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敦煌佛像
文/岑逸飛

佛教藝術的佛像不是偶像,不是神像或人像,佛像有「見賢思齊」的功能,讓人們見到佛像時,能憶念佛陀的種種教導,以幫助佛弟子修行和弘法。不管佛像或是菩薩像,應能散發出一份清淨、智慧、慈祥、喜悅,傳入每個人的內心,化去心中的不安和憂慮。

可見佛像藝術是一種「修行」,觀賞者在觀賞佛像時,與佛像產生心靈上的深層交流。但佛像藝術畢竟也受不同時代的審美觀所影響,呈現不同時代的風格。佛像藝術的形成,其進程是由早期的簡明樸質、雄偉挺秀,到後期的精巧圓熟、莊嚴富麗,從印度模式轉換為有中國特色的模式,從早期的寺院供奉、信徒瞻仰,逐步轉向藝術化。

綜觀中國的佛像藝術,初期以西來的犍陀羅、秣菟羅風格為主流,其後逐漸漢化,而隋唐則是中國佛像形象的轉捩點。雖然唐武宗滅佛,為佛教帶來重大打擊,但在佛像雕塑方面,由於經歷南北朝中印雕塑藝術的交互融合,令敦煌佛像藝術在隋唐時達到高峰。

事實上,石窟的開鑿,始於北魏時期,而大多數佛像,不管是彩塑或是壁畫,多是在唐朝年間逐漸完成。唐朝所留下的佛像雕刻,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內容之豐以及藝術水平之高,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雖然不少已遭戰火壞,幸而還有很多保存在敦煌石窟之中。

唐代佛像的特色是豐胸健體,特別是「薄衣貼體」,是佛像雕刻在衣著外形上一種表現形式。佛衣被刻劃得輕薄柔軟,顯出肉體感,而褶紋也均衡流暢。初唐時,佛像仍可見大眼高鼻,面孔貌似西方胡人,有種樸拙的美感。到盛唐時,佛像便出現中國人的面孔,神情端莊肅穆,少了誇張的綴飾,多了心靈的澄靜,展現優雅的風範,使佛像更具佛味。

一言以蔽之,敦煌佛像藝術,體現了佛教繪畫和彩塑藝術的精華,其深邃內涵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散發出生命力。記得筆者多年前參觀敦煌莫高窟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佛像,便是在158窟中看到的《佛》,又叫《睡佛》,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其雄偉的氣魄,長近16米,觀賞時便令人感到這個大佛心靈的寧靜,不管人世間多少煩惱,都不能打擾他,睡得那麼恬適平靜,讓人明白到什麼叫「涅槃」,那是解脫了人世間的一切束縛,進入了不生不滅的境界。

 
 
文/李美賢

凡接觸過敦煌藝術的人,對圖一這組盛唐的佛像一定不會陌生。它可說是敦煌最富吸引力的雕塑之一,這裏略述敦煌佛教塑像的源革,及其在盛唐時期的佛像藝術風格。

佛教的傳入,大大豐富了中國的各種文化藝術,而其中佛像雕塑更在中國雕塑史上佔了一個極重要的位置。然而,全國各地的寺院歷經了多個朝代的歲月更替和戰火的無情摧殘後,唐代及以前的佛像已蕩然無存。儘管有些地方如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南禪寺、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鞏義石窟、四川廣元及巴中石窟等地,仍保留一些北朝或唐代的精美雕塑,但均缺乏延續性。可敦煌卻保留了極豐富的佛教彩塑,計達2,000餘尊(保存原作完好的達1,400餘軀),且延續了近千年的歷史(由北涼4世紀至元代13世紀),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南北方佛像 各有偏重

敦煌早期(隋之前)的塑像主要是在石窟中心柱的四周(圖2)。當時南方和北方的佛教,各有偏重;南方重義理,北方重禪修,故北方的佛教徒經常繞柱觀像,膜拜修行。這時期的佛像組合較簡單,多為一佛二菩薩。佛像遠遠大於菩薩像。塑像的頭身比例不大協調,雕塑技術未算成熟。

唐代 佛像藝術高峰

至北周及隋代,龕中增加了佛弟子塑像,形成了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的組合(圖3)。隋之統一,促成了南北的融合,中國佛教從此禪理並重、定慧雙修。當時,還出現同一窟內有三組一佛二菩薩的立像,成為隋代彩塑之特徵。此時的造像藝術較前成熟,只是塑像身體仍然僵直,頭身比例還未臻完美。
到了唐代,佛教之鼎盛令塑像藝術進入高峰期,佛像寫實的風格,更貼近世俗人性一面。早期的石窟中心柱消失,取而代之是寬敞的殿堂式佈局。龕中加入天王和力士,形成了佛、弟子、菩薩、天王和力士的整體群像組合。如圖1的第 45 窟就是盛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代表彩塑藝術最成熟最高峰期的風格。玆簡述如下:

‧唐代造像十分重視寫實,塑像與人身差不多等高,比例準確,造型優美。寬肩窄腰,主佛面相豐圓,身體雄健飽滿,袈裟的線條柔和自然,菩薩肌體柔潤豐腴而不肥胖,身軀修長。
‧注重人體肌肉結構,對胸腹肌肉的機理更刻劃入微。試看看菩薩腰間束裙後略為突出的小腹肌,十分自然(圖7)。

‧立像多把重心放在一足上,形成「S 」形態,表現不同的動感,使之更活潑更富生氣,與唐代之前姿勢僵直的塑像造型有別。

‧彩塑顏色瑰麗,紋飾細膩,從當時服飾上的圖案可見一斑(如袈裟和菩薩腰裙的小團花)。菩薩下身是印度式的羊腸裙,薄衣貼體,隱約可見被裹的雙腿和絲綢輕薄柔軟的質感。

‧除了外形,最重要的是內心世界的刻劃,使塑像各有不同的個性。如佛的莊嚴神聖,菩薩的慈悲祥和,天王力士之雄壯威武,弟子的恭謹謙順;而阿難的儒雅瀟灑、靈秀睿智又與迦葉的飽歷風霜、滄桑沉穩個性不同,使全組像造型和諧中又蘊藏不同的深層內涵。

‧此鋪塑像保存完好,除了很少部分如手指及臂膊作過細處修補外,整體及色彩均保留唐代時的原貌,十分難得。

以上種種,可見盛唐是佛雕像的高峰期。然而中唐以後,由於太重寫實,往往使佛像由重視抽象的神性轉為偏重現實的人性,與當初造像之 「佛相、眾生相不一不二」(即塑造一種既出自人間,與人相似,又高超於人的形象)之基本概念有所不同,致使佛像藝術漸趨世俗化和偏於形象化而日走下坡。

第45窟之塑像,既糅合了印度、希臘之立體雕塑與中國線條意象,又是宗教與世間,理想與現實的結合。雖無北朝(如麥積山塑像)的高逸聖潔,但與人間接近又兼具形神之美,實是佛像藝術難得之表表者。

無聲說法 令人感動

筆者曾多次進入此洞窟,之前總是帶客觀的思維,仔細賞析各像。直至有一次,無意蹲跪在龕前中央處,才驚覺每尊聖像都同時以慈祥愉悅之目光望我。一時間,彷彿進入了最莊嚴寧靜又安詳的佛國淨土,渾然忘我,放下一切客觀的執著,心靈淨化……藝術最高的境界是使人感動,此刻才深深體會到觀像的感覺,和感悟到無聲說法的境界,更真正明白到造像的本懷—透過精湛的藝術,使人覺悟本來具有的佛性。

Go to Issue Menu3.

心病
文/李焯芬

葉天士是清代名醫。一天,一名病人雙目紅腫,淚流不止,神情憂慮,前來就醫。葉天士詳診細察,詢問了發病經過後,說:「依我看,你這眼病只需幾帖藥便能治好,但眼病醫好七天後,你的兩隻腳心會長出惡瘡,那倒是關乎性命的。」

病人大驚,懇求治療。葉天士告訴他:「唯有一法,你當按法而行,即每天睡前和早晨起後,用手搓兩腳心各三百六十次,一次不能少,如此堅持,方能度過難關。」病人對大名醫葉天士的話深信不疑,便誠心誠意地依法而行。

七天過去了,果然,眼睛好了,腳心也沒長出惡瘡,精神也顯得很清爽。

病人去向葉天士求教道謝。葉天士笑告訴他:「你的眼病其實是憂慮所至。用些藥,你不去想它自然會好。但你心事較重,且眼睛疼痛不由你不想。我說你要長危乎性命的惡瘡,你自然就不再去注意眼睛了,揉搓腳心只不過是降火定神、補腎強身。這樣注意力轉移了,心病一去,眼病也就好了。」

現代醫學已證明:人體的許多病痛,其實都是跟情緒有關的。人體內的內分泌系統(特別是腦下垂體),直接影響許多情緒性疾病,例如頸椎疼痛、咽喉腫大、胃脹氣、胃潰瘍、皮膚病等。我們如有個平常自在的心,這類情緒性疾病亦會大為減少。

Go to Issue Menu4.

