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漢文佛典研究熱
文/愚子

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於1788年成立,至今有220年歷史,它對巴利語和梵語的研究,標誌歐美佛學研究的開端。影響所及,至今,歐美佛教學者在教理上偏向推廣南傳和藏傳佛教,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出土梵文典籍的整理與研究;而漢語系佛教所保存的珍貴資料,長久以來卻為國際學術研究圈所邊緣化。更可悲的是,為數不少的亞洲佛教學者,也與歐美學者同一聲氣,令漢文文獻研究成果無法獲得國際學界的公正評價,漢文佛典本身的價值也因此難以取得客觀的認同。

據史料記載,漢語佛典的翻譯最早是在東漢末年桓帝(147-167年)、靈帝(168-189年)時代,譯者是自西域來華的僧人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從後漢末至北宋末年(2至12世紀),約1000年間,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就超過200餘人,先後翻譯出約1482部5702卷佛經,約合梵文250萬頌,收集在不同的漢文大藏經中。

8至9世紀以後,佛教在印度日趨衰微,到13世紀而徹底消亡,梵文佛典大量壞佚失。漢文大藏經中保存了大量早期梵語系經典,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而「藏外文獻」遠遠超過入藏文獻的數量,其數量之龐大,很難為外人所想像。這些著作都是歷代高僧大德的修學心得,是極其珍貴且無法取代的豐富佛學研究資源。隨中國的強盛, 對漢文佛教文獻的研究,也將和一枝獨秀的中國經濟般,勢將成為世界佛學研究的焦點,可望提升漢語系佛學研究在國際佛學研究中的地位。

實現這一夢想的成敗關鍵是將漢文佛教文獻翻譯成英文。就現有的英譯資料來看,顯然西方學者在這方面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香港是一個中英雙語並用的地方,香港大學特別強調英文教學,在此大環境下,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舉辦的「漢文佛典課程」,有其特殊的含意和使命。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香港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佛典翻譯人才,承擔譯經的重任,令非漢語系學者能夠廣泛採用龐大的漢傳佛教資源。屆時,漢文佛典研究熱將是指日可待!

 
 
文/梁冠麗 圖/黃永昌

趙國森、李潤生

佛法深廣,經典浩瀚,初學者就算是勤跑道場聽經,幾年過去了,所知的可能仍是零碎片段。2005年,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舉辦第一屆以粵語授課的「漢文佛典證書課程」,非常全面和有系統地介紹中、印佛學。課程分4學年授課,第一屆即將完結,第二屆正籌備招生,本刊訪問了課程的導師和學員,分享教與學的心得。

「漢文佛典證書課程」內容由李潤生策劃及編排。他擁有豐富的研究及教學資歷,師事新儒學家唐君毅及佛學家羅時憲,專著有《僧肇》、《因明入正理論導讀》、《唯識三十頌導讀》、《中論析義》及《百論析義》等多本。他指出漢文佛典證書課程有多個特色。

翁裕雄

胡國基

林煥光

吳炫樺

中印佛理 三學齊開

完整性﹕全部課程統攝根本佛教與大乘佛教,顯教與密宗,難行道與易行道,戒學、定學與慧學,宗門與教下,中觀、如來藏與唯識的大乘三系,三論、華嚴、天台,乃至南禪的中國佛教四宗,涵蓋了不同範疇的重要典籍。

系統性﹕課程依印度及中國佛學的發展,選取每一時期可作代表的經論,疏釋其文辭,演析其義蘊,探討其思想源流,尋究其所面對的問題與其處理的方法、效果、作用、影響等,藉此以論定其在佛學中的地位。

實踐性﹕三學齊開,三學即戒、定、慧。有關於戒律的學科,如《瑜伽菩薩戒》,也有關於止觀的學科,如《六門教授習定論》,學員修讀後,可求受菩薩戒或學習禪定,成就智慧,在理論之外也有實踐。

思辨性﹕佛教重破邪顯正,此課程將教授「因明」作為佛教思想的方法論。

原典性﹕課程的各個科目都有足夠的經論文獻為依據,因此亦同時培養學員直接閱讀中國佛教經論的能力。

李潤生說﹕「我們期望學員除了從思辨理解的角度研習佛學,也能掌握實踐之道,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成為生命之學。在生命以外的知識是沒有用的。」

