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青年與佛教
文:多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香港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佛教亦在此時趨向年青化。當時九個佛教青年團體,彼此觀摩研究後,決定合作舉辦一次「此岸彼岸」大型弘法活動。記得當時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了多天展覽及書展,又邀請了多位大德及學者主持佛學講座,令香港年輕一代有機會在寺院以外接觸到佛教的德化。

青年永遠是站在時代的前端,當他們確定了方向後,便能勇往直前,精進不已。佛教經王《華嚴經》乃佛成等正覺後與諸大菩薩於海印三昧定中所舉行的宇宙宗教大會,全經最後一品是〈入法界品〉,透過人對智慧與慈悲的崇高理想追求而演繹出諸佛的境界,而擔任此使命的人物正是一位青年菩薩「善財童子」,他遵從文殊菩薩的指示,南詢五十三位善知識,成就無盡的智慧,又得到普賢菩薩教授十大願王,實踐深廣的悲願,如此艱辛的求法歷程,就是要具有如朝陽初升魄力的年青人,才能「有時高高峰頂立,有時深深海底行」而永不言倦。

自「此岸彼岸」弘法活動舉行以後,新的佛教團體紛紛成立,舊有的團體亦多所改革以期令佛教有一番新的氣象,於是佛學講座、禪修班、梵唄念誦班等活動可說如雨後春筍,應運繁衍,甚至在各大學亦有佛學會、佛學研究中心的成立,致令佛教在回歸前後已普遍為社會人士接受為智信的宗教,而年輕人信仰佛教亦比比皆是。

剛結束每年一度「香港書展」的佛教坊,自2001年成立以來,每年皆由十多個佛教團體合組運作,展示自己的弘道法門,售賣或結緣最新出版的書籍、刊物、電子媒體如CD、MP3、DVD等產品,令大眾市民能看到佛教道場每年的新進展和新動力,更喜見負責主理及當值的義工或員工多是青年佛子,反映出香港佛教真正普及於年青的一代。

 
 
文/俞如 圖/黃永昌

座落於荃灣市中心的普明佛學會,是一班志同道合的年輕佛教徒,為了修學佛法和樹立正見所成立的居士組織。他們憑滿腔熱誠,出錢出力開創佛學班,其後又組織義工團,身體力行實踐釋迦牟尼佛平等利生的精神。如今佛學會已邁進第27年,昔日被視為佛教界新生力量的普明,今天依然繼往開來,對續佛慧命的事業不遺餘力,並成為更多佛教青年開展弘法活動的起點。

佛學會以「普明」二字命名,原是取自《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慧日破諸闇,普明照世間」一句,有「佛法普遍照耀世間」之意。普明早期成立的宗旨,正是以開辦佛學班弘揚佛法,改變大多數人對佛教的誤解。普明佛學會成立於1981年,不過如要上溯普明的歷史,則不得不從70年代說起。

果通法師 鼓勵弘法

果通法師

上世紀70年代的羅漢寺,經常有一班年輕佛教徒聚集,並得到當時的羅漢寺督監果通法師鼓勵和帶動,進行弘法活動。1978年,這班青年組織了「教觀學會」,即普明佛學會的前身。教觀學會成立的目的是研究經教和修學止觀,初期會址亦設在羅漢寺,由果通法師擔任顧問。教觀學會成立初期,已借得當時在銅鑼灣的加拿大海外留學生同學會會所,開辦佛學初級班,由學會會員劉萬然、王聯章、黎冠章等分別輪流講解教理、教史、教傳,成績獲得相當好評,連續兩年的講學經驗,也為學會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教觀學會其後為了吸納更多的會友,決定在1980年解散,核心學員劉萬然、王聯章、劉錦華等人再手籌辦普明佛學會,終於在翌年3月正式成立,邀請果通法師擔任名譽顧問。

昔日學生 今日導師

普明現任會長陳家寶醫生

普明佛學會早年出版的《普明雙月刊》

作為上世紀80年代佛教界的一股新生力量,普明佛學會以理入手開辦的佛學班,尤其吸引到當時不少有志學佛的年輕知識分子,其一年制的佛學初級、中級和高級班,至今一直未曾間斷,每期報名人數達百人以上,當年的學員部分現已成為今天的佛學班講師。

除了開班講學,普明佛學會同時積極策劃出版事務,1984年出版了第一期弘法刊物《普明雙月刊》;與此同時,學會出版手編印佛教書籍,例如出版《普明文存》,是果通法師的文章結集、由王聯章居士所編的《佛學講話》,成為日後佛學初級班沿用的教本,並倡印羅時憲居士的《唯識方隅(上篇)》等等。此外,學會又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致力把佛教教理普及化。

