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學佛的第一步

釋賢德講解         釋文泉記錄

凡來參加大會,都是想學佛者,所以今日特以「實踐學佛的第一步」為題,分五段與大眾討論如下:

(甲) 為什麼要學佛?

學佛理由固然很多,現只舉兩點如下:

一、為轉貧為富:

例如你是一貧窮者,一日,聞科技土地探測人證實你家中,有一大金礦,埋藏在土地的下面,若能發掘,定採之不盡,用之無窮……你聞消息後,將有如何反應?會懷疑不信、置之不理?抑歡喜踴躍得未曾有,想立即去發掘?照一般常情說,後者,應該是很自然的反應。

同樣,一般眾生,自從迷真逐妄以來,長期在生死六道中,逃出逃沒,失卻智慧,不知邪正,不辨事理,胡作妄為,既不行善,惡常隨身,無福慧可言,正是名符其實的貧窮無福慧者,今日聞佛陀悟道發現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証得,若除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現前。」智慧,就是我們心中的如意寶,得之能轉煩惱生死的貧窮,成為福德智慧莊嚴的大富,不過,這如意寶,雖本自具足,但必須假學佛修行的功夫,才能發掘得以受用。所以為了轉貧成富,必須學佛。

二、為了離苦得樂故必須學佛,一切眾生在貧、富、貴、賤、賢、愚等,對精神、物質的追求,雖有各別不同,但總不出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厭苦求樂」,所以我們為了離苦得樂故必須學佛,唯有步佛後塵,依佛曾走過的路而行,才能安全地踏上目的的正道。例如,我們要走一條很長的路,途中突聞此路前充滿虎狼獅子,兇惡野獸,更佈有危害生命的陷阱,在這可怕的環境下,應如何決定應付?後退嗎?既不行,也不甘心,繼續向前嗎?太冒險且不值,就在中途停下來嗎?當然不是理想。所以唯一辦法,就是改道而行,否則,難免生命危險。

以上是一簡單的譬喻,意思是說:我們自背覺合塵、曠劫以來,流浪生死,備受三苦八苦逼迫,正如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所以我們的生命,正在一條無有止境的生死道路上奔跑,且前途充滿著不可估計毒蛇虎狼獅子惡獸的煩惱生死陷阱,是不容易越過,去找尋安樂目的的。即使是世間的一般學問道德,傍門左道的思想,都不能帶你出苦海,達安樂岸的,因為他只是中途宿舍,並非究竟歸宿,仍在我執束縛中。所以我們要選擇改道,找尋究竟能使我們安全地到達離苦得樂的正道,除學佛外,更無其他辦法,因為佛是已解脫煩惱生死,究竟離苦得樂的聖人,我們能依佛所行,學佛所修,定能超離生死痛苦的束縛,得解脫自在的安樂,所以為離苦得樂故要學佛。

(乙) 佛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

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要之不出智慧與慈悲。佛陀偉大的人格,是建立於智慧慈悲之上的,以其超勝的悲智,完成其福慧無比莊嚴的巍巍崇高形像。所以被尊稱為十界獨尊者,因此我們學佛,必以佛智慧和慈悲為學習對象。

一、學佛智慧:佛智慧有三種。(1) 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皆空的總相智。(2) 道種智:是了知一切法種種差別相的別相智。(3) 一切種智:是了知一切法總相別相,不著於空不著於有的中道智。又觀真諦空理之智名一切智,觀俗諦諸法差別之智,名道種智。不偏真俗二邊,雙照雙遮之智名中道智,亦即一切種智。

