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觀經》的中輩「遇小凡夫」會淪為下輩「遇惡凡夫」?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中輩「遇小凡夫」也淪為下輩「遇惡凡夫」

接下來是中輩的遇小(乘)凡夫,情况更糟了!中品上生者是「修行諸戒」的出家人,中生者也須「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當今凡夫出家僧眾也不少,其中不乏求生淨土者,但釋尊坦然告訴佛滅後的濁世凡夫們,都不是能堪受持散善三福的佛弟子!

此等本來是中輩的遇小(乘)凡夫,處於佛滅後的濁世修散善三福中的「戒福」,在修學佛法、信受佛法、行持佛法方面究竟出了甚麼問題。且看釋尊在《觀經》下品中生文中,檢討他們歷劫以來至今的學佛狀况,以防止他們錯認自己的根機,走進不相應的解脫法門。

《觀經》下品中生文云: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時下道俗,很多佛門的四眾弟子,尤其是曾受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者,都不禁慨嘆,垂下頭來,不敢否認。

當今末法時期的世俗社會,勢風日下,品流複雜,若要我等凡夫受持戒律,談何容易!言修散善三福者,全在修身口意三業清淨,但我等凡夫不管外現賢善之相,但內懷虛假,所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至於遇小凡夫受戒,隨受隨犯,複戒再犯;或有懺悔,亦是隨懺隨犯,再懺再犯,結果淪為不折不扣的下輩「遇惡凡夫」。就連中興律宗,戒律精嚴的弘一大師慨嘆說:自己極其量受持沙彌戒。出家多年,仍是一個埋頭造惡的凡夫!

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觀經》下品中生文提到「不淨說法」,善導大師稱之為「邪命說法」,可說是佛教末法時期的一個普遍現象。何謂「不淨說法」?經云:「不淨說法者。有五過失:一者自言盡知佛法,二者說佛經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三者於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經法,五者以利養故為人說法。」

就淨土法門而言,此言「不淨說法」,另有所指。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若然有欲求生淨土者問一個不修淨土法門的法師,他也會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但他自己就不念,因為他內心真的不相信。此即是「於諸法中心疑不信」。

又當今談論淨土法門的道俗弟子,別解、別行、異見、異學者眾多。一不正依淨土三經,二不恪守傳承,隨自意解,越格發揮,此即是「自以所知非他經法」。他們自以為是,自誤誤他,自障障他,還不自知,無有慚愧。

又有出家眾「以利養故為人說法」;此等愚人還以惡業自莊嚴,招徠善信供養,令人不寒而慄!如今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世俗凡夫以為出家容易,和尚好當,對佛法生不起恭敬心。近代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說:「三濫不禁,佛法不興」。三濫者,濫收徒眾、濫傳戒法、濫掛海單。好了,凡事留有餘地,否則有說四眾過之嫌!

經道滅盡之時,可有堪受散善三福的法子?

佛入滅第五個五百年快完結了,所謂「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的世代息微。接下來,距離「經道滅盡」之世代──全部佛滅後的濁世凡夫們都是不能堪受持散善三福的罪苦眾生快來臨了。

換言之,當來「經道滅盡」之世代,受法的上輩「遇大凡夫」沒有了,連自以為上輩的下輩「遇惡凡夫」也沒有了;又受法的中輩「遇小凡夫」沒有了,連自以為中輩的下輩「遇惡凡夫」都沒有了,剩下來清一色是:沒有遇上釋尊善法的罪惡凡夫──下生下品之人,他們只有「歷劫不衰」的彌陀救度一法 (即「弘願」一門) 得度,解脫生死!

由此可知,《觀經》九品文中,釋尊在不傷我等佛滅後的濁世凡夫的自尊心情况下,善導巧地引導我們認清自己本來的苦「機」,從而找到相應的解脫成佛的唯一勝「法」。既然決定深信是唯一,就不會夾帶任何其他善法,自然是「一心專」行了!

甚麼勝法?如善導大師云:言弘願者, 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因此,善導大師解釋佛說《無量壽經》三輩文,開展至佛說《觀經》九品文,說明釋尊的目的只有一個: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關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