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摩登伽女的啟示
撰文/愚子

據《楞嚴經》和《佛說摩登女經》記載,佛陀的侍者阿難,少年英俊,相貌莊嚴,令美若天仙的摩登伽女一見傾心,從此相思成疾,茶飯不思。其母眼看愛女日見消瘦、命在旦夕,竟使用邪術誘使阿難迷迷糊糊地進入摩登伽女的寢室。就在阿難即將破戒之時,佛陀及時趕到,救出阿難。眾人異口同聲,要求懲罰那差點就闖下大禍的阿難。唯獨佛陀深知,如果單講現世因果,摩登伽女太癡,阿難太傻,於情於理,罪不可恕,理應受罰;但若從三世因果來看,則情有可原。因為過去五百世中,摩登伽女世世皆為阿難妻,而且每一世中,夫妻兩人總是恩恩愛愛,互敬互重,所以今世他倆一見鍾情,難分難捨。

佛言:「人身難得」。若生而為人,又遇到前世曾為夫妻的有緣人,自然感到份外親切。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在俗世的社會中,有緣 人終成眷屬,實在不容易,應善加珍惜。

問題是,不少人在有了固定的伴侶之後,一旦再遇上其他的有緣人,也難免會產生一種曖昧的情愫,萌生相見恨晚之意。作為一個有教養的文明人,基於道德、責任和義務,於情於理,都不應該見一個愛一個,以免種下日後的苦果。但是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生活節奏隨之加快的今天,新的價值觀尚未建立,傳統觀念卻早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千奇百怪的人生觀、性觀念,令「新新人類」在現實生活中處處感到迷惘、失落與空虛。他們無暇去思考、分析、判斷與抉擇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也無從區分是非、善惡與美醜。在渾渾噩噩中,過著既迷惘又叛逆的日子,「跟著感覺走」儼然成為一種新興的時尚。倘若遇到「有緣人」,只要有感覺,一拍即合。未婚男女公然推崇「性解放」;已婚人士不自覺地陷入多重戀情,不能自拔。一時歡愉,卻引發無窮的困擾,不但給當事者帶來惱人的苦果,而且也造成另一半的難堪,子女跟著遭殃,更波及親人朋友。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婚外情敗露後,搞得焦頭爛額,差點從總統的寶座上掉下來,值得「跟著感覺走」的男女引以為鑑。

本來,男女兩情相悅是天經地義之事,但應「發乎情,止乎禮」。放縱濫情,任性而不負責任的性愛生活,終將使人沉溺於愛欲的苦海,聰明的年輕人切莫輕易嘗試!

 
 
撰文/可兒 圖片/黃永昌

前陣子的藝人淫照事件,惹起軒然大波,各界議論紛紛。有人認為,當事人只是不幸被人偷取了電腦資料而已;亦有人說,當事人不幸是公眾人物才會引來討論;當然亦有人質疑事主攝錄有關相片的道德觀念。 

事件衝擊著許多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性的看法,甚至連對一直遵行的道德倫常觀念也感到迷惘。社會的價值道德標準,一直隨不同時代而有所變化,而佛教對於性的看法是怎樣?《明覺》特別請來了一法師,深入淺出的闡釋,如何將出世法在現實生活中演繹,入世和讀者們談情說性。 

清心寡慾是佛教提倡的生活態度,但所謂食色性也,佛教對人的性慾的看法,是視之如食慾一般的平常事。佛家有句名言:人身難得,佛法難求,認為做了人才有機會學習佛法,得解脫道。能出世為人,需經過多世的善因種子成就,殊不容易。了一法師補充地說:「能成為人身,還需要父精母血、兩性相交才會有身體,換言之,性是正常的事情,一如食慾般正常,但在性愛這回事上,仍然有幾點不可忘記及必須謹守:『不可侵犯別人;不可傷害別人;不可用性來滿足一己私慾;該以尊重承諾,作為底線。』」 

出世法入世應用

曾有一些學生向了一法師問及性衝動的問題,有一真實個案,是一個已為人父的男士,發現自己對女童「好有興趣」,常有按捺不住的感覺,不知如何控制自己,他向了一法師討教。法師憶述時,仍帶著一臉凝重:「因他家裡有兩個女兒,所以第一件事,是叮嚀他絕不可以碰自己的女兒,當然別人的女兒更加不可以接近。」 

其實這位父親,對自己的僻好已有羞恥之心,不然也不會向了一法師求救。但面對慾念來襲卻無法自控。於是,了一法師教他一個方法:「叫他去買一塊豬肉,放在盒子裡,珍而重之的隨身帶著,每當腦裡面性衝動萌生,便拿出臭肉來嗅、來觸摸。」

