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 第8期

1. 卷首語 迷與悟
撰文/淨因法師

有個失戀的人在公園裏頭,因為不甘而哭泣。一位哲人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笑道:你不過是丟棄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卻損失了一位愛他的人,他的損失要比你大得多,你還有什麼可恨的呢?不甘心的人應該是他才對。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念迷,萬念俱灰,淒淒慘慘,苦海無邊;一念悟,海闊天空,快快樂樂。歡喜自在。

禪門的大智慧就是讓人們了知,世間的愛與恨、苦與樂、得與失、是與非、正與邪、好與壞、煩惱與菩提、地獄與天堂、凡夫與聖賢都在一念之間。一念迷,貪心起,被世間名、利、美色所左右,為身外之物所累,終日為之奔波,永無休止,從此煩惱不斷;一念悟,了知世間萬物皆緣生緣滅,絕不是永恆不變的,由此而領悟到佛陀空的智慧,看透放下的心態自然升起,對身外之物便不會過於執著而又能善加利用,造福人群。因此,《六祖壇經》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由此可見,禪宗修行的關鍵就是轉迷為悟,而轉化的方法則是禪修。轉迷為悟的過程便是轉苦為樂、轉恨成愛、轉惡為善、轉煩惱為菩提、轉凡為聖的過程。因此《六祖壇經》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同樣,在人生的旅程中,常常會有很多考驗、抉擇,為善為惡,是選擇愛還是恨,全在自己的一念思維,務必要好好把握。

2. 禪悟——生命智慧的啟動Go to Issue Menu
撰文/李潤生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教授 插圖/小子

佛教是世界宗教中思想最深邃、理論最繁複的宗教,隨意拈出一個「空」字,其中便有無窮義蘊,難以解說,難以領會。禪宗則是佛教之中思想最直截、理論最單簡,而領會最不容易的宗派。禪宗雖然以禪悟為宗,可是他們卻反對坐禪。《壇經》清楚指示頓悟法門,所謂「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六祖慧能未到黃梅禮拜五祖受學之前,聞客誦《金剛經》,心即開悟,但大多禪客,即使窮畢生之力,卻找不著悟入的門徑。其詭譎可知。今試以淺近文字,開戒四門,以「生命智慧的啟動」,解說「禪悟」的基本理念,為未來對禪家語錄、公案的學習,奠定穩當的基礎。

一、禪學的宗旨
學禪以「禪悟」為宗旨。禪客窮盡數十年的工夫,只期待著「悟」的一刻。所以「禪」是工夫,是方法;「悟」是目的,是宗趣。「悟」的目的,用現代語言來詮釋,就是獲得生命智慧的啟動。由於我們本具生命的智慧德性,就本質言,根本就與諸佛的智慧德性無異無別。所以當六祖慧能初見五祖弘忍的時候,就訴說了學禪的目的,「不求餘物,但求作佛」。原來「禪悟」實等同於「成佛」,所以《壇經》說:「一悟便到佛地」。「佛」是覺義,「覺悟」是智慧的活動,通過生命智慧的醒覺,直覺體悟到生命的本來面目,名之為「覺」、名之為「悟」,如是能「覺悟」的生命主體,假名為「佛」。

只要能覺悟到生命的本來面目,凡夫即是佛,若不能覺悟到生命的本來面目,佛也即是凡夫。達到佛的覺悟便是「菩提」,也就是主體自心中的生命智慧德性得到了啟動;生命智慧德性就本具於每一生命主體本來清淨的自性本心之中,所以《壇經》開宗明義便強調著:「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禪」不是禪修的目的,只是禪修的工夫、禪修的手段、方法。「禪」是印度語「禪那」(dhyana)的簡單音譯,意譯為靜慮,內容包括「止」和「觀」兩大成分。若達到第四禪,「止觀雙運」啟動了無相、無分別的「般若」(prajna)生命智慧,便能夠覺悟到生命的本來面目。餘宗名之為「見道」、「登地」、「入如來家」,禪宗名之為「見性成佛」。所以「禪」是方法,不是禪修的目的。「禪修」既然只是方法,由於應機不同,方法便不止一種;不過禪宗的「禪修」特色,就是揚棄了印度傳統的一套「枯坐冥想」的止觀法門,提出了「單刀直入」、「頓悟成佛」、「思量即不中用」、「識自本性」、「見自本心」、「言下須見」的簡單直接的方法,名之為「祖師禪」,以別於傳統的「如來禪」。以方法獨特之故,故依禪法立名,名之為「禪宗」,更從六祖慧能開始於南方,史家稱之為「南禪宗」。

