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契應因緣 啟迪童蒙
文/衍空法師

因為眾生有苦,所以佛陀說法,教導我們去認識生命,處理煩惱,斷滅憂苦。在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流變中,歷代高僧大德都會依循當時當地的風土文化,契理契機地為有緣的眾生演繹佛陀的根本教化。佛陀曾說:「我不與世間爭……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其意思就是:在弘法的過程中,佛陀是會配合和運用世間的智慧和知識,以達到教化的目的。佛法的弘揚是不能與世間脫節,脫節就不能做到契理契機的弘法要求。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佛法的弘揚亦得做到契理契機的要求,以配應現代人所面對的困惑、憂苦和需要。佛化生命教育的發展和推行,就是乘著多種有利因素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弘法模式。這些因素包括:(1) 香港教育制度課程的改變;(2)生命教育和心靈教育的推行;(3) 一班有心有力的弘法人才。當然,除了這些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時下年輕人的精神健康和心靈質素實在需要更多的關懷和照顧,而有關這方面的教材和課程都是比較缺乏。

佛化生命教育的特點是在於整個課程,從引導同學去認識世界、處理問題到建構生命的意義,都是建基於佛法的根本教義——緣起法。緣起法的價值和重要,是其真實性和普遍性,不論在任何時空,什麼事情,都能見得到用得上。這樣一個有連貫性的生命教育課程,比較容易令同學接受和理解,更有效地幫助他們建構一個健康的人生觀和處事的態度。

其實,推行佛化生命教育是有其時代性和迫切性,但只可視為現代年輕人成長學習的一部分,因為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模範,對年輕人有更大的影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是比較艱苦的,照顧子女的時間更不足,但那時的家庭觀念、子女對父母的尊重乃至年輕人的心靈質素都比現在好。現在社會富庶了,父母對子女的關懷和寵愛比以前更多更甚,但為什麼時下青年往往好像提不起勁做人,身心好像弱不禁風?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去反思的!

 
 
文/俞如 圖/黃永昌

寶覺中學區建群校長

釋衍空法師

生命教育已成為教育界近年一門顯學。教師年年講生命教育,卻年年覺得生命教育愈做愈不足;上月新學年伊始,有調查顯示曾經「想死」的中學生竟多達兩成;對如今大多數學生來說,人生的價值到底是什麼?當現今社會中有很多人也不把他人的生命當一回事,乃至出現毒奶粉、假藥、假罐頭等罔顧他人生命的事件時,佛教如何回應這個生命價值被輕視的社會問題,並教育下一代要重視生命?

「我們常要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講好多意義,背後理念在哪裏?你說生命重要,為何重要?我
們為何要尊重他人?背後有什麼東西支持?」寶覺中學區建群校長一語道出不少學生對生命的困惑。

「作為教育界同工,聽了生命教育不下十年,我們年年講生命教育,但年年都覺得生命教育做得不
足。」區校長有見及此,兩年前開始展開了由優質教育基金及東蓮覺苑撥款資助的《發展佛化生命教育課程及學校網絡計劃》,嘗試把佛法、生命教育和教育發展新路向的相關教學元素,注入小四至中三的課程和活動,讓學生體會佛法在生活中應用的樂趣和實用性,學會處理困難和面對逆境,繼而能夠認識生命真諦,確立正面價值觀。

明白因果珍惜生命

佛教常說人身難得,必須具足百世、乃至千世因緣,人才能到人間走一趟,正因如此,人要極為珍惜生命。對於當前社會價值紊亂,生命價值動輒被輕看的年代,港大佛學研究中心近年亦早已設計了「緣起生命教育」和「生命定向」增進計劃,為教育界在生命教育方案上提供一些新思維。負責有關課程設計的港大佛學研究中心教學顧問釋衍空法師,這次在參與設計高小和初中的「佛化生命教育」課程時,理念也是以「緣起生命教育」為依據︰「這是建基於佛教的緣起概念。佛教相信萬事萬物皆是因緣和合才會出現。在緣起法則中,事物會因為緣生緣滅而變化,例如沒有錢的人可以變成有錢,反之亦然。」

可是緣起法則和生命教育有何關連?衍空法師在介紹課程內容時,首先提到當中有三大內容重點,包括︰認識生命、處理生命和意義感。原來以上三者皆不離緣起法。衍空法師以「認識生命」開始解釋︰ 「這包括︰見生命的緣起,見無我,見無盡的可能。『見無我』是指本來沒有一個好或壞的你,你現在讀書不行是因為現在的條件(限制),只要改變條件,生命就可以改變,這是無我的含意。我們本來無一物,所以相反來說,只要因緣一旦改變,你的富有、幸福也可以一下子消失。無我的意思即有無盡的可能。」

緣起另一重要概念是「因果」。衍空法師指出︰「認識生命另一部分是︰見生命的緣起、見因果、見心的重要。佛教相信緣起不是隨機起現的,我們認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的內心是平安安樂,你的樣子就會平安安樂,你對人好、對人笑,明白人際關係,你的事業就會順利,這便是見因果關係、見心之主導和心的重要,這是佛教講直指人心的意思。」