林煥光﹕影響很大

課程的導師主要為香港佛教法相學會的資深佛理學者教授,趙國森是其中一位,著作有《解深密經導讀》、《佛學基礎課程》等。他認為,能夠如此有系統地介紹佛學的課程實在罕見﹕「開始時,學員的佛學基礎是不大好的,但經過第一年的學習,他們明顯地進步了,在第二、三年裏交的論文功課顯示有很大的進步,基本能力提高了,表達也有深度。」李潤生更說有些論文甚至已達到在學刊公開發表的水平。

林煥光在2005年修讀香港大學佛學碩士課程的同時,也報讀了「漢文佛典證書課程」,使他的佛法學習「全年無休」。同時修讀兩個課程,對他產生很好的互補作用,他感到獲益良多之餘,尤其享受漢文佛典課程的每一堂課,因此就算白天工作繁重,他仍堅持盡量上課和交足功課。

勤修佛法,對林煥光的待人處事有很大影響﹕「三十多年來,我一直擔任公務員和公眾服務的崗位,需要處理很多團隊合作事宜,而我是向來不接受權威主義,不以個人觀點指揮別人,我相信,良好的改變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這類想法其實頗符合佛教精神,但從未有機會深究。直到我修讀這兩個課程,才開始對『無我』等大乘佛學的觀念有深刻的反思。能更深入探究佛理,對我籌組香港奧運馬術比賽的工作有很大幫助,該工作需協調很多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機構團隊,在短時間內調動大量人手,其實壓力很大,由於我能夠把自我放輕點,把事情和別人看重一些,所以我當時的工作情緒不是太緊張,工作也算順暢。」

吳炫樺的作品《漫妙之「嗎」》(文殊菩薩種子字)、 (右)《漫天舞》(種子字「阿」)

胡國基是香港中小企業的活躍分子,本身是佛教徒,曾修讀過不少短期的佛學入門課程,直到參加了漢文佛典課程,才真真正正的感到佛法的浩瀚﹕「例如唯識學是過去從未接觸的。經過這4年有系統的訓練,我能夠找到日後繼續研究的方向。佛學書籍極多,幸好得到課程導師的引領,才得以找到合適的參考書籍。導師們的教學熱忱也令我感動,他們白天忙於個人職務,晚上仍趕來授課,下課後又不厭其煩地回答學員的各種問題。他們的工作態度深深感染我,使我對工作的熱忱增加,對佛法也愈有信心。」

翁裕雄是個醫生,他曾經完成一項非常大的手術後,仍趕到大學上課,下課後又立即趕回醫院查看病人,其實他可以返家休息,請同學代為錄音,他這種認真的學習態度,對其他同學有很大的正面感染力。「這課程集合了如此多具名氣、學問深的師資,實在難得。我在第二學年修讀了《六門教授習定論》後,便開始學習禪修,3年以來,我已習慣每天早上禪坐一小時。在佛學方面我仍然要繼續學習,我將會再報讀下屆的漢文佛典課程。」

實踐所學  展開新生

吳炫樺是位畫家,愛表現現實生活裏的趣味片段,作品為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等收藏,但修讀了這個課程後,她的畫風完全改變了。「2003年,我遭逢家庭巨變,對佛說無常之苦感受深刻。2005年報讀漢文佛典課程後,很嚮往佛經中的淨土;唯識學提到的十一個善心所,契合淨土行者的修行;修讀了《六門教授習定論》後亦開始禪修。」因此,她的畫作主題已由現實生活的片段轉變到佛經裏的莊嚴淨土,其事業、人生亦展開了新的一頁。

第二屆「漢文佛典證書課程」將於明年一月開課,今年稍後正式招生,詳情可向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查詢。

Go to Issue Menu3.

曬蠟法師
文/溫綺玲

這幾天,確是大福報,事緣95歲的夢參老和尚,法駕香江,賀覺光老和尚90歲祟壽,筆者不但有緣親近老和尚,更有機會在理工大學恭聽老和尚說「法華大義」,再加上志蓮淨苑升座宣說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都是圓滿大乘佛教義理。
現場聽得頭頭是道,回家後,深廣大義就沒有記得多少,反而老和尚說的故事,就記得牢牢的,這故事是淡虛老和尚對夢老說的。

話說在清末民初,金山寺做庫頭的(管倉庫的),一日趁大太陽曬經,一常住僧逗他說﹕「這麼好大陽光,庫房內的蠟燭也發霉了,也拿出來曬吧。」庫頭僧人聽罷,果真抬出所有蠟燭來曬。