二、思想的本源
禪修的目的,既然在於對生命智慧德性的啟動,而生命內在的智慧有異於外在器界的知識;知識不離語言、文字、名相,而生命智慧則須離言絕相,所以禪宗有「不立文字」的特色。離言、離相的思想,本源在《金剛經》。六祖慧能從弘忍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開悟。《金剛經》要強調「無住」、「無念」、「無相」的進路,提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的境界;「(證)見(悟入每一生命個體所本具的)如來(法身)」就是禪悟的「啟動生命智慧德性」。《壇經》禪法主張離兩邊、離分別的「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立文字」,就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其思想就出自《金剛經》。

禪家不重視外在語言文字之相,所以不會依思辨分析以建立一套宗教理論,而會依《維摩經》單刀直入的方法,進入「默然無言」的「不二法門」。這亦同於儒家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那種對自我生命的直覺,對生命智慧本具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之「良知善性」的體驗,不過良知善性那生命智慧的啟動,在禪家換了一個「明心見性」的名字,其意趣則是一致的。
佛家其他宗派都有所依的經教,即使是初祖菩提達摩也有所宗的《楞伽經》以「藉教悟宗」,契入「含生(一切眾生)同此真(如佛)性」,至於天台之宗《法華》與《中論》,華嚴宗之宗《華嚴》,淨土宗之宗《彌陀》,唯識宗之宗《解深密經》等均可不論,而南禪雖受多種經教的影響,但不專宗某些經教,所以說為「教外別傳」。不過《楞伽經》之言「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大般涅槃經》之肯定斷善根的「一闡提皆有佛性」,壓根兒對禪宗確有影響,所以六祖慧能才有「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的堅持。由於人皆有佛性,所以只要能夠「開啟生命的智慧德性」,一悟便到佛地,禪家的「頓悟成佛」才得可能,因為「生命的智慧德性」,就是眾生所本具的佛性與諸佛的無邊功德:《法華經》所言的「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便可以從一念得。

三、禪悟的進路
南禪的宗教實踐,依《壇經》所顯示,亦有傳統的懺悔、受五分法身香、發四弘誓願、皈依三寶等,但對此等儀軌卻賦予南禪獨特的革新涵義。就以皈依為例,禪家所皈依的對象不是自我生命以外的佛、法、僧,而是自我生命本具的覺悟、正法與清淨的自性。自心皈依「覺」彼佛寶,邪迷自然不生;自心皈依「正」彼法寶,自然念念無邪見;自心皈依「淨」彼僧寶,自然一切塵勞、愛欲全不染著。這顯示禪宗是一種純自力的宗教,與倚仗他力的念佛法門截然不同。

禪修的真正精神不在儀軌,而旨在「禪悟」,「悟」是目的,「禪」是工夫。為要達到「一悟便到佛地」的目的,便得要有其獨特的禪修方法以啟動其生命的智慧。禪修的進路不重誦經、不重念佛、不重坐禪,而重在生命的實踐。所以六祖慧能在弘忍門下,在碓坊八個月的踏碓就是禪修「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這就是指示禪悟的心要。這因為禪修的目的不在於外在知識的積累,而在於自我生命智慧的啟動,所以強調「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所以強調「一行三昧」法門,即於一切時中,無論行、住、坐、臥,其心都無諂曲,直心而行,無念無住,無有執相;所謂於相而離相,於念而不念,達至定慧不二,亦即是即慧之時定在慧,既定之時慧在定。因為每一生命個體,凡聖等一,其生命智慧德性,無不具足,無不清淨,與佛無異,如日月常明,只為煩惱浮雲蓋覆,不得顯現;一旦直心啟動,自性之中的般若智慧驀然開發,有如惠風和暢,卷盡雲霧,日月星辰,一時頓現,此之謂「明心見性」,此之謂「頓悟成佛」。