以上三智,是佛修行因圓果滿上所證,凡夫的我們,望塵莫及,更非我們境界能把握,不過,我們可理解其理,依之修習,例如我以往在在處處,執身心為實我,執外界一切為實法。種種分別計度,起惑造業,形成無限煩惱,今日若能學佛以一切智,觀一切法皆空,即了解一切法皆因緣所生,緣生法無自性,當體即空,則一切分別計度執著,自然消失於無形,這就是學一切智所得現實效果。若依道種智,則能了解雖身心世界一切皆空無自性,但其緣起所生的差別相,不可抹煞,仍可保持其種種不同的假名假相暫時存在,不因觀空而撥無世俗的因果存在。這就是學習道種智作用。若再進之,能以一切種智,則能於有法中,觀一切皆空故不著於有,於空中能觀一切法雖空,不抹差別的假名假相歷然存在,則不沉著於空,不著於空,不住於有,就是不偏於真俗二邊的一切種智。我們能在日常中,依佛所證三智原理,隨分應用於人、我、事、理、因、果上,不住不著,改變以往錯誤執著的觀感,自然精神得到無比自在。這就是學佛智慧的成就。

二、學習佛慈悲,慈是給人快樂,悲是拔人痛苦。佛的慈悲亦有三種:(1) 生緣慈悲:觀一切眾生如赤子起慈悲心,拔苦與樂。(2) 法緣慈悲:指悟諸法無我理後,所起的慈悲。(3) 無緣慈悲;遠離差別的見解,依無分別心而起平等絕待的慈悲。

佛陀的慈悲,不同一般只局在一方一時的仁慈,而是超越時空的偉大慈悲,所謂在空間不分親疏賢愚貴賤。此界他方,乃至遍虛空盡法界內所有一切眾生類,上至有形的人天,無形的鬼神,下至微細昆虫螞蟻等有情動物,在時間上,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無有止境的未來,佛對眾生與樂拔苦的慈悲精神,永不因眾生的頑固而厭倦,更不因眾生的愚昧而放棄。所以佛陀偉大的慈悲,被稱為慈悲無量,又稱大慈大悲。

我們未信佛前,凡有所作,多為自己著想,他人的苦與樂並不關心,甚至加苦於人,這是何等的自私?今日既已信佛學佛,雖未能盡學佛超時空的大慈悲,但應隨分隨力,奉行佛所教,給人快樂,拔人痛苦,才是佛弟子的所應學。

(丙)學佛有信、解、行、證四位步驟

一、《信》

1.深信三寶

(1) 信佛:信佛是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福慧究竟圓滿者。

(2) 信法:信佛所說的教法,是療治我們心病的良藥。

(3) 信僧:信僧是航海的指南針,他能領導提攜我們正確方向,出離苦海。

2.深信因果。佛陀告訴我們,世間有為法,皆在因果律支配中而運行,由因引果,困果必由因,因果的酬報,絲毫不爽,事物證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的行為亦如是,善因結善果,惡因招惡報,這是公道的應得,所以我們若求享受善報,必先謹慎現在行為上所作,務求多種善因,才有未來善果的收獲。

3.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佛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不可自負己靈,常以此提醒激勵,努力求取佛道的上進。以上三點,是學佛者,應具信念。亦是學佛過程中的第一步驟。

二、《解》即理解,或了解,凡學佛者,必要進一步了解佛陀重要教義,以鞏固信念,策發起行,踏入學佛的正軌。佛法的根本教義有三項,此三項義理,可用以印證各種說法是否正確,故又稱三法印。

1.諸行無常:說明一切世間有為諸法,悉皆無常,眾生不能了知,反於無常執常想,佛說無常以破眾生之常執。

2.諸法無我:一切世間身心世界有為無為諸法皆無我,眾生不能了知,於一切法強立常。一.主宰的我,故佛說諸法無我,以破眾生我執。

3.涅槃寂靜:一切眾生,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業,流轉三界,故佛說涅槃之法,不生不滅,清淨寂滅,令出離生死苦,得寂滅涅槃,再不為生死束縛,獲取解脫自在。

以上三項佛法義理,說明了一切萬有,身心現象,都在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新陳代謝,剎那不停生滅轉變中,不得常住,學佛人應該深入理解,接受現實,改變以往主觀的固執,觀一切法皆空,再不為妄想執著,分別計度所累,則減少很多不必要煩惱,自然獲得解脫自在。所以學佛人,能明白上說三項的要義,才是對佛教有了正確的理解。

