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煩亂與禪定

(一) 煩亂是苦惱

煩是煩擾,亂是惱亂。故煩亂又名擾惱,擾亂,煩惱。

煩亂是形容心的動態,不能冷靜,不能有條理細心地思維,令人失去理智的抉擇,內心突發的貪慾,暴躁,會衝動地不受控制而做出不如法的行為:例如殺 - 殺人,殺畜或自殺;盜 - 搶掠,侵奪,打鬥等;淫 - 種種失禮及令人側目齒冷的事;妄 - 言語上一切虛偽及不中聽的。無論是因是果,都會令自己及別人不安。
故必須對治。

(二) 煩亂的原因

  1. 五識的向外接觸  直接覺知
  2. 人的生命組成,除心識外,更有身體上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作感覺的機能。透過五官能見種種色相,能聽種種的音聲,能嗅種種氣味,能嘗種種食味,能感種種接觸。人在景象眾多現前的時候,有目不暇給的忙亂。當五官向外接觸五境時,流連不斷向外,直至疲倦及有所障礙,或遠離境界時方暫停止,受環境的吸引,左右逢源應接不暇。

  3. 意識的加強分別 內外交雜
  4. 五識的外向,直覺不足,傳召第六意識幫助分別。意識又要從記憶印象中去評定外境的名相,用來加以認識判定.來自五方面的接收渠道,應多方面的要求。面對時固然考察計度,不面對時就從名相用方面再研究是否有興趣。接觸愈多,內心的活動更繁忙。

  5. 我執的偏私觀念 取捨計較
  6. 第六意識與環境接觸後的進一步思維,是要經過我執的過濾,與生俱來以我為主的心理,會左右意識的分別,好像戴了有色眼鏡一般。凡順我意對我有利的,則有興趣而佔有慾特強。凡逆我意對我不利的,則無興趣,甚或憎惡得特別凌厲,是取是捨,求得與討厭的心態,使心思量計度怎樣為我效勞而致紛擾不息。

  7. 性格的影響力量 種子雜存
  8. 我們不僅將過去的一切習氣,在心中積存形成了現在的性格,內容已經夠複雜,兼且在的一切思想,行為,言語,過後亦會紛紛投下印象在心中,雖然可以成為記憶,知識及種種技能,如果沒有充分的時間加以整理,在雜亂無章的情況下第六意識找尋資料時在擾亂煩雜的心中探索,會很糢糊,很亂,以致不能記憶。

(三) 煩亂的過患

  1. 忙於外騖,由於眼耳鼻舌身有向外接觸的功能,雖祇限於現在,和有限的空間,也限於種種條件但已足夠接觸到物質世界的色聲香味觸。由於接觸對象多,被吸引,除睡眠時間外,不停耽著於外境,佔去生活上很多時間。此五器官本來可以作很多有意義的工作,但因不能專心,俗語所「心野」,又因忙而又亂,很難有恆心毅力去做好。在健康上,往往令人疲勞,損耗體力。
  2. 聯想廣遠,眼等向外境之認識,祇限於直覺,故接觸後,有賴第六意識作進一步計度分別。意識即透過眼等面對之外境,即自起影像,此影像是很個別性的,一般人所謂「心邪即見鬼」,若心淨則一切淨。內心不祇對物起種種聯想,有時自己的心態亦變化萬千。更有甚的,隨時會假定別人心中作何心態。其寔別人的心態對自己無關,但人的聯想力往往超越界限,假定別人的喜怒哀樂,從而自己又妄自構思,怎樣去應付和處理,極為煩擾。意識的幻想力,超越目前的空間,更遙遠地想到世界各地的人物,經濟,風土人情。又跨越時間的分位,不祇目前面對的去分別,更憶及過去發生的事,在潛藏的記憶印象中搜索,重新回味再加強喜怒哀樂的印象。有時想到未來,憑構思而描繪種種前景,引起憬憧或引起憂慮,不停一幕一幕的浮現,雖如夢幻泡影,但活動不停。第六意識的思路廣遠,即使在修定中,亦起掉舉,散亂,放逸,失念等問題。睡眠時由於意識在潛伏心底之印象中不停翻查探索,致有夢境,不能安寧。因意識妄念太多,障礙智慧生起。
  3. 重我輕他,內心現起影象,并非寔相,而是自我假定。兼且與生俱來的自我至上之觀念極為濃厚,附有'我愛','我見','我慢','我痴',凡所起影像, 一經此等思想過濾, 即有愛憎取捨,因而為重我輕他而有鬥爭,引起煩惱,煽動七情。
  4. 印象複雜,心的收藏印象作用很精密,凡想的,做的,別人所作的,印象無分大小,全部兼收,印象多而無條理,探索的時候,記憶糢糊,判斷不清,故亦成為智慧之障礙。煩亂不僅令人不安,因亂則令人迷,例如拍照,動則焦點不正。燭動則不能照,手不定則寫字不清,迷痴則令人作惡業感惡果,生死輪迴。
  5. 故煩亂對健康和心理都不好,要收拾控制,使還復平靜。