四、禪悟的大用
就其他宗派言,成佛是三大無量劫修行斷障遙不可及之事,南禪則標榜在現實生活中啟動生命智慧,飢來則食,困時則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這因為凡愚的生命,本具如來智慧德性,只由在日常生活中,吃飯時不肯吃飯,千般思索,睡眠時不肯睡眠,百般計較,所以不能即煩惱中體證菩提,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因此通過生命的直覺,剎那之間從迷惘中得以啟悟其生命中的如來智慧德性,不假外求,當下呈現,原來是佛。

禪家頓悟所成的佛,《壇經》也說成就三身、四智和淨土。所謂「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過如此的「三身」、「四智」乃至「淨土」都自涵新義。自性本具,名為「法身」;念念自性自見,名為「報身」;從報身思量接引後學,名為「化身」。又說:「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又說:「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又秉承《維摩經》的唯心淨土理念,「但行直心,到如彈指」、「若悟無生頓者,見西方(淨土)只在剎那」。可見「頓悟成佛」者,就是生命本具的清淨、無礙、融通、應物之智慧德性的全幅啟動而已,彰顯心地無非的「自性戒」、心地無亂的「自性定」、心地無癡的「自性慧」。如是由於生命智慧德性的全幅啟動,便可以隨機應物,啟動自性的慈悲,即是觀音;啟動自性的喜捨,即是勢至;啟動自性的能淨,便是釋迦;啟動自性的平直,便成彌勒。

那時候,就可以「任性逍遙,隨緣放曠」,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夜夜是春宵,日日是好日」,接引有情,過著自由、自得、自在的生活。這樣通過生活的實踐,禪家把大乘佛教神秘化了的佛陀,回歸到原始佛教中人格化的佛陀去。

辭彙教室
(1)公案  禪宗將歷代高僧之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之指示,亦成為思考之對象,或修行坐禪者之座右銘,並作為後代依憑之法式,故稱公案。
(2)如來禪  宗密之《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將禪分為五種,「最上乘禪」稱為如來清淨禪(略稱如來禪),又稱一行三昧、真如三昧。此禪之旨趣係頓悟自心本來清淨無有煩惱,具足無漏之智性,且此種清淨心與佛無異,此心即佛,故稱之為如來清淨禪。
(3)五分法身香  以香比喻五分法身。無學聖者於自身成就之五種功德法,稱為五分法身。即: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以香喻之,則稱為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4)四弘誓願 《六祖壇經》: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前一誓願為利他,後三誓願為自利。
(5)有情  梵語sattva,巴利語satta。音譯作薩多婆、薩埵縛、薩埵。舊譯為眾生。即生存者之意。
(5)原始佛教  佛陀創立教團弘揚教理開始,至佛陀入滅後一百年(或兩百年)之間,教法一味、教團統一,尚未分裂為部派以前的時代。這時期,教團較為統一,比丘持戒較嚴,基本上以乞食為生,傳播地區主要在印度恆河中游一帶。這時代的經典,含有佛陀教說的最原始形態,為後來大小乘佛教根本教理的基礎。
(按:註釋主要參照《佛光大詞典》。)


