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佛誕—全民的節日
撰文/愚子

一九九九年,在首次實施佛誕公眾假期期間,「佛牙舍利瞻禮大會」吸引了三十多萬海內外信眾參加;而二零零四年佛誕節舉辦的「佛指舍利瞻禮祈福大會」,吸引了近百萬市民參加。這兩次活動充分展示了佛誕節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有力地說明了佛誕節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所接受。盡管佛誕被列為公眾假期已有十年,然而有不少人仍誤以為佛誕假期純屬宗教節日,與自己的關係不太大,常以度假、補眠、或處理積壓事務來打發這一天。本文通過分析佛誕節的獨特內涵,說明佛誕節做為全體香港市民「公眾假期」的意義。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鼎盛民族,也自有一方水土。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她繁榮昌盛的根本,它不僅凝結過去,而且滋養未來;在塑造民族精神的同時,也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使文化成為一個民族獨有的標誌。而佛誕節和新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四大傳統文化節日一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得以世代流傳的重要載體和平台。

佛誕與傳統節日又是倫理道德的最佳載體。以最近人們關心的「米荒」、「糧荒」為例,我一直在問自己,難道是地球的資源已被消耗殆盡?為什麼科技進步了、經濟發達了,人類的生存反而成了最大的問題?早在兩千五百年多前,佛陀便明確告誡人們,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易,但滿足人的欲望難。人們被貪、瞋、癡、慢、疑所污染的心,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如同沐浴可以洗去一身的塵垢,打掃可以清除房間的垃圾,洗滌可以去除衣服上的污穢……同樣,慶祝佛誕節,借浴佛儀式,提醒人們運用佛陀的智慧,洗去內心的染污,淨化心靈,以佛誕來提醒人們應當「自淨其意」。這才是佛誕做為「公眾假期」的獨特內涵。

因此,佛誕節不僅具有中國傳統節日的功能,是傳統文化與倫理道德的載體,更提醒人們要淨化心靈,保持身心健康,這一效用是其他節日所無法取代的。如此而言,佛誕節不僅是八十萬香港佛教徒的宗教節日,更是全體市民的節日,每一位市民也都可以借此契機來審視與淨化心靈。

 
 
撰文/張華 圖片/由被訪者及明報資料室提供

態度

飲食,是一種態度。

中國人講求「民以食為天」,追尋五味紛陳,把口腹之慾化作味覺的幸福和濃濃的親情。佛家卻只視食物為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原料,而身體只是用以修行以達致解脫的工具,故此佛家對食物的要求是──無要求。

香港大學佛學研 究中心助理教授 廣興法師

在南傳佛教的國家,即泰國、緬甸和斯里蘭卡,遠在佛陀的時代,僧侶到處弘法,向在家居士乞食時都抱持一種態度,就是拿到什麼食物就吃什麼,不能挑吃,並常存感恩之心。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廣興法師認為,隨著社會轉變,在此大原則下,我們也可以選擇一些較健康的食物,才能使身體運作良好,這正好與現代社會講求健康飲食的趨勢不謀而合。

掌廚

那麼佛家就不講究飲食了?非也!在一些具有規模的佛寺裏,設有專司飲食的「典座」一職,而且此職位多由德高望重者擔任,不得草率。何解?因為掌廚者亦同時掌管了寺中人的修行,以至影響修行者的生命!一個良好的掌廚者必須以辦道之心為寺眾準備食物,愛惜食物,並如法調製,才能讓修行者飲食得法,身體調和,自能精進修行;若掌廚者沒有辦道之心,使修行者飲食不得其法,則身有疾病,心神受擾,影響深遠。所以叢林中的掌廚人地位很高,並有「金衣,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之語。

修行

至於吃飯,叢林中也是有一套規矩的。佛寺中的食堂稱「五觀堂」,當你步進食堂時,只會聽到筷子「篤篤」的聲音,絕不會聽到吵鬧的人聲笑語,因為僧人們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吃飯,也當作修行來做,所以有「食存五觀」(詳見附表)之戒律,指吃飯時要作如下五種觀想:抱感恩之心思一碗米飯之來處、當思自己之修為是否足以享用面前米飯、面對美食不可起貪嗔之心、視食物為醫治身體「餓病」之良藥、飲食只為維持身體的運作以便修行。除了以上五項戒條外,佛家最反對人浪費食物,這在富裕社會中尤其常見,如果吃不完就該分給別人吃,甚至分給動物吃也可以,浪費食物虛耗資源,也是一種罪過。

