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抄經祈願往生淨土
文/沂詠

淨土宗和禪宗是中國佛教最有影響力的兩大派別,前者信仰色彩較濃厚,後者則重視哲理的討論。淨土信仰大盛於唐代,當時民間有關該宗的活動包括:1)抄寫佛經;2)造像;3)西方淨土變相的繪製。今期《明覺》從敦煌壁畫、敦煌文書及其他典籍中,介紹淨土信仰之寫經和誦經等功德活動。佛經的抄寫和誦讀,早於北朝已經流行,而且不限於淨土宗,佛教其他宗派也有類似的活動。專業抄經的人被稱為「經生」,抄寫經文的目的,最初是要把佛家思想廣為流傳;但中唐以後,隨佛教的世俗化,人們主要欲解決現世困難或為亡者祈福往生淨土而抄經,反映唐人濃重的實用主義思想。

大乘佛教認為證得涅槃的諸佛,其住處便是淨土。淨土宗信徒可倚仗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力,往生淨土,然後諸佛各在其淨土中教化眾生。在佛教各派中,淨土宗信徒所修行的法門最為容易,故淨土宗被判釋為易行道,而其他宗派則為難行道。

淨土宗雖名為宗,其歷代祖師,卻沒有傳承的法統關係,只是後人根據他們弘揚淨土的貢獻而定出次序。東晉的慧遠(334至416年)是第一個專修淨土法門的僧人,故被推為淨土宗的初祖。他在江西廬山結蓮社念佛,故淨土宗又被稱為蓮宗。慧遠的僧團大力弘揚淨土信仰,實行融合禪、智、淨土的觀想念佛法,促成東晉劉宋時期南方淨土信仰一時之盛。與此同時,北方鳩摩羅什的關中僧團,多偏重空宗,故北方的淨土信仰頗為沉寂,與南方形成強烈對比。隨隋唐時代中國的統一,淨土信仰便無分南北了。

淨土典籍,浩如煙海,其思想主要載於三經一論,即《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往生淨土論》。敦煌文書中有許多淨土經典的抄本,顯示當時淨土信仰的普及。但當中也有抄寫非淨土經典而祈願往生淨土的抄本,例如【伯2881號】《妙法蓮華經》題記、【斯2863號】《觀音經》題記和【斯5544號】祈願文等,都是為已故的親人甚或畜生祈福,可見唐代淨土信仰之深入民心。

 
 
文/崔中慧

櫻花盛開的季節裏,走訪京都古剎,散步經過一間寺院,一片寂靜之中,佛寺的大佛前,一名中年婦女正低首專注地在小桌案上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默默地欣賞這一刻寧靜,看她書寫完畢,恭敬地手持寫經對佛像祈求,然後將它交給寺院的執事,算是完成了一份小小的祈願。現代有些日本的寺院,至今仍保留寫經傳統,以供信徒祈福發願。某些寺院設有抄經堂,在傳統的榻榻米上擺設幾張長方桌案,或在佛前設一張小桌,備妥筆、墨、紙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抄經的範本,信徒來寺院參拜時,可以隨時方便地書寫一份最簡短的般若經典,在清淨身心的當下也同時祈福發願。

菩提心生 淨土現前

這種席地坐在桌案前寫經讀經的畫面,也見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中。在初唐莫高窟321窟的南壁繪有《讀經圖》,畫中二人正專心一意地讀誦經典。中唐榆林25窟北壁所畫的《彌勒經變》,畫中一名信士坐在林間書案前執筆寫經,四周蓊鬱的樹木,一片安樂祥和之景。這名清信士因寫經虔誠而蒙佛救度得生淨土,他的前方出現了一縷祥雲飄向空中。敦煌壁畫生動地描繪了唐代淨土信仰的普及,讀誦、書寫經典已是修行人日常生活的功課。在《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就有提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法已,受持讀誦為他演說如說修行,香花供養書寫經卷,是諸人等當來之世,必得值遇慈氏下生,於三會中咸蒙救度。」

早期抄經是為了傳承佛陀的教法,隨著佛教日益興盛,以抄經來布施、供養、祈福發願逐漸成為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現存最早寫經發願的題記可見於西晉元康6年(296元)竺法護翻譯的《諸佛要集經》。書寫者竺法首的發願文內容寫著:「……令此經布流十方,戴佩弘化,速成(正覺)……」在簡短十數字中,傳達了護法、弘法的堅定心願。

