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教 在 香 港 (一)

衍空法師主講於香港理工大學

目錄

1.   序言
2.   早期香港的佛教歷史
3.   英國人統治下的香港
4.   宗教巨變中的佛教
5.   大戰後早期香港的宗教發展
6.   佛教在七、八十年代的衰落
7.   佛教重出東方之珠
8.   佛教的內在因素
9.   社會的需要

(一) 序言

我今天很高興能夠來到香港理工大學與大眾結緣。最初高小姐找我,說她負責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課程中的一節是談宗教的,問我可否代講,我說當然可以。經過商討之後,我們決定介紹有關佛教在香港發展的歷史和近期的復興。所以找今次祇講歷史,而不是講教理或講經。

一個宗教的興起和衰落是有其內在和客觀因素的。客觀因素是指政治環境、經濟、教育水平、資訊流通與科技發展等。先說政治環境,譬如唐朝武則天當權的時候,因她信佛並大力弘揚佛教,所以在武則天統治下,佛教非常興盛。梁武帝的時候亦是如此,因為梁武帝信佛,所以差不多所有國民都是佛教徒。反之如前蘇聯,因共產主義抗拒宗教,故當時蘇聯可以說是沒有宗教或沒有任何宗教活動的。可見政權對宗教的興衰都有很大的影響。

至於經濟,這並非指人民的富或貧,富貴人家有宗教信仰,窮人亦有信宗教者,最重要的是人民有沒有時間去接觸宗教,學習宗教。譬如在七十至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繁榮,人人都祇顧求財,往往忽略了宗教乃至道德。到了九十年代,香港人發財立品,他們又開始對宗教產生更多的興趣,並對選擇宗教的要求提高了。

在資訊流通方面,經書的印製,報紙的報導,電視的傳播等,均對於宗教的弘揚,有很大的影響。

兩宗教的內在因素,乃指宗教能否滿足信徒的心靈需要。每一個人的心靈需要都不同,譬如有些人祇需要感覺到神的加庇或菩薩的加持,那他就信奉。這是純粹因為宗教的靈驗或只憑一份感情而去接受信仰。例如很多香港入去拜黃大仙,就是覺得黃大仙靈驗,能夠幫助他們。但是有些人信宗教不單止要一種感應,他們更加要求宗教的合理性,教義要符合他們所體會,觀察的世間,而不僅是從一種信者得救那麼簡單的層面去接觸宗教。近年佛教的興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香港人對宗教的要求提高了所致。

此外,宗教領袖對於宗教的發展也有很密切的關係。宗教的領導人,譬如大眾所接觸到的法師、神父、牧師等,他們個人的品德,能否與教徒溝通及予人歸屬感等,都對宗教的弘揚乃至傳播,有絕對的影響。

以上各種是影響一個宗教興衰的外在和內在因素。

(二) 早期香港的佛教歷史

今天所講的宗教歷史,主要包括香港的三大宗教: 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香港當然還有道教、回教,乃至其他一些相對比較小的教派,其中道教更擁有相當數量的信徒。另外又有所謂先天道(即以前的白蓮教),在香港亦擁有一定的信徒。但我今日祇談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將三教的發展比對一下,從而了解佛教發展的情況和未來的趨勢。

香港佛教最早期的歷史,是香港的三大古寺: 杯渡寺,靈渡寺和凌雲寺。杯渡寺和靈渡寺的由來可追索到南北朝劉宋年間(即公元三一七年至四二零年)的杯渡禪師。根據高僧傳的記載,杯渡禪師有神異奇力,當時的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因他常以大木杯放海中,然後自已跳上去,杯子便會泛行渡海,無假風棹,輕疾而飛,故此稱他為杯渡禪師。他曾來香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禪師,就有杯渡寺的出現,這也就是香港第一間佛寺,(即現在的青山寺)。此外,靈渡寺相傳原是一間小茅篷,後來杯渡禪師在那兒住過而命名。靈渡寺至今仍然存在,位於元朗,過去在唐、宋兩個朝代都曾重修,而最近一次的重建是在一九七零年,當時由聖一法師開光,並邀請當時新界民政處長剪綵。這兩間寺院都有超過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第三間凌雲寺則建於明初朱元璋洪武年間(公元一三八零年)。根據記載,當時元朗鄧家有兩兄弟,大哥娶了張姓女子為妻:生了三個孩子;而弟弟則娶了東莞一位姓何的女子為妻。後來,何氏的家人造反,被皇帝處分,有一萬五千人被殺。因為弟弟娶了何氏,所以他亦被捕捉了,並派往遼東守邊防。大哥有感弟弟資質比較愚鈍,婚後又未有孩子,覺得若弟弟被流放遼東,必死無疑,於是他便代第前駐守邊防。三年刑滿後,大哥本欲步行回元朗。可是,當他來到江南時已經很疲乏,於是就在那兒行乞渡日,並在地上寫一些談及自己身世的詩。由於他是文人出身,他的文采,很快地便受到當地姓陳的大富翁欣賞,並請他回家做私人教師,兩年後,更將姓黃的養女嫁與為妻。婚後一年,黃氏生一男嬰,取名鄧鋗。但是,大哥因為在遼東時太過辛勞,所以再過一年,他就不幸病逝。陳翁在他死後,便把黃氏及其兒子鄧鋗送回元朗去。到元朗後,卻因為兩家一直都沒有家書來往,鄧家另外的三個孩子不相信黃氏是他們的後母。幸虧鄧兄曾在扇上記載自己的事蹟,講及自已如何在遼東受苦。當三兄弟讀扇文至「行乞江南,娶黃氏,生鄧鋗」時便抱頭痛哭,按著披麻戴孝,並認了黃氏為後母。一年後,鄧鋗又逝世。黃氏因感自己的丈夫及兒子相繼逝世,自已又身在異鄉,很是淒涼,傷心哭泣。三個孩子為了安慰她,便為她在現時錦田的觀音山下建了凌雲淨室,這就是凌雲寺的前身。到一八二二年,一位滌塵法師來到凌雲淨室,覺得淨室風水及各方面的環境非常好,於是把它改建為凌雲寺。一九零零年,妙參法師又再將它重建。到一九一八年寺院建成之後,妙參法師便在寺中傳戒,更把凌雲寺變為香港第一間的女眾十方道場,至今猶在。