3. 禪心法語 不殺生‧正法‧舍利Go to Issue Menu
聖一法師 口述 寶林禪寺眾弟子 恭錄

殺生而持戒,不正、不殺生而持戒,知見正,欲殺而不殺,欲犯而不犯就對。
鴦崛摩羅欲殺母親,見佛則捨母親而取佛,這樣就對。
世有二健兒,涅槃經中說,一者不作,二者能懺悔。
孔子稱讚顏回,二種功德,一不遷怒於人,二者不二過(犯錯一次,不會有第二次)。
有欲無定,不急不緩,方可入定,離開欲界。急與快不同,急則心有不安詳,不能入定。
知見不正,業不能了,生死不能了,修行為自己修,猶如穿衣裳,著得齊齊整整,這是羅漢心腸,修行為別人修,如煮飯給大眾食,不爛不硬,煮得好好地,這是菩薩心腸。
(二月初八  早堂)
※ ※ ※ ※ ※ ※ 
意大利女士問師父如何meditation(打坐),師父說看個心,看得清清楚楚,師父豎一拳頭,道:「看這個,看得清清楚楚就不會打落牆壁。」
人就是有煩惱,有煩惱方有得修,煩惱愈多,菩提愈多。
※ ※ ※ ※ ※ ※ ※
佛法稱正法:
離欲清淨,無我,不講條件。
布施,持戒,不講條件,
有條件不是正法。
要生天,才布施,不是正法。
(丁丑年五月廿四日)
※ ※ ※ ※ ※ ※ ※
皈依三寶
師父為你證明,接引你
佛舍利,佛的遺骨
舍利稱為堅固
悟道的人,一真一切真
修行堅固,方可悟道
有什麼證明,舍利為證明
精神不死,精神無相,舍利有相。
他們,聖人的骨頭、血、頭髮、牙齒都有舍利。

4. 與佛法有緣 法的超然Go to Issue Menu
撰文/格維斯

佛教所教導我們的「法」除了與世間的「善」相應外,亦有其超然性、平等性,這兩點亦與「法治之下的法律」不謀而合。首先,佛陀所覺悟的法,是他透過自身莫大的努力用其湛深的智慧去發現,而並非由他所創造的。《阿含經》載,佛陀曾這樣描述:「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可見這個「法」之所以有達到社會及個人內心和諧的作用,並不是單憑佛陀主觀意願去設計便可達到效果的,而是要「法」本身也必須具有能「善」的特性,修學者才可透過佛陀的教法,去親身體驗到這個「善」的特性;若不是這樣,任憑佛陀怎樣善巧的說法,聽聞修學者還是不能達到證悟的效果。佛陀清楚指出,這個「法」本然就是如此的——人以善的心念去做事,自然便會得到善的結果;反之,若以惡念去做事,便會得到惡的結果。這因果關係是如影隨形一般(《法句經‧第一品 》)。就算是佛陀本人也不能凌駕於這因果、因緣法之上。

這一點亦令我聯想到,我們的法律制度是以「法治」、並非「人治」為基礎的,兩者只差一線,但這分別卻非常重大。若然在「人治」的社會,法律縱然寫得那樣的周備,「它」在本質上仍只是統治者的工具,真正的法治精神是立足於一切人即包括一切平民百姓及統治者,不分高低貧富,無一例外地,都要受到符合公平及公義的法律所規範。沒有一個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這才是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 素食菜譜 煎釀豆腐卜Go to Issue Menu
圖文/羅莎

材料:冬菇        5粒         胡椒粉    1茶匙
豆腐卜 10粒          糖        1湯匙
豉油         少許      薯仔      1個
油         1湯匙     鹽        少許
粟粉         1湯匙    老抽      1茶匙
薑         1片      中國芹菜  3條

醬汁做法:
將豉油、糖、老抽、水煮熟,再加入粟粉拌勻。

釀豆腐卜:
1. 豆腐卜汆水,瀝乾水分,舀空備用。
2. 薯仔烚腍,去皮搗碎,放入少許鹽及胡椒粉調味。
3. 熱鑊放油,爆香薑片,撈起,放冬菇碎炒香,加糖及豉油調味,可隨喜好灑上少許胡椒粉,再放芹菜粒炒2-3分鐘,後將豆腐卜中取出的豆腐,加入一起炒一會,盛起所有材料備用。
4. 將所有材料釀入豆腐卜中,煎至金黃色。
5. 再將醬汁用少許薑煮滾淋上豆腐卜面即成。


Go to Issue Menu6.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念佛晚會  逢周日晚上7:00
主持:妙慧法師

梵唄班    逢周六下午2:30
主持:妙慧法師

瑜伽及北傳靜坐班  逢周六上午9:00
主持:黃耀光居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7. 預告:8月30日星期三

廣興法師:〈佛陀不搞個人崇拜〉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