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守護敦煌文化
文:岑逸飛

敦煌給人的印象,是黃沙漫漫。但在古代,也曾興盛。此地在周以前為戎地,秦代隸屬大月氏。漢武帝時為對付匈奴,先是在河西設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歸酒泉管轄。其後再分割武威、酒泉轄地,增設張掖和敦煌郡。自宋至清雍正年間稱沙州,乾隆時改稱敦煌縣。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敦煌」的意思,「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是大而興盛,這是東漢學者應劭的解釋。

今日的敦煌,因為有了「莫高窟」,被譽為「東方藝術畫廊」,洞窟內裏,有無數精品佳作,使敦煌名震天下。490多個洞窟,是北梁到晚清時期,佛門弟子留下的壁畫,盛載1400多年的信仰熱情和藝術活動。然而在這些精美絕倫的創作背後,敦煌這寶庫需要有心人嘔心瀝血的守護。

風沙和陽光,是敦煌石窟的長期敵人。刮起的風沙磨損壁畫,堆積在洞中又會破壞畫面下部,而陽光則使壁畫褪色。另外,下雨和河水也是寶藏的破壞者,雨水順崖頂滲到洞內牆上,令壁畫受潮鼓起,而崖前河流在氾濫時也會淹到洞中,造成損。獻身敦煌守護工作的,需要有無量心光的奉獻精神。

今期《明覺》的「敦煌專輯」,介紹了幾個敦煌人,他們與敦煌的文化瑰寶息息相關。敦煌文化的第一個創建者是樂僔和尚,他在公元366年雲游至莫高山崖時,突見金光閃閃,看去像萬尊彌陀,因而挖鑿了一個石窟並建立佛堂。第二個創建者是法良禪師,隨後陸續不斷都有供養人來開建石窟。
至於敦煌的守護神,則是已故的常書鴻。當年他捨棄法國的優裕生活,來到戈壁沙漠的敦煌石窟。那地方氣候惡劣,盛夏酷熱高達40多度,嚴冬苦寒至零下二三十度,經常狂風大作,風沙漫天,但他為了守護敦煌文化的理想而不怕勞苦,令人肅然起敬。

至於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樊錦詩,筆者遊敦煌莫高窟時曾與她有一面之緣,也與她談過話,耳聞目睹了她對敦煌文化的熱情。她自北大考古系畢業後,便獻身敦煌文化,守護敦煌40多年。在她口中,敦煌石窟是一本難懂的天書,蘊藏難以窮盡的豐富內涵。她是敦煌文化的知音,以剛毅個性面對守護敦煌文化的艱巨挑戰,眉宇間仍常流露出喜悅。

 
 
文: Stephanie 圖: Stephanie、高敏儀
莫高窟九層樓

敦煌的緣起——樂僔和尚

在大漠孤煙直的戈壁沙漠,靜悄悄地躺一排又一排的敦煌洞窟,它裏面的文化藝術璀璨生輝,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在歷史的長河中,光輝從未間斷,1400多年前(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僔和尚雲遊至此,在一望無際的穹蒼中,突然看見萬丈光芒,彷彿萬尊佛像浮現,他一念淨心,無比虔誠,在此開鑿洞窟,誠心禮佛,開創了敦煌的第一個洞窟,成為這個名聞遐邇的藝術寶庫的起源。

樂僔和尚當年一念精誠,感染了無數後來人,後來的第二位是法良禪師,接下來不斷有人挖洞供養或還願,經過1400年,當初小小的一個洞窟,已發展成上千個(現今為735個) ,擴展至方圓1,680公里。不管日轉星移、改朝換代,每一個前來開鑿洞窟、描繪壁畫,或供養或發願的人,都叫做「石窟供養人」。恆古以來,他們默默耕耘,不留名姓,以最清淨、最真摯的心供養佛陀。這正是佛經讚歎諸種供養之中,最為第一的「身、口、意」清淨的供養。

宋代的木建構及壁畫

敦煌鳴沙山駝隊

敦煌的黄昏景色

今天,鳴沙山下月牙泉影映的朝暉月光,和1400年前沒有兩樣。我彷彿看見天空中一片光明,浮現樂僔和尚和無數的供養人、保護者,還有一代又一代 「生為敦煌人,死為敦煌魂」的「敦煌人」。這一片無量的光明,正是無量的心光——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何嘗不蘊藏無量佛性的光芒 ?

《華嚴經》云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在想,當年樂僔和尚和我看見的萬尊佛像,是不是一模一樣?