(四) 禪定之重要

心之向外奔馳,追逐外境,所謂背覺合塵。楞嚴經云:'聚緣內搖,向外奔逸,心擾擾相以為心性'。這是散亂,散亂就會有錯覺和錯的判斷。法句經云:

「念應念則正,念不應則邪,
慧而不起邪,思正道乃成。」

故必須止息妄念,引令歸真。欲求聖道,必須修禪。

禪有深淺:

  1. 外道禪,不知因果,但欣上厭下
  2. 凡夫禪,正信因果,亦欣上厭下
  3. 小乘禪,悟我本空,破我而修
  4. 大乘禪,悟我法空之理而修
  5. 如來禪,悟自心本來清淨,智慧本自具足

佛教之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要對付貪嗔痴,應持戒(修身),禪定(淨意)然後生慧 。慧不是坐定即能生,謂止息妄想之後,心寂而能照。

圭峰宗密禪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說:

「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慧;
差別法義,羅列見於空心;
虛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影像昭昭。」

不同守默之痴禪,坐而不明理;
也不同尋文之狂慧,求解而不修。

(五) 修定之準備

  1. 多聞,未習定之前,一定要親近善知識,多聽修行之法門,否則徒勞無功。

    中阿含之彌醯經
    佛在世時,彌醯比丘見有一靜處,頗適宜靜坐學斷煩惱,因請佛準許,佛言,汝且小住,彌醯再三懇請,佛遂許之。彌醯前往該林坐,欲念,恚念,及興害念不斷湧至如潮。彌醯念佛遲遲未許必有原因,因而復回佛處,頂禮問佛,佛言:欲令心解脫者有五習法:

    1. 與善知識相處 常得指示
    2. 受持學戒 見小罪常懷恐怖,不敢有失。
    3. 多聞說戒等 除五蓋是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
    4. 常行精進 恆自起念,專一堅固。
    5. 觀興哀法 明緣起無常之理,得正知見。

    復修四法

    1. 觀不淨 斷欲
    2. 修慈 斷恚
    3. 修出入息 斷亂念
    4. 修無常想 斷我慢
  2. 正信持戒,依佛所言而行,要以戒為軌範。
  3. 近善知識,選擇有智慧者,有威儀修行者,時加親近,听聞正法,如法而修,有疑難即發問,不可自以為是。
  4. 有勤奮心,修行是要斷除惡習,惡習貪嗔慢等是多生以來所積集,并不同戒煙戒酒戒賭是今生所染,尚需時日,何況多生陋習,更應勤而有恆心,遇困難而不退。

(六) 如何入禪定 - 有六步驟

  1. 調和氣息,身體是修心之工具,若身體不健康,即不能安心修行,故應注重身體之適應。坐的姿勢要令血脈流通,否則坐久易生毛病,不能勉強,方可久坐,因靜坐時,全身放鬆,不致影響關節肌肉。 調息之方法有多種,注意鼻之出入息。以細,慢,長為標準。善調氣息可以治病。
  2. 選擇所觀,初修習定,必選一所觀之對象,令心安住於一境,如欲念重者則修不淨觀,嗔念重者則修慈悲觀,如上所說彌醯經之修四法,各隨所應而選擇,直至離能所觀方之執著方能明心悟性。
  3. 止心令住,心有時太興奮,掉舉不停不息,有時則太無興趣,心自惛沉。很多人緣無分別影像以修止,停息忘想,有人要緣有分別影像以修觀,令免惛沉。
  4. 止之過程:

    1. 內住,心外馳散,攝之向內
    2. 等住,令心相續入於軌道,不會暫斷
    3. 安住,若有馳散,應即牽挽重歸正範
    4. 近住,若能相續,即令進求殊勝上品
    5. 調伏,心散即党,能善御心
    6. 寂靜,若因御心而喜樂,應即對治令無執著
    7. 最極寂靜,能滅一切煩惱
    8. 專注一境,令心專注一境,常無間斷
    9. 等持,由熟習故,令心自然得定

  5. 觀察起慧

    初住外所緣,以不淨或數息令心相續。
    次住上所緣,見淨妙境,引心令進,見下劣境起厭離心,引心令捨。
    後住內所緣,知心所現境,不假外求,親切體驗心境不二,理智一如,循此可通達見道。

  6. 修得效益

    住外所緣時,繫心於正念,得控制心之效益。
    住上所緣時,雖未出世,已能引心上進,能伏煩惱得出離果。
    住內所緣時,見性本如如,得出世淨,必趣涅槃菩提。

    若能修習禪定對治煩惱,則心境寂靜,安樂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