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寺外門為一石坊,林蔭下,駐足古舊的石坊門前,彷彿看見了凌雲寺當年風華正茂的盛況。步上台階,進入庭院,迎面來接見的是個子小小的現任住持慧皆法師──一位守著凌雲寺49年的八旬大德尼,她秉持一顆恒定的心,待在這深山寺廟。重興寺門的妙參法師,其傳略有云: 「法無偏執,事無異見,舉寺雍容,進退咸有恒則。」 位於元朗錦田觀音山山腰的凌雲寺,倚山面海,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香港三大古剎之一,更開本港傳戒先河。 始於明朝 一度破落六百年,在香港這現代化城市,實在是個不簡單的數字,歲月如流,幾許人事,寺院更添傳奇色彩。據記載,該寺初創於明朝宣德年間(1425-1435年),原為錦田開族祖鄧洪儀之長子為其庶母黃氏所建奉佛靜修之所,原名「凌雲靜室」。直至清道光年間(1821年),滌塵法師把靜室重修,改名「凌雲寺」。經兩任住持圓空法師、圓淨法師後,因後繼無人,寺門一度破落,並為鄉紳鄧伯球闢為休憩場所。 1900年間,妙參法師應黃慧清及勞姓女居士邀請暢遊錦田觀音山,來到門庭破落的凌雲寺,但覺環境清幽,靈氣迫人,加上兩位居士及佛教徒的懇求,便慨然答允重興寺門,更說服鄧伯球皈信佛教,並發心捐出該寺及附近土地,開始重修寺院。 當時,妙參法師有感女眾信佛者多於男眾,但尼眾叢林極少,遂改變初意,於1913年冬,建凌雲寺為永遠女眾十方道場,是年更被推任為凌雲寺住持。 首開香港傳戒先河兩年後,黃、勞兩居士都跟隨妙參法師出家,名觀修及智修師。1918年,智修師好友梁居士,亦從妙參法師落髮,名喜修。自始,凌雲寺在妙師及諸師經營下,尼眾日多,皈依者眾。另一方面,妙老有感屋不應用,於是在寺南,大帽山麓,築建精舍,名圓通寺,後作男眾道場。 ![]() ![]() ![]() ![]() ![]() ![]() 因緣成熟,凌雲寺於1918年首開港地傳戒先河,誠為香港佛教界的大事。開壇傳戒是佛門中一件大事,其後,青山寺顯奇法師、寶蓮禪寺筏可老和尚和凌雲寺妙參法師共約,三年一度,輪流傳戒,確立「三山開戒」模式,僧團人數由是逐年遞增,直至抗日戰爭前,經三寺傳戒的僧眾約有一萬人之多。 數年間,凌雲寺不斷發展,直至1924年,寺內大雄殿、韋馱殿、齋堂、客廳、廚寮等,均告落成,規模益見完備,其叢林規制悉依鎮江金山寺律儀,坐香談禪,福慧均修,開講經教。1928年3月10日,妙參老和尚在廣州如來庵圓寂,智修與喜修推舉觀修法師為第二任住持。兩年後,觀修師因南洋各道場之請,加上自創的精舍需待維修,遂請智修法師為第三任住持,喜修法師為都監。 今天,在古雅的凌雲寺漫遊,於樹叢掩映間,見一座荒棄破敗的建築,原是昔日的佛學研究社,追思往昔,彷彿聆聽到琅琅誦經聲,在那破壁裂紋上,透露著幾許當年僧眾專心致志弘揚佛法的往事。遠溯至1932年,智修和喜修二師,接南京寶華山之戒法,在寺內開戒堂,建凌雲寺為律寺,並於翌年,請鎮盦法師組織凌雲寺佛學研究社,供僧眾研修佛學。 並列四大佛研基地當時,佛學社與東蓮覺苑之寶覺學院、葦庵法師所辦之菩提場、筏可和尚在大嶼山設立的佛學研究社,鼎足而為香港僧伽佛學研習四大基地。由1940至1950年代,凌雲寺一直致力於弘法及培育僧才的工作,例如曉雲法師辦「雲門學園」,便曾在該寺舉辦雲門夏令營,學員的研修心得及寺院規模法度亦記載於《島嶼歲月》一書中。 六百年的風霜,沒有把凌雲寺剝蝕得遺下殘軀,經年前重修,還寺門雅致面貌。古雅的青磚建築內,點綴簡約的現代設計,貫徹寺院的素樸氛圍。從第一代的妙參法師,到第二代的觀修法師、之後的智修法師、天真法師,到現在眼前的慧皆法師,她已是凌雲寺第五代住持。說話淡淡然的慧師,自言不愛應酬,也很少跟其他道場聯繫,但寺院於年前重修開光時,各長老大德皆來祝賀,可見大家仍很關心凌雲寺的。慧師在位倏忽已49年,當中雖經歷不少艱難,但仍孜孜經營,去年寺院重建圓滿,將繼續秉承該寺一向弘法宗旨,反映出她對佛寺和佛法的篤定之心。
