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由何而來? 人生為什麼有痛苦? 命運的好醜由何而定? 人生未來的歸宿又是什麼? 釋尊覺悟宇宙人生真理後, 都用四諦、十二因緣、業感緣起、三法印原理, 解答了這些問題, 並肯定地告訴大地眾生說: 人生的貧、富、貴、賤、賢、愚、苦、樂等, 並非天賜、也非人與, 而是由迷自心, 自造自受。同樣, 若想換取新生命, 和追求美好的未來歸宿, 非要改善內心做起不可。所以佛陀的原始教義, 是教導我們如何認識現實人生的苦樂及其來源; 及如何追求生命的理想歸宿, 是其思想的核心。現將上列的原始教義, 略述如下:

一、 四諦及其因果關係

「四諦」, 又稱四聖諦, 意謂這是聖所悟的真理, 依此四諦實踐修行, 可以超凡入聖, 所以稱為聖諦。又「諦」, 是審實不虛妄義, 指苦、集、滅、道四種, 是正確無誤的真理。這四諦是原始佛教教義的大綱, 是釋成道後, 最初對五比所說的佛法。

苦、集、滅、道四諦, 可分兩方面去看其對現實和理想的人生關係:

  1. 對現實人生作出判斷, 了解現實中, 無論貧、富、貴、賤、賢、愚、強、弱、老、少等, 一切皆苦。因為三界眾生都未能擺脫分段身苦報的逼迫, 這就是「苦諦」。次揭發產生痛苦的來源, 是業惑所釀成的「集諦」。苦集二諦分別說明了逼迫性和招感性的迷界因果關係, 「苦諦」是果, 「集諦」是因, 果不離因, 無因不感果, 所以「苦諦」是眾生所招感的業報, 即三界生死苦果。「集諦」是眾生妄起的惑業, 即三界生死苦因。也就是說明了人生畢竟是「苦」的, 這苦是從貪瞋痴等煩惱積「集」而來的。

  2. 指出人生當追求理想價值, 這就是「滅諦」。但想實現理想境地, 必須要有方法, 即強調去惡修善, 轉染成淨, 是名「道諦」所以「滅道」二諦亦即是分別說明了可證性和可修性的出世間因果關係, 「道」為「滅」之因, 「滅」是「道」之果, 「滅」為修「道」的目標, 「道」為滅和斷苦的工具, 所以「滅」是聖者所證的真理, 即出世樂果, 「道」是所修法門, 是出世樂因。要之, 四諦中苦集二諦, 是世間有漏因果。道滅二諦, 是出世間無漏因果。又苦集二諦, 是「能生因果」因為生死的「苦」果, 是由「集」的業惑而生起來的。滅道二諦, 是「能顯因果」因為寂滅的涅槃果, 是由修道中顯發出來的。

「四諦」本來依因果次序排列, 應云「集苦道滅」即先因而後果, 但卻排為苦集滅道, 即先果後因, 這是什麼意思? 原來「果」容易明曉, 而「因」難知, 故排為「苦集滅道」, 即先果後因。

四諦, 是佛陀啟示我們人生路上, 痛苦與快樂兩條不同的道路, 無智者迷此諦理. 不知生死是苦, 反認苦為樂, 既不知有寂滅可求, 更不學佛修行, 隨五欲六塵牽引, 起惑造業, 依業受報, 輪迴不息, 這就是凡夫迷於諦理的自造自受。有智者悟此諦理, 了知三界皆苦, 更知有涅槃可證, 從此精修道行, 達到斷證目的, 這便是智者悟明諦理而得的解脫。

