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慈悲多力
撰文/淨因法師

在各大乘經中,幫助佛陀教化眾生的菩薩極多,靈鷲山法華會上就出現了八萬多位,重要的也有十八位,其中有四位在世界各地極為流行,觀世音菩薩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民眾中間,也許會有人不信仰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對觀世音菩薩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就是觀音信仰普遍性的最好寫照。觀音信仰之普遍性也反映在佛教繪畫和雕塑等藝術上。從這些藝術作品來看,唐朝之前觀音菩薩以男性形象出現的居多,但到了中唐以後,觀音菩薩之形象逐漸轉變為女性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學者之間有不同的見解。不少人認為,因為中國的神,男性居多,缺少女性化的神,觀音之形象由男性型逐漸轉變為女性型,正是表達了民眾對女性型的神的普遍需求。我對此持有異議。 其實,觀音變性本身正好說明了觀音菩薩廣為流傳的原因﹕慈悲多力。太陽和風打賭的寓言最能說明這一問題。風覺得自己的能耐比太陽大,太陽笑呵呵地說﹕「路上正好有一個人在行走。誰能盡快讓他把披風脫下來,誰的能耐就大。」結果是風吹得愈猛,那個人把披風拉得更緊,而隨著太陽慢慢把溫度升高,那人不自覺地把披風脫下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慈悲的力量才是無限的。 人世間的幫助,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條件的,而母親對自己唯一的兒子之愛是無條件的。同樣觀音菩薩對眾生之博愛也是無條件的。觀音變性正是藉母愛之偉大以表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精神。而古往今來,人生隨時都要經歷各種磨難。人在困難中最希望有人救度,而觀音菩薩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博愛正好滿足了無數苦難眾生夢寐以求的願望。因此說,是慈悲的力量使觀音菩薩深入民心,廣為流傳。而現實生活中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確實很多,一雙手根本照顧不過來,於是就出現了千手千眼觀音,表示觀音菩薩有求必應的大悲心、大願力。



撰文/俞如 攝影/黃永昌 部分圖片由觀音寺提供

訪問當天,雨一直下個沒停,沒料到八十四歲的融靈長老仍親切的領著我們穿梭新舊佛殿,走遍寺中角落,著實對長老的慈悲深深感恩!

據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乃發具足千手千眼之願,而即得其身。若置身於薑山觀音寺大殿,細看眼前這尊高近四點九米、法相莊嚴、形態生動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立像時,對菩薩隨緣應化的慈悲願力,自能更形象化地感受得到。

香港許多佛寺都有供奉千手觀音,薑山觀音寺所奉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立像,卻可說是眾多造像中最為有名的。走進觀音寺大殿,只見眼前的千手觀音像,足有兩層樓高,身旁兩側和背後的千手,作扇面狀排列成幾層,最生動的還是有十一面化相的頭像,菩薩或現慈妙相、或現忿怒相,有的口中還長有向上突出的下牙齒,造工生動絕倫。

千手觀音諸種妙相

何以這尊千手觀音的造像如此特別?在寺院住持融靈長老的解說下,才知道這眾多的觀音妙容,都是依據佛經而來,是觀世音菩薩修證圓滿後能變現的諸種妙相,為的是應機隨緣、度化不同眾生。《妙法蓮花經》的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為度眾生示現種種形相,如今懸掛在觀音寺大殿四壁上的巨型銅蝕壁畫,描繪的就是這段經文,亦正好與殿內的千手觀音呼應。

修建於薑山山腰的觀音寺,初建於宣統二年(1910年),原為葉善開女修士(又名東姑)創辦的先天道道場,名「積善堂」,又名「蓬瀛古洞」,但因當地水陸居民喜歡參拜洞內的觀音而被俗稱「觀音廟」;1941年開始,觀內修士悉數皈依寶蓮寺的筏可大和尚之後,觀音廟便正式轉為佛寺,由蓉姑出任當家。及至1950年,祖籍湖北的海山法師自泰國弘法回港,經舊時的皈依徒引介而住錫觀音廟,兩年後,海山法師被奉為第一任住持,將舊殿重修,並將門匾正名為「觀音殿」。

