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心態決定人生
撰文/淨因法師

「在北京讀書時,認識不少與佛像打交道的人。隨著人們對佛像的認識不同,產生不同的心態,進而各有其獨特的行為,令我感慨萬分。一位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天生對哪一路神靈都反感,但為了生計又不得不做「違心」之事,在博物館觀內以一種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態「照顧」、研究佛像。收工時,一把抓住佛像的頭,送到架上。第二位是古董收藏家,心中認定佛像僅僅是古董,其貨可居,把佛像牢牢地鎖在保險櫃內,找機會拍賣出去。第三位是佛教徒,把佛像看成是慈悲與智慧的象徵,從文物市場買回心愛的佛像後,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托住底座,恭恭敬敬地供奉在家中佛堂內。

同樣是一尊佛像,只因面對佛像時的心態不同,便產生了迥然不同的行為。這就道出了一個簡單而又深奧的人生哲理﹕心態決定人生。換而言之,你有何種心態,就會產生相應的行為,進而直接影響你的生命質素。以皈依為例,如果以一種虛榮的心態皈依,你只會看重皈依師的「威名」,皈依師的名聲愈大愈能滿足你的虛榮心,怎能從中獲益?!如果你是抱著玩和試的心態皈依,若無善知識的指點,也不一定會帶來多大益處。如果你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皈依,完全是為皈依而皈依,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持這種心態的人皈依後,若能遇到好的因緣,也許會有進步,但大多人皈依前後沒有什麼不同,照樣糊裏糊塗的過日子。如果你單純以求加持、庇護的心態皈依,這與世人買保險又有何不同?!只有真正了解皈依的意義之後,找一個真正能幫到你的皈依師,以一種稀有難得的心態皈依他,接受他的開導,就能突破自我,不斷進步,最終必能獲得永恆持久的快樂。



文、圖/梁冠麗

5月26日佛誕節期間,本港舉行的萬人皈依法會,邀請了漢傳、南傳、藏傳等九位長老聯合主持。有人會糊裏糊塗地接受了皈依,又或漫無目的地多次重複皈依,有人自覺皈依就似是有了靠山,或得到庇護。主持是次皈依典禮的藏傳佛教長老是創古仁波切,他除了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總經教師,也是藏傳佛教四大傳承的完全合格導師。臨近皈依典禮的日子,本刊特別邀請專程自尼泊爾來港的創古仁波切講解皈依的意義。

什麼是皈依三寶?

創古仁波切說 : 「『皈依』是指從痛苦出離的過程中尋找的依靠,而這依靠的對象就是佛、法、僧三寶;佛寶是佛法的指導者,法寶是脫離痛苦、獲得快樂的方法,僧寶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遇到障礙時能提供協助的人。」皈依有錢或有其他力量的神祇,可能會得到某些幫助,但都是短暫的,或有代價的。仁波切提醒說:「要尋求永恆持久的快樂,而不只是世間的快樂。」皈依三寶則可以得到永恆的快樂。

皈依的利益

仁波切說,皈依的好處很多,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長遠的、究竟的:佛教說人人皆有佛性,但佛性往往被煩惱和愚癡掩蓋,皈依後,可逐漸開展出來,亦代表日後可成就佛的果位。

第二種是比較即時的:佛教說人要有福氣,我們皈依後因為會經常供養三寶、發願等,累積了福德,就能夠減少障礙,日常行事也變得順利。

仁波切看過不少人在皈依後發生重大的轉變,他說:「大多數現代人生活沒有方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不知怎辦,就覺得害怕、痛苦;皈依之後,透過修持佛法,就找到了人生目標。我到過很多西方國家,發覺西方人普遍年紀愈大就愈不知所措,因為死亡已經逼近,自己卻好像一無所有;他們皈依後,明白死後仍有來世,而且確實有方法令自己和別人活得更好,有些於是精進禪修,有些寫作書籍或是從事其他有意義的工作去幫助別人。」

皈依與修持

創古仁波切認為,任何人只要真的相信佛法是很重要的,願意誠心學習,就有資格接受皈依。「如能帶著菩提心接受皈依就更好。」即是在接受皈依時發願,要透過修持佛法來幫助眾生。

也許有人會糊裏糊塗地接受了皈依,又或漫無目的地多次重複皈依,仁波切帶著慈悲的笑容說:「他們都會得到好處的。開始時或許糊裏糊塗,皈依後會有更多機會接觸佛法,逐漸就會有進步。」

仁波切建議大家選擇自己信服的法師傳授皈依,因為對皈依師愈有信心,接受的法就更有力量。佛弟子在皈依後會得到一個法名,這個新名字代表重生,意謂日後不能做傷害別人的事情,選用的法名帶有祝福和吉祥的意思。