偉大的藝術背後是偉大的心靈,敦煌石窟的每一幅壁畫,都在無言說教,感染他人,提升人的品質。它之所以震撼人心,光耀千古,正由於這許多前仆後繼、無私奉獻的心。在解讀敦煌之前,我們不能不先認識,在「有形壁畫」背後「無形的心」,讓我重溫 「敦煌精神」,細讀使人懷念的「敦煌人」。

敦煌的守護神——常書鴻

「敦煌人」 常愛自稱「守窟人」,他們長駐敦煌,維護洞窟和文物。

「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著名畫家常書鴻,被尊稱為「敦煌的守護神」,這個稱號,是他以在敦煌50年的生命換來的。

常書鴻上世紀30年代留學法國,獲獎無數,一天他在巴黎塞納河畔偶然發現法國學者伯希和於1907年拍攝、用圖片釘裝的《敦煌石窟圖錄》,知道莫高窟的存在,深受敦煌藝術和繪畫震撼。後來又在巴黎吉美博物館看到大量敦煌唐代絹畫,感到:「比起西洋早期的文藝,敦煌無論從時代還是藝術角度來說,均更先進、更具水準,簡直不可思議!」1936年常書鴻放棄巴黎的優裕生活,帶妻子和幼小的兒女回國,並於1943年正式進駐敦煌。

黃永玉曾這樣描述當年常家的生涯﹕

敦煌的守護神——常書鴻全家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

「那時候的敦煌可不是開玩笑的 ! 千里百里沙漠中的一個點,荒涼到了絕望的程度;半夜能聽到40里外駝鈴聲。瞧這一家!在渺無人煙的絕境中,熱有熱的難處,冷有冷的難處;勉強的衣食溫飽;音書聯繫細若遊絲,忍受被人遺忘的苦痛和恐懼,一年復一年的過去。」晚上,他和女兒到洞窟臨畫。「爸爸一筆一筆地畫,她舉小植物油燈小心地跪在旁邊。那時候的星空下,除了上帝,茫茫塵寰,有幾個人知道這兩個使徒行者式的孤寂父女生涯?」

他畢生守護敦煌,始終無悔,今天莫高窟故居還掛他的話﹕

「人生是戰鬥的連接,每當一個困難被克服,另一個困難便會出現。人生是困難的反覆,但我更不後退,我的青春不會再來,但不論有多大的困難,我一定要戰鬥到最後——八十八叟常書鴻。」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守護敦煌45年。1963年她從北大考古系畢業,懷對老一輩敦煌人的崇敬加入隊伍。在水、電、物質都匱乏的環境裏,面對40多度的炎夏,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冬,漫天狂沙,無底寂寞,與世隔絕,只能在藏經洞「下寺」落腳。她回憶當時:

「房頂是紙的,沒有燈,夜裏老鼠掉下來,把我嚇壞。夜裏如廁,聽說有狼,結果走出門嚇一跳,以為是狼,退了回來,一夜沒睡。第二天一看,是條驢。」

她畢生投入敦煌學的考證和研究,出版和發表了許多重要著作。1998年接任院長,並成立保護隊伍,用電腦儲存敦煌藝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協助下,先後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美國梅隆基金會等合作,在環境監測、風沙治理、壁畫顏料監測分析、病害及治理、文物安全、壁畫和塑像修復、石窟科學管理和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並與國際接軌。

「這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家裏的一部分,敦煌事業,就是我們家的事業,就是我們個人的事,有那樣的一種深厚感情。」

她還積極保護敦煌免受商業旅遊污染,貢獻良多。她曾任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並當選「最深刻影響中國人物」。今年,她是奧運會——敦煌站第一棒火炬手。

生為敦煌人 死為敦煌魂

「敦煌人」的信條是:「進了莫高窟,就是敦煌人」,後來又昇華為:「生為敦煌人,死為敦煌魂!」今日敦煌己經現代化,旅遊人士又能入住四星酒店,但正是始自樂僔和尚這樣一種清淨、無私的奉獻心,使一個國家民族得以延續,文化得以傳承,這就是菩薩道精神。有形的壁畫有壞,無形的精神不朽,在保護敦煌同時,我們更應珍惜壁畫背後,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精神。 

Go to Issue Menu3.

飛行員的寬容
文:李焯芬

胡佛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試飛員,他經常在航空展覽中進行飛行表演。一天,他在聖地亞哥航空展覽中表演結束後飛回洛杉磯,在三百英尺的高空,他的飛機引擎突然熄滅!他憑豐富的飛行經驗和高超的駕駛技術,緊急迫降,人雖未受傷,昂貴的飛機卻嚴重損壞。

胡佛迫降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檢查飛機的燃料。正如他所判斷的:他所駕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螺旋槳飛機,可是油箱裏裝的居然是噴氣機燃料,而不是螺旋槳飛機所需的汽油!

回到機場後,他要求見見為他保養飛機的機械師。那名年輕的機械師已經知道自己裝錯燃料並為自己犯下的錯誤痛悔不已。他淚流滿面地迎胡佛的目光,準備承受這位事事要求精確的傑出飛行表演家在震怒之下對自己毫不留情的斥責。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胡佛走過來,摟住年輕的機械師的肩膀,親切地說﹕「為了表示我相信你永遠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明天,我想請你再為我保養飛機。」

一個寬宏大度的心靈,能在別人犯錯誤時顯示出耀眼的光芒。

Go to Issue Menu4.