與海山法師結緣

融靈長老憶述,當年與海山老法師初次結緣是在泰國,「初時來港,先在茂峰法師的東普陀禪院掛單,後來與暢懷法師等數位法師去了泰國,就在曼谷龍蓮寺遇見海山法師,老人家非常慈悲。」來港之前二十餘歲的融靈法師在北京參學,後因時局變化,隨體敬老和尚前往湖北,再隨本煥老和尚到南華寺修學。及後在1949年來港,然後和暢懷法師等人轉赴泰國參學,期間海山法師已啟程回港,數月之後,融靈法師亦告返港,並和暢懷法師等人在大嶼山鹿湖隱廬修行。一年後,得聞海山老法師在觀音廟提倡誦《華嚴經》,正要召集一班年輕法師辦華嚴法會,融靈法師於是到了觀音廟隨老法師誦經學習︰「老法師早上一點便起來,帶我們拜佛,說出家人要修行,不修行罪過呀!」老法師的慈悲訓晦,已屆耄耋之年的融靈長老至今仍深覺感恩。

改「殿」為「寺」

1963年海山法師圓寂,兩年後,德行圓備的融靈法師被諸山長老推舉為第二任住持,觀音殿其時亦已改稱觀音寺。觀音寺的命名,是緣於44年前,不過知道這段歷史因由的人卻不多,一切源於一張對外聯絡的名片。當時香港的佛教僧伽團準備到遠東開佛教大會,參與者都需要印製名片,鑑於「觀音殿」的「殿」名格局小,不太適合,融靈長老便決定在名片上印上『觀音寺  釋融靈』字樣。自此以後,觀音寺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不管是從前的觀音廟,還是現在的千手千眼觀音寺,這兒莊嚴慈妙的觀音像,都是吸引香客到來朝禮參拜的一大原因。其實該像歷史不算太久,造於1959年,由蔡兆垣居士發心敬塑,請來當時巧製佛像的造像師王泰生負責工程。回首當年,香港還不曾有人造過具足千手千眼的觀音像,所以當年的王泰生緊張不已,不但要求全廠工人茹素,工程歷時十年,終於在1969年竣工,並即請回寺內上供,與當時的佛殿同時開光。

以佛香閣為藍本

說起來,也因為有了這尊高近4.9米的千手觀音,才埋下了日後興建三寶殿的種子。「構思中的佛殿本來可以做小一點的,若佛像造得比菩薩像大,不得了,哪有地方供奉?若佛像造得比菩薩像小,又不莊嚴。」後來融靈長老想起年輕時曾經遊覽過的頤和園佛香閣建築,不是正好將觀音像和佛像分別供奉在不同樓層嗎?於是觀音寺在1990年6月開始重建時,就是以頤和園佛香閣為藍本。

如今所見的觀音寺,建築群宏偉莊嚴,前面有依山而建的古樸舊殿;後面有氣派典雅的新殿;只要穿過舊殿,沿兩旁石梯而上,便可見一座配以黃琉璃瓦、鑲綠剪邊的紅樓,這正是由觀音菩薩「一手促成」的三寶殿。

三寶殿的格局嚴密,八角形、三層樓、四重屋檐,三層設計喻佛、法、僧三寶,因此又稱三寶殿。最頂層是萬佛殿,樓頂圍繞安奉一萬尊佛像,中間供五方佛;中層是藏經閣,存放三藏十二部藏經和佛經典籍;底層則是觀音殿,除供奉千手千眼觀音,兩旁還有十六尊者。

薑山觀音寺

地址︰大嶼山大澳東北面薑山
交通︰東涌乘11號巴士,或梅窩碼頭乘1號巴士,在觀音寺站下車。

 

Go to Issue Menu3.

「人無我」、「法無我」
撰文/潘宗光

《心經》開宗明義指出兩個重要思想﹕一、「人無我」;二、「法無我」。

一、「人無我」是什麼呢?

《心經》裏有一段家傳戶曉的話,「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用常人的話來說,「色不異空」就是說一切物質(色),離不開變化無常的現象(空);「空不異色」是說變化無常的現象(空)必須憑藉物質(色)才能呈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明色、空二者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分割;即辯證法中的矛盾統一,二者並無分別。

因此,「人無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是由「肉體」和「思想」兩個部分組成。在「色受想行識」(又名「五蘊」)之中,「色」指的是物質,屬「肉體」範疇;「受想行識」屬「思想」範疇。無論「肉體」或「思想」皆非恆常不變,亦沒有固定不變獨立存在的我,因此本質都是「空」的,是「無我」的,這是「人無我」。

二、「法無我」是什麼呢?

《心經》指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裏的「諸法」代表宙宇萬物,包括一切法則和現象,它們變化無常,本質也是「空」的,因此「法」也是「無我」的,這是,「法無我」。

掌握了這兩個思想,我們就可以較有系統地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義﹕

「色不異空」(色即是空)﹕即是從認識色身和事物的「空」性,我們將生出「智慧」,放下執著,遠離煩惱。這就是「觀色即空成大智」,是「自度」。

「空不異色」(空即是色)﹕即是在認識一切事物的無常「空」性的過程中,我們實踐利他行為,長養「慈悲」。這就是「觀空即色成大悲」,是「度他」。

「智慧」與「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精神,修行的兩大支柱,互為因果,不可分離。

因此佛家談「色」、「空」,不是談分別對立;是談統一。是要捨離執著,包括空、有和一切分別的執著;只有這種沒有執著的智慧,才能洞察事物真相。

(《心經》在生活中的應用‧二)

Go to Issue Menu4.

