師說,延壽在十六歲時,曾獻《齊天賦》于吳越王錢鏐。後曾為餘杭庫吏,又遷華亭鎮將,督納軍需。他因為自幼信佛,戒殺放生,擅自動用庫錢買魚蝦等物放生,事發被判死刑,押赴市曹而面無戚容。典刑者怪而問之,他回答說,動用庫錢是為了放生,自己沒有私用一文,於心無愧。因此被無罪釋放,並聽其從龍冊寺翠岩禪師出家,時年三十。

延壽出家後就前往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所在的天臺山參學,初習禪定,得其玄旨。由於文益了解當時禪宗學人不通教理而又鄙視的弊病,於是提倡在學禪的同時研究教理,延壽深受其影響,這為以後延壽在禪教統一的思想打下了基礎。同時延壽在國清寺結壇修《法華忣》,又到金華天柱峰誦《法華經》三年。延壽于廣順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竇寺,從他參學的人很多,其中當不乏深明教理,宗眼明澈的學者。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吳越國忠懿王弘懿見靈隱寺頹廢,請延壽到杭州主持復興工作,重建殿宇。次年又接住永明寺(即淨慈寺),忠懿王賜智覺禪師號,從學的多至二千餘人,故世稱永明大師。

永明延壽的著作很多,如《宗鏡錄》、《萬善同歸集》、《唯心訣》、《神棲安養賦》、《定慧相資歌》、《警世》等,而《宗鏡錄》對於後世的影響為最大。永明延壽對佛教的貢獻主要是他倡導的禪教統一與禪淨雙修。首先,延壽大師以其淵博的學養,毅然打破門戶之見,提倡禪教合一,融通法相、三論、華嚴、天臺等各宗派教義,並主張「祖佛同詮」、「禪教一體」的思想。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倡導禪淨雙修,永明延壽是首位提倡「禪淨雙修」法門者,並且身體力行。元代僧人優曇普度撰《蓮宗寶鑒》讚歎永明禪師:「稱宗門之標準,淨業之白眉。」永明行解並重,既得師家之傳承,又有實踐的真功夫。有人說延壽提出「四料簡」為後人參學,但是在其著中沒有此說。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Go to Issue Menu5.

和尚
文/賴靜涵

和尚這個名詞是從梵語 upadhyaya翻譯過來。梵文upadhyaya原來有兩個意思:(1)是傳承傳統學問的教師,以婆羅門教來說,就是傳承吠陀(Veda)與五明(Pancavidya)包含了梵文文法等學科的指導教授老師;(2)是指諸位阿闍黎(Acarya,教授師)當中地位最高的師父。

佛教到了中國,則翻譯為「和上」、「和闍」、「和社」、「殟社」、「鶻社」、「烏社」、「鄔波馱耶」等,在佛教裡意譯親教師、力生、近誦、依學、大眾之師,意思就是教授經典的法師。不過就中國佛教的傳統來看,和尚為受戒者的師表,所以在華嚴、天台、淨土等宗皆有「戒和尚」之稱,因此後世也為弟子對師父之尊稱。《大智度論》卷十三載,沙彌、沙彌尼出家受戒,必須向「和上」與「阿闍黎」求法。「和上如父,阿闍梨如母。」而在西藏喇嘛教之四種階級,以和尚為最上之第四位,其權力僅次於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住持諸大寺。日本佛教僧官階位中,有大和尚位、和尚位等稱呼,後則轉為對高僧之尊稱。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東蓮覺苑將於2008年3月14日舉行第八任苑長僧徹法師進苑陞座典禮,恭請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為陞座典禮主禮 送座, 並邀請得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退居隆根長老 送柱杖;大嶼山羌山觀音寺住持融靈長老 送鉢;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 送塵拂;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長老 送如意;澳洲雪梨觀音寺住持法宗長老 送掛珠; 大嶼山寶蓮禪寺方丈智慧長老 送位。

僧徹法師在香港出生,1994年於法雨精舍依泉出家,1995年畢業於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系,同年赴台灣入讀於圓光佛學院大學部。現任法雨精舍舍監、英國法雨禪寺監院。
經歷70多個寒暑,東蓮覺苑多年來以慈善事業為基礎、以佛教智慧為旨歸,全方位致力弘法利生; 數十年來不遺餘力推廣佛化教育工作,除廣邀海內外著名高僧大德蒞港講經,更舉辦佛學班、印刊佛教刊物,以至興辦中小學,近年更致力在高等學府開設佛學研究中心,讓年輕人能更深入的認識佛學法理。

能夠與時並進,讓佛學配合社會環境所需,廣為傳播,裨益眾生,正是歷任苑長,均能秉承東蓮覺苑的優秀傳統,以弘揚佛法為己任,不辭勞苦的作出貢獻之故。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