竹庵可觀
撰文/思顗

天台宗發展至南宋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與禪宗及淨土宗融合起來,究其原因,大概是其時禪宗及淨土宗均非常興盛,如禪宗便有「五山十剎」的大叢林規制。天台宗人在北宋不斷為山家山外正統而辯論,致令在止觀實踐上遠不及禪門宗匠的功夫,故南宋的偏安,反令天台大師們借鏡禪宗而重振自家止觀法門。南屏系的竹庵可觀大師便是其中之表表者。

可觀大師(1092-1182),字宜翁,江蘇華亭人,俗姓戚。16歲受具足戒,學習天台教觀。初依南屏精微大師,後聞車溪擇卿大師聲振江浙,遂往參學,有所悟入。南宋高宗建炎初年,住持嘉禾壽聖寺,後遷當湖德藏寺閱世堂,為《楞嚴經》作補注。其後因病退隱於當湖南林之竹庵。1171年,丞相魏杞出鎮姑蘇,請師住持北禪天台寺。1180年,師受魏王之請,以89歲高齡住持南湖延慶寺,未及兩載,復歸當湖竹庵圓寂,荼毘後舌根不壞,舍利無數。

大師在當湖,禪宗巨匠大慧宗杲自徑山來訪,相談終日,讚歎大師為「教海老龍」,足見師於天台、禪理俱精,才能令宗杲歎服!大師是援引《楞嚴經》入天台教學的重要人物,蓋其時禪門中人大多喜讀《楞嚴》,故師亦將之會通天台義理,顯揚「教觀雙美」的特色。師雖融攝《楞嚴》,但對天台山家本義把握不失,他在其《竹庵草錄》卷終附〈跋六即頌〉,即闡明「蛣蜣」等甲蟲亦可有「六即」之判,此與荊溪大師在《金剛錍》所言「無情有性」實同一旨趣,意指一切皆涵潤於三因佛性中,以反駁淨覺仁岳之不許蛣蜣蝮蠆可說「六即」,重興天台山家之性具圓教說!

Go to Issue Menu5.

僧伽
文/賴靜涵

「僧伽」是從梵文samgha這個字的音譯,與此相似的詞彙還有gana,意思就是「團體」,又稱為和合眾。這個詞彙在印度用來形容一般社會上,如工商類的團體、政治類團體,也用來形容宗教團體,即教團等都叫做samgha。一般來講,稱為samgha的,人數不限,大多用於形容三人以上;比較少的人數,則可用gana。自古以來,印度宗教常以一群弟子隨教主或大師來學習,形成了一種群居的「社群」(community),這就是所謂的samgha。佛教也不例外,中文翻譯為「僧伽」。佛教的「僧伽」包含了「七眾」,即屬於出家的比丘(男)、比丘尼(女)、沙彌(男)、沙彌尼(女)、正學女,以及屬於在家的優婆塞(男)、優婆夷(女)。由於沙彌與沙彌尼將來都必將受戒成為比丘、比丘尼,而正學女則是帶髮修行,過出家生活的女性。所以傳統上是以比丘、比丘尼為主的出家眾,與在家的優婆塞(男)、優婆夷(女)合稱為「四眾」,此即佛經中常提到的「四眾弟子」。佛教的「僧伽」是由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所領導,而出家與在家居住環境有所分別,因此中國佛教特以出家眾所居住的寺廟道場為「僧團」,這也就是佛教所謂的「三寶」之一。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金剛法會

日期﹕8月31日(初一)
時間﹕上午9﹕30至中午12﹕00誦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地點﹕東蓮覺苑 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電話﹕2572 2437

瑜伽、瑜伽行與智慧禪

日期﹕ 逢星期六
時間﹕1) 早上9:30至11:30
2)下午2:00至4:00
費用﹕每月$250 (共4課)
名額﹕15名
地點﹕ 東蓮覺苑 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電話﹕2572 2437

念佛晚會

日期﹕逢星期日
時間﹕晚上7:00至8:3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如淨法師
地點﹕東蓮覺苑 跑馬地山光道15號
電話﹕2575 6312

Go to Issue Menu8.

地藏閣誦經法會

日期﹕8月31日、9月28日
時間﹕上午9:00
地點﹕地藏閣 荃灣老圍村三疊潭12號(西方寺對面路口入)
費用﹕全免
註﹕中午設齋供佛及眾

佛經講座

題目﹕布施波羅蜜
講者﹕定敬法師 
日期﹕9月21日
時間︰晚上7:30至9:30
地點︰屯門大會堂演講室

佛法自由談

日期﹕ 9月7日
時間︰下午1:00至2:30
內容﹕佛學、社會、家庭答問
地點﹕天台精舍 荔枝角九華徑新村133號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