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信念的力量
文/淨因

佛陀懷著「人生的苦難是可以解脫的」信念,曾立下「不成正覺,誓不起座」的誓言,於世間說法四十五年,廣度無數眾生;地藏王菩薩亦堅信世上「沒有不可教化之人」,故立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心甘情願地到最苦的地方——地獄去救度眾生。

近觀歷代大德高僧,他們皆秉承「知恩報恩」的信念,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怨無悔地為芸芸眾生奉獻,以實踐在佛前立下的「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誓言;玄奘大師(602-664年)正是因為有著「求取真經,利益華夏」的信念,才會有「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的決心,義無反顧地在「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大沙漠上西行求法;鑒真大師(688-763年)也是因為其「東渡傳播正法」的信念,才會立下「是為法事也,不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誓言,歷經九死一生,東渡扶桑弘揚佛法…… 由此觀之,堅定之信念成就非凡的人格,從而開拓偉大的志業。

據此,《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世俗生活的人生旅程中,信念同樣重要。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什麼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一個人若沒有信念,便失去了人生目標,只能盲目地活著,如漂浮於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找不到駛往人生彼岸的方向,辛苦一生而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反之,信念控制生命之舟的方向,幫助迷茫者在失落中重新定位。因此,具有堅定信念的人將產生強大的行為動力,即使身處逆境仍可以扭轉厄運,煥發出生命的潛能,從而邁向成功之路。

 
馮樹榮透過寫 日記跟亡妻 「溝通」
文/張華 圖/黃永昌

年輕時的家庭照

以前,馮樹榮閒時喜歡跟太太去旅行。

天為生命定壽緣,人為生命賦意義。

經歷過大病和至親離世的馮樹榮,看透人間的痛苦和無奈,但他未言放棄,反而把自身的經歷透過義工服務與人分享,希望能為困境中的人帶來一點溫暖和希望。當我們眼前只看到黑暗時,嘗試從逆向思考,便會發覺,選擇,還是有的……

踏著輕快的步伐,馮樹榮每周都會到醫院做義工,至今4年多。早已過著退休生活的他,可說閒不下來,但誰會想到,5年前的他正徘徊在生死邊緣?

太太捐肝後病亡

一向沒有病痛、當警察29年來沒有請過一天病假的馮樹榮,當2003年被驗出患上肝癌時,一直陪伴身邊的太太謝金娣非常傷心,他則頓感一片空白。
「當我知道得了肝癌的病人很多都很快過身後,反而沒有太多恐懼,只是很擔心家人,也不捨得離開他們,太太便安慰我說兒子都長大了,不需要擔心……」

徬徨中,馮樹榮感受到家人支持的重要。治療期間,兩個兒子和太太都悉心照顧他,鼓勵他鍛煉身體,為做手術作好準備,又細心地陪他散步。馮樹榮也沒有放棄自己,一邊上班一邊做治療,並在醫院排期輪候肝臟移植。及後太太知道自己的血型適合,便堅持要捐肝給他。他笑說:「哪有人像她那樣急著要宰割自己的呢?」說時既溫馨,也心痛。當兩人被推進手術室時,馮樹榮看愛妻,也顧不得在場有其他醫護人員,激動得大喊「我愛你」!終於,手術很成功,本以為一切都很美好,不料他太太卻因十二指腸潰爛致內出血而去世。聽醫生說,她生前應該忍受很大的痛楚,他這才明白太太為了捐肝給他,一直瞞自己有病的事。

兒子提醒 重新站起

回憶往事,至今他仍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眼泛淚光哽咽的說﹕「這個事實對我來說很突然,我知道後很內疚,始終她的死,多少是因為我。為何救了我,她就要走?本來我已計劃好退休後跟她一起去歐洲旅行……在那一刻,我有想過跟她一起走……後來兒子跟我說:爸爸,我們已失去媽媽,不想再失去你,我們需要你支持(We need your support)。兒子提醒我還有其他責任,我相信太太亦很想我能活得快樂,能夠看到兒子結婚、孫兒出生……我雖然很傷心,但我不能這樣(想不開),因為我知道太太仍在我身體裏面,她仍在我心中,她受了這麼多痛苦,也不想我犧牲。」

然而,理智卻敵不過情緒困擾,他知道自己抑鬱,在同事介紹下,找「善寧會」轄下的「安家舍」幫忙,在同道人的小組傾訴中,他流下遏抑已久的眼淚,情緒也得以紓緩,他因而堅定信念——重新站起來。因為他相信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所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改變自己 幫助別人

