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盂蘭盆節──行慈孝及修功德並重的吉祥日子
文:能覺

在農曆七月,可能身邊的人都會告訴你﹕「沒必要就不要在晚間上街了﹗」,或說﹕「記得要燒衣啊﹗」,或說﹕「這個月最好就不要嫁娶或搬家了﹗」等等。總而言之,在中國民間,人們總會將佛教盂蘭盆節,與道教中元超幽及民間的燒衣紙等宗教活動,混為一談,並將佛教的盂蘭盆節看成一個純粹是為了安撫孤魂野鬼及追薦先亡的節日。

其實,從盂蘭之歷史,不難發現兩個重點﹕一是以布施及供僧的功德,迴向在堂父母福壽康寧,及救度已亡的親眷。佛教度亡之法,不同於民間之點香燭、燒紙錢、設三牲五果來拜祭先靈,而是主要靠迴向功德予先亡,以祈他們早脫輪迴。長養功德的方法很多,在盂蘭盆節中供養十方僧眾而得福是其中一法,近代普及的「盂蘭盆供」,則同時涵蓋了透過供養佛、僧及誦經等方法來修功德。

二是重孝之精神,盂蘭的典故,反映了當中所重視的孝道。佛、儒兩家的孝道有不少相通之處,如對父母恭順不逆、供養所需令其無乏等。但是從佛教報父母恩的方法上看,佛家便比較深入和徹底了。蓮池大師曾經說過,一般的甘旨奉養,使父母免於饑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宗親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永斷惡道,才是大孝。甚至佛出現於世所必為之五事之中,其中一事也是「當度父母」。

這裏所言的不但是「現在」父母,更包括了「過往生」的父母,要令他們都得到解脫,所以佛子們常常在誦經及行善時,迴向予他們的「多生父母師長」,並在法會中為其設牌位,希望他們都可以聞法得度。但是,佛教並不認為先亡的牌位或骨灰位是他們的「棲身之所」,因為眾生在中陰身之期完結後,便會再輪迴,故並不會「逗留」在靈位之中。雖然如此,也不反對人們為先亡設靈位,因為此舉一方面安撫了世人的慎終追遠之情,另一方面也可常提醒一些「善忘」的後人,要多做善業迴向,讓已再輪迴的先亡,也可以承此功德而獲一期更幸福的生命。

總而言之,從佛教立場看,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節並不是鬼節,而是佛弟子修慈孝及十方眾僧修行有所成就的吉祥之日。是日,應為過去及現世父母,供佛及僧、戒殺茹素、多做善事,以報父母恩德。能夠如此才不負佛陀的教導、目連的啟教、父母長養之慈恩。

 
 
文/張華 訪問圖片/吳偉樂

隆敬法師坦言自己在往生後,會以火葬把自己的骨灰撒於海中,無需多餘儀式。

踏入農曆七月,是傳統的盂蘭盆會,對於生死鬼怪、盂蘭儀式,坊間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且請來佛教正法蓮社住持隆敬法師,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任講師陳堯鈞博士,從佛教的角度解答有關盂蘭盆的種種傳說和誤解。

盂蘭盆的由來跟佛教有何關係?

盂蘭盆為梵音Ullambana之音譯,意謂「倒懸」,乃梵語avalambana之訛轉,以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般痛苦。每年七月十五日,在漢語系佛教地區的道場,會進行「盂蘭盆供」的儀式,內容以供佛及僧為主。而中國民間則有盂蘭盆會之習俗,主要進行超度歷代宗親及祭鬼之儀式。

據盂蘭盆經所載,佛弟子目連以天眼通見其母墮餓鬼道而受盡痛苦,目連以盛飯餵母,但因其母受惡業之報,飯食皆變為火焰。目連為拯救母親,乃向佛請示解救方法,佛陀於是指示目連於七月十五的「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這樣能蒙無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

何謂僧自恣日?

僧自恣日乃源於印度雨季期間,由於各類昆蟲出沒,僧侶為免踩死有情眾生,無法托外出化緣,於是結夏安居三個月,農曆七月十五乃安居結束日。結夏安居期間僧侶集中修行,他們的德行因而有很大的長進,因此佛說在這天供養三寶能得無量功德。

陳堯鈞博士認為,宗教最能夠貫徹及主導於日常的生活。

盂蘭盆是源於孝子的故事,因此孝子都會替先人找個理想的靈位,在盂蘭清明期間拜祭一番,奈何香港地少靈位少,孝子如何能盡孝道?

佛家認為人乃因緣和合而生,神識離世後便不留肉身,所以佛教的發源地印度的葬禮,也是讓死者在印度人認為神聖的恆河洗淨亡者罪垢、罪業後進行火化,不留任何東西。後因佛教進入中國後,跟中國倫理融合,才有土葬保留全屍和設墓地、靈位以作紀念的習俗,佛教則尊重這種漢化風俗。

既然佛教不講求殯葬祭祀,那麼孝子如何能盡孝道?

