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結

江妙吉祥居士

佛經說修行人得到多種利益中,有「盡諸有結」這一項。

在人生中,人人都有難解的問題,形成了難解的結。同是人,際遇有不同。同樣努力,成敗有不同。同付出感情,反應有不同。為的是什麼緣故?不期然就聯想到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暗裡主宰著。在得者無厭和失者無奈之間,發生很多煩惱,於是向這冥冥中的主宰尋求答案和幫助,引起了對宗教的狂烈信仰,製定各種祈禱的儀式。

佛教認同有一種無形的力量,這就是每人自己的心力。首先要明白自作自受的因果律安排,不會怨天或神的作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處所發生的問題,更複雜難解。

一般人祇曉得怪責對方的不是,從來不去反省如何對人。祇感覺到不滿對方令自己煩惱,也不去切身處地為他人想一想。凡事不會是單方面的,可不可以先檢討自己。例如:

別人態度不恭敬,是不是由自己我慢所慫恿的反射。

別人說話不中聽,是不是由自己假定了對方的動機。

別人競爭有威脅,會不會是自己有貪心獨奪的野心。

別人的感情冷淡,會不會是自己付出得少而苛求佔有得太多。

別人的惡劣反應,有沒有衡量自己對他刺激的輕重,和體諒對方的情緒。

別人的拒絕請求,有沒有了解對方的能力和處境。

許多紛爭,有時自己也難辭其咎。由此所引起的心中結,自己也有責任去化解。放下了我的自私心,多些尊重別人的感受,自然有饒恕的美德。要知同是在生死輪迴中的人,各有各負有因果的責任。若有人對你一點好意,就要感激,不可要求太多。任何人都沒有一定要對你好的義務,除非你曾經對那個人有恩惠而那個人又自願給你回報。能夠常常放大心量去待人,定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理怨和不滿。對人會謙虛、豁達、無爭、珍惜緣份、關懷、體諒等。內心充滿慈與愛,再沒有容納心結的空間。

至於佛教的祈禱儀式,都集中表達感謝佛陀的教法,使能增強自己的信心,得到鼓勵去發揮內心的力量,自己去主宰自己的幸福快樂和消除苦惱。因受佛陀的啟示,了解到別人對事的觀感,是先由自己起了心像,再由自己去感受,然後引起種種情緒。所以自己不起負面的心像時,就無從引起憂悲苦惱。

佛教徒要多修功德,所謂功德,嚴格看守起心動念,不要妄起心像自尋煩惱為功。常持正念,心像中充滿仁慈、同情、喜悅、不計較為德。這些功德,別人是不能代勞,自己不修,別人是無能為力。所以說一切心結由自己結,要解也得由自己去化解。

 

回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