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懦弱與忍耐 (一) 何謂懦弱 懦弱是作事提不起勁,畏首畏尾,不能果斷,應挺身而出的不敢直言,不知利用應有權益。一生蹉跎歲月,不求進取,以致一事無成。 (二) 懦弱的缺點
總言之,懦弱者不能自強,亦不能對社會有貢獻。 (三) 何謂忍耐 忍是接受,耐是堅強,佛經中多譯為忍辱,範圍比較狹窄。有人誤將佛教的忍認為是懦弱。剛剛是相反。忍耐是在人生途程上面對種種困難時,能有耐力地應付,而不令身心有所損害。應該是有智慧、有勇氣、有雄心的心才能忍耐。 (四) 忍之範圍 佛教說人生要忍的事範圍很廣,略說有三:
佛教說無論在人生路程上,學佛修行道上都要用智慧和勇氣去磨練忍耐力。
佛教訓練忍耐,並不是無言啞忍,消極自苦,鬱結在心,是用智慧觀察所以然的道理,接受得心安,紓解了煩惱和不留下怨恨。 因果是佛教基礎教理,因能招果,果有前因。人人都有不同的過去因,所以招來有不同的健康,長短壽命的果。環境生活好壞,各有不同的過去緣。過去培有善因善緣的,自然生活好,親屬好。曾作惡因惡緣的,就會環境坎坷,親屬交惡。當面對不如意的際遇時,不必怨天尤人,應生慚愧心,懺悔先所作業。人生的生老病死,指示世事無常,時間遷流,過去不復返,事亦隨之過去,不再停滯。不要起惡心,立心做好事才有好的將來,縱使怎樣難堪,黑夜之後必有光明。 生活上帶來的痛苦,以自作自受的因果理來解釋,關於心理上由愛與憎生起的煩惱,對人對物起不合我意想,從而生憎。這些內心所起影像,不是共同公認的,是非常個人化的,隨著當時的情緒,自我利益的計較,心量大小,固執輕重而起,不穩定,今日覺得可愛,明天又否定之,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應為一時之愛憎而起煩惱。有愛,進而想佔有,更進而想長期佔有。有憎,進而想它消失,更進而想長期消失,不如意時,妒與恨隨之。 佛勸告我們加強智慧、控制貪嗔痴,無愛憎帶來之苦惱。所謂無愛無憎,並不是不和世人接觸,也不是無情如草木。祇要心所起心像是平等的慈,不是偏私的愛。起同體悲心,對有惡意者,起同情諒解心,不留惡感。並且方便感化他。 若遇有求不遂而失意時,應知福德多少是自己修積的,不可強求。今日沒有收穫的果,要加強多作播種的因,未來才會更好。 有時自己因雜亂的妄想,帶來追憶及憂慮的煩惱,應知珍重保持當下現在的念頭,思潮就很容易平復。 人不知到自己在過去生中曾對別人作過何事,若作了傷害別人的事,會同樣地回報到自己的身上,故對別人的傷害,若以還債心來接受,則減少許多恨怨,欠人債的,債主要向欠債的索償,是很公允的。對別人的傷害,不求報復,不與計較,並不是便宜別人,而是利益自己,一方面不傷身體氣脈細胞,另一方面令內心安寧。若以怨還怨,互相糾纏,何時了結。起嗔害心,祇是一時意氣用事的發洩,引來不良後果。中阿含怨家經說:發嗔有七怨家:
學習是無止境的,有學習才有進步,有進步才得圓滿,沒有一條長的大道從不轉彎的,困難和失敗是可貴的經歷,困難是磨練毅力的機會,失敗是讓你知到錯誤的原因,從困難及失敗中鍛鍊得更堅強,得到的經驗是知到怎樣去改善和分辦對與錯。有毅力承擔失敗和困難,才有機會提升自己。成佛是要經過很多波折和磨練才成功的。 (六) 忍耐與懦弱的分別 經過以上的分析,總結兩者有如下的分別:
有智慧能明因果道理,知一切際遇皆有前困,由自己創造,自作自受,故能有忍耐力接受現在苦難,努力創造未來。若不明困果道理,遇逆境即起自卑心,又誤以為定命不可轉,認命而無進取心,是為懦弱。 有大志始能經得起考驗,知到失敗能獲取教訓,認識錯誤癥結。不怕失敗,反而再接再勵,愈戰愈勇,這是有衝勁的忍耐力。若受不起挫折,一經失敗,即好像萬劫不復地不再進行,不加振作,這是懦弱。 明白是一切唯心的道理,知到苦樂是自己心中的感受所引起的情緒,可以由自己把握作主的,不必受外人及環境所左右,大有「人不堪其憂,我不改其樂」的志氣,有原則,有宗旨故能忍苦耐勞。若意志薄弱,無定力,內心苦樂受外界人物操縱,稍有失意,即不堪打擊,墮入痛苦深淵不能自拔,沮喪愁苦,這是懦弱。 心量大者能包容天下難容之事,縱遇違損侵犯之人物,皆能大量汪涵接受之,為結善緣,不怕退讓,常保持開心,故能忍耐而成大功,立大業。錙銖計較的人,小有委屈即行鬱鬱不樂,深恐別人佔到便宜,不敢與人交往及合作,故心量狹隘,常懷恐懼,不能合群共成大事,即懦弱無能。 修行者要成就菩提大事,行菩薩道,必須有雄心、有毅力,有行遠不自邇,登高不自卑的英雄氣概,方可有排除萬難的忍耐力,積極作捨己為群的功業。若自私而又自卑,無大志向上心,又無肯犧牲之精神,則不能大慈大悲濟世,祇有獨善其身,此是消極而解脫。 總概而言,忍耐是修行美德,菩薩六度中能到彼岸法門之一。懦弱是人生之缺點,修行的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