第一位皈依的國王(上)
撰文/賴靜涵

離開了優樓頻羅迦葉的地方,佛陀來到了靈鷲山,暫時在這裏休息。此時,位於靈鷲山附近的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人民聽說拜火教的三位大師,三個迦葉都改信了佛教,街頭巷議,議論紛紛。聽說佛陀即將到來,都很好奇,大家各各拿著香花,準備在道路兩旁迎接佛陀。這消息很快就傳到國王——頻婆娑羅王的耳中,國王感到十分驚喜。十多年前,佛陀尚未成道,經過王舍城,他看到當年的悉達多太子捨棄王位出家學道,喜愛他的儀表與談吐不凡,曾經對他允諾要出讓半個國土給他,想不到悉達多太子求道意志堅定,婉拒了國王的好意。於是兩人相約,悉達多太子證道以後,一定要先來王舍城度化他。想不到,這一天終於到來了。國王的心中滋味真是難以形容,他急忙派遣使者前往靈鷲山迎接,自己則帶著王公大臣、眷屬與婆羅門都到王舍城的竹林旁,參加歡迎佛陀的行列。

佛陀一行緩緩地進城,莊嚴的儀容,祥和的面目,後面還有樸素整潔的僧眾,有秩序地步步前進,場面莊嚴隆重。大眾與國王都對這個情景感動不已,當佛陀走近時,國王當下帶領大眾頂禮,向佛陀問好。佛陀給予微笑答禮,並向大眾致意。此時王舍城歡聲雷動,眾人紛紛向佛陀一行獻花,夾道歡呼,佛陀一行被迎請到王宮。

國王很好奇,那拜火教大師三位迦葉,年高德劭,國中非常有威望,但為何站在佛陀的僧團行列裏?他們都放棄拜火的事業,加入了佛陀的僧團,這其中必定有緣故。優樓頻羅‧迦葉主動表示,此生加入佛陀僧團,是最幸運的大事,過去只知道拜火,不知道解脫是在心法上用功,非常愚昧,他聽到佛陀的開示,獲益良多,甘願拜佛陀為師,加入僧團。他的兩位弟弟,及一千弟子也深表同感,願意加入僧團,一起學佛。

優樓頻羅‧迦葉說出肺腑之言,並讚歎佛陀的功德,國王敬佩已極,也請佛陀開示。佛陀當下為國王講解去除「我執」之法,強調「無我」的重要性。國王聽說「無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難以置信。究竟佛陀要如何答應呢?請看下回分曉。

(廿五)

Go to Issue Menu5.

楊枝淨水
文/知歸 圖/《明覺》特刊資料圖片

佛教在壇場灑淨及作「請觀音法」等儀軌必具備楊枝及淨水來禮請諸佛菩薩。蓋楊枝為拂動之物,表徵「慧」,淨水則澄渟清澈,表徵「定」,楊枝淨水便有定慧具足之意。

楊枝又作齒木,在印度西域各國,凡禮請別人均先贈齒木及香水,祝願健康吉祥。故佛教在迎請諸佛菩薩蒞臨道場時,亦引申此禮而唱《楊枝淨水讚》,其辭謂:「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除愆,火燄化紅蓮。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

齒木為佛制僧侶十八物之一。據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有「朝嚼齒木」一條,指僧眾每日早上須嚼齒木以作揩刷牙齒及刮舌之用,待盥潄清淨,方行敬禮。至於所嚼齒木,據律典所載,可用白楊、青楊、赤楊、黃楊等樹枝,亦有謂可用一切樹木,唯除漆樹、毒樹、捨夷、摩頭樹及菩提樹五類不用。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周日念佛晚會: 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上午9:30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萬佛法會
日期:4月18日至5月8日
主辦:香海正覺蓮社
主持:覺光法師
地點:香港跑馬地黃泥涌道31號3字樓
查詢:2572 2662

講座﹕六祖與你
日期:4月23至5月7日(逢周一)晚上7:30
主辦:佛教青年協會
主持:大觀禪師
地點:九龍界限街144號三樓
查詢:2336 0437

Go to Issue Menu9.

2007年4月25日星期三

話劇教學如何協助自閉兒童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