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飛天的藝術魅力
文:岑逸飛

敦煌飛天,已成為敦煌藝術的標誌。在敦煌市中心,就見到一個高大的反彈琵琶飛天雕塑;在莫高窟大門入口,有兩尊飛天映入眼簾。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數達四千五百餘身,其數量之多,為全世界石窟寺廟之冠。

飛天,與其說它是一位神,不如說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梵文音譯,是印度古神話的娛樂神或天歌神,又因為他能散發香氣,因此又叫香音神。緊那羅則是歌舞神,又叫天樂神。

傳說中的乾闥婆,馬首人身,面目猙獰,頭戴八角帽,一身紅色肌肉,左手拿簫笛,右手持寶劍,體格魁梧;而緊那羅則是位相貌端麗的天女,能歌善舞,二人形影不離,是對恩愛夫妻。此一複合體來到中國,賦予它一個美麗名稱,叫「飛天」。中國人將佛教中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叫「天」,如大梵天、功德天;而對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至於中國道教,認為人的靈魂不死能羽化升天,成為「飛仙」。

在藝術形象上,印度佛教的「飛天」,來到中國,開始與道教的「飛仙」融合。在佛教初傳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墓室壁畫是「飛天」與「飛仙」不分,後來才將佛教石窟壁畫的天神一律稱為「飛天」,而「敦煌飛天」,更成為專用名詞。

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經過中國藝術家的天才創作,男女不分,合成一體,變得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翱翔天空之中,已可說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文化複合體。

若從歷史演變角度看,早期飛天的形體較健碩,情趣樸拙。到北魏晚期後,飛天顯然已吸收飛仙形象,顯得清秀瀟洒,但身體的動感仍不夠多樣化。飛天到了唐代,才算最具中國特色,所憑藉的,主要是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其神情嫻雅,腳踏彩雲,奔騰自如,其動作或疾馳,或輕盈,或跳躍,或旋轉,其手臂柔曼,其腰肢扭擺,甚至出現成對的雙飛天追逐嬉戲,千姿百態。

「飛天」藝術的靈魂在「飛」,呈現動感的創造,以扭動身軀表達飛翔姿勢,以流暢線條勾勒輕盈體態,以飄舞裙帶顯出韻律感,既能體現佛學的放下自在、心無罣礙,又給人以道家衝破物慾束縛、御風而行的逍遙,成為「飛天」獨特的藝術魅力。

   

步入敦煌洞窟的甬道,如踏進時空隧道,抬頭瞻仰壁畫上的佛菩薩,儘管他們歷盡千年風沙,仍掩蓋不了其法相慈容的光芒。佛菩薩上方兩旁有飛天飄蕩於虛空之中,手持供物或樂器,耳際似有梵音響起,心中自然生起念佛的心,遙不可及的佛國,剎那間近在咫尺。

飛天,源自古印度神話的天國樂師乾闥婆(Gandharva)和緊那羅(Kimnara)。飛天始於印度佛塔的浮雕上起飛,越過巍巍崑崙,劃過重重沙漠,千里長空來到敦煌﹔更飛越中原的前秦、涼、魏、隋、唐、至元代十朝,千年時光展現於我們眼前。

文:駱慧瑛 圖:由佛門網提供


「飛天」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洛陽伽藍記》﹕「飛行空中之天人」,多指以歌舞香花等供養諸佛菩薩之天人。此二神在佛經中被列入天龍八部。《大智度論》卷十記載﹕「乾闥婆王至佛所彈琴讚佛,三千世界皆為震動」,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後來成為侍奉及供養佛陀的使者,專責司音樂、散花和禮拜之職。每當佛陀講經說法時,皆飛舞空中,散花奏樂。

西魏莫高窟第285窟

飛天梵唄‧千百種樂

在佛經裏,天人出現的場合,多半是對諸佛的成道、誓願或弘法事蹟的讚歎與供養。如阿如來成佛時,無量天人在虛空中,以天華、天旃檀香等散在阿佛身上,以示對如來成道的讚歎。此外,在淨土世界裏,也常有天女散花,或薰發天香的故事。天界諸神如果需要音樂娛樂時,伎樂天神就會立即飛往需要其演奏梵唄音樂的地方。

梵唄就是以和雅的曲調,讚歎諸佛菩薩的無量清淨功德。梵唄也是極樂淨土的教化工具,《阿彌陀經》中云:「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可知在極樂世界裏的梵音,都在傳達佛陀的教法,令人產生欣喜好樂三寶的善法欲。