法師看見我們惡心的表情,接著說:「人皮底下,甚麼都是一樣。脫去那層皮,切割成肉,是人是豬有何分別?既然如此,又何來性幻想?」那男士依法師指示,每當想看色情相片或起邪念時,便打開放豬肉的盒,最後邪念慢慢戒掉了。 「這方法是取自佛教的『不淨觀』,貪色的人可以作九觀想:1.新死想 2.青瘀想 3.膿血想 4.絳汁想 5.蟲噉想 6.筋纏想 7.骨散想 8.白骨想 9.燒灰想。因他要上班,難以靜下來觀想,此法是取其中心意義的應用方法。」了一法師說。

至於出家人對情愛或性慾之事,又是如何處理的呢?「出家人都知道自己放得低,才會選擇這條路的,所以情愛的衝擊,沒如外界般想得那麼大。」 

以十善為本 

世界的衝擊與引誘,其實無日無之,人要獨善其身,必先由內心打穩根基開始。了一法師認為,佛經所說的「十善」,不單止可以應用於今次的淫照事件之中,警醒世人;亦是眾生時刻奉行的基本法。 

「十善中,首先要做到不淫,很簡單,即是避免正常夫婦關係以外的性關係或出軌行為。不盜,就是不偷盜,偷相的人,是不問自取,也算是偷盜。不兩舌,例如將相放上網,侵犯別人私隱,搬弄是非,是為不對。不惡口,傳閱相片的人,一面罵別人偽善,同時拼命找尋這些相片,其實看相的人,已經認同偷相人的行為,再罵辱他人,也是另一種侵犯別人的行為。」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惡」,了一法師認為今次事件反映人們犯了十惡裡的「貪欲 」──貪便宜貪方便貪玩 ;「嗔恚」──心存憎恨、邪見;「愚癡」──錯誤的價值觀,執非為是。

「我們常說,從小就要開始學習十善,便是成佛的根基,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指標。做得好,便不會招來惡的果報,自然地,我們的人生便不會有那麼多的坎坷、不安,更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佛教度人遵守戒律,用意是提醒人們本有或應有的做人法則,依循法則而行,其實是保護了自己。」

真愛與性教育

新一代的青少年,生於網絡世代,輕而易舉地從網路上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色情資訊,很多父母老師都為這個問題而苦腦,既不能禁止子女上網,又怕他們沉溺其中。曾經到過多間中小學為學生們演說性教育及處理情緒問題的了一法師有一番不同的見解 「年輕一代容易接觸到這類資訊,既然如此,倒不如家長與小朋友一同觀看,並從旁講解正確性觀念。讓他們不覺得神秘,自然不會好奇犯事。」 

很多家長覺得向子女講解性與愛的觀念,有點尷尬,所以會逃避與小朋友一齊面對問題。法師卻不苟同,認為日常生活化的教材,比比皆是,例如早前家家戶戶收看的電視劇《大長今》就是一個向孩子分析有關話題的好機會。「大長今一劇裡,皇帝雖然深愛大長今不果,但沒有因皇帝之權力而侵佔她;閔大人為了成全大長今當御醫的心願,而寧願自己退出,這都說明真正愛一個人,是要讓對方快樂、不會希望對方傷心失望。這段關係裡面的承擔、包容,才最是浪漫,也就是愛的表現。」 


何為十善?

不殺
不盜
不淫
不兩舌
不綺語
不惡口
不妄語
不貪
不嗔
不癡

了一法師

2000年從澳洲回港,參與善終服務的義工行列,從病苦、死別深深體會到心靈環保的重要性,於是成立了心靈環保禪淨中心,開設佛學應用班,到全港多間中小學演講,並主持電台節目,推廣心靈環保,將佛法帶進生活中實踐應用,示現出世法。 

心靈環保禪淨中心網址:http://zenter.hk/

Go to Issue Menu3.

命運之船
撰文/李焯芬

夏日的一個傍晚,一個美麗的少婦投河自盡,被正在河中划船的一位老艄公救了起來。

「你年紀輕輕,為什麼想不開呢?」艄公問;

「我才結婚一年,丈夫就拋棄了我,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少婦哭訴着說。
「那麼我問你,你一年前的日子是怎麼過的呢?」

少婦回憶起自己一年前的時光,忽然眼睛一亮:「那時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生活過得十分稱意。」

「那時你有丈夫嗎?」

「當然沒有啊!」

「那麼,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了一年前的時光,現在你又可以再像一年前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過日子了,你且想想是不是?」

少婦想了想,老艄公這話很有道理,當下豁然開朗,隨手關上了不愉快回憶的門,努力再回到昔日那快樂的時光中去。

Go to Issue Menu4.

