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固執與解脫


(一) 固執的定義

固執是堅牢地執持著自己的主觀,立場強硬,不肯方便,不能圓融,不聽勸告,也不輕易放下。

如果在菩提道上修行,發心堅定,矢志不移,不受邪知邪見唆擺,這是好的。但若不明因果,不解緣起之理,堅固執著的是我的概念,認為我是至上,亦堅固執著事物對我的重要,貪得佔有,將思想帶領入黑暗的狹隘的樊籠,以致精神痛苦,則要解脫。

(二) 固執的成因

  1. 由重我的觀念。佛教教人對「我」的看法,要清楚認識我的綜合, 不要錯認我為永恆的個體。在此一期生命中出現為人,是由種種因緣成就。雖無寔我,但有向上發展的機會。

    人在六趣生命中,無論環境怎樣,資質如何,總比別趣的生命好,因為有學習的能力,有起伏的變遷,有苦樂的比較,有廣大的視野,有迷途的警覺。加以多生多世以來心內有無量的潛質潛能,祇要肯用心思考,從良善方面去接受熏習,一定有好的反應,優良的成就。可惜人們在短暫的生命延續期中,不客觀地思考觀察,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都是不斷地變化遷流,不爭取時間來好好地利用生命,祇認為這生命就是我,我是主宰,以我為主,重我輕他,我是他非。這些錯誤地固執著的自我觀念,不祇障礙發展自我的潛能,由於認識錯誤,思想偏差,面對社會人群,在人際關係上有利害的衝突,得失的計較,人與人之間不免帶來貪、嗔、癡、慢、疑等煩惱:

    1. 順我者追 (貪) ,人之關係複雜,由於過去生中種下的恩怨參差,緣份有深淺,順我意而令我喜愛的人,不一定向我,縱使向我亦不一定永久,甚至中途離棄我,而我為貪愛故,甘心情願作出種種奉獻,付出金錢、情感、勞力去追求,令心勞瘁。

    2. 逆我者除 (嗔) ,逆我意的人現生中未必曾經冒犯我,但相對時,無論他的言語舉止都惹我反感,惡心,甚至想起也覺得討厭。若曾冒犯我的,更加憎恨。有時環境似乎有意作弄人,令我憎者偏偏親近我,無法遠離,心有敵意,發作則情勢不許,不發作則抑鬱不安,令心煎熬。

    3. 期我永恆 (痴) ,人人愛護自己多於愛人,可惜生命是心與物綜成,跟著時光變化,老則色衰,病則憔悴,縱使多方形役期保千年,人之壽命難得滿百。放縱意慾,貪愛色身,不斷作諸惡業,不識培福修慧,轉瞬又投入生死輪迴,到時無人代受,始知徬徨無告,可愍可憐,令心惶恐。

    4. 以我為勝 (慢) ,共業所感,同為人類,但人多以自我為殊勝,與人比較常懷優越感,凡屬自己的一定比人優勝。對鏡覺自美,文章覺自豪,工藝自誇巧,處事自為對。自以為應受尊重讚嘆,不肯禮讓於人,常在競爭妒忌中,令心激動。

    5. 自我假定 (疑) ,戴著自私眼鏡的人,對事物真相已經糢糊。甚至對別人的心意動機也妄下揣測,假定而又擅自肯定,多疑猜忌,杯弓蛇影。有人善意勸導修行,未肯信賴,有如作繭自纏,令心困擾。

    由以上五種重我觀念,牢而不捨,令煩惱纏身稱為煩惱障。現生則勞瘁、煎熬、惶恐、激動、困擾,將來則因業感果,生死循環,故佛常常懇切地教誡不要重我,也不要輕我,要好好利用我來發展善的潛能。破除我執,亦即破煩惱障。


  2. 對事物的錯覺。人不僅對人起種種固執,對事物亦起種種錯覺。

    1. 不知是心的影像。許多人同時面對同一景象,但認識和反應卻人各人殊。因為每人所認識的祇是自己內心現起的影像。同一景色,心情好的人看來,自覺景物怡情。心情不好的人則覺得惹愁惹恨。同是一句說話,智者和愚者聽來,理解不同,反應有別。同是一種香味,由於欣賞者之性格清雅庸俗不同,嗅覺上有愛惡之別。同是一種食物,由於食者嗜葷嗜素之不同,食慾有喜厭之別。同是一件衣料,由於人之奢侈或儉樸之不同,選購者有愛嫌取捨之別。凡五官所接觸而起五識令意識加以分別的,都是心識自起心像,不是事物之真相。虛幻現起是假相。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惜一般人不知是心之影像,執為寔有。

    2. 顛倒作物的奴役。人不知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完全由主觀心之分別,向外境追尋心之所歡。其寔滿意不滿意,要求能否滿足,應反求諸己。 但人往往辛苦形役去求滿意的物質,來滿足自己的心,簡直是反客為主的顛倒,心的要求愈高,追求則愈追愈遠,徒使心勞力拙。故佛常常懇切地教誡,要知對事物認識的過程,一切都由自心分別,這是唯心的道理。能糾正對事物的認識,心量自然廣大得多。即破除所知障,又稱破法執。

(三) 解脫的意義

解脫并不由別人來代替你解除束縛,煩惱是自己內心迷惑而起的困擾,應由自己內心智慧帶領思想走出平坦而無障礙的大道。解脫的境界是:

  1. 無愛無喜,無憂無畏

    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人能知我本無寔相,祇是酬因果的一期生命,短暫無常,不應有順我、逆我、永恆、殊勝,及作種種假定,則無有愛、憂、喜、畏等種種煩惱。無煩惱則不作惡業,不作惡業則不受生死苦果,即脫離輪迴束縛。


  2. 明智守慧,心廣意閑

    若人了知一切境物唯心所現,并無寔相,即智慧現前,常能守管散亂心,不起妄念,則不受相所拘礙,洞達心性,清淨本然,一切皆如如不動,無躁無擾。能起妙觀察之用,捨迷斷惡,心量廣大,意境清閑。

    心解脫即智慧解脫,自然得常、樂、我、淨之寂靜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