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兩要 -- 緣起與止觀

黃家樹 居士

(一) 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

諸位在本社修讀佛學或已兩年,或已三年,相信對佛法的源流及主要思想都已有一概括而清楚的認識,這是值得向諸位道賀的,因為佛法內容浩瀚,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是很難掌握其要理的。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不少人由於缺乏良師指導,學了一輩子佛法,也還是茫無頭緒,得不到受用。諸位只兩三年光景便已認識佛法的主要思想,豈不可喜可賀?尤其是本社的課程別具特色,此即我在開學禮所指出的「追本溯源,不落宗派成見」。追本溯源,故重視原始聖典《阿含經》;不落宗派成見,故兼說空宗有宗。諸位循此以入,學習佛法就有隱固的基礎,將來進入佛法大海,也不致迷失方向了。

不過,佛法深廣,而三年的課程無論怎樣精到,總也只能擇要而說,所未說的還多得很。換句話說,諸位如果有志深入法海,放在前面要學的還多著呢!個人認為,在無數法門之中,有兩個地方大家是要倍加措意的,其一是教理方面的緣起,其二是修行方面的止觀,這兩門在佛法中所佔分量甚重,真要解說,恐怕多個鐘點也說不完,現在只能略提一下,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 緣起的基本意義

先說緣起。緣起的基本意義,相信諸位在初階班的時候便已知道。緣起即因緣形成的意思。因緣就是世間所說的主要與輔助條件。一切事物都由因緣的和合而成,亦由因緣的離散而壞。條件是複雜而具變動性的,因此,宇宙人生的現象便也紛繁而變幻不定。眾生愚昧,在面對紛繁變幻的現象時生起種種顛倒執著,自尋煩惱,自造痛苦,以致沈溺不能自拔;佛陀卻能從同樣的現象中,見其無常性,無我性,由此覺悟到緣起的法則而遠離顛倒,究竟解脫。所以,有婆羅門問佛陀:「何論何說?」佛即答他:「我論因說因。」婆羅門再問,甚麼是「論因說因」,佛陀清楚地告訴他:「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見《雜阿含經》53經) 這四句中,前兩句說苦集二諦,後兩句說滅道二諦,這就由緣起的道理,建立四聖諦,而成為佛法的基石。

(三) 緣起法甚深,切勿以深為淺

以上所說的緣起道理,相信諸位都已曾學習,不會感到陌生,但切不可便以為緣起法就是這麼簡單,而不知進一步去研尋它的深義。昔日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向佛表示:「此緣起甚奇,極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觀見至淺至淺。」佛即糾正他,說:「阿難,汝莫作是念:此緣起至淺至淺。可以者何?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見《中阿含經》卷24《大因經》) 阿難對緣起法的掉以輕心,以深為淺,正是很多中國學佛者的通病。佛陀說緣起,是要我們看透一切法的無常性,無我性,從而去除我執,達至解脫,那是徹底的緣起觀。但不少中國的學佛者往往以為,緣起法只對現象界而說,眾生原有清淨的本性或真心,那是本自具足,不在緣起範圍之內的。本自具足就是說不由條件造成而自我完備。這種無因而有果的論點如果佛陀認許,那麼,佛說緣起就是自打咀巴了!我想要是他們能多多學習《阿含經》,深深仰體佛陀說緣起的本懷,就不會產生這種「局部的緣起論」,在思想上犯上嚴重錯誤。

如果諸位對緣起法深入探究,就會了解,一切法由因緣所成,所以說為緣起,緣起所以無實在不變的自性;無實在不變的自性所以空;空所以無我及無我所;觀一切法無我、無我所,行者才可證入涅槃的解脫境界。眾生之流轉生死或還滅涅槃,也無非是種種因緣在「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法則下,相依相待,無常而相續地轉變而成。所以,緣起連貫世間與出世間,與甚深的涅槃相應,緣起便也甚深了,其中道理,我在《雜阿含經導讀》解釋二九三經中有清楚說明,諸位可以參考。

(四) 唯有修習慧學,才可望得到解脫

其次說止觀。止觀即定慧的修習。止觀是所修的方法,定慧是修得的成果。學佛最終的目的在於解脫生死,達致圓滿的覺悟。這需要實修實行才可以做得到。修行不離戒、定、慧三學,此中特戒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般行者在這方面會著意去做,但這只能為解脫積集資糧,卻不能令行者由此證悟真理,得到解脫。唯有修習慧學,才可破除無明蔽障,如實知見世間真相,而斷煩惱,得解脫,達致學佛的最終目標。慧學的修習要經聞、思、修三個階段。聞慧是多聞正法,研讀經教,理解四諦、緣起、無常、無我、性空及唯識等等教理,而不斷熏習。 思慧是對所聞所學的正法進一步思惟辨析、抉擇其義,這時已深入法海之中,由信解而漸漸依教行踐。修慧是在抉擇佛法精義之後,於定境中加以觀察。由於心意極度集中,觀察也便非常敏銳明了,到工夫圓熟時,就可生起無漏的現證慧,而破無明,斷煩惱,獲得解脫。所以,定學是成就慧學的主要增上緣,經中稱它為增上定學(《雜阿含經》稱之為增上意學,義同),也是這個意思。

第二本是西藏黃教宗喀巴大師所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此論長二十四卷,由第十四卷至末,詳說止觀的修習。作者廣引空有二宗的經論,兼採二宗之長以成其說,而抉擇甚精。其書多引經論原文,加上譯者法尊法師從藏文翻譯過來,譯文間見晦澀,所以不如前書之易懂,諸位可備之以作將來深學的參考。現階段或可先讀宗喀巴的另一本同類著述:《菩提道次第略論》。《略論》是宗喀巴有見《廣論》過於深奧,一般學者難以接受,而於去世前四年撰寫的。《略論》全六卷,說止觀的修法在最後兩卷。全書的組識、分科及說法次第與《廣論》大致相同,只是所說沒有《廣論》那麼深入廣泛吧了。

《略論》現有四種通行本:一是大勇法師譯前四卷,法尊法師補譯後兩卷的最早譯本,二是由昴旺吉朗堪布講、郭和卿譯的注疏本(這一本分為二十卷,卷十三至二十講止觀部分);三是邢肅芝的再譯本;四是近年香港密乘佛學會出版的《佛家經論導讀叢書》之一,由如吉法師撰寫的《菩提道次第略讀導讀》,諸位要學習宗略巴大師的止觀心要,真不愁沒有漢文參考呢!

除了《小止觀》與《廣論》之外,唯識宗的最重要經典《解深密經》中的《分別瑜伽品》也是專講止觀的。有關修止觀的條件與方法;止觀所緣的境事;止觀的分門、層次、境界及業用;止觀所除遺的相執;修止觀如何能證得無上正等正等正覺等問題,該品都有明確的辨析,可說是一篇精要的止觀概論及修要。諸位若修習止觀,對此應特加措意。

在同經的《勝義諦相品》中,佛對善清淨慧菩薩說:「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修習止觀的重要,於此可知。請諸位記著經中這句話。

上而所述兩事雖只略提,但已阻了大家不少時間,很感抱歉。希望諸位能善學緣起,並以修習止觀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諸位就可於菩提路上,穩步前進了。多謝在座各位!


附記:今代大德印順法師著作等身,其中有不少關於止觀的開示。九八年初台灣的呂勝強居士將印老這部分文字輯錄成書名為《妙雲華雨的禪目》,內容包括修習止觀的方法,次第與境界,以及印老禪修的心得,都是修學止觀所應知道的,故特附記於此,請有心禪修的讀者留意。

 

全文完

回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