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懦弱與忍耐

(一) 何謂懦弱

懦弱是作事提不起勁,畏首畏尾,不能果斷,應挺身而出的不敢直言,不知利用應有權益。一生蹉跎歲月,不求進取,以致一事無成。

(二) 懦弱的缺點

  1. 消極無能,人人都有可貴的潛能,應好好發展和利用。由於自卑怯弱,藐視自己的能力,認為學不上而放棄學習,不發奮進取,滯留於無能的狀態,以致思想落伍,未老先衰,荒廢大好時光。


  2. 疏懶抑鬱,由於缺乏自信,對任可事都覺得困難,力有不逮,懶於嘗試。自慚自閉。眼看別人成就,不自振作引為模範,更感內心抑鬱,落落寡歡。此種人生觀全無樂趣生氣。


  3. 難堪挫折,凡事無當然的。若無勇氣,無堅定意志,縱有機會,有好計劃,亦徬徨猶豫,不敢造次。或嘗試而遭遇輕微挫折,即一蹶不振,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委之於宿命而不思改進更新。這樣沒有力量接受失敗的人,不會有成功。


  4. 無正義感,明知何為理直,何為理屈,因怯弱故,不敢伸張,不助善不警惡。有時目睹不平之事,不肯挺身相助,見義不敢勇為,無君子正義之風,不僅放棄自己權益,亦不維護別人。

總言之,懦弱者不能自強,亦不能對社會有貢獻。

(三) 何謂忍耐

忍是接受,耐是堅強,佛經中多譯為忍辱,範圍比較狹窄。有人誤將佛教的忍認為是懦弱。剛剛是相反。忍耐是在人生途程上面對種種困難時,能有耐力地應付,而不令身心有所損害。應該是有智慧、有勇氣、有雄心的心才能忍耐。

(四) 忍之範圍

佛教說人生要忍的事範圍很廣,略說有三:

  1. 自己身心上的,有些人生來身體上就有缺憾,或健康有問題,或缺乏衣食,在原來是苦的人生途徑上加添了生活上的苦。有些人經過少年中年的體強力壯,事業如日當中,一旦踏入老年,做事力不從心,在回想比較之下,對自己的退化,頗不耐煩而傷感。有些人若不幸疾病纏身,身苦心又煩,更加添無奈。又有些人面對死亡時,對現在擁有的,難捨而放不下,對未來又不知何處是他鄉,徬徨兼憂慮。除了身體上的難堪,心理上亦有很多問題。對所愛的,求合而不合,所憎的求離又離不得。貪慾無厭,與現實不能平衡。妄想紛紜,內心煩亂,經常都在得失憂患之中。


  2. 與別人有關的,與人相處時,付出與接受不能均等;受到別人的虐待、奴役、和傷害;聽到別人的責罵、誹謗、譏笑、屈害;遭遇到家庭糾紛、骨肉離散、家破人亡,這些都是很難抵受的。


  3. 學習與辦事方面的,學海無涯,求學與求法都有很遠大的目標,進修期中每每會遭遇艱難引誘、魔障,很容易會半途而廢。辦事者,成功非僥倖,理想愈高,規模愈大則阻力愈多,挫折在所難免,要想成功,一定要克服種種困難。

佛教說無論在人生路程上,學佛修行道上都要用智慧和勇氣去磨練忍耐力。

(五) 如何訓練忍耐

  1. 怎樣化解自己身心上的苦
  2. 佛教訓練忍耐,並不是無言啞忍,消極自苦,鬱結在心,是用智慧觀察所以然的道理,接受得心安,紓解了煩惱和不留下怨恨。

    因果是佛教基礎教理,因能招果,果有前因。人人都有不同的過去因,所以招來有不同的健康,長短壽命的果。環境生活好壞,各有不同的過去緣。過去培有善因善緣的,自然生活好,親屬好。曾作惡因惡緣的,就會環境坎坷,親屬交惡。當面對不如意的際遇時,不必怨天尤人,應生慚愧心,懺悔先所作業。人生的生老病死,指示世事無常,時間遷流,過去不復返,事亦隨之過去,不再停滯。不要起惡心,立心做好事才有好的將來,縱使怎樣難堪,黑夜之後必有光明。

    生活上帶來的痛苦,以自作自受的因果理來解釋,關於心理上由愛與憎生起的煩惱,對人對物起不合我意想,從而生憎。這些內心所起影像,不是共同公認的,是非常個人化的,隨著當時的情緒,自我利益的計較,心量大小,固執輕重而起,不穩定,今日覺得可愛,明天又否定之,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應為一時之愛憎而起煩惱。有愛,進而想佔有,更進而想長期佔有。有憎,進而想它消失,更進而想長期消失,不如意時,妒與恨隨之。