活學活用戒定慧

當認識生命以後,緣起法又如何教人處理生命?衍空法師在這部分活用了「戒、定、慧」的佛法︰「為了培植良好的條件,讓吉祥的事情成就,去除壞的因素,令痛苦的事難以出現,我們應該成就有規矩、有尺度的生活習慣,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行為準則,這就是『戒』;我們要成就理想,先要學會堅持,有專心一志去做的定力,這就是『定』;處理事情時,最重要有正確的方向和方法,應保持多醒覺、多學習、多反思和積極付諸實行,培養處事的智慧,這就是『慧』。」

意義感方面,也是從緣起而生。例如見緣起的微妙,令人懂得讚歎緣生的力量,同時見到眾緣的重要,自然會對身邊的人和事心懷感恩,見到因緣相依的關係,自會懂得與人合作、布施和分享;從緣起見無常,則令人懂得珍惜和放下。

衍空法師和工作小組成員為高小和初中學生,分別設計了二十四個以互動學習和多元化活動為主的「佛化生命教育」教學教案,並於去年10 月開始在三間佛教小學和兩間佛教中學進行試教,經過八個月試驗後,甚獲好評。在五千多份問卷中,幾乎全部參與試教的老師均認同,課程兼備佛學和生命教育元素,而且符合教育趨勢;中小學老師的整體滿意度高達八至九成,有近八成半小學生覺得「完全可以/大部分可以」將課堂所學的知識和道理在生活中應用,中學方面表示同意的學生亦有近七成;小學表示「喜歡/非常喜歡」的學生逾八成半,中學則有近八成,成效令人鼓舞。

佛化教育成效良好

此外,課程設計的靈活性亦受到試教學校的讚賞,衍空法師在設計時,原來還特別考慮到內容完全可跟現時高中的倫理宗教科及通識科銜接,是一套具有遠見的設計,不過現時課程只完成了三分之一,整套教材預計會在未來兩三年完成。

參與試教學校評價

佛教志蓮小學 趙國森校長

佛教志蓮小學趙國森校長︰「教材簡單易用, 推行上, 是一套很有系統的人生觀, 可作統轄的核心, 貫通其他課程(如現時的「成長課」、「成長的天空」等),相反其他課程未能做到如此高的涵蓋性。」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姚志輝主任︰ 「學生都表示如有機會,都望再上這些生命教育課程,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

寶覺中學江結芬老師︰ 「學生最歡問︰我都唔信,學這些有什麼用?這套教材正好可以用在生活之中,提供了一條好好的『』。」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馮靜雯老師︰ 「教材套中提供了很多短片, 時事新聞、報、角色扮演的劇本、工作紙、網頁上有趣的資訊和相關的剪報。這都是前線老師很需要的。」

Go to Issue Menu3.

雙贏
文/李焯芬

吉田忠雄是日本吉田工業株式會社的總裁,也是著名的「拉鏈大王」。

1908年,吉田出生在富山縣的黑部市。少年時代,家境十分貧寒,做過小店員、清潔工,飽受生活的艱辛。但吉田勤奮肯幹,經過多年的辛苦,終於有了自己的一點積蓄。到三十歲時,與人合辦了「三S」公司,專門經營以YKK為品牌的拉鏈。

雖然吉田的公司並不大,但他是個很有經營頭腦的人。吉田認為,做生意,雖要賺錢,但是如果你不為他人想,你也就不可能受益。而只有在讓他人也受益時,你才會真正受益。他把這種經營思想稱為「善的循環」,並將他的思想積極地運用到實踐之中。

第一,對待消費者,他並不像其他經營者那樣一天到晚想怎麼賺顧客的錢,而是在保證質量和服務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地讓顧客省錢。據統計,1950年,每公尺YKK的拉鏈售價為1065日圓。到1980年時,隨經濟發展,物價、工資及其他費用都有了明顯上漲,但YKK拉鏈每公尺的價格卻下降至不足70日圓。因此,顧客總是購買他們的拉鏈。這樣一來,總成本降低了,銷售額增加了;第二,在對待員工方面,吉田很重視在精神上鼓勵員工,也不忘以紅利相贈。他鼓勵員工購買公司股票,每股可得百分之十八的股息。就連員工退休後,還可以從公司那裏每年領取330日圓的退休金,這樣每個員工都會盡全力為公司做事,使公司運營的各個環節都十分順暢;第三,對待其他拉鏈製造廠家,吉田也誘之以利,他讓其他拉鏈廠家作自己的代理商,所得的利潤比他們自己生產所得的利潤還要高。所以,很多拉鏈廠家放棄了自己生產拉鏈而做起吉田的代理商。這樣,吉田不僅擴大了生產,而且還減少競爭對手,可謂一舉兩得。

正是吉田這種「善的循環」,使他登上了「拉鏈大王」的寶座。
做生意,總是要講究互惠互利才能做得長久,才能做得更大,才能讓自己更成功。做其他事亦如此。

Go to Issue Menu4.