佛教認為,人離世後,不論其往生到哪裏去,只要親友能在其死後49天內為他誦經,便可增加其功德,消除業障,有助下世投胎。所以,佛教不重死後的牌位祭祀,卻鼓勵子孫們要時刻替先人誦經迴向,這樣才可有助其投生往善道及來世幸福。

在生者又如何治理親人離世的悲傷?

佛家看待的不只是今世,而是有三世,只要明白其中的義理就能在無常中解脫,不會停留在喪親的悲傷裏,而在三世中,現世的親人朋友也是互為眷屬的關係,這種伸延可強化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學懂珍惜。另外,在替先人誦經時,經中的義理也會對誦經者起潛移默化作用,有助在生者面對生死,多為來世或解脫作好準備。

盂蘭既然是一個有關孝的節日,為何又跟鬼門關釋放餓鬼之說扯上關係?

由於農曆七月十五同時亦為民間之中元節,相傳此日為鬼門關大開之日,眾餓鬼獲釋,故民間會在此日屠殺牲畜,施食予遊魂野鬼,並請道士超度,以求消災免難。而中國的盂蘭盆會的記載最早見於梁武帝(公元538年),演變至唐、宋代以後,供養佛僧之習俗漸減,反而漸趨以薦亡度鬼為主,並出現了佛經變文,及各類雜劇如《目連救母》的戲碼上演,直至今天。

佛教和民間對盂蘭盆的看法有何相異之處?

民間在盂蘭盆向餓鬼殺牲施食,這跟佛教戒殺牲之立場相悖,這樣做反添殺業。另外,民間視「七」字為不吉,因為七跟死亡有關,像「頭七」、「尾七」等,但佛教則以「七」為吉祥,因為印度佛教以「七」象徵一個週期之完結,表示圓滿之意,所以七月之月圓日是「解夏日」(即上文結夏安居之結束日),又稱「佛歡喜日」。

在盂蘭節期間,民間多以避災消難的態度向餓鬼施食,甚至因而避免一些日常活動如搬屋和夜歸,這樣有需要嗎?佛是如何看餓鬼?

佛家講人死後歸六道輪迴,餓鬼道只是其中一道,並沒有特別恐怖或帶來惡運的意思,是中性的,台灣民間就設有異姓公婆廟,用作供放孤魂野鬼,因此對餓鬼之說實沒有必要恐懼。

民間在盂蘭節會燒衣,這種做法是否迷信?又是否不環保?

在中國信仰中,主要是民間和道教主張燒衣,認為藉燒衣可以使先人得到財富。佛教則認為先人往生後,若燒以財物,反而會障礙其往生他界;故佛教只主張誦經和做功德迴向。印度佛教不但沒有燒衣的習俗,而且其殮葬方式很環保,只用一塊質料較好的布帛包裹死者,到恆河洗清死者的罪孽後,便會用柴木火化,燒衣只是民間信仰的習俗,卻被誤為佛教盂蘭盆的一種儀式而已。

為什麼佛教主張盂蘭盆只須誦經,現在卻有那麼多儀式?

在佛教中盂蘭本只是於當日以上妙飲食供養十方僧。到東傳到中國才漸漸有「盂蘭盆供」的儀式,但唱誦的內容仍以讚頌三寶、供佛及僧為主。而在七月中旬,不少道場亦因應盂蘭而有禮懺、施食等儀式,旨在普利十方一切眾生。而不少參與儀式的人都會覺得參加儀式能為先亡出一點心力,也為過去及現在的父母盡了孝道。

佛教正法蓮社
──平等普濟

佛教正法蓮社約於1991年由隆敬法師創立,其宗旨是希望正法久住於世,令更多眾生得脫輪迴之苦 , 並效法正法明如來,以大悲心為根本來平等普濟眾生。法師十分重視在世為人的解脫之道,常教誡弟子們在誦經、聽法、參加儀式時應該要「隨文入觀」地理解佛陀的教法,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

蓮社內安放過千靈位,包括無親無故、及一些有親人在世前來置放的先人靈位。法師年已五十九,佛緣早於廿來歲時種下。本身有印度血統的隆敬法師說:「因為覺得做人苦,好多事情都不能控制,年青時的我帶點憤世嫉俗,便向宗教尋找答案,最後覺得佛教能找到所有答案,便隨吉峰法師門下,自學佛經。宗教可以是好的精神寄託,但不止於此,你要真正了解宗教,找尋答案,就要深入研究。

Go to Issue Menu3.