正念

吃一碗米飯,不僅事關肚皮,更是修行的法門。曾聽過一個有關吃的故事:話說日本有一位大禪師,除了修行外就是喜歡甜食。到他病重將要坐化一刻,眾弟子都守在師父旁,道行高深的老禪師端坐蓆上,面容平和,豪無懼色。然後他慢慢拿起旁邊一塊甜餅,放入口中有點艱難地咀嚼,吃罷,他微微張開口想說點什麼,眾弟子見狀慌忙湊上去,心想師傅要做最後一次開示了;老禪師慢慢地從口中吐出了兩個字:「好吃!」便圓寂了。有人認為老禪師到生死最後一刻,仍能心無旁騖地專注於眼前食物,正是做到了佛家所講求的「正念」,是活在當下的最高境界了。

香港人習慣以工作和電視拌飯,不但影響健康,吃不得其味,也從來沒有想過我們專注地進食時,其實是對食物,以及其背後的栽種者、烹調者和大地的一份尊敬。

怎樣吃素?

中國佛教一直秉持不殺牲的慈悲觀念,奉行素食。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廣興法師認為,素食對身體有益,不管是否信佛,都應吃得健康。不過,他指出很多人對吃素存有錯誤觀念。他解釋道:「第一,有些人吃素是為了節約,節約我當然贊成,但不能為了節約而每天只吃一種蔬菜,這樣只會吃得面目枯黃,吃素要吃得均衡才會健康;第二,吃素不能多放油、鹽和糖,這樣只會令人發胖,不利身體健康;第三,吃素的人不能要求別人也吃素,任何事情都要自發的,不能強迫。去除了這三個錯誤,吃素是相當好的。」法師認為吃素不但對自己身體好,也可保護動物的生命,並保持自然生態平衡。他又認為近年中港台已漸漸注重飲食健康,而且趨勢非常好,從佛家的角度,更應鼓勵這種健康飲食。

 

食存五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吃飯時,要知道每粒米都是經過農夫辛苦種植,中間經過工人的運送、廚子的烹調,才能吃進肚子裏,這樣便能抱著感恩之心受食,進而激發道心。

忖己德行,全缺應功:

吃飯時當先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和貢獻,是否足以享用眼前食物,生起慚愧之心,自然能進德。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面對好吃或不好吃的,也不能生貪瞋之心,時刻維持自己的道心,並遠離過失。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饑餓被視為一種病,因此人們吃飯只是為了以藥治病,既是治病就不應執著於食物的味道。

為成道故,方受此食:

吃飯只是為了身體的健康,以便修行,並成就未來的道業,因此更應精進奮發,方堪受食。

Go to Issue Menu3.

這會過去的
撰文/溫綺玲

今年的佛誕活動,將於11日至13日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大禮堂舉行,放在袍衣袋裡的「海青」,早已燙得畢直,希望在佛誕中,能參與懺摩、普佛、誦經等法會。為達心願,近期加緊處理身邊所有工作,正忙得七暈八素之時,接到一好友馬小姐來電 。

「我心裡很不好受,你要聽我發牢騷。」馬小姐是一位女強人,見盡不少風浪,輕易不會令她發牢騷 。

即使有多忙,也即時放下案頭的文件:「沒有問題,有的是時間。」朋友是用來傾訴的,做一位聆聽者,是代表她對我的信任。好友隨即在電話中,巨細無遺地將事情的始末,一一道來,越說越氣餒 。

世事就是這樣,即使你有道理,要是周邊因緣條件不協調,加上極端人事等問題,也會有理說不清。為了讓她重拾自信,平定心境,我說了一個從一位加拿大法師的講座中聽來的故事。

「1954年,巴西足球隊參加世界盃,全國充滿信心,可惜,竟然連總決賽也不入,各隊員極度傷心,也擔心回國時,將受到國人怎樣的看待。當他們踏出專機時,看到機場站滿過萬人,卻沒有一點聲音,總理親自來迎接,一一與他們握手,但見遠遠掛著兩幅橫額 。

一幅寫著:《失敗了,也要挺起胸膛》,另一幅寫著:《這會過去的》。

球員們非常感動,將心中的悲傷與愧疚,全部放下了,因為他們相信,失敗是會過去的,只要勤加努力,一定會成功。於是,四年下來,不斷互相鼓勵和練習,終於在1958年,巴西隊勇奪冠軍寶座。

今次球員們興高采烈地步出機艙門,看見很多市民大眾來迎,人人歡呼,遠處也掛著兩幅橫額,其中一幅寫著:《成功了,仍要奮力前進》,另一幅寫著:《這會過去的》。」
好友聽過了故事,歡歡喜喜地掛上電話。

Go to Issue Menu4.