皈依後,佛弟子應如何修行?仁波切認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沒有劃一應做的事,每個人可按自己的興趣作出選擇。但無論是讀佛經或是祖師大德的論述,抑或是進行其他學習和修持,動機都不應該只是為了自己,修持佛法應該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

仁波切引述世親菩薩提出的修持次第:首先是要堅定幫助人的心,提醒自己不可以身體或語言傷害人;接著是多聽聞佛法,跟著是思維佛法,然後是實修佛法。
佛弟子在適當的時候可接受「五戒」(不殺生、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不妄語),但不少人擔憂會犯戒而不敢接受,仁波切再哈哈笑著說:「就是沒有受戒,也照樣會說妄語騙人,受戒就有警醒作用,提醒自己不要做這些事情。」

藏傳佛教的四皈依

在傳統的三皈依之上,藏傳佛教加上皈依上師的意義,與「依法不依人」的原則又是否有衝突呢,仁波切說:「藏傳佛教也是皈依三寶的,皈依上師是表示尊敬上師,上師指導我如何修持佛法,是三寶的代表,是我和佛法之間的橋樑。佛法始終最重要,因此仍是依法不依人。」

在仁波切訪港期間,他的兩本著作——《三乘佛法心要》、《轉心四思惟》——重新排印推出。前者精要地概述南傳、北傳及藏傳佛教相互的關係,以及佛法的修行次第,對藏傳佛教依止上師的意義也有解釋;後者詳述將心轉向佛法的四種禪修,能幫助開啟智慧、培養堅定的修道心。

還有兩個星期就是佛誕,要舉行萬人皈依典禮了,仁波切說:「佛陀誕生的日子極為殊勝,能夠在這個難得的日子皈依,真的十分有福氣!」

創古仁波切五月在香港主持之弘法活動

  1. 佛誕開幕、浴佛典禮(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時間﹕5月24日下午3:00 - 4:30
    地點﹕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新翼5樓大會堂
  2. 萬人皈依典禮(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時間﹕5月26日
    下午3:00 - 4:30
    地點﹕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新翼5樓大會堂
  3. 三寶總攝薈供暨浴佛法會
    時間﹕5月26日晚上8:00 - 10:30
    地點﹕創古密宗佛教中心(官塘成業街11-13號華成工商中心912室)
  4. 講座:安心,當下開始(憑票免費入場)
    時間﹕5月31日晚上8:00 - 9:30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5.  八十四大成就者灌頂
    時間﹕6月2-3日上午10:00 – 晚上9:30
    地點﹕尖沙嘴街坊福利會(九龍尖沙嘴彌敦道136號A)
    查詢電話:2760 8381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網址:www.thranguhk.org

Go to Issue Menu3.

調養怒中氣
撰文/李焯芬

在美國洛杉磯一個菜市場裏,有位中國婦女的菜攤生意特別好,引起其他攤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的把垃圾掃到她的店門口。這位中國婦女只是笑笑,不予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掃到自己的角落,再細心清理。

旁邊有位賣菜的墨西哥婦女觀察了她好幾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裏來,你為什麼不生氣?」

中國婦女笑著往說:「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裏掃,垃圾愈多就代表會賺愈多的錢。更何況在中國文字裏,菜與財兩字差不多同音。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財到我這裏來,我怎麼捨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愈來愈好嗎?」

從此以後,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現了。

這個中國婦女化詛咒為祝福的智慧確實令人欽佩。然而,更令人欽佩的卻是她那與人為善和寬容的美德。她用智慧寬恕了別人,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融洽的人際環境。

俗話說:「和氣生財」,她的生意自然愈做愈好。如果她不採取這種方式,而是針鋒相對,又會怎樣呢?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在不自覺的導演著這種結局:以憤怒代替理智,針鋒相對,以毒攻毒,冤冤相報,無盡無休,直到身心疲憊,兩敗俱傷。發頓脾氣出口氣很容易,但代價不少。其結果就如同為了趕走一隻聒噪的烏鴉而砍掉枝繁葉茂的大樹一樣,得不償失。

忍辱不是無能,寬容也不是軟弱,而是生活的智慧。目前正在香港訪問及教化的一行禪師有許多廣受歡迎的著作。他的名著《憤怒》(Anger),曾登上美國最暢銷書榜。它教我們如何調養怒中氣,化憤怒為智慧的有效方法,值得大家細讀。

Go to Issue Menu4.