一個可能與香港凌雲寺有關的傳奇據1930年代上海出版的《威音佛刊》記載,生於1868年的能修比丘尼,廣東順德人,35歲(1903年)在廣東新安觀音山靈雲寺出家,發願禮朝各大名山古剎。1919年,與四位同參,沿途化緣,主要以步行,遊訪各地古剎。度牒除蓋了國民軍總司令部印鑑外,還包括各縣知事、四川及西康兩省佛教會會長的署名。她們由上海乘船至南京,渡江後,步行經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再經河北、山西禮拜五台,復由陝西西安,穿行四川全省,親拜峨嵋、鷄竹山,再由打箭爐西山殿,頂禮膜拜。後更不懼困苦越過雪山,抵達拉薩。前後十餘年,走過七十餘站,沒有地圖,除粵語外,不曉國語,但到達拉薩後,竟學得西藏文經咒不少,能操流利西藏語。 《威音》的記者曾訪問能修法師,為何要翻山越嶺遠道朝禮各山?法師說: 「予中年出家,因深感女人痛苦,發願廣度女界同胞,是以遠涉山海,訪善知識。雖云女人多障,亦不過要女人發大心耳,亦唯女人苦惱多於男子,故女人發心,必誠切於男子,女人當自念其苦,發心亦自必誠切。」 嗔
|
圓通 |
聖者 |
眼根/色塵/眼識 |
阿那律陀/優婆尼沙陀/舍利弗 |
耳根/聲塵/耳識 |
觀世音/憍陳那/普賢 |
鼻根/香塵/鼻識 |
周利槃陀伽/香嚴/孫陀羅難陀 |
舌根/味塵/舌識 |
憍梵缽提/藥王、藥上/富樓那 |
身根/觸塵/身識 |
畢陵伽婆蹉/跋陀婆羅/優婆離 |
意根/法塵/意識 |
須菩提/摩訶迦葉/大目犍連 |
地大 |
持地 |
水大 |
月光 |
火大 |
烏芻瑟摩 |
風大 |
琉璃光 |
空大 |
虛空藏 |
識大 |
彌勒 |
根大 |
大勢至 |
此二十五聖者之圓通,以觀音菩薩之耳根圓通為最上,故尊為「圓通大士」。故觀音山南之圓通寺正是以菩薩之妙法門而命名。
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上午9﹕00 東蓮覺苑新大殿灑淨
上午9﹕30 大嶼山寶蓮禪寺一日遊
2008年1月8日至14日(星期二至星期一)
啟建梁皇寶懺法會
禮誦《金山御製梁皇寶懺》 七永日
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2575 6312
主辦﹕寶覺中學
贊助﹕東蓮覺苑
講者﹕黃耀光居士、法護法師、馬淑華博士、僧徹法師
日期﹕2008年1月5日至26日(逢周末,共四節)
時間﹕下午2﹕00至4﹕00
地點﹕將軍澳彩明街9號寶覺中學
查詢﹕2702 2863 網址﹕www.pokok.edu.hk
主辦﹕妙華佛學會
講者﹕黃家樹居士
日期﹕12月29日及2008年1月5日
時間﹕下午3﹕00至5﹕00
地點﹕香港北角英皇道368號榮馳商業大廈3字樓
查詢﹕2570 0443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資源 |
課誦 |
連結 |
下載 |
賀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