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狗性」啟示錄
撰文/愚子

據科學家考證,早在一萬五千年前,狗就出現在中國,因其狩獵和看家的本領而備受青睞,成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最近偶翻成語詞典,發現與狗相關的詞彙有近三百條,但除了「犬馬之勞」等極少數具正面意涵的成語外,絕大多數詞條都帶有貶義。這不得不讓人反思:人類在創造文明的進程中,為什麼對自己最忠實的朋友如此吝嗇與刻薄? 本文通過對「狗性」的分析,希望人們在加深了解「狗性」的同時,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以期改善「人性」致命的弱點。

首先,「人性」陰險狡詐,人與人之間難以建立互信;而狗忠實可靠,是人類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不會因為主人地位貶謫或經濟失據而有所動搖,即使慘遭無情主人遺棄,狗仍忠心耿耿、念念不忘舊主。

其次,「人性」多疑善變,想愛又怕受傷害,不敢輕易付出真情,自然也就難以獲得真愛。相較之下,狗對主人的感情單純而專一,毫無保留,從不質疑主人的動機。渴望被愛的人,朝思暮想,盼的就是擁有這種「長相知,不相疑」的親密情感。

再者,「人性」陰暗晦澀,不時為抱怨、抑鬱、憤怒、沮喪的負面情緒所桎梏。天生樂天派的狗卻總是歡歡喜喜、搖頭擺尾地迎接主人回家,還會變換各種花樣逗主人開心。愛犬當前,就算是平時位高權重的主人,也會暫且卸下冷酷自衛的面具,將所有的不快拋之腦後,流露難得一見的赤子心,像小孩抱娃娃般,親暱地摟著狗兒當是自己的「心肝寶貝」。

還有,「人性」桀驁不馴,有點才氣便自命不凡而目空一切,到頭來也只能傷感生不逢時、流下懷才不遇之淚。百依百順的狗則是絕對服從主人的指令,牠那亦步亦趨的動作,唯命是從的表情,怎不博得主人歡心?集三千寵愛於其身也是情理中的事!

最後,「人性」忘恩負義,往往「利」字當頭,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甚至做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事,令人心寒。忠義的狗一生只忠實於一個主人,從不背叛。對主人點滴之愛,牠都能知恩圖報,加倍奉還。在生死攸關的時刻,牠更會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來保護主人,難怪有人愛狗成癡,簡直是到了對狗一往情深的地步。

解開人狗之間千絲萬縷的感情密碼,其實並不難。五祖弘忍見到六祖惠能時,問道:「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由此觀之,人有南北,佛性無別;狗身雖異於人身,佛性是一。同理,狗擁有的「誠信、專情、純真、服從、忠實」等善良的天性,人性本具,卻被人性中的醜陋面所遮蔽,令有些人顯得面目可憎。但願人們從可愛又可貴的狗性中獲得靈感,使自己變得可愛,人生更美好。

 
 
撰文/黎樹基 圖片/黃永昌及受訪者提供

陳安琪導演以《愛與狗同行》 訴說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這位先生亦步亦趨地替他的狗狗「拾遺」,難得 牠亦懂得「遷就」,構成這幅有趣畫面。

生有涯而活無涯,被遺棄狗隻的尊嚴全靠有心人 再度給予一個機會。

黃貫中說人常在營營役役中瞻前顧後,反而是狗 最懂得「活在當下」。

走在街上,有人寵的狗狗好不威風!

打理狗場費盡心神,但她亦無怨無悔,只會更寵 她的每一隻狗狗。

養狗的人都知,回家最先對你搖頭擺尾的,必是你的狗兒狗女,當你和牠四目交投,千言萬語也多餘。一套即將上映的《愛與狗同行》,更加揭示眾生平等的訊息,這個「生」,是互相牽繫的,所謂生命影響生命,就是這個意思。

一切的緣起,來自陪伴了資深導演、製作人陳安琪16年的小狗Baby被腎衰退、心臟病及氣管抽搐等疾病折磨,慢慢步向死亡,這個與摯愛分離的痛苦過程,激發導演重新思考生命、死亡和愛,而這些課題一一衝擊著她過去某些人生階段,就算現在回想起,她依舊淚盈於睫。

人狗之間 互愛互勉

「雖然獸醫着我有心理準備,但那種難受、愛莫能助的感覺再度燃起,原來似曾相識,因為它掀起了我以往一段跟母親相處的回憶。」陳安琪自小父母分離,十七歲還在讀書的時候,跟弟弟一起目睹母親因嚴重的肺病住院三年,繼而逐漸病死,一種無助的感覺痛入心扉,再連繫這次拍攝《愛與狗同行》漸次浮現的主題,看到聚居香港的各個種族人士,包括貧富甚至無家可歸的,他們有些對動物置之不理,有些卻視寵物如命,不禁思索彷彿有點甚麼牽扯著人和動物。