兩大弟子的皈依
撰文/賴靜涵

舍利弗本名優波室沙,目犍連本名拘律陀。二人有世間罕見的聰明與學問,最初都依止當時著名的學者珊闍耶當弟子,後來覺得所學不足,就離開了他。兩人原本也各有弟子一百人,這些弟子也都以為自己的老師是全世界最好的教授師。因此舍利弗與目犍連都覺得很驕傲,認為世界上不論是學問還是道德都很少人能超越他們。

有一天舍利弗在街上行走,遇見佛陀弟子阿捨婆誓在王舍城中乞食,舉止行儀端莊靜肅,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修行人。舍利弗就問他的老師是誰,住在哪裏。阿捨婆誓謙虛地回答:「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住在竹林精舍。我雖然出家未久,領會不多,但也許可以告訴你我的老師所曾說過的教法。」然後緩緩地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幾句簡單的話,聽在舍利弗心中,就化成萬丈光芒,照耀著整個生命。雖然彼此所學不同,但舍利弗一下子就明白佛陀所說的才是真理。就在和阿捨婆誓約道別之後,舍利弗朝向目犍連住處走來。看到舍利弗一臉得意的樣子,目犍連好奇地問道:「老朋友!今天是怎麼了?這麼高興?」舍利弗回答:「我知道有一個偉人,可以當我們兩人的老師。」目犍連吃驚地問:「是誰?」舍利弗就把遇見阿捨婆誓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目犍連,聽得目犍連感動得眼淚流下來。第二天兩人帶領自己弟子百人到了竹林精舍拜會佛陀。佛陀一見到兩人,高興萬分,他覺得從自己證悟至今,才出現了真正能夠聽得懂教法的人。

自從舍利弗與目犍連帶了兩百弟子投皈佛陀,消息震撼了王舍城,不分老幼很多人也想跟著佛陀出家,結果引起社會的不安。害怕子弟出家,有些人四處造謠:「那個沙門釋迦牟尼是擾亂我們家庭來的,他要斷絕人子嗣,他要從母親手中奪去孩子,從賢妻身邊奪去丈夫,這樣才會滿足!」

流言讓弟子們感到困擾,立刻轉報佛陀。佛陀要弟子們知道:「學佛目的在追求宇宙的真理,人格的完美,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一樣能學佛。」弟子們向大眾傳達了佛陀的旨意,不到七天,謠言就消失了。大家對佛陀的智慧都感到萬分敬佩。

(廿八)

Go to Issue Menu5.

懺悔
文/知歸 圖/香港佛教聯合會提供

 佛教徒在皈依及日常行持均重視「懺悔」。懺是梵語懺摩的音譯,意指犯了過失,請求對方寬恕及容忍;悔是披露表白的意思,即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過失,乞求原諒。僧團的半月布薩及在安居後所舉行的自恣亦屬懺悔的儀式。隨著佛教的發展,懺悔亦有多種形式的出現,以天台宗為例,其所修的莊嚴懺悔,便要先識別順流十心的過失,然後修逆生死海十心以翻破前十心,即:

  1. 1. 以「深信因果」翻破「撥無因果」之心;
  2. 2. 深明慚愧,知內心有佛性,以翻破「無慚無愧心」;
  3. 3. 怖畏墮惡道,翻破「不畏惡道」心;
  4. 4. 發露悔過,還源本淨,翻破「覆藏不悔」心;
  5. 5. 斷相續心,勿起六道惡念,翻破「惡念相續」心;
  6. 6. 遍發慈心,誓度眾生,翻破「惡事不遍而心普遍」之過;
  7. 7. 修功補過,精進不怠,翻破「縱恣三業造罪」過失;
  8. 8. 隨喜他善,喜而敬重,翻破「不隨喜他善」心;
  9. 9. 親近善友,常觀聖賢,翻破「外逢惡友惡境」;
  10. 10.觀破無明,還源本淨,翻破「內有無明」心。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講座﹕《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卷六
日期﹕5月13日(周日)
下午2:30
主持:文珠法師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下午2:0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親子成長與佛化教育
 日期:5月11至6月8日(逢周五)晚上8:15
 主辦:香港居士林
 主持:楊學元老師
 地點: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178-180號香港珠寶大廈2樓
 查詢:3107 3202 / www.laybuddhist.com

講座﹕涅槃妙境
日期:5月12日(周六)晚上7:30
主辦:佛教青年協會
主持:定悟法師
地點:九龍界限街144號3樓
查詢:2336 0437

講座﹕素食營養學
日期:5月14、21日(周一)晚上7:30
主辦:佛教愍生講堂
主持:梁燕嫦居士
地點:香港北角英皇道355-361號1字樓
查詢:2808 2373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