祈福發願 利益眾生

隨佛教的世俗化,唐代以「法布施」作為祈福發願的內容也與早期不同。從敦煌遺書中常見的抄經題記發願文中如:《妙法蓮華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祈求發願的事項包括有:為病人、亡者祈福、為國家祈福、為法界一切眾生祈福、為父母祖先親族,以及為動物祈福等。例如編號【斯791】《妙法蓮華經》題記,是王琳為有重病的妻子書寫一部《法華經》的祈願題記:「垂拱4年(688元)11月,清信佛弟子王琳妻,比為身染纏痾,敬寫《法華經》一部,以此功德,資益一切含靈,俱登佛果。」盛唐莫高窟103窟南壁,就繪有為病人誦經祈福的畫面,右方中央一名病弱的長者,家人左右陪,他們雙手合十,懇切地聆聽佛經,左方的行者舒展經卷為病人誦經祈福,畫中每個人都流露懇切與關懷。。

此外也有抄本《金剛經》,是專為死亡的動物祈福而抄寫的佛經,表現出古代敦煌人民對於生命的關懷普及一切有情。敦煌以農業為主,牛馬羊豬等與人日常生活關係密切,某些寫經的祈願文中,還流露出對動物深厚的情感。敦煌遺書編號【斯5544】是為牛祈福的抄經,一頭老牛長年勞苦耕作而死,牠的主人抄寫了《金剛經》與《佛說閻羅王受記經》為牠祈福。在經卷尾寫道:「奉為老耕牛一頭,敬寫金剛一卷,受記一卷,願此牛身領受功德往生淨土,再莫受畜生身,天曹地府分明分付,莫令更有讎訟。」這頭牛的主人雖然只是個農民,顯然對佛法的六道輪迴生命觀很有認識。

殘童志堅 以足寫經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佛教的文化推廣教育就是用這種書寫經典流通的方式進行,也間接促進了印刷出版行業的興起。由於並非人人擅長書法,印刷術還沒普遍以前,官方的典籍文書專賴「官經生」書寫;民間貴族商賈常出資「傭書寫經」,於是產生了「寫經生」這個行業,他們除了抄寫佛經以外也寫儒道典籍。在敦煌或洛陽等佛寺多的地方,寺院附近都有流通佛經的「經坊」,以供信徒買佛經。有的寫經生家裏窮困,就靠這一手好書法營生。據《酉陽雜俎》中記載,洛陽一名殘童,雙手雖然殘廢,但心志樂觀,憑毅力和努力,練就用左腳寫書法的工夫,在路邊揮毫寫經維生,每次書寫之前,會來一段特技表演,先將毛筆再三地擲向空中,再用左腳穩穩地接住,從不會失誤,然後才開始書寫。靠著這一份特殊的技藝來吸引往來於寺院途中的香客,據說他的書法造詣精妙,甚至遠超過官方的楷書。

書寫佛經、印經流通是佛教中「法布施」的一種,《法華經》中就提到,如來滅度後,只要能「書寫、受持、諷誦、思維其義」並令佛陀善法流布十方,度化世人,必然能夠蒙受佛陀慈祐,有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此外《金剛經》、《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悲華經》、《大般涅槃經》等許多大乘佛教經典中,都一再強調書寫受持並為他人解說分享善法的功德利益。這份「法布施」的重要意義,在於從聽聞、書寫、讀誦經典的熏習過程,令人聽聞、思維法義而放下內心的我執,一旦心開意解,那一刻清淨的當下就是極樂淨土了。

Go to Issue Menu3.

保險箱中的老和尚
文/溫綺玲

四月某天,有幸應邀午宴,主要的客人是夢參老和尚,筆者敬陪末座。主人家花盡心思,弄來很多適合長者的好菜式。只見老和尚與覺光長老說家常、談歷史,吃的反而少。

「我嘴巴想吃,但胃消化不來,有矛盾,毛病便出來了。」老和尚微笑地向主人家表示歉意,但話裏帶開示,同座的後輩們莫不點頭受教。

雖然一桌的佳肴,筆者卻捨不得將視線移離95歲的夢老,與90歲的覺老,兩位席上活像一對小朋友,久未見面,間中還互相握手,談個不休。

我國經歷解放的時候,夢參老和尚堅拒還俗,終被關在四川的汶川監獄。「我在監獄內,自己念經修學,進步不少,還教導監獄內其他人念佛號呢 !」

「老和尚被關多少年了?」

老和尚中氣十足帶點傲氣地說﹕「一共是33年,本來沒那麼長,上頭不喜歡我在獄中教人念佛,於是不時加我刑期,那倒好,後來發生的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都沒對我有影響,在監獄內,好像在保險箱內,安安靜靜的修學。現在學的還不及那時的多、那時的好。」

