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淨土者必依祖師傳承,豈能隨己見妄自越格自由發揮?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有緣求生淨土者「必依傳承」的重要性

垢障凡夫讀佛經,總覺理深解微,祖師大德依經造論,方便我們立正和正見。唯是淨土法門,很多大德依其本宗的思想或其正依經典來演譯「淨土三經」,故淨土法門出現了善導大師所指出的「別解、別行、異見、異學、異執」的現象。

舉例來說,淨土三經勸信以念佛的方法求生淨土,如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念念不捨」、「至心信樂」、「乃至十念」等,但是坊間卻流傳各種不同的註釋,究竟誰說的才是淨土法門的「正教、正義、正解、正行、正業、正智」呢?

法師講經說法,大多引經據典,盡皆佛所言教,但當中信解上有深有淺,行證上有難有易,所謂「公講公有理,婆講婆有理」,但我等凡夫面對各種「似是似非」的說法,感到難以取捨,不知何去何從。

特別是談到淨土宗的主要行持──念佛一法,幾乎無人不曉念佛,因此人人都有發言權,各抒己見;加上網絡世界的社交媒體流布甚廣,資訊爆炸,百花齊放,更令人無所適從,不知誰是誰非!

曇鸞大師曾在《往生論註》秉承龍樹菩薩的說法,指出:佛滅後的生死凡夫學佛有「五難」,其中第一難是「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可知學佛人,尤其是有緣求生淨土者必須「依法不依人」,不可盲從。然而我等愚惡凡夫,障深慧淺,沒有「擇法覺支」,我們「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

幸好淨土法門的祖師大德早已有見及此,依教造論,判教立宗,為我等念佛往生人鋪設一條解脫的康莊大道,令後學有所依從,如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云:「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曇鸞大師註釋云:「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佛經)。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

有緣求生淨土者,尤其是末法惡世的倒見凡夫,若不「依法不依人」,不依祖師傳承的法脈,而隨己見妄自越格自由發揮,必然誤己誤人,自障障他!

阿彌陀佛本願力救度是淨土宗的法脈所依

歷代祖師皆依佛經判教,辨體明宗,以便後學明辨是非,有所依循。唐朝善導大師秉承龍樹菩薩、世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的傳承,依淨土三經所述的「阿彌陀佛本願力救度」的原理、救度對象和救度方法,建立的淨土一宗,但願有緣求生淨土者,如法修習,必生淨土,究竟解脫。

首先,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依阿彌陀佛本願(第十八願) 為法脈,立正教、申正義,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又以難、易二行判教,立淨土法門正解、正行。

可知若有人解說求生淨土的方法,如怎樣念佛,心念還是口稱;甚麼是一心不亂,禪定一心還是一心專念,當中有說很難行,或有說很易行,那我們應依誰說的呢?很簡單,答案是依「易行」的,因為「易行」是龍樹菩薩為淨土行者釐定了取捨的標準。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秉承龍樹菩薩判釋淨土法門的難、易二行,立「自、他二力」之教,即以自修持力求生淨土難,仗他力( 佛本願力)求生淨土易。當知若有人在行持上,教我們多仗佛本願力,如專稱佛名,少仗自修持力,如持戒、習定、修慧等,但若另有人持相反的見解,如修定散善,或禪淨雙修,台淨雙修、或持戒念佛等,那我們應依誰說的呢?很簡單,答案是依「他力」教而說的可也。

由此可見,在修持上,以「自修持力」的心態求生淨土越強者,越偏離純粹淨土法門的法脈及祖師的傳承,結果呢?往生的成功率越低。如此相比下去,最後的「歸宗結頂」之法必然屬於是最易行之法,其得生成功率也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萬修萬人到」。究竟是甚麼方法呢?答案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何以故?全仗佛本願力故!

五濁惡世凡夫,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道綽大師在《安樂集》秉承龍樹菩薩「難、易二行」判釋和曇鸞大師的「自、他二力」之教判釋,立「聖道、淨土二門」,云:「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人貴有自知之明,我等末法惡世凡夫,飲求出離得解脫,不知不覺已經到了「走投無路」、「別無他選」的地步。

善導大師集諸祖師論釋之大成,記《觀經四帖疏》一書,在序偈明言:「今乘兩尊教,廣開淨土門」;又在跋記明言:「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善導大師為後代罪苦凡夫誠請諸佛,證定淨土法門的要義,楷定古今,鐵案不二,唯望人人都可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人人往生有份,人人都可以「念佛得生」,盡顯彌陀大愛的精神,也是佛教的精神,諸佛的本懷!南無阿彌陀佛!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