上面所講的就是佛教在香港發展的根源。其實,在英國人未管治香港之前,香港人口是非常少的。據英國人的統計,香港在一八四一年的總人口只有七千四百五十人,而現在香港理工大學的全日制學生也有一萬三千四百多人,可想像,昔日香港人口如何稀少。當時村民的信仰基本上跟現代的香港人差不多,他們拜土地,信天神、奉地主。村中有祠堂,他們也到天后廟、文武廟拜神。至於民間的佛教,人們基本上信奉觀音媽媽。例如有些父母恐怕自己的孩子養不大,於是在孩子出生不久後,他們便給孩子跟觀音菩薩結誼親(即一般說的「上契」),故人稱觀音菩薩為觀音媽媽。由此可見,正信的佛教在當時不流行,而民間信仰祇是一些很平實的宗教。所謂「平實」,乃指他們僅希望土地公保神出入平安,灶君保祐飲食健康,天后娘娘保祐打魚耕田平安大吉。致於人生大事,譬如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乃至成佛作祖這些事,對於當時的村民來說,自然沒有興趣;就算是現代的香港人,也沒有好幾位感興趣的,這正好反映出香港人務實的一面。而祠堂則反映出儒家思想的影響,慎終追遠和尊敬長者仍是中國人保存下來的傳統禮教。

(三) 英國人統治下的香港宗教

一八四二年,在英國炮艇威脅之下,中英在南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人。其實,在香港尚未被割讓之前,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教士已經來到中國傳教,當他們聽聞英國得到香港主權之後,便認定這是個大好機會。當時,馬偉信教會在一八四二年二月二十一日通過以下決議:「香港: 一個英國的居留地,會為本會活動計劃提供了特別適合的機會」,並於二月二十二日致電給當時香港的英國代表 Henry Pottinger (相等於現時的港督),向他要一塊地用作建造教堂和學校。結果,教會在現時的摩利臣山興建了第一間馬偉信英華學校 - Morrison Anglo Chinese School,也就是香港第一間英國人的教會學校。後來,一八四三年,倫敦的傳道會於中環士丹利街成立了一間神學院,專門教導神父在香港傳教。一八四四年,聖公會建立聖保羅書院。然後,美國的浸信會乃至其他的教會,亦在香港爭相成立了很多教堂和學校。一八五九年,香港的第一位聖公會會督更創辦了拔萃女子訓練學校,這對中國古人所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訓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當時的傳教士並非真的希望培養婦女地位。根據他們的紀錄,培養一班有知識的女子信基督教,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女子去配合那些信基督教的男子,從而組織基督教的家庭。從這一點來看,他們都可算是用心良苦6

香港政府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政府,必然受到英國人對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的影響,而對這兩個教會特別尊重,例如在港英政府許多重大的活動中,聖公會(英國的國教)香港會督和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的排名,是僅次於港督、首席大法官及布政司三人;卻在財政司、律政司、立法局首席議員和行政局議員之上。可見香港政府對這兩個宗教是多麼的尊敬。當然,除了香港政府的支持外,這兩個宗教更得到他們的發源地,如英國、美國,乃至歐洲等國家教會的支持,人力與物力源源不絕地運來香港,支持在香港的傳教士是興建學校及傳教。所以,到了一九二零年的時候,香港上層社會的知識份子大多已經受到英國教會或者是英國文化的深遠影響。他們在星期日公眾假期上教堂,復活節公眾假期吃復活蛋上教堂,聖誕節公眾假期吃火雞上教堂,這都已經成為當時很多香港上層華人社會,一種慣常及正常的活動。可是,由於當時香港華人如此洋化,於是,他們招徠了一些中國文人的指責。譬如,魯迅在一九二七年來到香港,他寫了兩篇文章談香港,.其中有一段文是這樣寫的:「香港雖只是一島,卻活晝著中國許多地方現在和將來的小照....。中央幾位洋主子,手下是若干頌德的高等華人和一伙作倀的奴氣同胞,此外即全是默默吃苦的土人,能耐的死在洋場上,耐不住的逃入深山中。」7魯迅毫不客氣地責罵當時洋化了的香港人或華人。中國最近有一本很流行的書《中國可以說不》,引起很多外國傳媒的興趣。其實,這本有關民族主義的書,談的內容跟魯迅所寫的一樣,就是要中國人不應該盲目地丟接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    (待續)


1. 香港早期之佛教發展,葉文意,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 1992

2. 香港佛教源流,高水霄,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 1992

3. 香港早期之佛教發展,葉文意,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 1992

4. (凌雲寺史)宗學鵲

5. 香港的歷史 劉蜀永著 新華出版社 1996 P.112

6. 香港的歷史 劉蜀永著 新華出版社 1996 P.112

7. "再談香港" 魯迅 香港的憂鬱: 文人筆下的香港 盧瑋鑾編 華風書局 1983 P.l7

 

回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