2004年,馮樹榮立下決心投入義工服務,主要原因還是摯愛的太太。他憶述﹕「她一向有做義工,和每月向慈善機構捐款,我至今仍有繼續;她又會把街邊的流浪貓拾回來飼養,好有愛心。我做義工也是為了延續她的愛。當我能夠幫到人,看到他們的微笑,看到他們康復後離開,尤其是看到那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老夫婦,那種感覺很好,所以我覺得是別人在幫我,不是我在幫人。即使遇上不禮貌的對待,以前我可能會很氣結,但現在不會,可能因為自己喪失過,這讓我看到很多,感受更多,我知道他們的心情,自己病過、失去過,對別人的不幸才能體會,這也許是同理心吧!」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身處的環境,但馮樹榮相信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和心態,這樣做人便會快樂得多。對於上天,他也常懷感恩,感謝祂賜給自己這樣好的太太。

經歷過生死愛離,他更明白人生的意義。「我們既不能預知明天,就要活在當下。有什麼不開心也要向人傾訴,或找人幫忙。像我大兒子是做消防員的,看到有關消防員殉職的新聞,我就會很擔心,但他說:『人生的意義不在乎你得到多少愛,而在於你付出多少愛。』聽後,我就知道兒子從父母身上學到愛和責任。」

從馮樹榮的故事中,我們又學到什麼呢?

給太太的情書

愛妻死後,馮樹榮從沒停止對她的思念。只要沒有別的事情,每天早上,他都會到家附近的蓬瀛仙館的亡妻靈位處探望愛妻,跟她訴說生活上的種種。有寫日記習慣的他,也會藉著日記來向愛妻傾訴。大約3年前,他寫了一篇惦念亡妻的文章,參加由「聖雅各福群會」舉辦的徵文比賽,憑〈遙寄天國的愛妻〉一文取得公開組冠軍,並收錄於《天堂家書》中:

……記得有一天晚上下班回家,聽到您在房內悄悄地飲泣,當我開門見到您時,您便擁我嚎啕大哭。後來您說因為自己沒有學識,婚後一直沒有出來工作,所以一家的重擔都不得不落在我身上,致令我捱出肝癌來。愛妻,您不應自責,我的肝病或多或少是遺傳得來的。一直以來,我不但沒有怨您,反而感激您悉心照顧家庭,因有您的支持和關顧,我們這個家才得享歡樂和豐盛……(節錄)

 

Go to Issue Menu3.

紅封包
文/溫綺玲

記得有一年,向寶蓮寺的前方丈初慧大和尚頂禮拜年,奉上果敬後,大和尚習慣回禮,在衣袋內拿出一大疊紅封包出來,可是找呀找,每封上款都寫上大和尚的名字,下款就有各供養人的名字,眼見筆者仍跪在地上實不好意思,大和尚只好尴尬地一笑,隨意抽出一封給我便是了。

由那一年開始,筆者供養常住的果儀,都不再寫上任何名字,好讓後來者循環再用,但發覺改變不了多少,於是與老伴商量,在純色紅封包上,用毛筆點了白膠水,寫上恭敬法師的一些祝福,或給親友的一些嘉言。製作過程要快,膠水未乾之前,即要灑上一層薄薄的金粉或銀粉,再利用風筒的熱力,將金粉融化成立體字,效果不俗,發覺人人都不捨得再在紅封包上加上任何名字了,只會轉贈他人,或自己收藏。

也由那一年開始,每天找贖零錢的時候,見有五十元紙幣,便留作供養三寶之資,所以每當接過五十元紙幣,便覺得又可作供養了,心裏很是高興,留到年底,便一大袋拿到銀行,換過新紙幣入紅封包去。

Go to Issue Menu4.

五祖少康
撰文/知歸

淨土宗三祖善導大師念佛時口出光明,感應無數信眾。到了五祖少康大師,亦能在念佛時有佛相從口而出,故人稱為「後善導」。大師俗姓周,唐代縉雲仙都山人,幼時聰慧端相,但年至七歲仍未曾說一句話。直至有一天母親帶他到靈山寺禮佛時,母親問他認識佛像與否,師竟開口答道是釋迦牟尼佛。其母知此子與佛有緣,遂讓他出家修行。

大師15歲時已通曉《法華》及《楞嚴》諸部經典。唐德宗貞元初(785年),師在洛陽白馬寺禮佛時,見殿閣有佛典放光,細看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遂發願弘揚淨土法門,又到長安光明寺禮善導和尚影堂,在南歸江陵果願寺時,遇一僧人指點他往浙江新定行化。

