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本生因緣故事壁畫 通俗易懂
文/沂詠

敦煌石窟與藏經洞的出土文獻一樣,蘊含宗教、歷史、社會、民俗等豐富內涵,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敦煌石窟最為人迷之處是其藝術美,它的藝術形式主要表現在洞窟的形制、塑像和壁畫三方面。敦煌壁畫包羅萬象,場面宏大,題材千變萬化,但其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始終離不開佛教。按照敦煌壁畫的內容,可分為佛說法圖、佛傳圖、本生圖、因緣圖、菩薩圖、經變圖、瑞像圖等,今期《明覺》主要介紹本生圖及因緣圖當中的本生、因緣故事。

古印度流傳許多寓言故事和民間傳說,其內容情節曲折、寓意深遠,廣受群眾的歡迎。早期佛教經典吸收了這些故事,發展出本生及因緣故事。相傳釋迦牟尼的前生,歷劫五百年。在這漫長的生死輪轉中,他懷悲憫之心及堅定的信念,捨身救世並精進修行,其故事被稱為闍陀伽(Jataka),即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則是描寫佛門弟子的前世今生故事,以說明因果業報的道理。這些故事收錄在《賢愚經》、《佛本生經》等佛經當中,而壁畫畫師便根據這些故事,以生動的形象表現佛陀及佛弟子前生的善行,這較文字更能感召凡人。

早期佛教信徒認為佛陀非常聖性,一切藝術技巧也無法表現其真實的風采,所以佛滅後描繪他本生的形象時,只是用腳印、法輪、菩提樹等的象徵手法。直至公元二世紀犍陀羅時代,佛畫才出現佛的人身形象。

敦煌壁畫的本生故事,常見的有九色鹿本生、善事太子本生、薩埵太子本生等。當中以薩埵太子以身飼虎的故事,最能表現佛陀捨己精神之偉大。由於本生、因緣故事通俗易懂,壁畫又能活現其生動有趣的情節,有助傳播佛教的義理。

敦煌本生、因緣壁畫,興於十六國時期,初、中唐一度沉寂,至晚唐再次流行。由於晚唐佛教變得世俗化,寺僧常以曲折離奇的故事取悅民眾,發展出俗講和變文。它們具有故事性、娛樂性、戲劇性和文學性,深深吸引信眾。而本生、因緣故事亦具備這些特質,故被畫師再次應用於壁畫上。但由於群眾太注重本生、因緣故事壁畫在世俗生活上的表現,忽略了故事本身欲表達的道理,這反而窒礙了佛教的發展。

 
 
文/謝兆霖

釋迦牟尼佛證道、三轉法輪、示現涅槃等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佛陀和我們同樣都是人,未成佛之前都離不開業報因果、生死輪迴之苦。是故佛陀曾向信眾講述他前生累世行菩薩行的故事,記錄在《賢愚經》、《佛本生經》等佛經之中,稱為「本生」故事。「因緣」故事的內容則無關佛陀的前生,而是宣說佛門弟子前世今生的故事,以開示因果業報之理。這些故事內容豐富並與生活接近,適合藉生動的情節去引發信眾思維其中的涵意。

九色鹿故事見果報

敦煌壁畫有大量本生因緣故事,集中在十六國到隋(4至6世紀)及中唐到宋(8 至10世紀)的石窟之中。北魏莫高窟第257窟的九色鹿故事壁畫,以橫向的構圖將故事情節分成五段,用色及佈局精湛,是敦煌本生故事畫的經典之作。從前有一隻身披九色毛、角如白雪的鹿王,牠在恆河救起一名溺水的人,即畫中最左面的一幕。旁邊一段是上岸後,那人跪地感恩願作鹿王的奴僕,鹿王婉拒,只要求他別跟任何人泄露此事。其後情節不是接連後一段畫,而是跳到畫面的最右面。同一時間皇后夢見九色鹿,醒來要國王出重賞獵鹿以取其皮角做衣飾。被救的人貪財到宮中報訊,即畫面最右一幕。往左讀過去,國王乘馬車尋鹿王。最後返回畫中央,騎馬的國王發現鹿王後,鹿王站起來向國王訴說那人恩將仇報的事實。國王敬重其德行,下令全國從此任鹿覓食不得加害。那忘恩負義的人正如畫中所繪,旋即遭惡報而遍體生瘡。佛陀最後說那鹿王就是他的前生,過去亦曾落畜牲道,但不捨慈悲善行,以平等見不分人、畜度化有情。善惡業報最終都由自己承受,故佛陀強調「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如何自淨其意?可以從敦煌其他本生因緣故事中找到答案。

