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以戲劇形式宣揚佛法
文/衍空法師

近百年來,科技不斷進步,物質享受日益豐裕,可是世人所要面對的逆境和精神壓力,卻有增無減。雖然逆境、困境,本來就是生命正常的一部分,猶如人會生病,天會下雨 般自然,但當一些客觀的負面情不斷發生,壓頂而來,內心就往往會感到壓抑、痛苦,以致引生種種精神病。隨金融海嘯的來臨,加上日常緊迫的生活節奏,如何去面對壓力和化解負面情緒已成為社會迫切的課題。

佛法本來就是一個滅除痛苦的方法,而禪宗二祖慧可向達摩祖師問法,也只是求取一個安心的法門。那麼我們能否把佛法這「滅苦安心」的寶藏開啟,把其中的法寶幫助面對精神困苦的現代人?其實,西方心理學家於過去幾十年已開始在佛法的寶藏中尋寶,其中比較有成就的包括: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的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所提出的「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和英國劍橋大學的John Teasdale等所提出的「憂鬱症的內觀認知治療」(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這兩種治療法,都採用了「四念住」中的「正念」或「內觀」 (mindfulness)作為其主要的治療法,那就是通過對痛苦或情緒的專注和細心觀察,從而學到接納,繼而轉化它們。當我們的心能如一個客觀的第三者,留意和反觀其本身的情緒,就能對當下的思維和情緒多一份監察和自省,從而能培養出更大的自主能力,去轉化或改變內心的無明、執著和負面情緒。

其實,佛法中能幫助世人面對困境和滅除痛苦的方法,可說有八萬四千種之多,有以念誦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方便法門,亦有於甚深禪定中斷滅根本煩惱的究竟法。但是,若我們不關懷照顧自己的心靈健康,只沉迷於處理日常生活的種種需索,讓心底慣性地瀰漫一層揮之不去的憂傷、憤怒或唏噓的負面情緒,再好再多的方法也於事無補。心靈健康對我們幸福生活是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多些關懷你的心吧,這是你最好的投資!

 
寬覺居士說,壓抑情緒反而帶來更壞的結果,
學着覺察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文/黎樹基 圖/黄永昌

寬覺居士帶女兒見治療師,但治療師認為有問題的不是她的女兒,倒叫她先好好面 對及處理自己的情緒。

由被虐兒、免稅店主管、年薪過百萬的保險經紀,到最近7年於法鼓山香港分會擔任情緒工作坊導師,寛覺居士確實走過一段不平凡的心路,尤其當她明白情緒的力量,足以建立或摧毁一個人的心靈健康,在助己助人的荊途上,她決定身先士卒。

在佛堂裏初見寬覺居士,不知情者大概會被她一臉傲氣和倔強嚇倒,但她解釋,不如從世間法說起,或許就是自身的經歷成就了這一張臉。

兒時被虐 滿腔憤怒

「我兒時曾經被虐,但當時不知道。只是常常覺得很憤怒、很委屈,為何這個世界不公平?沒有公義?」她說。「我小時候咬人,跟別人頂嘴,但認為自己沒有錯,甚至出來社會做事也是這樣子,還試過在街上打人。」

這樣,一直維持至第二段婚姻,到她女兒3歲時,才察覺出現問題。「我偶然在電視上看到《愛子方程式》的節目,主持治療師說,小孩子的成長對他們日後影響深遠。我覺得也頗合理,便面見這位治療師,即使50分鐘收費1,400元,也照付如儀。怎料此去便連續了7年。」

出乎意料的是,治療師聽罷寬覺居士的一番論述後,很快便認為有問題的不是她的女兒,倒叫她先好好面對及處理自己的情緒。「我當時還跟他駁嘴,說我沒有問題!」卻在治療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童年,既然不能否定,也只好接受和面對。「但我隨即想到的是,怎辦好?我不能被它侵蝕,並影響我的人際關係,我不想出現惡性循環。」