天溪景淳
撰文/思顗

清代弘揚天台教觀的大德,除了蕅益大師外,另有同時期的天溪景淳大師。大師諱受登,浙江嘉禾秀水(今嘉興市)人,俗姓郁,出生於明萬曆35年(1607),受沙彌戒於天童密雲和尚、圓比丘戒於曲水古德和尚,後得法於龍樹桐溪和尚,傳持天台教觀。

師34歲時住錫仁和天溪之大覺庵,專心研習教觀,精勤不倦,每每待堂內外大眾俱寢才自行休息,翌晨未鳴鐘已起,歷數十年如一日。生平不蓄金錢,若有香資供養,便悉數付諸常住,持戒精嚴,正氣澟然而不可犯,故海內僧眾,多來參學,後來弘傳禪教之士,泰半皆曾受學於大師。

師因慨嘆佛法下衰,故極力參研天台教觀,以荊溪尊者《摩訶止觀輔行記》分科繁雜,不便後學,故將其重新簡明,由弟子靈耀錄出,名《摩訶止觀貫義科》,極利後人修習,亦是今時研習者的重要參考資料。師對於懺法行持十分重視,以准提懺儀從無善本可循,為針對當時一般懺師乖曲儀軌,故集經論,創製《准提三昧行法》及《藥師三昧行法》,其編集精嚴,所謂「一義差別則遍考群經,一字參差則研窮經歲。」故為後世遵從奉行。

康熙14年(1675)示寂前10日,師集大眾,日以繼夜,講示顯密教部深隱大義,勉勵後人撐持祖道。其法兄運遐謂:「和尚今而後,安心念佛罷。」師笑說:「西方吾豈不信,顧人各有願也。」遂索筆書偈而寂,世壽69,僧臘42。

Go to Issue Menu5.

家有害蟲應否消滅?
文/嚴寬祜

問:家裏有蟑螂、蒼蠅、螞蟻等,甚至老鼠為患,我們若將之消滅,則犯殺戒,若任由其存在,則影響生活及健康,應如何處理?

答:佛陀時代,比丘的浴室裏有小蟲,於是請教世尊。佛說:清潔浴室,經常除污水,注意衛生,才能避免疾病。弟子又問:這樣會傷及小蟲,怎麼辦?佛說:不為傷蟲,是要你們清潔浴室。
佛陀的意思,是要求弟子們防患於未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意殺傷蟲蟻,是不能避免的事。例如農夫耕田,鋤之下,會無意劈死蚯蚓、壓死青蛙等動物;例如行路,有時會踐踏螞蟻昆蟲。難道為了殺生問題,農夫不去耕田種菜,人們不要行路?

毒蛇、虎狼野獸都會襲擊人,這些應該是可避免的,何古聖有言:「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我們怎可故意步入險境,自取其禍。「明知山有虎,還向虎山行」?

傳染疾病的毒蚊、瘧鼠、白蟻之類,傷及廣大人類安全,自應善加處理。防患未然,則可避免觸及殺戒而於心不安。事實上,戒律有:開、遮、持、犯,應該權衡輕重得失而取捨。例如有一歹徒,要往供水的地方下毒,殘害千萬生靈,我們勸阻無效,唯有將這歹徒繩之以法,救回千萬生命,不但無罪,反而有功。

至於滅除上述害蟲,屬於不得已的「殺行」,但切不可有「殺心」和「瞋恨心」。

嚴寬祜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歡迎讀者來信提問佛學問題。

電郵:[email protected]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念佛晚會

時間﹕逢周日晚7:00至8:30
主持﹕僧徹法師/如淨法師

金剛法會

日期﹕逢每月初一及十五
時間﹕上午9:30至中午12:0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地點﹕東蓮覺苑 跑馬地山光道15號
電話﹕2572 2437

抄經書法班(楷書)

日期﹕逢周一
時間﹕(低班)下午1:00至2:30
(高班)上午10:00 至11:30
主辦﹕東蓮覺苑弘法精舍
地點﹕荃灣青山公路
九咪半發業里8號
電話﹕2405 2238

Go to Issue Menu8.

誦《地藏經》

日期:逢周二
時間:晚上7:00至9:30
地點﹕佛教愍生講堂
北角英皇道355-361號1樓
註:設隨堂消災位及往生位迴向
電話:2808 2373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