    佛勸告我們加強智慧、控制貪嗔痴,無愛憎帶來之苦惱。所謂無愛無憎,並不是不和世人接觸,也不是無情如草木。祇要心所起心像是平等的慈,不是偏私的愛。起同體悲心,對有惡意者,起同情諒解心,不留惡感。並且方便感化他。

    若遇有求不遂而失意時,應知福德多少是自己修積的,不可強求。今日沒有收穫的果,要加強多作播種的因,未來才會更好。

    有時自己因雜亂的妄想,帶來追憶及憂慮的煩惱,應知珍重保持當下現在的念頭,思潮就很容易平復。

  3. 怎樣化解與別人有關的苦
  4. 人不知到自己在過去生中曾對別人作過何事,若作了傷害別人的事,會同樣地回報到自己的身上,故對別人的傷害,若以還債心來接受,則減少許多恨怨,欠人債的,債主要向欠債的索償,是很公允的。對別人的傷害,不求報復,不與計較,並不是便宜別人,而是利益自己,一方面不傷身體氣脈細胞,另一方面令內心安寧。若以怨還怨,互相糾纏,何時了結。起嗔害心,祇是一時意氣用事的發洩,引來不良後果。中阿含怨家經說:發嗔有七怨家:

      1. 容顏醜惡,發嗔的人面部表情惡化,抽筋突眼,口音沙啞,動作粗暴。
      2. 不得安眠,懷忿恨心,念念不捨,現在熬煎,常思報復,夢中也會鬥爭,不能安寢。
      3. 不得利益,鬥則兩敗俱傷,罵則互暴其醜。
      4. 不得朋友,無忍耐心,易發嗔的人,很容易嚇走朋友,沒有寬怨心的人,記憶總是別人的過失,敵人多朋友少。
      5. 不得好名,發嗔爭鬥都不是一件好事,給人口寔,名聲不好。
      6. 不保富貴,好勇鬥狠,意氣用事,得不到別人提攜賞識。自己的富貴也不能保。
      7. 不生善趣,懷嗔恨心的人,不能生天。

  5. 怎樣化解學習和工作上的壓力

學習是無止境的,有學習才有進步,有進步才得圓滿,沒有一條長的大道從不轉彎的,困難和失敗是可貴的經歷,困難是磨練毅力的機會,失敗是讓你知到錯誤的原因,從困難及失敗中鍛鍊得更堅強,得到的經驗是知到怎樣去改善和分辦對與錯。有毅力承擔失敗和困難,才有機會提升自己。成佛是要經過很多波折和磨練才成功的。

(六) 忍耐與懦弱的分別

經過以上的分析,總結兩者有如下的分別:

  1. 忍耐是有智慧的,懦弱是不明理的。
  2. 有智慧能明因果道理,知一切際遇皆有前困,由自己創造,自作自受,故能有忍耐力接受現在苦難,努力創造未來。若不明困果道理,遇逆境即起自卑心,又誤以為定命不可轉,認命而無進取心,是為懦弱。

  3. 忍耐是有衝勁的,懦弱是退縮的。
  4. 有大志始能經得起考驗,知到失敗能獲取教訓,認識錯誤癥結。不怕失敗,反而再接再勵,愈戰愈勇,這是有衝勁的忍耐力。若受不起挫折,一經失敗,即好像萬劫不復地不再進行,不加振作,這是懦弱。

  5. 忍耐是堅強的,懦弱是氣餒的。
  6. 明白是一切唯心的道理,知到苦樂是自己心中的感受所引起的情緒,可以由自己把握作主的,不必受外人及環境所左右,大有「人不堪其憂,我不改其樂」的志氣,有原則,有宗旨故能忍苦耐勞。若意志薄弱,無定力,內心苦樂受外界人物操縱,稍有失意,即不堪打擊,墮入痛苦深淵不能自拔,沮喪愁苦,這是懦弱。

  7. 忍耐是開心的,懦弱是抑鬱的。
  8. 心量大者能包容天下難容之事,縱遇違損侵犯之人物,皆能大量汪涵接受之,為結善緣,不怕退讓,常保持開心,故能忍耐而成大功,立大業。錙銖計較的人,小有委屈即行鬱鬱不樂,深恐別人佔到便宜,不敢與人交往及合作,故心量狹隘,常懷恐懼,不能合群共成大事,即懦弱無能。

  9. 忍耐是積極的,懦弱是消極的。

修行者要成就菩提大事,行菩薩道,必須有雄心、有毅力,有行遠不自邇,登高不自卑的英雄氣概,方可有排除萬難的忍耐力,積極作捨己為群的功業。若自私而又自卑,無大志向上心,又無肯犧牲之精神,則不能大慈大悲濟世,祇有獨善其身,此是消極而解脫。

總概而言,忍耐是修行美德,菩薩六度中能到彼岸法門之一。懦弱是人生之缺點,修行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