智者大師
撰文/思顗

智顗是天台宗正式開山祖師,他祖籍許州穎川,後隨西晉王朝南遷,至湖南華容縣定居。據說大師出生時夜現神光,兼照鄰里。17歲那年,值梁朝亡國,大師驚嘆榮華難以長久,凋離卻易觸及,於是在荊州長沙寺發弘大願,誓出家修行。翌年,依長沙果願寺法緒大師出家,從慧曠律師學律,至20歲受具足戒時,大師已精研戒律,深好禪觀。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大師22歲,遙聞慧思禪師在光州大蘇山,其地位處南陳、北齊邊境,時常有戰禍。大師知慧思禪師德高,故不畏兵刃之險,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冒險前往。慧思禪師初見大師,便說:「昔日在靈鷲山同聽《法華經》,今日宿緣再來重聚。」遂為大師說《法華經‧四安樂行》。大師徹夜精勤,經歷二周後,在誦《法華經‧藥王品》時,得證法華三昧前方便及持初旋陀羅尼,慧思大師並預言大師在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568年,慧思禪師往南嶽衡山,囑大師與法喜等27人赴陳都金陵弘法。二年後在瓦官寺開講《法華經》題,以五時八教判釋佛陀一代教化,奠定天台教觀新義。大師在瓦官寺留八年,還講授了《大智度論》、《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及《六妙法門》等重要教學理論。

到了575年,大師離開南京,入天台山行頭陀行,於石橋遇一老僧指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當三國統一時,若寺院得成,國家必定清平,可稱為「國清寺」。十年後,大師再往陳都,於光宅寺講《法華經》,由門人灌頂筆錄而成《法華文句》。直至陳代滅亡,大師便上廬山?居。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管,聞大師德風,派使者往廬山請師往揚州傳戒,大師與楊廣約法四章後始往授菩薩戒,晉王尊稱大師為「智者」。次年,師回到故鄉荊州創建玉泉寺以報生地恩,並在寺內講《法華玄義》及《摩訶止觀》。595年,再應晉王之請到揚州,大師臨別以木橛標示新寺殿堂,並作圖教示大眾造寺之法。當出山至石城時示疾入寂,世壽六十,僧臘四十。大師圓寂後,晉王依照其遺願建成「國清寺」,成為天台宗祖庭。

大師一生講經無數,皆由弟子灌頂記錄成冊,其中《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及《摩訶止觀》合稱為天台三大部,奠定了天台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Go to Issue Menu5.

羅漢
文/賴靜涵

「羅漢」是從梵文 arhat,巴利文 arahant翻譯過來。然從梵文的arhat翻過來的音譯,還有「阿羅呵」(《翻梵語》卷一),巴利文的發音與中文「阿羅漢」相近,所以估計「羅漢」之名自巴利文音譯而來。早於佛教之前,梵文已有「阿羅漢」的辭彙,可見於《黎具吠陀》(Rg. Veda),意即「尊者」的頭銜。與佛陀相當時代之耆那教(Jainas)亦將「阿羅漢」視為神祇或是最高的修行成就。

漢譯佛典譯文從簡,稱為「羅漢」。佛教認為「羅漢」的意思有三:(1)殺賊:阿羅漢能斷除所有的見、思之惑,故稱「殺賊」;(2)不生:阿羅漢證入涅槃,不再受生三界當中,故稱「不生」。(3)應供:阿羅漢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供養,故稱「應供」。此即所謂的「羅漢三義」。然就教義來講,「羅漢」可作兩方來看,狹義者,羅漢是佛教「小乘」的修行者最高的果位,廣義者,如《成唯識論‧卷三》所說,羅漢是「通攝三乘無學果位」,因此可泛指大、小乘佛教當中「最高果位」,因此列為佛的「十號」之一,又翻譯成「應供」。此外,「羅漢」在印度也被看作是佛教僧團的宗教領袖。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傳心燈會 繞佛/懺摩拜願

日期:5月11(初七)
時間:下午1:40

祝聖普佛暨浴佛大典

日期:5月12(初八)
時間:上午9:30

法華經暨開示法會

日期:即日至5月12
時間:上午9:30開始
內容:祝聖普佛、佛前大供、祝聖上供、延生迴向、誦法華經及三皈依等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成唯識論》

日期:即日起(逢周日)上午10:30至12:00
主講:李潤生居士
地點:香港大坑道9號A 真言宗女居士林禮堂
查詢:2771 8161

講座:從佛法中尋找幸福之道

日期:5月7日至28日(逢周三)
時間:晚上7:30至9:00
主持:定啟法師
地點:九龍界限街144號三樓 佛教青年協會
查詢:2336 04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