五代第98窟的象護因緣故事,描繪舍衛國有人的兒子出生時,家中同時出現一隻金象,故為兒子取名象護。金象一直保護象護免除各種磨難,直到象護在釋迦佛前剃度才沒入離去。佛陀解釋在過去世,迦葉佛塔上有一幅菩薩乘象下凡入胎的泥塑,由於時代久遠,象身剝落,一名繞塔禮拜的人看見不忍,便以稀泥修補。此人即是後來的象護比丘。是故布施無分多少,重點在於發心的純正,眾生在三寶福田中種下一點善種,亦會得到無量的果報。

忍辱持戒成佛果

北周第296窟的善事太子本生故事,強調的是持戒及忍辱的修行。他因不忍見人民求生存而殺生,請國王開倉濟民,而為免國庫空虛,便決心出海尋找如意寶珠以助父王。找到珍寶回程時,弟弟惡事太子因取寶過多而令船隻沉沒,善事救弟弟回岸後,弟弟卻用毒刺刺割善事並掠寶而去。善事其後爬到鄰國得牛王舔出毒刺,最後遇到鄰國公主令他雙眼復明,二人結為夫婦一同回國。此故事點出持戒的重點是不加害,更不捨棄一切有情眾生,而要持戒圓滿則離不開忍辱的修行。而西魏第285窟的五百強盜成佛因緣則記述五百名強盜遭剿獲並施以挖眼極刑。其中一賊念佛呼救,佛聽見即吹香藥令其開眼見佛。眾盜聞法後皆皈依佛門,在深山中潛心修行禪定及經論,最後證得無上正覺果位。佛菩薩不捨眾生,信眾念佛修行亦要具懺悔心及信心。進而精進於持戒、禪定及智慧三學,最終必能成就佛果。

太子捨身餵餓虎

最後要介紹的是北魏第254窟薩埵太子本生,畫面佈局非常緊湊。右半描劃太子見到母虎產三子後太虛弱,快將與三子一同餓死。太子決心以身飼虎,見牠們連吃他的肉都沒力氣,舉手刺頸出血,再跳下山崖讓虎母子吸其血。圖左半部刻劃父王等人發現太子屍骨,並為他建塔。此畫的感染力影響了敦煌研究院創辦人常書鴻先生。1945年常書鴻第一任妻子丟下丈夫和兩名兒女一去不返,令常書鴻的精神幾乎崩潰,在無眠深夜中耳邊傳來莫高窟九層樓上的風鐸聲,腦海中浮現出這幅捨身飼虎圖。他在自傳中說:「那粗獷的畫風與深刻的寓意,總是那麼強烈地感動我。我想,薩埵太子可以捨身飼虎,我為什麼不能捨棄一切而侍奉藝術、侍奉這座偉大的藝術寶庫呢?在這個黑暗而動亂的時代,她多麼需要保護她、終身為她效力的人啊!」常書鴻先生將他的一生貢獻給敦煌,守護此無價之寶給後世。大家要圓滿本生因緣故事所宣示的六波羅蜜菩薩行,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困難,只要放下我執,將自己的一切貢獻給利益眾生的事業之中,就能踏上過去諸佛菩薩曾經走過的那條覺醒的道路。

Go to Issue Menu3.

愈先進 愈退步
文/溫綺玲

那天,大家在談論如何分辨身穿袍衣在街頭化緣的是否真出家人,多年前,曾聽覺光長老笑著教路﹕「請他念一遍《大悲咒》吧,不是出家人不會念。」

家父從沒有到佛寺裏讀經拜懺,也會念《大悲咒》,他是在素食館拿回家的結緣經書內,跟著咒語旁邊的音譯,一字一字地讀熟,繼而可背誦出來,更厲害的是,隨便由中間抽一句咒語開始,父親也能接上口。

多少年前,我已發願背誦《楞嚴咒》,可是年復一年,仍是隻字都沒停在腦內。後來,一名師兄送我一隻光碟,內裏錄了多遍快、慢、學習版的《楞嚴咒》,只需放入車內的播放機,每次開車就跟著「念口簧」,日子有功,居然念得有板有眼。   

昨天如常開車,播放機內卻一點聲音也沒有,機器壞了便自已誦念吧,誰知,沒念上多句,便已迷失,接不上口!父親是一字一字入腦,我是走捷徑,最後便見真章。

我想起一位雷師兄,一次被師父罰,要她背誦《心經》三次,雷師兄煩惱地問﹕「師父,我背不出心經,但我可以唱出來,我可以唱嗎?」

就像大多數人已習慣了用電腦寫字,只需雙手放在鍵盤,字便會自然打出來,當沒有電腦在身旁,便執筆忘字,更遑論書法藝術了。

Go to Issue Menu4.