師初到新定時,人地生疏,無人受化。師便在城中乞食化緣,得到錢銀時,誘教孩童念佛一聲,即給一錢,以作奬勵,漸漸念佛人多後,便改以念佛十聲,給予一錢。一年以後,新定人人見到大師便合掌稱阿彌陀佛聖號。大師見其地人根漸熟,便在城郊烏龍山興建淨土道場,高築三級法壇,命名為「善導和尚彌陀道場」。每遇齋日,善信雲集,師每升座,高聲念佛,大眾便和之。師喜歡以連珠式念佛,大眾見其每念一聲佛號,便有一佛從口而出,連唱十聲,便有十佛連珠出現。大眾見狀,欣喜莫名,皆懇切念佛,以期生極樂淨土,一時在新定掀起一片念佛風氣,影響周邊各地信眾,同願求生淨土。

806年,大師自知時至,遂囑咐弟子厭離娑婆,欣樂淨土,便身放光明而化。弟子建舍利塔於州東臺子巖,後天台德韶國師重修,尊為「後善導塔」。

Go to Issue Menu5.

一期一會 值得珍惜
文/馮孝忠

不知道讀者去日本旅遊時,有沒有留意到日本神社前雕刻「洗心」兩字的水盤,其真正的意旨為「在此將口及手洗淨,不只是求身軀之清潔,最重要的是在於將內心留有的污點也徹底洗淨。」(芳賀幸四郎《禪語人生》)

主要的宗教和哲學思想,皆旨在為人類解決心靈上的問題和困局。弘一大師說過:「生命是多麼無常,對於渴望永恆的人們來說,無常帶來苦迫,外境不斷,生、住、異、滅,剎那變化;而我們的心則念念遷流不息,或追憶過去,或幻想未來,這種因時光流逝與念頭奔騰所帶來的深沉不安,佛教稱之為『行苦』。生命的本質就是不安。」大家今生能接觸到佛陀的教誨,就是一個很大的福德因緣,定必能減少煩惱。「佛法、真理與幸福並不在遠方,而在我們心中,但很難求得。人之常情多憧憬遠處,故不易發覺這是迷而陷於迷。」(弘法大師法語)。過去的錯失,只能懺悔,後悔是沒有用的,未來是無法把握的,專注在當下的修行就可以了,印順大師曾說:「有限的一生,本來就是不了了之。做到哪裏,哪裏就是完成,何必瞻前顧後?功德沒有分大小,慢慢功德圓滿,大家都成佛了。」

自從金融海嘯以來,大家的心情都不好,人際之間的關係也容易緊張,我們信佛,也等於相信大家都是未來佛,應該互相敬重。相識就是緣分,世事無常,每次見面都是「一期一會」,「相逢即是離別時」(祖來和尚語),值得珍惜。

09 伊始,《明覺》特刊邀得恆生銀行總經理馮孝忠和著名攝影師葉青霖,分別以文字和圖片,隔周輪流跟讀者分享他們的生活點滴,萬勿錯過。

Go to Issue Menu6.

佛教是否反對節育

問﹕請問佛教對節育有何看法?

答﹕中國人口逐年膨脹,至今達十三億之多,加以人口老化增加,造成社會很多問題,政府提倡「節育」無可厚非,應否贊成推行?

男女結婚,生兒育女,是正常狀,但最大問題是對兒女的管教,不但成為負擔,而且夫妻觀念不同,影響家庭和諧。為避免後顧之憂,可以有常識地避孕,一般女方避孕以服避孕藥或戴子宮環為主,但都有副作用,令身體不適或內分泌失調等。最安全方法是生育一、二胎之後,由男方紮輸精管,既安全而一勞永逸。據專科醫生稱﹕此項只是皮下小手術,局部麻醉僅一小時便完成,絕對免去影響生理受損的憂慮。

有人家裏養貓和狗,任其生下小貓小狗,到處贈送親友或販賣。有部分送不出,則棄之路旁或郊外,任其自生自滅。畜生也有母子情,怎可拆散了貓狗的親子關係?拋棄則如同殺生。請問養貓狗的主人,應負什麼因果和虐待眾生的罪咎?

貓狗也可以節育,方便施行。假如不顧後果,置之不理,則作孽自受矣!願大眾了解因果法則,用慈悲心愛動物。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