晚上,住持問香燈師,為何沒有點燈,香燈師指庫頭僧人答道﹕「蠟燭都給這名曬蠟法師曬融了!」住持聽罷,竟讚庫頭聰明,應該做法師,講經說法去。於是他到寧波觀宗寺見締閑大和尚。 
曬蠟法師出發前,維那師父(掌理眾僧進退威儀、舉唱迴向之職稱)一副揶揄口對他說 :「他日你真的能升座說法,我就去為你唱開經偈吧。」

締閑大和尚聽過法師的故事後,只叫他打掃及念佛,曬蠟法師便聽從大和尚的指示,專心一意地誦經禮佛,10年後,法師果然升座說法,金山寺的維那師父唯有履行諾言,遠赴寧波為曬蠟法師唱「開經偈」。

夢參老和尚告訴我們,佛經、佛法有特殊點,若能以至誠的心,多拜佛、多誦經文,就可以有大乘思想和觀念,人就靈了。

(上期提到我國解放的時候,夢參老和尚堅拒還俗,終被關在四川的汶川監獄。查實是成都綿竹內的監獄,筆者謹此修正並致歉。)

Go to Issue Menu4.

省庵實賢
文/知歸

念佛會否有魔擾?清朝蓮宗十祖( 有說十一祖)省庵大師曾著《念佛著魔辯》,講述念佛者若(1)教理未明;(2)不遇善友;(3)自不覺察均會遭受魔侵,故念佛必須時時覺察自己,不要有寸進工夫便貢高我慢,反成執見。

省庵大師(1686-1734年),諱實賢,字思齊,江蘇常熟人,俗姓時,出生後即不沾葷腥。7歲時,其母張氏知其性向,便帶他往清涼庵禮容選和尚為師,15歲便正式剃度,進而受具足戒。有一日,師於普仁寺見一僧仆地而亡,遂深感世法無常,人生短暫,必須精勤修行,故嚴持戒律,日中一食,脅不席。25歲時,依渠成、紹曇二師研習天台教觀及《唯識》、《楞嚴》諸經論,3年後通貫義理,曇師傳法於師為天台正宗靈峰四世。29歲那年,師往崇福寺參學於靈鷲和尚座下,參「念佛是誰」一句,歷120日,豁然開悟。後往真寂寺閉關,白天閱藏,晚則念阿彌陀佛名號,用功3年,得念佛三昧。出關後,赴寧波阿育王寺禮佛陀舍利,於塔前五度燃指供佛,感得舍利大放瑞光,自嘆「醫王雖去藥還留,慚愧癡兒病未療;讀罷湼槃遺教品,傷心不覺淚長流」。遂於每年佛湼槃日,廣集僧俗,諷誦經典,並宣講《佛遺教經》及《阿彌陀經》以普利大眾。

1724年,師駐錫杭州梵天寺,寫成《勸發菩提心文》,鼓勵大眾發心發願,求生淨土,文辭懇切,聞者下淚。此後10年,法筵之盛,冠於諸方。1729年,師受信眾之請,重返梵天寺,創立蓮社,專修淨土,訂立念佛功課二十分:十分持名念佛,九分觀想,一分禮拜懺悔,日以繼夜,精進修持,得度者無數。1734年臘八佛成道日,師掩關前普告弟子將於4月14日往生西方,後果應言,世壽49,僧臘25。弟子初奉其靈骨於常熟琴川,後遷塔於阿育王寺之右。後遷塔於阿育王寺之右。

Go to Issue Menu5.

文、圖/葉青霖

五眼圓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Go to Issue Menu6.

「劫」與「無量無邊」

問﹕佛教以「劫」作為時間,以「無量無邊」為數目,難以令人置信。請問如何解釋?

答﹕根據佛經記載,以人間1680萬年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初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現在科學進步,美國科學考古學家曾發現一具化石,研究結果證實是史前1億8千萬年前的動物化石。史前1億8千萬年較我們有歷史根據的記載多出若干倍。這證明佛經與科學有共通之處。

佛經說數字和距離不止以千萬計,往往說恆河沙數,無量無邊數,非算數之所能知。這聽起來也有危言聳聽的味道,但現代科學家除了登陸月球外,發現星河世界的火星、土星、冥王星,以至太陽系距離地球遠至無法以哩數計,而進一步,相信有更多發現,與兩千多年前佛陀證悟後所說的話不謀而合,證明佛法是最先知先覺,非科學所能比擬。

曾經有兩個大國的領袖人物在會談,其中一位在會談後的演說中講了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180億光年浩瀚宇宙,與人類有限生命的說法一脈相承,以說明人的一生,是多麼渺小;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生只是短暫的瞬間。」長河中,人生只是短暫的瞬間。」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