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應無所住
撰文/紹陽

俯瞰小城,在幢幢建築物間游走的匆匆人影,就像長在大樹腳下的迎風小草,搖曳一生,追趕一生。

在破解股市拋物折線的森林裡,他們一個混泥,一個搬水;一個燒柴,一個煮菜;一個禪坐,一個驅蚊。撐一燭光,燈火連綿,五十年緣聚成林,造就一嶄亮眼的標記,彷如一尊妙湛的靈石。

荒山?勝地?

道路即舍家小竭風光有山有水,歸元初心所本來面目無我無人。在激光已過時的年代,一襲袈裟,如何裝扮山水風光?三千縷髮,如何細認本來面目?無我無人,人間的煙火該向何處安住?

在機場動工之始,有人細語老和尚,說寺門正向赤臘角的三座大山,是三個大包,剷平了,以後衣食有憂。老和尚笑不攏嘴,說:「 沒有飽就吃pizza囉!」遇難呈祥,豁達自在,逆境中心有自信的前路,那香港人一直追尋的淨境,其實可以渾然天成,無處不在。

禪在何處?

於是,一杯清茶是一首禪詩,一窪瘦田也是一席禪話;禪在風裡,禪在樹下,禪在草邊。老和尚在神州修復的破寺古寺重生時,鳳凰山下的鳳凰巢,也薪傳著曹溪的聖火;光在風裏,光在樹下,光在草邊。

洪鐘懇叩,寶偈高吟,出世入世戀世避世度世濟世,法之所宣,原來是無所為亦無所住。

 
 
撰文、圖片/Stephanie
「寶林禪寺」是本港著名禪宗道場,位於大嶼山地塘仔,即南北郊野公園的交界處;背靠鳳凰山,深入叢林,遠離塵囂,人跡罕至,是出家眾參禪用功之地。僧尼嚴持戒律,精進用功,寺門規模不大,廣納僧眾,常住法師約六十多人,結夏安居三月期間,增至八、九十人,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慕名者,為香港罕見最多出家人的修行道場。寺內不設「香油箱」,不化緣,不做經懺佛事,不做法會,謝絕旅遊參觀,但樂意接引虔誠善信。

農禪生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農禪生活」的特色包括:自給自足;不攀緣,好制心一處;不忘失話頭。

「寶林禪寺」上承「虛雲老和尚」溈仰宗法脈,重振六祖家風;保持著傳統禪林的面貌、生活模式及修持方法。「寶林禪寺」在香港,彷佛是十里洋場,忽然生起,遺世獨立的一朵蓮花,秉承著幾近失傳的禪門正宗──「農禪生活」,即奉行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叢林清規。

搬柴運水,日日道

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

禪門修行,在於脚踏實地,結合日常生活,因為現實生活即是理想世界,理想世界必需落實在生活中,不可脫離現實,尋找什麼理想世界,解脫也只能現實解脫。因此,「寶林禪寺」每天清晨三點打板,晚上十時休息,僧尼大多過午不食,每日出坡勞動,如種菜,修路,維修,打掃等,自給自足,不化緣、不攀緣,過著簡單樸素,古意盎然的恬淡生活。這就是修行人,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體悟身心「動靜一如」,並在「清淨無為」的恬淡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真常本性」。所謂「靜中養成、動中磨鍊」,在勞動中親身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禪宗修行方法,不在於談玄說妙,在於親身實踐:在生活最細微、最不顯眼、最平常處念念專注,念念清淨。古德云:「搬柴運水,日日道」,也即是 「平常心是道」。

修行功夫,在於心無罣礙,隨緣任運,看破世情,處事泰然,恬淡清靜。

修行無別法,一切都自然、平凡、平淡,簡單:「饑來吃飯,睏來即眠」,每天穿衣吃飯,耕田種地,春天下雨,秋天花落,皆是說法,皆堪悟道,皆可解脫。

古人云:「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

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交通不便少遊客,夜靜無人坐禪時

每年冬天打七參禪的告示牌

「寶林禪寺」僧眾,夏天「結夏安居」,誦經習教;冬天「打七參禪」(七天坐禪為一個「打七」,連續打十個七),早晚二時課誦,早午兩次過堂用齋(早餐,午餐);日誦兩遍《金剛經》,禪七期間每天行坐22枝香,平常夜坐兩枝靜香(即坐禪兩枝香時間);每半月誦戒布薩一次。每日參禪用功,參自「虛雲老和尚」以至「聖一法師」一脈相承的「話頭」:「唸佛是誰?」

什麽叫參「話頭」?