「有朋友說,有吃有住於願足矣,但我想,不該止於此。於是我探索,人和人之間及動物和人之間的感情是否一樣?愛,又是否有等級?」就憑一個閃念,加一堆篝火,展開兩年多的拍攝進程。說起拍紀錄片,又勾起陳安琪讀大學時一個難忘的時刻。有天,她接到一個來自德國的電報,通知她17年沒見、早已在德國再婚的父親因肝癌垂危,繼母說他想見他們兩姊弟一面。於是,她帶著一部超八毫米攝影機遠赴德國,逗留了兩個星期。回來後兩天,父親過身,她卻一直沒回看那些拍下來的片段記錄,直至她一個啟蒙老師建議她六個月後將這些記錄剪輯成短片,不妨在過程裡「醫病」、面對及整理難過的情緒,終誕生了個人第一部二十分鐘的紀錄片《探訪》。

人生,每每多變多彎多折,飄飄浮浮,半點不由人,不如隨緣就好,對陳安琪亦然。八十年代初畢業後,剛巧成龍及劉家昌往洛杉磯拍《龍少爺》,需要當地一位中英文兼備的人當副導,陳安琪就憑藉這個機會,展開回港後的一段導演生涯,數年間導拍了《花街時代》、《窺情》和《愛情謎語》,之後跨入電視廣告界,並積極投身教育事業,現在任職浸會大學,培育下一代電影人。

跟陳安琪導演談話是件愜意的事,她說拍攝《愛與狗同行》的過程令她領悟了許多,尤其不少人將寵物視為接受操控或規訓的對象之際,電影卻透過多線人物及故事,展現狗兒也可以是讓人體現慈愛關懷及和平的伴侶。兩年多內,她結識了很多有趣的人,他們只是普通市民,都要為生計而忙碌,卻無私地把時間與精力投入愛護動物的事業;看著這些可愛的人如何看待生命,像如何令自己活得神采奕奕,一股莫名的感動油然而生。

眾生相 人狗樂

如片中出現一隻才幾個月的小狗,四肢關節被人活生生用小刀割開,再被棄置街頭等死,後來被好心人及獸醫救活了,重現活躍好動的性格,卻令人猛然醒起,牠同時體驗了人類極端的醜惡和善良,卻忘掉醜惡,再度投入人類的懷抱裡,繼續替人帶來溫馨和歡樂,不禁令人心酸,亦對自己的陰暗感到無地自容。

也有一位狗主人,為「寵物醫生」的始創人,她有一隻小狗,自少女的時候相伴到今天。小狗往生後,她請幾位僧人舉行一場法事,讓親友跟小生命的遺體逐一告別,然後啟發了她成立「竉物醫生」,成就她一番事業之餘,更惠澤很多需要照顧的人,在社會上帶來一片溫暖的訊息。

剛離世不久的Sally Nicholls,是位稀世奇人,住在西貢郊野公園多年,喜歡「結交」及照顧各類無家可歸的流浪貓狗及小動物,對生命亦有自己的一套省悟,就算自己罹患重病之際,也牽掛長伴她多年的狗狗貓貓。

另一個「可愛的人」是創辦救護被遺棄狗隻組織Hong Kong Dog Rescue的Sally Anderson,亦跟陳安琪因這套戲結緣,她看罷電影的試片,說它難得呈現香港的另一面奇情,多年來亦在自己的組織內看到寵物主人的投入和熱誠,加上無論是純種或混種狗兒的諸般模樣,總讓她半哭帶笑,渾然忘記繁重工作背後的垂淚。

「我從事拯救被遺棄狗隻逾二十年,有時候我覺得牠們的智慧甚至超越人類,卻曾幾何時,對人性感到絕望。反之,重燃希望、激勵人心的例子也不少,就如貫穿電影的『付出』訊息,還有片末散發『大愛』的希望,令我更能從容面對死亡這個 無可避免的大課題。」

亦如陳安琪提及那位無條件打理狗場的女士。「她日以繼夜地在家庭、獸醫診所和狗場中打轉,耗盡心神,更把微薄的薪金全部投放到照顧狗隻的生活,讓我感到一份無比的愛、無私的偉岸。」這段時光,絕對是她在追隨崇山師父參禪之外的另一層人生體會。

由是,片裡充斥著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這尊重與熱愛,是對其他人的,亦是對自己的,活在當下的意義在於,何妨讓狗兒的一雙眼睛、一副伸著舌頭的笑容,帶我們一起重新發現分享生命裡的種種喜悅。

Go to Issue Menu3.

好心做了壞事
撰文/溫綺玲

有善信愛吃榴槤,認為是生果中的極品,於是買來送給一行禪師,即使對榴槤的味道,不太習慣,禪師仍是慈悲接受,讓弟子供奉在佛檯上。
 
那天禪師誦「妙法蓮華經」,但是佛檯上的榴槤,散發出陣陣善信認為是香噴噴的味道, 在佛壇內久久不散,終令禪師忍受不了,索性將敲打中的大磬,反轉過來,蓋著那盆榴槤!