為了拓展會務,1985年,普明佛學會向政府申請轉為有限公司,1987年3月,再獲政府批准成為註冊免稅慈善團體。現任普明佛學會長陳家寶醫生說﹕「現時的普明是一個發展較全面的佛學會,每周有佛學班、法會、禪修活動和義工服務。自從有會址開始,普明便開始有義務服務,這是我最感開心的事情。」

帶頭發展善終服務

為了實踐平等利生的佛教精神,普明1986年已開始成立社康組,組織會不定期前往安老院表演及探訪,及後開始從善終服務開始,定期舉辦義工訓練班和成立義工團,開展有規模的義工社區服務。陳家寶醫生指出﹕「香港的善終服務是由普明開始做起的,當時基本上沒有人去做,特別是信佛的人更難找到有關服務。」

現時普明的義工團隊多達200人,據負責學會義工事務的馬國基居士介紹,普明其下的義工已發展至5組,分別有︰走進安老院舍的「社會服務組」、以探訪東林安老院為主的「義工組」、定期探訪戴東培弱智宿舍的「樂青組」、探訪葵涌醫院精神病康復者為主的「樂欣組」,以及照顧獨居老人的「樂行組」。馬居士又稱︰「現時每周定期都有義工服務,不一定要佛教徒才能參加,只要懷服務他人的心前來、能夠幫到別人,我們覺得這已經足夠。」同屬學會義工及秘書的鄺麗梅居士亦作補充︰「普明的義工服務發展已甚有系統,我們會先要求參加者接受義工訓練,但不會在活動中刻意『傳教』。」

弘法生活化 吸引年輕人

普明佛學會與羅漢寺素有淵源,每年舉辦的三皈五戒法會均邀得羅漢寺演慈法師主持。

由於佛學班和義工團的帶動,普明近年吸納的會員層面也更廣泛,負責普明學務的陳志益居士解釋﹕「普明早期以佛學班為主,理論化多一點,近年在陳家寶醫生等會員帶動下,(佛法的講解)變得更生活化,再加以義工班、靜座班等其他較全面的活動,近年普明的確能夠吸引到更多年輕朋友。」

學會現時位於荃灣沙咀道的會址,是一位熱心居士自1987年起,以象徵式租金租出,可說是普明的大護法,其實由創會開始,普明的活動皆不收費,其經費一直仗賴會員損獻,連董事和秘書也全屬義工。因此陳家寶醫生形容,現時的普明佛學會稱得上是一個眾志成城的會︰「自從果通法師1985年往生後,普明亦沒有再設立名譽顧問,普明因此在發展上可說沒甚包袱,沒有傳統需要繼承,只視乎現有會員有什麼需要,所以基本上普明是十分自由的,沒有既定宗派或發展上的框框,這是我們與傳統佛教組織的最大分別。」

普明佛學會

地址︰荃灣沙咀道270 號廣發大廈3 樓
(電梯2 字)
網址︰ www.poming.org

Go to Issue Menu3.

即使不是你的錯
文/溫綺玲

那年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禮拜佛指舍利及慶祝佛誕大會 , 期間過百萬人進場 , 香港佛教聯合會禮請了法師們主持誦經、拜懺等法會 。 為了保持場館內的裝嚴整體性 , 和營造集中與專注的氣氛 , 大會在場館內四周牆邊圍上布幕 , 隔擋了場外不必要的煩雜 。

除此之外 , 還在布幕前 , 放置一張長16呎、寬5吋、高30吋的仿古長條木凳 , 每張木凳上放置多盞精緻的小燈 , 所有踏進場內的人士 , 均受到現場的氣氛感染 , 很自然地收攝心神 , 專心於法會。 

活動圓滿後 , 大會負責人多次叮囑清場的工作人員 、物資管理的倉務員等 , 要妥善儲存該等佈置用的物資 , 以備日後可再重用。事隔數年 , 當要使用該等長凳時 , 才獲告知 , 每張木條凳 , 都被鋸斷成多截 , 即使修補也很難再翻用了。

負責人驚問 :「為何會鋸斷成多截 ?」

倉務員理直氣壯地回答 :「木條凳太長 , 進不了倉門 , 鋸斷後方便得多了。」

負責人問 :「怎麼進不了倉門而不知會負責人 ? 可曾嘗試找其他地方儲存 ?」

倉務員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將物件放進倉庫內 , 所以 , 他便是那位負責人呢 !

