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東蓮覺苑定於六月初舉行為期七日的八關齋戒法會。從香港及美國各地禮請多位高僧大德主持,傳授五戒、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戒及菩薩戒,儀式頗為隆重。因為授戒儀式愈隆重,功能更有效力。

佛教注重三世因果的教育,也肯定六道輪迴的解說,強調每個人所作行為應負的責任,自作自受是絲毫不苟的。所以勸人戒惡修善,從而免禍積福。

五戒、八關齋戒、短期出家,都是要受戒者接受基本戒惡的戒條。當授戒儀式進行時,在莊嚴的佛像前,授戒的三位大和尚,分別詢問求受戒者,對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的基本戒,或其他戒能否受持,而受戒者一一回答,誓言能遵守接受,戒體才能成就。此時披上縵衣,以表示不會忘記承諾。而短期出家者,更剃除鬚髮,穿上染衣,態度更為誠懇。在這授受過程中,好像把種子種在每個戒子的心田中,今生今世都不會忘記,所以說儀式愈隆重,印象愈深刻,功能更有效力。

受戒祇須很短的時間,而持戒是終身長期信守的,可以說受戒容易持戒難。雖說八關齋戒及短期出家會按時捨戒,但基本的五戒仍是終身受持的。由於各人本來就有習慣性和不同程度的惡習,戒惡決不是容易的事。

凡是人,與生俱來就有惡的種子潛伏在心內,遇有半個機會,即如水之就下這麼快捷,這麼容易引發惡的現行。就算是多聞佛教因果之理而存心戒惡的人,遇到惡緣的引誘,也須要費很大的勇氣來抗衡,才可以阻止惡行。無怪在修行卅七道品中,都不離有精進這一項。而精進道品中更說明要披甲精進。這意味著修行的人不要懈怠疏忽了看管心的動態,隨時隨地防止惡的念頭侵入,一經發覺就好像披甲上戰場一般,去戰勝惡念的恿動,趕快把它降伏。其寔修行即是修心,心念能領導身口作業,一念惡念起,能令身口作業墜地獄。一念善念起,能令身口作業生天界。修行人應知如何捍衛善念,不致被惡念佔優勢,以達至持戒止惡﹖唯有賴於守道。

守道即堅守八項原則﹕

  1. 信正理。堅持對佛的景仰,對佛說的道理無有疑惑。知因果,戒惡修善。
  2. 攝心意。常常收挕自己的心念,不起貪、嗔、慢、疑等惡念,不發動身口作惡業,以防阻礙善業成就。
  3. 守行為。勤加檢點,清楚認識何事是正所應作,何事非所應作,庶不致犯殺、盜、婬等戒。
  4. 慎言語。言為心聲,從自口出,入他人耳易出難收,即起反應,可令感恩,可令結怨。切勿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等戒。
  5. 擇職業。在家佛徒都須要工作以維持生活,選擇職業不要有傷害他人生命及財產之可能性,避免有染於蒼或染於黃的機會。
  6. 持正念。保持念佛念法念僧之善念,不退失,不放逸,不被任何惡劣環境轉移。
  7. 善調伏。常靜坐反觀自心,定力充滿,將慣性湧現的貪嗔慢疑等惡念調伏。縱使有時悄悄興起,亦能有智慧及時察覺,不令發生作用。
  8. 不懈怠。防惡意有如守城,不能有絲毫鬆懈。防線一經失守,後果可能非常嚴重,故非嚴格警惕不可。

謹守八項原則,止惡行善,可名獨善自身之修道。

至於受菩薩戒,比五戒、八關齋戒及短期出家戒更廣大深遠。上述三類戒,祇要善自修身謹守行為語言之軌則,即不犯戒。若菩薩戒,要具備慈悲喜捨的利他精神,不祇行為語言不容有過失之外,舉心動念也不能有差錯。凡事以利益他人為主,所有行為言語要看動機如何來判斷是持戒抑犯戒,應否開戒或應否遮止。菩薩戒中最重要的四種他勝處法,都是要對人存有善意﹕要無驕慢地尊重他人,要無貪吝地施來求者,要無嗔恨地寬恕冒犯者,要無疑慮地敬信佛法及說法者。還要每半月誦菩薩戒本一次以免遺忘,能持菩薩戒者,身心俱守戒,認真難得。

法會開設戒壇公開授戒,呼喚許多善信來接受各適其適的淨戒律儀,藉以止惡修善,行菩薩道,功德誠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