寶靜法師
撰文/思顗

諦閑大師1919年在觀宗講寺將「觀宗研究社」改組為「觀宗學社」,諦老親自講授,接引出日後天台眾大德,弘揚台宗於各地,當中對香港佛教影響至深的當數寶靜及倓虛二大師。

寶靜法師1899年誕生於浙江上虞縣,俗姓王,號鐵峰,自幼沉默寡言,於上海大同學院讀書時,有感人生苦惱無常,在18歲那年臘八日,悄悄走到奉化靈隱寺出家,翌年於天台山上方廣寺受具足戒。1918年得到可端和尚的指引,到寧波觀宗寺學習天台教觀。1919年,諦老在觀宗學社講授《十不二門指要鈔》時,至引述《淨名疏》釋「無明無住」時,寶師豁然有所契悟,自此於天台教學頗有所得,諦老命師講偏座。三年後,師已於學社講《摩訶止觀》。

1926年,師應廣州華南佛學院之邀請,到廣州中山大學及華林寺弘法,與李公達等居士組織「廣州弘法佛學社」,又辦了一份《弘法》月刊。翌年,香港青山寺開戒,住持顯奇法師特別邀請師到寺中講《梵網經》,信眾雲集,請師留港弘法。1927年,師應「香港講經會」之請,講《彌陀疏鈔》,又於屯門清涼法苑講《四十二章經》,後應潘達微居士之請,在利園講《八大人覺經》,信眾逾千人。時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居士分別在香港及澳門創辦女子佛學院及女子義學,請師制訂詳細章程。後師奉諦老之命回觀宗寺「弘法研究社」任主講法師,張居士仍常有書信請師賜教,師亦在《弘法》月刊上回應鼓勵,對港澳佛教影響甚大。

1932年,諦老為寶師傳法授記為天台宗第44代法嗣,同年農曆7月,諦老圓寂,寶師繼任觀宗寺住持,繼續弘教及出版《弘法》月刊,又重整校務,開拓佛教事業。1935年,台灣斌宗法師到各地參學,亦曾於「弘法研究社」聽寶師講經,由於成績優異,寶師欲請他為副講,但斌師以參訪學道未畢,故婉拒擔任,後轉到天台山國清寺親近靜權法師專研天台教觀,至1939年才回台灣弘法,成為日後台灣天台宗之高僧。

1939年,寶師應邀到香港香海蓮社、粉嶺靜廬講經,並創辦弘法精舍,培育佛教人才。1940年秋天,寶師回觀宗寺處理寺務,後駐錫上海玉佛寺,不料罹疾,於11月29日示寂,世壽僅41歲。師雖盛年往生,但其對中港台各地之佛教教育的推動,則影響甚大!

Go to Issue Menu5.

佛教是否反對離婚?
文/嚴寬祜

問:佛教是否反對離婚?

笞:在佛教的戒律上,找不到離婚的禁戒。

男女結合組成家庭,是過去有深厚的宿因,今生因地成熟,遇緣而成夫婦,是非常難得的因緣果報,這個果報,不論是好是壞,也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因。假如是好的果報,便應該珍惜,互相鼓勵,成為増上緣,共同創造美滿的菩提眷屬。假如彼此意見不合,環境困難,應了解是過去所結的業,需要今生了結。既明白因緣果報如是,便應順受舊惡果,創造新善因。彼此共同進修,共同服務社會,久而久之心靈相通,怨偶也能成為「佳偶」。

但如果男女一方患有嚴重精神病,隨時可能傷害對方,或受對方虐待,或失去理智常性,打罵終日,或病態賭徒,無法改過自新,為安全計,則應遠離,免生危險。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歡迎讀者來信提問佛學問題。

電郵:[email protected]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誦讀《金剛御製梁皇寶懺》

導師﹕東蓮覺苑苑長和眾法師
日期﹕農曆初一及十五
時間﹕下午1:30至2:30
地點﹕東蓮覺苑 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2572 2437

你負情我不負義

主講﹕衍陽法師
日期﹕10月11日(六)
時間﹕下午2:30至4:00
地點﹕寶覺中學 將軍澳彩明街9號
查詢﹕2702 2863
主辦﹕寶覺中學  贊助﹕東蓮覺苑

Go to Issue Menu8.

觀成法師——戒定慧系列講座

日期﹕10月13至15日
時間﹕晚上7﹕45至10﹕00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九龍紅磡)
查詢﹕2834 1776(憑票入場)

法青禪鼓

日期﹕10月12日(周日)
時間﹕晚上7:30至9:30
地點﹕法鼓山香港分會
香港九龍荔枝角永康街23—27 號安泰工業大廈B座二樓205室
查詢﹕2785 0969 / 2865 3110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