聖一法師說:「話頭是自己,自己研究自己,不明白就是話頭,疑情斷斷續續是小疑,生死心切方可起大疑。自己研究自己,眼可看萬物不難,眼看自己才難,口可唸佛不難,唸自己才難,故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返聞聞自性則不分別,不理他人非,常自見己過,若不返聞,則見人非,不見己過,自己看自己別忘了自己,忘了自己別忘時間,一切法空,離一切法即正慧,即話頭。」

什麽叫「唸佛是誰?」

衍空法師說:「虛雲老和尚法脈,一直按照中國傳統的師徒方式訓練,所謂先「搓泥」三年,即是在經驗上學習,同時培養褔報:包括供養大眾、為常住服務等。這是六祖以來修行人藉以「修福、修慧」的行履,透過煮飯、派飯、割草等,在每一個細行(微細行為)中,反觀自心,念念專注:吃飯時吃飯,擔水時擔水。慢慢在日常生活中體會、揣摩、並體悟出每個人內心本有的清淨佛性。這就是行住坐臥中的用功。”

禪宗重視「明心見性」,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即是說:修行必須在一天24小時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和舉手投足中「心地用功」,念念清淨,最後「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正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所謂不立文字,並非反對文字,而是「理論」與「生死」無關,聖一法師禪七開示指出,「心地法門是禪宗的特別法門,又稱為正法眼藏。」

虛雲老和尚臨終遺訓指出:「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修行 「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

到這裡一塵不染,行將去利濟群生

如想參訪「寶林禪寺」,需從天壇大佛旁出發,經過「茶園」和「心經簡林」的小徑進山,兩旁林蔭夾道,入山不遠,迎面一座高大牌坊,正中橫額:「東山法門」,兩側對聯:「到這裡一塵不染,行將去利濟群生」。

穿過牌坊,牌坊背後,另書一橫額「南天福地」,兩側對聯:「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天性常住允守厥中」。

回頭眺望,天壇大佛矗立遠方, 再往前走,山邊一方奇石,上書: 「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約莫走45分鐘,即抵山門,上有橫匾曰「十方道場」, 兩側門聯書曰:「後枕高山鳳嶺巍巍雲蓋頂,前臨大海曹溪滾滾水來潮。」

大殿梵宇莊嚴,門上對聯為,「寶林開鳳山,梵剎接曹溪。」

山門右方是開山祖師──悟明長老的墓塔。

悟明長老1955年創辦寶林,往生後聖一老法師出任方丈,樹立清規,莊嚴道場; 直至1997年退位,由見智大和尚接任住持, 2006年再由衍亮大和尚接任方丈,領眾熏修,直至2007年底圓寂。

聖一法師有偈贊誦寶林家風:

寶山寶海寶林寺,鳳山鳳冠鳳凰兒;
厥地開山有初祖,俄成寶刹育群雛。
交通不便少遊客,夜靜無人坐禪時;
人人勞動壯筋骨,日誦金剛長靈資。
接待十方來往者,禮仁下士敬諸師;
純是出家清一色,半月布薩誦戒儀。
大眾和合學解制,行籌安居把戒持;
更有地藏王寶塔,午夜鐘聲啟人思。

Go to Issue Menu3.

考驗
撰文/李焯芬

一個寒冷的冬季,剛剛中學畢業的歌手戴維,隻身來到美國南部的鄉村音樂之都—納什維爾,尋找他的夢想—他要當一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

然而,夢想的大門並沒有為他打開。一個月下來,他口袋裡已空空如也。只剩下最後一美元,戴維死也捨不得花。那一美元紙幣上面滿是他喜愛的歌星的親筆簽名。

一連兩天,戴維都注意到停車場裡一輛破舊車子裡坐着一個人,而每次他都親切的和戴維打招呼。戴維心裡納悶,這麼冷的天,他呆在那兒幹嗎?

第三天早晨,那名男子終於搖下車窗和戴維攀談起來。原來他是來這裡應聘的,因為早到了三天,無法立即工作。口袋裡又沒錢,所以只好不吃不喝在車裡呆着。

然後他紅着臉向戴維可否借給他一美元買點吃的,日後再還他。他卻不知戴維也是自身難保。戴維解釋了困境後,尷尬地轉身離去。

驀地,戴維想起了他那珍貴的一美元,猶豫了片刻,他還是走到車前,把錢遞給了男子。「上面簽滿了字!」男子驚奇地說,但他並沒有留意那全是親筆簽名。

那一天,戴維盡量不去想這讓他傷心的一美元。然而就在當天早晨,一家電台竟然通知他去錄節目,每周五百美元。從此,戴維一炮走紅,再用不着為錢發愁。

戴維再沒見過那輛破車和那名男子。戴維時常在想那人到底是乞丐,還是上天派來考驗他的使者。但有一點他很清楚:這是他人生中一次至關重要的考試——他通過了。

他還感到,用真誠去幫助別人,即使遇上再大的困難,也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Go to Issue Menu4.