指空禪師
撰文/思顗

眾所周知,禪宗譜系是由大迦葉尊者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得佛陀心印而二十八傳至菩提達磨,成為中華禪宗初祖。但此系禪法,原來在印度並沒有中斷,因22祖摩絮羅有兩位弟子,一為鶴勒那,一為左陀瞿那,鶴勒那的禪法傳至達磨而發揚於中國,左陀瞿那的禪法則繼續在印度傳承,至108祖提納薄陀(Dhyana-bhadra)尊者,即元代來華的指空禪師。

指空之父為摩竭提國王,八歲依那爛陀寺講師律賢出家。十九歲至南印度楞伽國吉祥山頂音庵見107祖普明尊者,普明問:「從中印度至此地,共行多少步?」指空不能答,遂退坐石洞,六個月後始開悟,尊者便傳衣鉢、密付心印給他,說:「我座下得法弟子共243人,皆與眾生少因緣,只有你能將我法廣弘,今授予法號為指空(Sunyadisya)。」指空遂下山周遊各地弘化。

指空後來在西藏地域遇見摩訶班特達,偕至元大都燕京,未幾西遊甘肅安西王府,輾轉至四川禮普賢巨像,坐禪三年,經金沙江入雲南大理,日食胡桃九枚度日,雲南貴州諸部落,皆禮指空受戒,佛法一時大盛。後經廬山東林寺,見前生之塔仍然屹立,骨仍未腐朽。揚州太守以船送師至大都,大順丞相之妻高麗韋氏,請師於崇仁寺授戒,後於難水見天子鐡木兒,廣論佛法,帝甚嘉許。元泰定四年(1327),指空往遊高麗,禮金剛山法起道場,在天寶山見一寺基,酷似印度那爛陀寺,更謂該處在迦葉佛時已是大道場,遂執繩量地以定其位,至懶翁禪師建成著名的檜巖寺。後元帝有旨請還燕京,天歷元年在內庭說法,天子親臨聽法,一時皇后、太子皆向師問道。天歷以後,師不食不言十餘年。西元1363年,師示寂於貴化方丈。明洪武五年(1372),高麗恭愍王於檜巖寺為師建浮屠。

指空之禪法重在般若空義,其《禪要錄》有頌說:「我愛真空般若宗,巍巍充塞大虛空,堂堂妙法誰能識?寶鑒沉西生自東。邪正無分妙法踪,含靈蠢動體皆同,有人著相求三昧,難了真空般若宗。」由此更可印證達磨之禪法實亦同源於南天竺之龍樹般若中觀之系。另指空對《楞嚴經》亦頗喜愛,在其法語中更常引為證義。在日本京都東寺寶菩提院藏有指空所繪之《楞嚴咒》對應圖像,名為《梵文熾盛光佛頂陀羅尼諸尊圖會》,今收錄在《大正藏‧圖像部第四冊》,可見指空實為圓融般若、如來藏及密乘之禪門尊者。

編者按:下期《高僧化雨》專欄,將開始介紹「天台宗」的高僧大德。

Go to Issue Menu5.

無明
文/賴靜涵

是從梵文 avidya翻譯過來,本義為「非知識」、「無智識」、「沒有智慧」,特別是「精神與心靈上的無知」,佛典翻譯為「無明」,意為闇昧行事,在不通達真理與不明白道理之精神狀態。這是印度宗教普遍的知識,但佛家尤為重視,作為解釋生死輪迴的「十二因緣」之首。「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本,由於「心」執著感官的虛幻感受,造成「我執」,產生各種錯誤觀點,造成了種種煩惱與痛苦。人之所以有淫欲,乃至種種貪念,瞋恨,甚至是愚痴心,正是「無明」的作用,也就是失去了「理性」,作出錯誤的判斷,產生種種令人遺憾的結果。特別是「淫欲」,正是生死輪迴痛苦的根源,所以要除去貪、瞋、癡,乃至淫欲,都必須增強禪定,提升「因果」的了解與智慧,才能減除「無明」的狀態。所以佛家修行的目標,便是處理「無明」的問題,將「無明」轉變為「明」,明白因果法則與因緣的道理。因此「去除無明」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活動:禪門教學法

日期:4月12日(六)下午3:30至5:30
主持:淨因法師
地點: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廳(本部大樓218室)
查詢:2241 5078

活動:《唯識方隅》

日期:4月10日(四)晚上7:30至9:00
主持:張漢釗居士
主辦:佛教法相學會
地點:彌敦道328-342 A儉德大廈14字樓F&G室

Go to Issue Menu8.

覺知念之禪修營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