奇怪她怎會從未發現自己出了問題?「一個字,惡。」寬覺居士如斯答道。「以前的同事常常說,不是給我沒笑容的樣子嚇死,就是笑死。我卻理直氣壯地反問,有什麼可笑?」

儘管對別人缺乏尊重和了解,以自己的一腔憤怒和道理橫行,但幸運地,寬覺居士的事業依然飛黄騰達。「雖然我覺得常被小人陷害,但老闆就是看我這台戲,還有對我好的舊同事,現在還有聯絡。」

情緒波濤 纏繞半生

一腔無名火不是沒由來。寬覺居士坦言,雖然當股票經紀的爸爸很疼她,家裏亦從不愁金錢,但11歲時便想殺死常常虐待、謾罵她的媽媽,更曾嘗試離家出走。「當時甚至現在,很多人或許會說我不該埋怨。」對,25歲便在機場免稅店管理300個下屬,該是威風八面,但心魔依然存在。

16歲時,媽媽中風,寬覺居士卻心生驚恐、歉疚,以為她的詛咒靈驗了。她說:「心理學說,這個年齡的兒童會下意識地收藏起這個隱憂,但它會影響整個人生的心理定向。直至現在,當我遇上一些情,這個感覺還是會浮現出來。」

媽媽不久去世,爸爸另娶,不善解人意的後母又造成另一個震撼,加深她和爸爸之間的隔閡和摩擦。「被遺棄的感覺油然而生。」她剖析自己有如過山車的情緒﹕「一個人在外,想找個水泡,於是18歲結婚,但不足一年,丈夫便有外遇,我只好拚命工作,儲夠錢便和朋友開店。」

「我不看重錢,對它也沒概念。」她說,縱使後來輾轉當上保險經紀,年薪過百萬,但每晚都面對不到自己內心種種煎熬,直至28歲,經朋友建議,信了佛,於法雨精舍皈依松泉法師,後來和衍空法師同屆短期出家7天,但當時仍在「向外求」的階段。「我今年53歲,可以說,到近幾年才明白多一點佛法。」

勇敢面對 解除桎梏

觀察自己的情緒,也就是時常提醒自己:「我當下的情緒是什麼?」例如:當我們因為朋友約會遲到而對他冷言冷語,問問自己:「我為什麼這樣做?我現在有什麼感覺?」如果察覺你已對朋友三番四次的遲到感到生氣,你就可以對生氣的情緒處理得更好了。有許多人認為「人不應該有情緒」,所以不肯承認自己有負面的情緒,要知道,人一定會有情緒的,壓抑情緒反而帶來更壞的結果,學着覺察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在3小時的訪談裏,從寬覺居士的憶述,尤其當中摻雜了不少她和心理醫生的舌戰,便明白駕馭情緒是如何的重要;她亦利用這些體會,在這7年間,幫助情緒工作坊的參加者。

在繁忙都市中奔忙,心情難免起起落落,偶爾管不住自己,但記着要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在一些情下,可以婉轉地告訴別人,讓他們了解他們的行為會帶給自己什麼感受。但不適當的表達,例如指摘,便會引起別人負面的情緒,變成一隻刺蝟,忙着防禦外來的攻擊,沒有辦法站在你的立場為你著想。

其實,紓解情緒的目的在於給自己一個釐清想法的機會,讓自己好過一點,也讓自己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如果紓解情緒的方式只是暫時逃避痛苦,日後便需承受更多痛苦,像寬覺居士前半生被情緒牽著走,便不是一個合宜的方式。有不舒服的感覺,便要勇敢面對,仔細想想,為什麼這樣難過、生氣?可以怎樣做才不會再重蹈覆轍?怎樣做可以減少不愉快?這樣做會不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根據這幾個角度去選擇適合自己且能有效紓解情緒的方式,我們便能夠控制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控制我們。

求助途徑

法鼓山香港分會不定期舉行情緒工作坊 電話:2865 3110
聖雅各灣仔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設輔導服務 電話:2835 4342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香港心理衛生會熱線:2772 0047
社會福利署臨牀心理服務:2343 2255

Go to Issue Menu3.

