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電視,報章和收聽電台的報導,世界各地都瀰漫一片殺風。繼紐約世貿中心撞機慘劇後,恐怖份子又在印尼峇里島及菲律賓進行襲擊,傷亡慘重。中東方面,巴方採取自殺式爆炸,以方則用炮火報復。甚至有打起宗教旗號來號召教徒的仇殺。亞洲方面印巴兩國的衝突也充滿血腥。加國溫哥華境內,有印裔幫派的互相槍殺。有十七歲的男童為了要觀看一個人臨死前的痛苦的掙扎情境而變態的殺害十五歲妹妹的殘殺。有女婿為了劫財而殺害岳母及小舅的盜殺。有在凌晨向十九歲少女施暴,事後棄裸屍於河畔之婬殺。有將女朋友殺害而報稱失蹤之無情殺。有殺害同學而謀財的無義殺。亦有貪一時之威風,在街頭賽車撞斃途人的莽殺。殺風之盛簡直駭人聽聞。

這些恐怖分子的襲擊,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宗教主義的衝突,都不是國際聯合公約所能制止。至於由殘忍、盜念、邪婬、無情、無義和逞強的殺害,行兇者并不是未受教育,其中可能會IQ甚高。可見法制,法律及普通教育都不能有效地加以防範和糾正。因為這是關乎人心負面情緒的衝動,已到了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所引發,顯然是EQ方面培訓不足,極需道德教育的心理輔導。

宗教原本是領導人心向善向和平的導航燈,應該不鼓勵戰爭,也禁止殺和殺人,實在是令人際關係和諧,社會秩序安寧的最好教育,提倡正信,足以改善世道人心。

佛教主要的教義,固然有脫俗的祟高理想,但起步點卻從善化人格為基礎,勸諭教徒首先要抱持責任心、慈愛心、同情心、贊助心和寬恕心。

  1. 責任心,佛教說三世因果教人知到負責任。對人作了何等事,無論多久,必受到同樣果報。所以人人要負自己行為的責任,也不能卸卻自己應盡的責任。人的今生帶著前生所思所作的經驗印象,多時累積的善惡習氣、智慧或愚痴的宿根,以及很多有待清償的恩怨。因而有不同的個性和環境。有時是承擔過去所作的罪業而受苦,有時是享受過去所作的福業而享樂。現在的所作所為,是開拓未來前程或好或壞的因素。自愛者必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警惕。茫茫人海中,人與人之間種種關係都是有前緣而不是偶然的,做人有各方面的職責,不可輕易推卸或旁貸。凡是人在出生之後,都要受父母恩、社會恩而得成長,應有責任心思量怎樣去回饋。做父母的,對兒女不單祇是養育,應教以尊重長者、友愛同輩、盡忠守責、待人以信的規矩。學校教育者,對學生不單祇教讀書及普通知識,應教以慈愛、正義、禮貌、分辨對錯、誠實等道德。社會工作者,對受惠人不單祇是解決衣食等福利,應導以尊重大眾權益的公益心。宗教輔導者,不單祇是教人祈禱教主,應勸以修善心情,愛護群眾來維持社會和諧。若人能在不同崗位上,對自己行為負責,對職守盡責,自教教人,當可期待有世界和平人民安樂的效益。


  2. 慈愛心,佛教說六道輪迴,任何有生命者都可能曾是過去世的六親眷屬,應待之仁愛而不可加害。人的生命最多不過一百或數十年,甚而可說在呼吸間。生時扮演種種關係的角色,死後則各自輪迴互不相認。所有欠負,全部留待未來在不同生命形態中,不同環境中償還,故必須珍惜目前短暫的緣份。慈愛心就是喜見別人快樂,和幫助別人得利益。令人歡喜快樂不要誤作姑息或縱容,要視乎是否令人得一時喜樂還是將來都有好結果。幫助別人也視乎是幫人作善抑或作惡。凡給予物質上滿足的快樂,最多祇能在此生享用數十年。若能給予善化心理的指導和智慧的明悟,所作善業可能帶至很長遠的後世。尤其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最好沒有表示比別人優越的存心,應作如是想,誰也不知在過去世是否曾有這樣受惠於人的經歷,這種心態會令慈愛心更加謙虛而真摯。


  3. 同情心,即佛教所謂慈悲的悲心。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礎。有同情心的人,不忍看見別人的痛苦,對世界上很多罪苦的人和生物的不幸處境,感同身受。凡能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難堪者,祇有設法解救而斷不忍加以傷害。同情心又會推進同理心,會尊重別人的意願,客觀地從別人的角度和觀點去了解情況,不會獨裁專權和引致誤會。當別人煩惱有所投訴時,有耐性地傾聽別人流露的內心境界,從而有善相勉,有過相規,斷不會幸災樂禍地、自私地將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何況會做殘忍、殺害的事情。


  4. 贊助心,即佛教所謂隨喜。當別人提倡善舉而自己又認為值得做、需要做、可以做、希望做的時候,不要嫉妒別人的領先,不妨鼓勵自己去參加合作,與人分享眾擎易舉的成果。就算是別人的光榮成就而自己沒有參與,也不必嫉妒,可取為借鏡,增加自信心,繼續與人合作參與善業工作,務求達到有理想的成就。贊助心是去除妒忌,避免紛爭的正面意識形態。促進合群和發揮互助精神。


  5. 寬恕心,即佛教所謂捨。捨是擴大自己容納別人的空間而不計別人的冒犯。凡是人都會有過失,在繁忙生活接觸中,利益衝突,意見分歧,言語磨擦是無可避免的,甚至可能被激起極大的憤怒,到時千萬不要忘記憤怒的衝動祇會發放負面的能量,導致非期望的行為和不幸的結果。況且懲罰別人或對人洩忿,對自己毫無補益,反而增加對方要想傷害和報復的潛在力。寬恕別人不僅是平息紛爭,同時可訓練自己用慈悲心去判斷事情。用對話、協商的溝通辦法,效果會解除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與矛盾。使怨結不致愈拖愈深。其寔寬恕并不是饒益別人,可說是饒益自己。最低限度令自己內心不留下惱忿的陰影,也放下了記恨的包袱。

放眼看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罪案與日俱增,明知佛教的教化是善化人心的良藥,但問題卻是怎樣將之灌輸入人們的心中,用責任心取代狂妄、用慈悲心取代殺害、用同情心取代殘忍、用贊助心取代鬥爭、用寬恕心取代報復,這真是一個如何解決問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