還沒有弄清楚別人的喜惡和需要,便將自己喜歡的、認為是對的,強加於他人身上,反而令對方得物無所用,甚至使別人增加了一份負擔。

十多年前,大嶼山上的天壇大佛開光,其中有一個環節,是由四位僧人,抬著一坐佛舍利塔,由地壇拾級而上天壇內,將舍利供奉在第三層的法堂內。

看似簡單的環節,其實需要關顧的事情很多,例如:怎樣莊嚴一座舍利塔,才可以引攝散佈在露天廣場內的數千嘉賓呢?於是,大家都將我們認為最好的、最莊嚴的飾物,諸如:各色寶石、金珠、水晶等,通通釘扣在舍利塔頂的寶蓋上、圍邊上,無論是遠觀近看,都顯得很高貴很好看。大家都感到非常滿意。

當四位僧人抬起木橇時,勉力也幾乎站不穩, 這才發覺整座舍利塔超重,可惜時間緊迫,根本趕不及重新製作。最後,只能眼巴巴看著四位師父,咬緊牙關,還要步履莊嚴地,慢慢的登上二百多級石階,拼力將舍利塔抬上法堂,而站在幕後的我們,只能不斷地唸佛懺悔!

Go to Issue Menu4.

東陽傅翕
撰文/思顗

北齊慧文禪師以《大智度論》及《中論》建立「一心三觀」法門而開天台禪法,此種禪觀修法,亦受到同時代的東陽傅翕大力推崇,成為南方的重要禪法。傅翕是南朝佛教的一個神異人物,浙江義烏人,字玄風,號善慧,傳說他是彌勒轉生,後人多稱他為傅大士。

傅翕年青時與鄉里之人捕魚,但每次有收獲後,他總是將魚籠沉入水中,讓魚兒自決去留。24歲那年,在沂水捕魚時,遇見胡僧嵩頭陀(有說是達摩) ,感知宿緣,遂與妻捨漁具入松山結庵修行,白天種菜,晚上則講論佛法,經歷七年苦行,感得釋迦、金粟、定光三佛放光,自此來山共修或問道者日漸增多。鄉人信眾更為他集資興建雙林寺,並造九層磚塔。

梁武帝大通四年(532) ,縣人聯名舉薦傅翕進京,幾經波折,帝迎請入宮。大士日常授以禪觀,兼講述《維摩詰經》及《思益經》等。後大士預知梁朝大亂,欲燒身為眾生代罪,但徒眾不捨,反將自己身命相代,大士唯有留世度生。至陳朝天嘉二年(561) ,大士行道於松山,感得七佛在前、維摩居後,整個山頂黃雲遍蓋,後改山名為雲黃山。晚年布施不斷,又常舉辦法會以祈息災,至 569年四月入滅,住世73歲。

傅翕雖非僧眾,但其行事卻影響深遠。他極力提倡的三觀一心、四運推撿之禪法,可說是天台教觀的重要啟迪者。唐代天台宗荊溪大師在其《止觀義例》一書中說:
「東陽大士位居等覺菩薩,尚以三觀四運作為心要。他在(獨自詩)謂『獨自精,其實離聲名,三觀一心融萬品,荊棘叢林何處生?獨自作,問我心中何所著?推撿四運併無生,千端萬累何能縛?』何況三觀本來出自《瓔珞經》,今得補處大士金口親承,可見天台教學實在是遠紹佛意,故得與大士相契合。」

可見天台家之教觀法門,一方面是由慧文禪師所開拓出來,另一方面亦得力於這位彌勒轉世之傅翕大力推揚,成為支持天台教行的聖言量。

Go to Issue Menu5.


文/賴靜涵

在梵文內,Sastra 或 Abhidharma(巴利語 abhidhamma)都被翻譯成「論」。首先就Sastra來說,梵文意思有兩類:(1)是切割的刀子或武器,也指涉鋼鐵,引申為「真理」(2)是詩歌唱頌,引申為記憶性的「口訣」。而Abhi-dharma來講,dharma是「法」,abhi的梵文本義就是「通向」、「朝向」、「道路」的意思,所以整個來看就是「通往教法的道路」。也有解釋為「對法」,即明示教法之意。一般來講,Sastra與Abhidharma的分別,主要是依據文體,被標示成Sastra的,可說是「頌偈體」,如《入菩薩行論》就是這種頌偈體,在論典標題之前標示為Abhidharma者,就有可能是散文體,如《阿毗達摩集論》就是一種散文體。「論」是三藏之一,不論哪一種文體,主要內容是將經典所說的要義,加以整理,解說,就是論,由於作者是以菩薩與修行有成的大師為主,有別於佛陀的教示,故譯為「論」。印度佛教以論典作為佛法基礎教育的課本,至今西藏佛教仍承襲之。論典提供了佛典名詞的定義,與修行意義上的解說,對於理解佛法來講是不可忽視的工具書。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活動:《心經》講座及工作坊:心有千千怨,誰度我苦厄

日期:4月26日(六)下午2:00至4:00
主持:衍陽法師
地點:將軍澳彩明苑彩明街9號寶覺中學
查詢:2702 2863

活動:無量壽經法會

日期:4月27日(日)早上9:00
主持:法師領導
地點:荃灣三疊潭西方寺
查詢:2411 5111

Go to Issue Menu8.

覺知念之禪修營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