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四階段

信解行証

第一講   信仰

 

江妙吉祥居士主講

錢志君簡錄

信仰是對一個修養高潔、思考力強的人所說的話,起尊敬心和信服,決意依其教導行法實踐,邁向理想目標。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信佛的意義

(一)            景仰佛內心自在的圓滿德性

凡人皆熱衷於名利財位情欲的追求和執著,於成敗得失之間,引致不同的情感:喜怒哀懼愛惡欲(渴求)。七情之起伏纏綿,不絕如緒,稱為「情緒」。這些波動的心理狀態,心理學上名之「EMOTION」;能認知和控制情緒變化,其能力之高下程度,名為「情緒商數」,簡稱EQ。

世人不解「諸行無常」,由「無明」而生「愛取」,固執「我」及「我所」,於是有貪嗔痴慢疑惡見等根本煩惱,成為人生痛苦根源。

佛雖以凡夫之身出現於世,惟憑其夙世功德因緣,復經當世修行,竟能徹悟宇宙真諦,洞悉世人煩惱癥結所在。教人若以持戒斷「欲」,以禪定離「情」,復用情緒控制之法(EQ);在八風(利衰苦樂毀譽稱譏)吹盪的煩惱海中拋下心錨,使本心湛然不動;對人無諍而柔和,自心寂靜而安詳,愛惡喜怒悉化作慈悲喜捨,則其本來清淨無染的本心,回復本有的圓滿德性,得大自在,成為自覺覺他的佛。

佛為世人樹立凡夫成佛的楷模,故永受世人景仰。

(二)            信服佛的大能,引導善巧

世人受屢劫深淺不同的業力熏習,而有智、愚、頑劣之別。佛在世間說法接引眾生時,要因應不同類別的人,對佛法所領受能力之差別,作不同層次的對機說法。佛說法四十五年期間,以其出身背景所受訓練的聰明才智(高智商,簡稱IQ)與及多年修行的親身體驗,覺悟到的道理和心得,用有創意和有建設性的方式、方法與及種種譬喻言詞,善巧方便攝化眾生。其令人信服的佛理,貫串在佛經中:

阿含經中說人天因果,引導眾生摒除貪嗔痴,修善止惡,解脫輪迴。

般若經中說因緣所生法,相假而體空。透指修行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參悟空性。

解深密經中說一切心識內境,畢竟由心所現。導人把握自心情感去改變觀感,遠離情困。

法華經中道出佛出現於世之本懷,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三乘差別只是方便,唯有一乘(成佛)方是究竟。

華嚴經和寶積經中則說菩薩修行之次第,成佛之道應修六度四攝,培養克己利群之忘我精神,誓與眾生同登彼岸。

每部經都各自有其獨特新穎的體裁,精彩不同的取喻,務求令人容易理解及信服,彰顯出佛的大能。

(三)            信賴佛的真實智慧

佛所說法,既說「業力不失」因果之「有」,又說「法空無我」之體;雖展現「色空不二」、「理事無礙」宇宙萬象之理,終又還原於「清淨涅槃」之究竟。這並非自相矛盾,自教相違,用意是引導人從不同角度去瞭解宇宙之真實,是佛的智慧結晶。

眾生學佛的出發點不同,雖會有路途之難易,時間之久暫,惟若信賴佛的真實智慧,依教奉行,終能成佛。

故經有云:「正信是信佛之德,信佛之能,信佛之實。」


信佛應有之態度

信佛既是景仰佛的人格,便應以佛作模範,反省自己的煩惱根源;糾正自私的生活態度,舒解卑下情緒的困擾,逐步提升自己的人格,克己之心,盡己之責廣結善緣:在家結家緣,盡父子夫婦之道;在社會結眾人緣,完服務社會之責;治國者結眾生緣,維護和平並旁及有生命者之生存權益。佛教說「出世」,並非真的要求人離群獨居,祇是要求心理上超越世俗我見,無人我界限的障礙而自在開放。為求鞏固自身的正確學佛態度,應時常反省,警惕自己的意念,言語和行為。昔日曾子三省其身,信佛者應恆持「六念」:

(一)          念佛:常念佛號以緬懷佛的修道過程及其解脫自在的人格。策勵自己以成佛為奮進目標,實行去惡行善積福,多解經義以修慧,莫使虛度時光或怠惰退心。

(二)          念法:常念佛的教誨(法),使對日用常行和社交活動的人際關係所引起的不良心理活動和情緒反應,會馬上警醒,能及時制止損人利己的惡業行為,進一步改變為慈愛、同情、謙遜、參與等自利利他的善行。

(三)          念僧:是效法僧團之和諧人際生活。佛在世時,常隨眾有千二百餘人。眾皆和樂無諍,能在同一戒律和守則下共同生活,求法修行。人生在世,無論生活或工作都離不開人際關係,正好藉「念僧」態度,鍛鍊自己「無人相,無我相」的襟懷,實踐慈悲寬恕和四攝的「共事」精神,體驗「喜無量心」的真正快樂。

(四)          念戒:常念戒去規範自己的不良習氣,免作惡業。更重要的是嚴格地守護自己的意念,抑制惡業於未作時,及時糾正不良情緒的反應,縱有犯錯傾向,能即時警覺及反省,懸崖勒馬,可望不會鑄成大錯。

(五)          念施:是盡己綿力,積極助人。對於有需要扶助渡困的人,對社會大眾有利的事業和宣揚正信的團體活動,要盡己之心,量力行財施、法施或作護法的義工服務。

弘一法師有偈聯,其上云「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是指「念戒」;其下云:「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乃言「念施」。

(六)          念天:邁向理想的終極關懷,與漫長而不可知的生死輪迴之苦相比較,短促的今期生命的苦樂,何足介懷。若想來生享受人天福報,便多行報施廣結善緣,行善修福。惟是人天福報,福盡還墮三塗。若要解脫生死輪迴,則立志修心斷欲,斷除一切煩惱障,超脫生死。或誠信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若發願作菩薩成佛,則多修智慧,立願迴向功德,福慧雙修,經十地次第見性成佛,圓滿學佛的終極理想。


學佛無信不立

成佛是學佛的結果,學佛則以信仰為起步,信仰的特徵和效果有十,稱「十信」:

(一)   信是誠意。 信佛是以彿的意念,言語,行為作榜樣而不是隨興作消閒或生活上的點綴。

(二)   信是決心。立志學佛,即終身不諭;信受奉行彿的教化,決不退心。

(三)   信是盼望。學佛應念茲在茲,時刻不忘;常在生活中改造自己心態,提升人格,及早實現理想。

(四)   信有穩定力。人有追求目的的信念,便會不畏任何挑戰;雖有困難阻撓,妄想引誘,自心穩重如磐石,不為所動。

(五)   信有推動力。信心能鼓舞人熱誠尋求真理,多聞經義精勤修習智慧,明辨是非正邪,踏上正途。

(六)   信能助參與。學佛修福要結善緣,自然與朝向同一目標,有共同信仰的人守望扶持,參與同事,互相增益。

(七)   信有責任感。學佛者一方面發展自己的潛能,充實自己,策勵自己日新又日新;另一方面要時刻在人際關係中,加強表達對別人的關懷愛心,盡己之責,度己度人。

(八)   信能堪受挫折。學佛是一條漫長、迂迴曲折的路,有起有伏。信心能支持自己在困難中承受挫折,有毅力去克服困難,激勵自己走過崎嶇的險途,朝前邁進。

(九)   信有感應力。在人生迷途中,若能專注念佛的德能,在生死泥濘中即感到佛的化導;有佛感應,以手提攜出離,到安穩處。

(十)   信能作指針。無論作何種修持,用任何方便,祇憑正信則凡所思,所作,所言的一切作用,都迴合此成佛之廣大意向中,不會迷失方向,不會徙勞無功。

「信」是學佛之起步點,惟其影響之深遠,不可計量。故「六十華嚴」有四句偈,揭示信的重要:

「信為道元功德母,

增長一切諸善法,

除滅一切諸疑惑,

現開發無上道。」

回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