學會寬容
文:李焯芬

羅拉在維也納當了多年律師。二戰期間,他逃到瑞典,窮得一文不名,很需要找份工作謀生。因為他能用好幾國語言說寫,所以他希望能夠在一家進出口公司裏謀一份秘書工作。這家公司的經理在給羅拉的回信中寫道:「你對我公司生意的了解完全錯誤,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寫信的秘書。你甚至連瑞典文也寫不好,信裏全是錯誤。」

當羅拉看到這封信時,簡直氣得發瘋。於是他也寫了一封信,想使那個人也氣得大發脾氣,但接他就停下來對自己說:「我怎麼知道這個人說的不對呢?我雖然學過瑞典文,但瑞典文並不是我的母語,也許我確實犯了很多我不知道的錯誤,這個人可能幫了我一個大忙,雖然他本意並非如此。」

於是,羅拉撕掉了他剛剛寫好的那封人的信,另外寫了一封信:「首先感謝你那麼不嫌麻煩地寫信給我,尤其是在你並不需要一個替你寫信的秘書的時候。對於我把貴公司業務弄錯的事我覺得非常抱歉。我並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錯誤,我覺得很慚愧,也很難過。我現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學習瑞典文。」

不幾天,羅拉就收到了回信,那位經理請他再去一趟。他去了,並且得到了一份工作。寬容和原諒傷害自己的人可以避免自己受到更深的傷害,或許還能得到別人的幫助,讓你走向成功呢。

Go to Issue Menu4.

神智從義
撰文/思顗

從淨覺仁岳的背離師門,我們便可見天台教學入手之難。蓋天台圓教是消化了一切權教而開出,故實不與任何權教同一層次,此乃屬於第二序的義理,不能以第一序的教義來理解。仁岳大師雖「登四明之門一紀」,猶未得知此義,故知禮大師後,山家派之後學對師門之疑惑,更是躍然紙上,廣智系扶宗繼忠大師之門人神智從義便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員。

從義大師俗姓葉,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生於浙江永嘉平陽縣。八歲便出家,十七歲追隨繼忠大師學習天台教觀。二十七歲便於妙果寺講諦觀大師之《天台四教儀》,並著成《四教儀集解》一書,可謂學儒高僧。他雖是山家正統出身,但卻認為天台實相法門,可分為「性具門」、「性量門」及「性體門」,當中「性具門」說假;「性量門」說空;「性體門」說中。三門中,性具門是最下位的實相門,又認為智者及湛然二師自始便將此「性具門」置於性量及性體二門之下,故知禮大師實在是誤將最下的「性具門」作為天台教學的最高法門,因而錯將三千世間作為不思議觀所顯的妙境。從義大師認為天台法門之精髓是三諦原理而非一念三千說,故主張三千唯假的「具性論」。

大師身教甚嚴,憲使劉燾謂師:「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不,非濾水不飲。行步有常,坐立如植。」曾住持大雲、真白、五峰、寶積及妙果五大寺,晚年駐錫秀州壽聖寺,廣演天台教學。其《四教儀集解》與山家派蒙潤大師的《集註》及元粹大師之《備釋》,世稱《四教儀》三大註。而在日本,註釋大師《集解》之書達二十六種之多,日蓮宗更視此書為重要寶典。

Go to Issue Menu5.

外道
文/賴靜涵

外道一詞,是從梵文的tirthaka或tirthika翻譯過來,這兩個字都來自tirtha,本為《吠陀》的名詞,意思是指「經由道路、階梯、坡道到達河裏面」或是「洗澡的地方」,所謂的「河」或是「洗澡的地方」多半是指印度宗教信徒心中的聖地「恆河」。對印度宗教來說,來到恆河沐浴就是一種「朝聖」的行為。

此外,這個名詞也包含了印度備受尊敬,卻以求生天為解脫道的隱遁者。凡此人們的思想都是「心外求法」,與佛教思想有別,所以稱為「外道」,又作「外教」、「外法」、「外學」等。佛教所稱的「外道」,本為泛稱其他宗教,然而有些教派的主張摻雜了邪說在內,因此「外道」一詞亦含有警世、貶斥的意味,意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

印度佛教時期的「外道」主要是以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捨梨子、刪闍耶毘羅胝子、阿耆多枳捨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等所謂的「六師外道」,與數論、瑜伽、勝論、正理、聲論、吠檀多等六派哲學。

這些教派如同《三論玄義》所說的:「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相對於此,佛教則自稱「內道」,佛教經典為「內典」。而佛教外之經典為「外典」。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金剛法會

日期:農曆每月初一及十五日
時間:上午9﹕30至中午12:0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誦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念佛晚會

日期:逢周日
時間:晚上7﹕00至8﹕3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如淨法師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諷誦大方便佛報恩經法會

日期:8月16日(六)
時間:早上9:30至下午4:00
地點:香港銅鑼灣利園山道鳳鳴大廈3字樓C,D座 香港佛學會
查詢:2576 8096

活動:無量壽經法會

日期:8月17日(日)
時間:早上9:00
地點:荃灣三疊潭 西方寺
查詢:2411 5111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