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與播種     江妙吉祥


人們每日都在接受收獲與播下種子的方式中過生活。面對種種遭遇,起感受,思想行為作出自動的或互動的回應,與此同時,在自己和他人心中留下了印象。

遭遇是接受收獲,有幸有不幸,包括很多方面的。身體上,有健康、有美貌、亦有病弱、有醜陋。感情上,有被愛寵、婚姻美滿,有受尊敬,亦有被嫌棄、失婚失戀、遭人鄙賤。環境上,有富貴榮耀,亦有衣食不足。事業上,有助力多而成功,亦有阻力而失敗。

不同的遭遇自然有不同的感受,有樂亦有苦。健康美貌的則舒適愉快;病弱醜陋的則痛苦自卑。受愛寵尊敬的則欣然自在;被嫌棄鄙視的則哀傷難過。富裕者則歡樂暢懷;貧乏者則憂愁焦慮。成功的則高興開心,失敗的則沮喪困惑。

因感受而引起內心思維及複雜的情緒,源於本來自我觀念的擴展,自他之間要比較高下,事事要求我比別人優勝,加以受貪嗔痴慢疑的心態干擾,作出種種行為:無厭足地去追求自我想接受的,不一定量力而為(貪)。求而不得則自起忿怒或嫉妒他人(嗔)。不明白所以有不同遭遇的原因(痴)。認為自己應該要得到最好的(慢)。懷疑自己追求未盡力,或受到別的阻力(疑)。無論幸與不幸的人,都因此在自己和別人的心中留下印象,恰如播下種子。

佛教說明人有差別遭遇的原因,是由各人先前的言行所引致。遭遇等如清償債務或收受債項。凡所作為等如貸出款項或欠負債務。貸者有收益之權利,欠者有償還之義務,只著時間的遲早。

受報於現在的易於稽考,如遇不到機會,要等待將來才發生效應的,則不易了知。但看許多人接受與生俱來的禍福,看不到與今生的行為有絲毫關係,當知是先前未及報應的遠因所引。受報的同時,繼續作何等因,又將引發同類的報應。

循環的因果律,提醒人們警覺到言語行為的責任。若人能尊重別人的生命,不殺生食肉,不僅容貌可親,又可保持身體健康,亦不致遭受報復和加害。

若人能尊重別人的感受,不令人難堪,大量容人,化敵為友,可以減少許多自尋煩惱的感情困擾,真心愛人的人,自必為人所愛。

若人能尊重別人的權益,不作非份強求,不巧取豪奪則不會犯過。知足則無所貧乏,有德即感到心中富有。

若人能尊重群體的和諧和福利。參與造福社會人群的事務,以別人之快樂為最理想的快樂,遇有善舉則贊助玉成。到自己有需要時,定得多人幫助,益友合作,有願能償。

那些只顧自己而不尊重別人,又無法克制自我衝動情緒的人,勢必引來負面的果報。

明白因果緣起的道理,遭遇逆境應無怨懟,反加強自我檢討,懺除過惡。享受順境應知得來不易,宜加倍珍惜,努力從善。切勿以為一切由前因註定,消極地等待果報安排,期望坐享其成,或坐以待斃。應積極自修利他,前途是靠自己現在開拓和改造。

生命不過是心識和軀殼的暫時組合。人們每每假想以為有我。為了假我而爭取物質享受,不知凡所經營,只能在今生受用。一旦心識忽然離去,生命結束,一切皆不復能擁有。唯有留在自己和別人心間的善惡印象,會被帶到未來而發展。

能覺悟到這一點,生平不受貪嗔等操縱,多為他人著想,結緣而不結怨,自可安然地接受收獲,智慧地播下種子,不再被煩惱磨折而浪費一生。

回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