二、 分釋四諦的意義

  1. 四諦中, 第一苦諦, 苦是逼迫性, 它能使我們身心受到束縛、壓迫、困擾、恐懼等不安威脅, 所產生的痛苦, 通屬逼迫性。「苦」, 通常分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等無量諸苦。二苦者: 即身苦和心苦, 身苦亦即生理上所產生疾病老死, 飢渴疲勞, 醜陋殘廢等苦; 心苦亦即心理上產生, 貪瞋痴慢, 嫉妒怨恨, 憂悲怖懼, 即感情、意志、思想等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動。又上依自身和內心所受的苦, 總名內苦。依外界方面, 則有水火雷電, 寒暑風雨的襲擊, 地震瘟疫的災患, 虎狼蛇蠍的毒害等, 依人事方面, 則有刀兵盜賊、侮辱侵害、威脅壓迫、譏罵嘲誚、怨毀仇殺等苦, 這總名外苦, 內外二苦合稱為二苦。

    其次三苦: (1) 苦苦: 有身已是苦, 再加上飢寒交逼, 即苦上加苦, 名苦苦。 (2) 壞苦: 樂事會變遷, 如好景不常, 好花不再開, 富貴變為貧窮, 樂極生悲等引來的痛苦名壞苦。 (3) 行苦, 行是遷流的意思, 眾生由身心事物遷流無常, 不能久留而引起的痛苦, 如身體不能保持永遠青春, 財富不能保持永遠擁有, 眷屬不可以保 持永遠相聚等, 這都是行陰遷流招來的痛苦。

    四苦: (1) 生苦: 人出生時,冷風觸身, 猶如刀割。 (2) 老苦: 人至老年, 頭白面皺, 肌肉鬆弛, 五官遲鈍, 手顫足木, 氣喘背僂。 (3) 病苦: 四大不調, 眾病交攻, 頭痛、腳痛, 乃至引發均不自在的痛苦。 (4) 死苦: 是生命最後的結束, 與生前擁有身體財產、地位、權勢、眷屬和這個世界所有, 永遠告別, 這一刻如仍清醒有知, 該是依依不捨的最大痛苦。

    八苦: 除上四苦外, (5)愛別離苦, 平日與親友相處, 一旦或為環境所迫, 或生離、或死別, 其痛苦最為難堪。 (6) 求不得苦: 人的要求、欲望、喜愛, 往往得不到滿足, 不能完成自己願望時, 招來的失望悲痛。 (7) 怨憎會苦: 人在主觀或客觀上, 都有所不愛, 對於怨仇憎惡的人或事, 本求遠離, 但所謂怨家路窄, 憎恨的事偏偏要紛至而來, 這都形成了煩惱的痛苦。 (8) 五陰熾盛苦, 謂色受想行識五陰, 能覆蓋真性, 令不能顯發。「熾盛」即容受之義, 謂色受想行識五種, 能容受生老病死如火熾盛在焚燒。

  2. 集諦: 是招感性, 探求苦的來源, 非從天降, 不是地生, 亦非神賜, 更不是人與, 而是自己所創造出來的, 由自心起貪瞋痴等煩惱惑, 推動身口意, 妄造一切惡業, 依業受報而招集來的, 所以叫做招感性, 因它能招集生死等苦, 所以名為「集諦」。

  3. 滅諦: 滅是可證性, 即消滅生死煩惱苦, 證得涅槃寂滅樂, 故稱可證性。「滅」又稱寂滅, 謂煩惱既「寂」, 自然生死永滅, 所以說它為「滅諦」。

  4. 道諦: 是可修性, 既了解生死等苦, 是由集諦的業惑所釀成, 同時又知有寂滅涅槃可證, 所以必須要進求斷「集」證「滅」的方法, 這方法就是「道諦」。「道諦」略則戒定慧, 廣則三十七道品, 依之實地真修, 即能達到了生死, 證涅槃故道諦稱為可修性。

總之, 生死等苦, 逼迫身心不得自在故為苦諦。貪等煩惱與業, 能招惑生死為集諦。涅槃寂靜, 能滅生死為滅諦, 戒定慧等修行, 是超生死, 入涅槃之正道, 名道諦。要而言之, 人生的一切都是苦的, 窮究其苦的來源, 全由貪瞋痴等所積集。若想尋求寂滅安樂自在的理想世界, 必須要修道, 才能斷滅煩惱, 達到寂滅安樂的理想世界! 這是佛陀用「四諦」來啟示我們應選擇的兩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