圓淨省常
撰文/知歸

集眾結社念佛之風,早在廬山慧遠大師時已流行,但隨淨土宗的普及化後,結社聚賢隱修之道場反而漸少,至北宋初年的省常大師,才重振此風氣。

大師俗姓顏,字造微,浙江錢塘人,生於959年,7歲便由家人送往寺院出家,17歲受具足戒,精嚴於戒律及天台教觀,非常仰慕慧遠大師及十八高賢結社修行。至991年左右,大師駐錫西湖昭慶寺後,便開始結集有識及具德行之士同修念佛,以相國王旦為社中之首,號召士大夫前來參與法會,四眾弟子達千人之多。大師為使大眾以《華嚴經》為依歸,故自刺指血寫《華嚴經‧淨行品》,每書一字,必三稱佛名、三拜及三圍繞,書成後,由翰林學士蘇易簡撰序,刋印千冊,分贈各人,勝會行者皆自稱為「淨行弟子」。

自從大師在吳越一帶提倡結社念佛後,南方諸宗大師亦循此風氣而集眾廣修念佛,如天台宗遵式大師及知禮大師皆發起念佛施戒等勝會,令淨土教廣泛流行,成為各大宗派的共修法門。近世復興五會念佛的觀本法師曾撰有〈蓮花世界進行曲〉,首二句「君不見淨行結社十萬人,相國領眾多王臣」。便見描述省公的清淨念佛團。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大師於寺中端身念佛,忽然厲聲說:「佛來也!」大眾只見地上盡變金色,良久方散,再見座上的省常大師,原來已寂然往生極樂。大師世壽62,戒臘45,弟子眾奉師全身建塔於鳥窠禪師之鄰,後世尊為「圓淨法師」。

Go to Issue Menu5.

何必待凋零,然後始知空
文/馮孝忠

《大日經》:「佛說菩提心是因,慈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於究竟。」辦法門無量,佛祖慈悲,每一個佛子都會隨自己的因緣而遇到適合修習的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殊勝。聖嚴法師在《法華經講要》說:「佛說每一部經典,都會說這部經是最好、最上、最究竟;佛的最好,不是對他自己講,而是對當機者說的,這叫做當機說法。說《阿彌陀經》時為《阿彌陀佛經》的當機者說;說《金剛經》時則為《金剛經》的當機者說。某些人適合某些法門,他們能夠也願意接受這個法門,這就是當機。」(在聖嚴法師圓寂前一天,剛讀了法師的《天台心鑰》,聼到消息,心裏感慨、徬徨,法師慈悲、莊嚴,著作等身,度人無數,希望法師早日倒駕慈航。)

中國佛教自宋明以後,各宗圓融的趨勢日增,現時顯宗的法師們很多時候對在家信眾的開示都比較屬綜合性的,讓弟子們扎根後自己選擇修行的法門,當然專修藏密、禪宗、南傳佛教的道場也廣結善緣。能住在一個容易接觸佛法的地方,讀者應該珍惜這個因緣,根據自己的時機、興趣隨緣參與,很多道場都是大開方便之門的。個人經驗來說,如較年輕時能對各種宗派的教化都有點基本認識,在決定專修哪一個法門時是很有幫助的。雖然經論和師父都會給我們開示修行的道路,但是能到達什麼境界還是自己的功夫,如《法句經》說﹕「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除了自己,又誰可依靠?好好調整自己,才是珍貴難得的依靠。」在現實生活中,卻經常被執著征服,讓不該做的事情一再發生,然後一再懺悔,就如以下一首禪詩說:「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必待零落,然後始知空。」筆者心裏實在惶恐,有同感的讀者都要更努力修行啊。

Go to Issue Menu6.

濟公活佛有無其人

問﹕濟公活佛在通俗小說中深入人心。是否作者杜撰的故事,抑或確有其人?

答﹕濟公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生於公元1148年,卒於1209年,浙江省人姓氏,俗名李心遠,18歲在杭州靈隱寺出家,禮拜當年靈隱寺住持佛海瞎堂大師為師,賜法號「道濟」。

道濟為人狂而疏,破衣爛衫,形容落拓,寢食無家,雲游四方。雖然不守戒律,飲酒食肉,佯狂不飾細行,嬉笑幽默,不修邊幅,但通宗明教,深得禪中三昧,文筆隽秀,擅長書法。惟其言行不拘小節,被教內人士目為癲狂,稱為「濟癲」。但偶顯神通,扶危濟困,深得市井群眾崇拜稱許。

道濟臨終作偈﹕「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