荊溪湛然
撰文/思顗

天台宗自章安大師圓寂後,分為國清寺及荊州玉泉寺兩個系統,前者重教觀,後者重戒律。國清寺系經歷了法華智威、天宮慧威、左溪玄朗三位祖師後,至荊溪湛然為天台第九祖。世謂天台宗的發展在智威到玄朗是一個低潮期,此大概由於唐代佛教的重鎮隨著國都設在長安而轉移,天台地處浙江沿海一帶,故受到漠視,而荊州玉泉寺系雖然出了鑑真及一行二位大師,但鑑真長於律學,後東渡日本,一行則擅於密教,對天台的教觀並無太大的弘揚。

唐代天台宗中興人物是荊溪湛然,師俗姓戚,711年生於荊溪(今江蘇武進),年17值遇金華方岩禪師,得受天台止觀之法。20歲那年投禮左溪玄朗門下,至38歲才正式出家,依曇一律師學律。44歲時玄朗大師圓寂,唐室亦遭安史禍亂,師遂攜天台經籍,行脚於湖南長沙及江淮各地。就在這段遊方的日子,師與江淮僧眾四十餘人巡禮五臺聖境,在金閣寺與密教大師含光相見。含光曾在南印度遇到一些精通龍樹中觀學的梵僧,他們竟問及智者大師之教觀,並再三叮囑含光他日若重到印土,務將智者之著作翻為梵文給他們受持。荊溪大師聽罷,深為天台教化竟能遠播印土而感激動,遂決志畢生推動台宗教觀,精勤詳釋智者的三大部巨著而有《釋籤》、《妙樂》、《輔行》的出現,大師豐碩的著作,俾後世習天台義理者得覓門徑,堪稱為記主。

大師為使天台教學得以長存不墜,遂確立性具實相說為台宗的第一原理,並撰寫《金剛錍》一書將當時華嚴宗的真如隨緣說攝入天台教理中作出分別,藉以顯出天台實相論的超越地位,重振唐代天台宗風。

Go to Issue Menu5.

如來十號
文/賴靜涵

晚課的「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有:「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意義為何?就是佛的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不過,一般有11個。除了(1)如來與(2)應供(即音譯的「阿羅漢」)的意義96及97期已解釋過,餘則介紹如下:(3)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意即「正等正覺」,暸知一切的正法。(4)明行足(梵vidya-carana-sampanna),義為「知識實踐上的成就」,指佛的知見行業都是圓滿的。(5)善逝(梵sugata),義為「一代的大聖者」。(6)世間解(梵loka-vid),義為「明白世間一切的智慧」,即了知世間與出世間的道理。(7)無上士(梵anuttara),意為「再也沒有更好的」,指佛的成就在三界中至高無上。(8)調御丈夫(梵purusa-damya-sarathi),義為「教導方面的善巧能者」,指佛的教導以悲智為本,以種種方便教導修行者,令入佛道。(9)天人師(梵sasta devanam ca manusyanam),義為「屬於教導天神與人類的導師」指教導的對象遍及人天。(10)佛(梵buddha),義為「覺悟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11)世尊(梵bhagavan),義為「榮耀,值得尊敬,贊許的大聖者」,指佛具備眾德為世人所尊重恭敬。如來十號,或是佛的十大名號,除《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外,大多出現在大乘經典中,主要說明佛的功德圓滿。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金剛法會

日期:農曆每月初一及十五日
時間:上午9:30至中午12:0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誦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念佛晚會

日期:逢周日
時間:晚上7:00至8:3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及如淨法師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息災祈福冥陽兩利法會

日期:5月21日(三)
時間:晚上7:00(請於6時進場,無須門票)
地點:紅磡香港體育館
內容:誦《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
查詢:2574 9371

活動:報恩寶懺/瑜伽焰口法會

日期:5月24日及25日 上午9:00至下午4:00
主持:淨雄法師
地點:香港北角英皇道441-447號漢宮大廈3樓
查詢:2412 7808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