一個大型活動 , 要處理的繁瑣事情 , 包括保安、運輸、接待、會場佈置、活動流程執行、宣傳等等 , 日以繼夜去面對和解決 , 終能一一順利圓滿 , 誰又想到會出現這樣的一個不可能的問題。

世事就是這樣 , 即使不是你的錯 , 也無可避免地需要面對結果 , 只好在閒時多懺悔 、多念佛、學佛。

Go to Issue Menu4.

草堂處元
撰文/思顗

神智從義雖出自山家派扶宗繼忠之門下,但其學說卻處處針對知禮大師之學,令山家派諸師頓失方向,直至繼忠大師後期另一弟子草堂處元的出現,才扭轉山家派之頹勢。

處元大師是浙江永嘉人,長久隨侍繼忠大師習天台教學,後繼承法席,風化大開,郡侯委任為僧正,著有《輔贊記》三卷及《止觀義例隨釋》六卷,前書早已佚亡,而後書為大師在75歲(1104年)那年閒居東谿草堂時專為批駁從義的《止觀義例纂要》而撰,藉此重新確立山家學說為天台正義。

前文我們曾提到從義是以三諦說為天台實相的最高原理,處元認為從義的根本錯誤是昧於一念三千說的妙理,以隔歷三諦來看天台三諦說,蓋台宗的三諦義理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融三諦說。智者大師是透過此圓融三諦來詮釋實相之理,故三千世間並非像從義所說唯是假諦。由於從義誤將隔歷三諦作為究竟,故其所實踐的觀門亦只是「次第三觀」,並非智者大師所示的「一心三觀」。

再者,從義將《摩訶止觀》的十乘觀法行相兼有理觀及事觀,故將性德境作為真如理觀、修德境作為唯識事觀。處元認為從義的解釋是不明白此初乘觀法所設定的三境,只是適應修行者的根性而設定的理觀行相而已。從義又認為天台所修之四種三昧,皆有理事二觀,處元則認為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及非行非坐三昧皆是就種種經典所詮的觀法,屬於純粹的理觀,至於事觀部分,只有非行非坐三昧歷三性作四運推撿才有。

處元大師的學問雖承襲山家廣智系正統的義理,但處於山外派凌厲的批判風潮,大師亦具創新的思維,一掃知禮大師殁後的山家頹風,故其學說深受日後中、日天台諸師的尊重,令天台山家正義,延至南宋而有竹庵可觀、北峯宗印及柏庭善月諸師的出現,最後徹底評破仁岳大師的後山外說。

Go to Issue Menu5.

超度
文/賴靜涵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舉行「中元普度」,不論是佛教或是道教,都會舉行「超度法會」,那麼「超度」是甚麼意思呢?這個名詞源自佛教,是從梵文的tara翻譯過來,原意是「越過」、「超越」的意思。如《華嚴經‧入法界品第卅四之一》提到:「不思議方便,度生死海,若滅吾我心,是則能究竟。」此中『超度』指『超越生死大海』。《翻譯名義集》則指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度四流。」滅度,即指佛教最終的修行目標「涅槃」。所以「超度」的意思就是以自己修行的力量,橫跨了生死大海,了結自己的輪迴,到達究竟解脫的彼岸,這就是「超度」的原意。但大乘佛教以大悲心利益眾生為念,以舉辦法會的方式,廣設方便,讓有形與無形的眾生都能得到法益,最後請佛菩薩接引亡靈往生極樂淨土,這就是舉辦「超度法會」的意義。佛教比較常見的超度法會有「盂蘭盆法會」、「梁皇寶懺」、「水懺」、「放焰口」、「三時繫念」與「水陸大法會」等。其中以「水陸大法會」的規模最大,功德也最為卓著。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金剛法會

日期:農曆每月初一及十五日
時間:上午9﹕30至中午12:0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誦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念佛晚會

日期:逢周日
時間:晚上7﹕00至8﹕3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如淨法師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地藏寶懺法會

日期:8 月24 日早上9:00
主持:覺光法師
地點:九龍彌敦道454 號安昌大廈二樓A 座
法藏寺圖書館
查詢:2771 7015

講座:地藏七法會

日期:8月24至30日晚上7:30 至9:30
主講:衍慈法師
地點:九龍彌敦道242 號立信大廈E,F 座四字樓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
查詢:2367 3091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