圖2:隋莫高窟第305窟之窟頂

飛天形象‧千嬌百態

印度飛天東傳中國後,強調了音樂和舞蹈。從飛天造型身上,可見到當時中國社會的服飾、舞蹈和樂器等文化情況。敦煌石窟以莫高窟為主,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堪稱中國飛天薈萃之地。敦煌莫高窟492個石窟中,佔270多個石窟有飛天的蹤影,數量共約有4500身飛天。身形最大的有2.5米高,身形最小的有5釐米高,所以有云﹕「敦煌無壁不飛天」。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以位置、造型或職能等特色而命名。如以位置而別﹕藻井飛天、人字坡飛天、龕頂及龕外飛天、背光飛天、法會飛天和環窟飛天等。論造型可分為童子飛天、美女飛天、裸體飛天、雙飛天和六臂飛天等。論職能則分為﹕禮拜飛天、供養飛天、散花飛天和歌舞飛天等。

敦煌飛天‧千載一時

我偏愛敦煌飛天,因他是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美麗結晶。他是印度佛教天人、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薈萃、融合為一而生的敦煌飛天。他們不長翅膀、不生羽毛,不依靠彩雲,主要憑藉自身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所以,敦煌飛天表現的不單是豐富多采的姿態,同時也展現出獨立自主的精神。

敦煌飛天造型於不同朝代,有不同衍變﹕北涼飛天造型雖線條較粗和簡單,卻古樸雅拙,憨厚可愛。技法用西域傳來的凹凸法、疊染法,歷經歲月後,臉上表面部分顏色退去,見高光位置如一「小」字,故稱「小字臉」。北魏和西魏的飛天造型轉為清瘦,故謂「瘦骨清像」,其飄帶飛揚富動感(見圖1)。隋代飛天最生動,形象豐富,充滿活力(見圖2)。唐代飛天承隋代審美的發展,造型建基於當時宮廷仕女的造型,表現出女性柔軟的曲線(見圖3)。更透過多種動作如升騰、伸屈、俯仰和翻騰等動態表現出人的體態美。由於造型比例適中,線條流暢,突顯了天人的氣質(見圖4)。

飛天繪製‧行雲遊絲

盛唐莫高窟第217窟之北壁穿樓飛天

敦煌飛天的繪製屬工筆畫範疇,古人用「春蠶吐絲」和「行雲流水」來比喻勾線技巧,稱為「遊絲描」,可見畫工的精緻和靈活。在這因緣下而生的飛天,更為絲綢古道,吐出另一番璀璨異彩。飛天凌空飛舞的各種神態,令他們善良、靈巧美麗的個性,都散發一種親和感。

敦煌飛天的創造,充分發揮線描技藝和裝飾效果。畫師透用裝飾邊框來分割位置,題材處理多變而有序,佈局首尾呼應,形成疊合和交錯的美感。飛天穿梭於花團錦簇,雲氣繚繞中,但卻予人一種天上人間的飄渺,令人頓生向善向上之心。

萬里長空‧一朝風月

仰望眼前的飛天,心底喑嘆﹕在過去的千載中,我的前生可曾攀山涉水到此與您相會,「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如今對望而不相識,飛天依然行雲駕風,隨緣自在﹔而我依然滾滾紅塵,庸碌一生。且望在無限可能的未來,我們可會仍以一次因緣際會,在這萬里長空中,再捧一朝風月。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透過無常、無我,而見宇宙萬物的緣起性空,以達至心無罣礙的最終目標。自覺著相於飛天的美,更痛於敦煌藝術之流失。然而,在這一瞥,何妨藉飛天接引,來一心觀想佛國世界,與佛菩薩接心。願學習飛天的無我,把「我」看輕一分,來感受學佛的輕安與自在。更願學習飛天的願力,生生世世護持佛法的弘揚,與大眾廣結善緣,共成佛道。

Go to Issue Menu3.

快樂的鑰匙
文:李焯芬

彼德和朋友在報攤買完報紙,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發一言。

「這傢伙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彼德問道。「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那麼你為什麼還對他那麼客氣?」彼德問。朋友答:「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日常行為呢?」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我丈夫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丈夫的手裏。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鑰匙交在孩子的手中。
有人可能會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這把快樂的鑰匙又被塞在老闆的手裏。

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自己的心情。

當我們容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於是,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遞一個訊息:「我這樣痛苦,都是別人造成的。別人要為我的痛苦負責!」

一個成熟的人能掌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需要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自己的快樂與幸福帶給周圍的人。

Go to Issue Menu4.