無緣大慈
文/李焯芬

一戶人家在搬家時,發現雜物中有兩隻老鼠。大家於是齊聲喊打,卻又突然住了手——人們發現那兩隻老鼠有些異樣。其中一隻老鼠咬住了另一隻老鼠的尾巴,牠們像手拉手橫穿馬路的孩子那樣,大搖大擺地進行「戰略轉移」。

這時候,有人喊了一聲﹕「快看後面那隻老鼠——是個瞎子!」大家定睛望去,可不是嗎,後面那隻老鼠的頭部鼓著像個瘤似的東西,兩隻眼睛被擋住了。

大家輕聲嘆著,一瞬間就明白了眼前發生的一切——大禍臨頭,那隻健康的老鼠不忍丟下可憐的同伴,就把自己的尾巴送到同伴的嘴裏,導引它脫離險境。看這悲壯的一幕,人們的心瞬間軟了,大家不約而同地讓出了一條通道。

朋友的故事講完了。最後,她很認真地對我說:「每次講完這個故事,我都忍不住讓聽故事的人猜猜這兩隻老鼠可能是什麼關係——你也試著說說看。」

我沉吟了片刻,說:「你一定聽到過許多諸如夫妻關係、母子關係的猜測,可是我寧願相信這兩隻老鼠沒有關係。」

朋友莞爾,說:「猜夫妻關係的有一顆銀子般的心,猜母子關係的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猜沒有關係的有一顆鑽石般的心。這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寫照啊!」

Go to Issue Menu4.

宗坦疏主
撰文/知歸

一般人念佛求生淨土,在臨終的一剎那,是甚為關鍵的,蓋修行未得自在者,勝友助念實不能少。北宋宗坦大師,在預知往生時至,仍強調大眾念佛助其生西,便是一例。大師俗姓申,潞州黎城(山西潞安)人,16歲便出家,受戒後遍訪名師,揚名於佛學講林達50年之久。

大師晚年活躍於山西及河南之境,講《觀無量壽佛經》,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又撰《觀經甘露疏》四卷,中有稱述念佛的七種殊勝功德:一、詞少易行勝;二、念緣佛境勝;三、離難獲安勝;四、稱名滅罪勝;五、持念獲福勝;六、果感見佛勝;七、親迎往生勝;接引了無數淨業修行者。後來在河南唐州青臺鎮,誓求安養,持名及觀想西方,於1114年,夢見阿彌陀佛告訴他還有六天時間說法,便往生極樂。大師夢醒後,告示大眾,更積極講經念佛,至第六天自知時至,便鳴鐘集眾,示各人說:「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惟憑時刻,願眾念佛,助我往生。」遂於大眾念佛聲中,安然往生,其時滿空鳴雷,白雲覆地,三天始散,世壽76歲。

大師在其《觀經甘露疏》中,特別解釋臨終專念之必要,並告誡四眾弟子,臨終之日,欲生十方淨土者,先當洗浴身體,著潔淨衣服,燒眾名香,懸繒幡蓋,頌讚三寶,為病者高聲念佛,相續不斷,令其心不散失,自能往生淨國。是故大師雖蒙阿彌陀佛示夢6日後必生安養,但仍於最後剎那請眾助念,此實告誡佛子勿因增上慢而輕忽臨終善友助念之因緣,錯失時機。

Go to Issue Menu5.

文、圖/葉青霖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Go to Issue Menu6.

紓解壓力 回歸內心

問﹕如何紓解自己的壓力?

答﹕主要的方法有﹕應善於找回自己內心的快樂。首先要問自己我的內心快樂嗎?快樂是你讓自己快樂?還是別人讓你快樂?
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八苦中任何一種苦,都會令自己起煩惱,不快樂,同樣有壓力。

我們暫不談生老病死四種重大問題,只談論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三種痛苦。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自我和自在的鑰匙」。這把鑰匙控制在自己的內心,也即自我的思想。我們不要把自己能夠控制的鑰匙交給別人,掌握在別人手裏。

怨天尤人,怨恨別人,便是把「自我的鑰匙」交給別人,受別人影響而造成自己不快樂和有壓力。

月有圓缺陰晴,人有悲歡離合,窮通得失,際遇有順有逆,世事變幻無常,都是因緣果報的必然現象,不論任何環境的變遷,若能「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自然會身心自在。

平時能夠參加有益的活動,加入義工行列,廣結善緣,也能紓解壓力。

學習靜坐,適當運動,都能紓解壓力,獲得身心自在的方法。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