坐在夢參老和尚旁邊的一名年輕法師,一邊聽老和尚談過去,一邊忙為老和尚添菜,不知是什麼原因,手上其中一隻筷子突然斷開兩截,跌到地上,大家都呆了,誰知老和尚竟像小孩子般,很快樂地笑拍手掌,那天真的笑臉,感染席上每一個人客,本是尷尬的場面,即化成歡愉,那是33年在保險箱內練就的功力!

Go to Issue Menu4.

蓮池株宏
文/知歸

淨土法門在明朝可說是達至於「禪淨不二」的時代。在開國初年,便有空谷、天奇、毒峯三大老,天毒二老,教人看念佛是誰;空谷教人直下念佛,皆是從禪合淨的修行方法。到了蓮池大師,更主張禪淨同歸,集永明延壽至高峯原妙諸大德的法語來開示學人。

蓮池大師名株宏,字佛慧,浙江省仁和(今杭縣)人,俗家姓沈,17歲便考取秀才,學行稱著,見鄰居老嫗天天念佛,問而知其夫因念佛無疾而終,遂有所感悟,自書「生死事大」四字,置於案頭以作警策。32歲喪母後,於1566年投西山性天大師出家,受戒後,往參徧融大師,師教以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令師銘記於心。後參天奇法孫笑巖德寶,更多受益,一次在往東昌途中聽到樵樓鼓聲而開悟。

1571年,大師到了杭州雲棲山,喜其山水幽靜,遂居山中專修念佛三昧,並教示道俗,不久便成為一所大叢林。1592年,大師在淨慈寺開法,提倡戒壇之制,在禁制未開前,鼓勵出家僧眾自持三衣,在佛前自誓受戒,大師為他們作證明。大師更推動戒殺放生,於山中及城內外興建放生池,撰戒殺放生文,勸化世人。

大師根據華嚴的判教方法,將《阿彌陀經》判為頓教所攝,兼通終教、圓教,又依圭峯宗密大師的《普賢行願品疏》,將念佛方式分為: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及實相念佛四種。又編《作福念佛圖說》、《歸戒圖說》、《六齋月齋圖說》、《念佛薦亡圖說》勸人念佛;提倡默持、高聲持、金剛持三種念佛方式,度人無數。萬曆43年(1615年)7月,大師作〈三可惜〉、〈十可嘆〉警策大眾,囑咐「老實念佛」後示疾圓寂,世壽81,僧臘50,後被尊為蓮宗第八祖。

Go to Issue Menu5.

文、圖/葉青霖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Go to Issue Menu6.

四天王像

問﹕我幼年時隨父母到寺院,一進寺門,便見左右兩旁有龐大神像,形狀兇惡,為什麼要安置如此嚇人之神像?

答﹕一般大寺院的第一殿便是「天王殿」,四天王的法像,古今演變略有不同,近代的塑像﹕右側是﹕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手持寶劍;左側是﹕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手持羂索;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手執寶叉。

據《長阿含經》內容所述,大意說﹕

東方持國天王領乾闥婆及富單那;南方增長天王領鳩槃茶及薜荔多;西方廣目天王領龍眾及毗舍闍;北方多聞天王領夜叉及羅刹。四天王像的腳下各踏二鬼卒,以示威武,而令其不敢在世間肆虐。

天王殿正面安奉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像,布袋和尚是五代梁時異僧,法名契比,體軀肥滿,常以杖負布袋入市區遊戲人間,面現喜悅笑容,度化群迷,人稱呼為布袋和尚。梁貞明3年(917年)示寂於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廓磐石上,臨終遺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故自此以後,佛教都以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寺院安奉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表達祥和安逸象徵,減少信眾對四大天王塑像的恐怖感。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