梵天慶昭
撰文/思顗

北宋天台山外派兩大主要健將是孤山智圓及梵天慶昭二師,若論與知禮大師論辯最烈的,當數慶昭大師,蓋智圓只隨侍源清大師三年,而慶昭則侍師十七年之久,更於源清大師圓寂後繼承法席弘揚教觀。

慶昭大師字子文,俗姓胡,宋太祖乾德元年(963)誕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幼年即厭俗而出家於開化院,十三歲便在會稽開元寺受具足戒。二十一歲嘗誦《法華經》而有所感,志學天台,聞錢塘奉先寺源清大師善弘教觀,遂隨侍大師學習達十七年之久,待師入滅後,徙居石壁山陶然林。時梵天寺寺主遇明大師,欲將寺之上方闢為講院,再三禮請昭師遷往上方院講演天台,傳授學人,師遂於1004年移錫該寺,大弘教席。傳說師初居梵天寺時,曾夢見異人謂師將居該寺十三年而入滅,後師果於1017年四月廿六日安祥圓寂,世壽55,僧臘42。智圓大師在師寂後四年受其門人所托,撰寫《故梵天寺昭闍梨行業記》,高度讚揚昭師能絕三病:(1)性厚重不尚誇耀;(2)不結託以譽名利;(3)不誑以駭世,可見師淡泊之心,實為後世修行者所應借鑑。

師自真宗咸平三年(1000)為救師祖晤恩在《金光明玄義發揮記》斥十法觀心之非義,與智圓大師合著《辯訛》以申師祖之說,抗辯知禮大師之《釋難扶宗記》,雙方書信往來經歷七年之久,最後知禮大師將雙方辯論要點,結集十義以問昭師,此十義即:

(1)不解能觀之法;(2)不識所觀之心;(3)不分內外二境;(4)不辨事理二造;(5)不曉觀法之功;(6)不體心法之難;(7)不知觀心之位;(8)不會觀心之意;(9)不善銷文;(10)不閑究理。又撰《觀心二百問》,以示天台性具圓教之幽微。當昭師接獲此二書後,覆了一封信給知禮大師,讚歎知禮「洞四教之大體,造三觀之淵源,……恨不得一日而見。」自此退隱潛修,誠「爭也君子」之典範!

Go to Issue Menu5.

念佛
文/賴靜涵

念佛法門是當前佛教最熱門的修行方法。那麼什麼是「念佛」呢?這個字在梵文佛典常見的對應是buddhanusmrti,在梵文《彌陀經》裏則是buddhamanasikara,意思都是心裏觀想佛的形象,回憶佛的功德,口中稱念佛的名號,能夠「繫念一心而不亂」,即所謂的「念佛」,這是一般修行佛道的基本方法。

其中,南傳佛教的念佛偏重思念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數佛,可修念的佛號,對象極多。常見者有阿佛、藥師佛、彌勒佛、大日如來等。通常,念佛之對象,以阿彌陀佛為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為念阿彌陀佛,且立即浮現佛之功德及其相好。念佛修法的內容,本來是指對佛陀表示歸敬、禮拜、讚歎、憶念之意。

由此念佛的功德,可使貪瞋癡不起,生於天上,得入涅槃。而大乘佛教更有「念佛三昧法」,就是:一心繫念佛名,觀想佛的相好光明,及其於眾中之說法,如此念念相續不斷,則能於定中見佛,亦得以往生佛國。根據佛經記載,各種法門當中,此法最為簡易,也最適合當前眾生修行,又以共修成效最佳,所以淨土念佛法會也最為常見。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東蓮覺苑啟建盂蘭附薦法會

日期:8月8日至14日
(農曆七月初八至十四日)
時間:上午9﹕30至下午4:0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虔誦﹕《地藏菩薩本願經》
祈求:過去者─解脫自在,往生淨土
現在者─業障消除,福慧增長

瑜伽燄口全堂

日期:8月10日
(農曆七月初十日)
時間:下午4:30
註:現已接受附薦登記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禮拜《梁皇寶懺》

日期:7月30日(三) 晚上7:30至9:00
主持:如謙法師
地點:九龍尖沙咀金巴利街7-11號安聯大廈8樓C室
(地鐵站B出口) 佛教文殊會
查詢:2413 8869

講座﹕佛性思想探索

日期:8月5日(二)晚上7:30至9:00
主講:李潤生居士
地點:九龍彌敦道328-342A儉德大廈14字樓F&G室
(佐敦地鐵B1出口) 佛教法相學會
查詢:2771 8161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