三、《行》佛教人修行的法門雖多,要之不出戒定慧三學。

1.戒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防非止惡,守口攝意身莫犯,名戒。

2.定:挕散不亂,摒除雜念,寂靜現前,能見性悟道。

3.慧,由定生慧,慧能顯發本性,斷除煩惱,見諸法實相。

又,六度中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四度為戒學,禪定度為定學,般若度為慧學。此三學實為修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門盡挕於此,學佛人,應當精勤修學。

四、《證》由修習戒定慧,如實體驗而悟真理名證,如大乘證入初地,乃至等覺菩薩的分證果及佛之滿果,小乘人分別證入須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皆視乎你修行力之淺深,證果有賢聖位之別。如《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丁)實踐學佛的重要性

學佛,是立志的理念,或是意願宗旨,立了學佛的意願,若不加以實踐的話,則永遠不能達成你的目的,所以你學佛的意願與實踐,正如解與行,古德說在修行上,行與解如鳥二羽,如車兩輪,缺一不可,若只有解而無行,等於說食數寶,無濟於事,終不能實現理想目的,相反,若只行無解,難免盲修瞎練,墮坑落塹,走入邪境,夷害終身,毫無意義。所以修學人行解相應,是非常重要的。

(戊)戒是實踐學佛的第一步

一.何謂戒?梵語尸羅,中譯為戒,具有防非止惡作用。又戒有二義 (1) 禁止義:即禁止三業對境、諸惡不作。(2) 警策義:警策三業對境、眾善奉行,要之,息諸惡業,奉行諸善,是戒的意思。

二.戒意義上有種種分類

1.性戒與遮戒

佛所制之戒法,若本質屬罪惡者,名性罪,為佛制止之名性戒,如五戒中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四戒,即使不受戒,作之亦犯罪名性戒。反之,其本質非屬罪惡,但易令世人誹謗,或誘發其他性罪,而佛特別制定遮之不得作名遮戒,如五戒中不得飲酒戒。

2.持戒與犯戒

受戒後,能保持六根三業不造惡名為持戒;若不能依戒而行名犯戒。又受了戒法,遵守戒行,控制三業,諸惡不作是止持戒。策動三業眾善奉行是「作持戒」。換言之,消極止惡名止持戒,積極行善名作持戒。依《廣律》言:「五篇七聚均屬止持戒,犍度分,如安居、自咨、誦戒等,均屬作持戒。懈怠放逸,不用心護持禁戒名止犯。應作不作,如犍度分之安居,自咨、誦戒寺,不依教奉行、懈怠放逸,名作犯。故戒具有止持、作持、止犯、作犯,及止持作犯、作持止犯等含義。

3.戒有四類分別

(a) 戒法:泛指佛陀所制之律法,乃眾生之軌範,如五戒、十戒、具足戒、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等律法,通稱戒法。

(b) 戒相:戒之相貌,亦即戒之條文,或云持戒表現之相狀差別,如五戒十戒等,一一各有差別,及按其持犯之輕重,各有不同相狀。

(c) 戒體:我們受戒時,要白四羯磨。第一單白羯磨時,十界善法動湧,第一羯磨竟,十界善法於虛空。第二羯磨竟,十界善法,集受者頂。第三羯磨竟,十界善法,流入受者之心,而為戒體。如《芝苑》編云:「謂佛出世,制立戒法,禁防身口,調伏心行,十方諸佛,三乘賢聖,並同修故,名為聖法,今者誓稟此法,作法而受,因緣和集,心境相冥,發生無作,領納在心,名為戒體」。其實戒體,即是一種防非止惡,潛伏內心的能力,是受戒後才有的。

(d) 戒行:依戒奉行,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隨順戒體,動作身口意三業而不違法名戒行。

「戒」是聖道之根本,因依戒故,得生諸禪定及滅苦之智慧,得免溺於生死海,是解脫的正途,為萬行之本,成佛之基,佛言:「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學佛,想成佛見必要實踐持戒,由止惡修善的持戒,才能進入佛道。可知持戒在一切實踐法門中,成為最重要,非先行不可的第一步。

 

(全篇完)

回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