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修心   江妙吉祥

要想引導人學佛,若單從理想目的說,學佛可以成佛,則不大吸引而且不容易令人有興趣去接受。若改從實用過程說,謂可以提供離苦得樂的方法,則一定大受歡迎,紛紛追著急要求指導,因為這是人人的切身問題,急著囡脫離苦惱。

佛教是教人從內心深處解決問題,可以令人離苦得樂的教法。可惜有些人把佛教的離苦得樂,當作是將來死後可以離開這個苦惱世界而得生極樂世界的資糧。這種想法既容易使人厭惡這個世界,覺得人生無偠值,被誤解為有消極的傾向,更忽略了佛教是要人們滅除目前內心的痛苦,獲得當下即能見效的快樂。

假如信佛修行,只側重儀式或參與求福的善舉,不去思考,不去探索,不去了解,不去體驗,是不足夠的。因為讓貪慾、嗔恨、傲慢、嫉妒等念頭仍然不斷在內心飄浮著、纏繞著、操縱著,行為只不過是被動的。慼貪嗔等操縱的行為,望向覺悟、解脫、自在的目標,實在距離很遠。

迷惑,束縛和痛苦,這些都是情緒和感覺的問題,是心念的訊息,要放棄和解除,應該從修心方面著手。修心有賴於靜靜地反省觀察。

初步靜坐尋思,會發現意識狀態非常複雜而混亂,許多人因而生起害怕。其實這些現狀並不是因靜坐而起,平時一向都是這樣雜亂的。不過因靜坐才觀察到。此時極須要繼續保持靜定,作進一步的探索,窺探這些意念的來源及其狀態。因而了解到這些意念,快速地流動,來去無蹤,閃縮而又飄忽,沒有實在性。終於體驗到所謂喜、怒、哀、樂、愛、惡、欲,只不過是心中飄浮不定,轉眼即逝的幻象。恰似海水遇風,隨風力之不同,起浪、波、泡、浮漚等各種假象,一切都不是水的本來面目。

當清楚地知到意念的虛假不實的動態後,它們都是過客,不是心的本體,亦能代表我,就不要拈惹它。一旦被這些虛妄的意念索引,則自私、愛慾、害怕、憂傷種種煩惱相繼生起。故對付這些意念,無須刻意制止,亦不進隨接納,這樣方能放下執著。

所謂迷,是被虛假的念頭操縱著。喧賓奪主地,令到人我的局限,貪嗔的束縛,長久以來佔據著內心,於是人生觀變得徬徨、苦悶,若能持續地將注意力集中,作更深入的觀察,促使分別心從如夢如幻的錯覺中清醒過來,自心仿如已溶入在太空中,感到前所未有的無限與自在,這是解脫的境界。

解脫不是寂滅,有心就有思想,而是開拓內心的精神領域,以便發展無限的自我潛能。迷時被貪嗔製肘,悟時則慈悲善捨無所窐礙。對世界對人類都有不同的看法。清醒的內心與生命力合作。使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推廣心量破除自他厚厚的屏障,容或一時未能全部推清,畢竟心扉開放了也減少很多隔膜。行為上的表現;關心別人而給予適當的援助,他人快樂時自己也快樂。寬恕和憐憫別人的過失,毋令人難堪自己亦無積怨。不自矜誇,也不貶抑他人,沒有挫敗感,也不會生氣或憂鬱。心量愈開放,視野愈廣闊,心如大冶洪爐一般鎔解一切,再不留下那些鍥而不捨的情結。這是真的自在安樂。

同是一種行為,由於主動的心境不同,不只效果報應不同,而苦樂的感受亦大有差別。佛教人修心,主要是將所有修行,都導向內心離苦得樂。

 

回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