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梵宇琳宮
撰文/多跢

香港佛教雖說始肇於南北朝杯渡禪師,但其年代久遠,難說得上有甚麼佛化。據太虛大師於1935年在香港利園的演講,曾述及他五次來港的感覺。他在1910年第一次經過香港,覺得此地「星光燦爛如仙山」,但卻尋不到絲毫的佛化。十年後,他應覺一法師、陸逢仙、吳子芹等人的邀請,來到北角「名園」講經,作了佛法在香港啟肇的象徵。

香港早期佛教的發展脈胳是與先天道有關的。清末民初,大批前清廣東遺民如陳伯陶、賴際熙等南遷香江隱居,由於在政治上遇到波瀾壯闊的改變,他們有部分遂作先天道人,潛心學道之餘,創辦書樓,往來酬酢,令到本地道教蓬勃起來,致道堂、寶洞林立。民國初年,部分官員倡議「廟產興學」運動,令國內佛教僧侶亦紛紛向香港這個英屬之地遷來,其時具魄力的僧眾便到處覓地建寺,而部分道堂亦邀請大德講經說法,進而接受佛化而改成佛教道場,此是二、三十年代香港佛道互融的一個現象。

這一批道教人士,亦喜歡與佛教中人往來,如青山禪院陳春亭,他與高鶴年、真言宗的黎乙真等人均交往甚深,最後亦皈依佛教出家為僧,他們的身份雖變,但對原來所處的地方、所供奉的神祇卻保存下來以誌不忘舊恩,因此青山寺內有青雲觀、鹿湖精舍內有純陽殿,真言宗居士林有拜斗儀式,此實中國人重視報恩精神的一種充分展現。

時代愈變愈遠,上周在南蓮園池聽古琴家丁承運教授的專題演講,談到現代習中樂者往往循著西方音樂理論而出現重藝不重道的情況,變成彈琴技巧愈精,卻離開琴的真實境界愈遠。這與我們探討佛教發展亦如是,倘若我們對佛教事件的出現,忽略其背後的精神理念,單以現代人的觀念來理解,有時往往捕捉不到其真正所在。

 

 

撰文/高飛 圖片/小吉
大雄寶殿內的佛像手工精細而且氣勢十足

從沙田港鐵站遙望對面的排頭村小山丘,處處精舍靜室,一條短短的行人天橋通道,從車站延伸到山腰,將人流不絕、繁囂華麗的大型食肆商場,與清幽雅淨的修行地分隔開。 是相隔,也是相連,一如人間淨土,淨土不離人世間。最接近這條行人天橋的,是1915年由宏賢法師創立的「般若精舍」,是本港最早期的比丘尼道場之一。

本為先天道道場

香港最早期第一間佛教安老院

「般若精舍的前身叫作普靈洞〈又名寶靈洞〉, 原是先天道道場,於1915年大姑太,即宏賢法師與其堂妹二姑太所創立。據說她們最初是在歌賦街開始的,其後才在現址買地落腳。」年逾九十的傳敏法師娓娓道來。

雖然普靈洞開創之初,儒釋道三教並重,然而,在其當年大殿新落成,由鄉紳送贈的一對對聯中,卻可窺探其後轉為佛家道場的伏筆。

宏賢法師堂妹── 二姑太

般若精舍創辦人 宏賢法師

現任住持傳敏老法師

香港最早期第一間佛教安老院

虛雲老和尚的墨寶仍高懸在精舍之中

正門仍保有舊式的建築風格

普渡慈航溯本尋源歸佛境 靈通仙洞明心見性出生天

「30年代,本精舍祖師觀本老法師除長駐本道場講經說法外,並經常迎請佛教的高僧大德如虛雲老和尚、海仁老法師、顯慈、慈祥、寬如、寬榮、寬純、源慧、繼航、泉慧、愍生等大法師駐場講經說法。」當時普靈洞雖已成為佛教道場,卻仍保留道家名目,直到1948年受虛雲老和尚面喻,才正式改名為「般若精舍」。時至今日,我們還可以看到由虛雲老和尚親題的「般若精舍」及「大雄寶殿」等墨寶,鐫刻於精舍的建築之上。

開佛教安老服務先河

由普靈洞改名為般若精舍以後,比丘尼們除了每天潛心修行出世之法,還展開了入世的菩薩道。般若精舍在1955年,創辦了香港最早期第一間佛教安老院。當年,由胡文虎先生資助,經過兩年時間的籌備,在取得政府撥地後,協助般若精舍創辦了「佛教般若安老院」。

「最初是因為辦了安老院,覺得有需要找個註冊西醫來照顧院內的老人家。加上當時的醫療設施不足,居民如果要看病便要到鄉公所排隊,但那個醫生一星期只會來兩次左右,很多病人因為太多人輪候以致看不到醫生,於是宏賢老法師便請霍顯德醫生協助創辦慈光診所 , 為鄉民及院友服務 , 當時是1962年。」傳敏法師如是說。當年的安老院共收了113名年老無衣的老人家,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養死葬的全面服務。時至今日,般若安老院,繼續為社會上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完善的院舍醫療服務,令她們老有所依,安享頤年。

擁有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的法師

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比丘尼永明法師,也曾在般若精舍居住。這位比丘尼在中文大學主修哲學,曾經跟隨唐君毅先生修學。「那時候她在中文大學讀書,同時亦在星島集團上班當文職。當時她要找地方住,賈納夫先生說要找就近中文大學的地方,會比較方便 , 於是賈納夫讓永明來這兒暫住。結果她竟然在畢業前出了家,出家後才繼續完成學業。」傳敏法師笑著說出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藝術結晶

談話間,傳敏法師一邊帶領我們參觀精舍。一踏進大雄寶殿,立即被那製於1930年代的佛庵深深吸引著。整個佛庵沒有一處地方不是雕刻,手工的精細 , 讓人佩服與讚歎製作者的心思與手藝。即使你不是佛教徒,將它當成是一件藝術品來欣賞亦不為過。
離開大雄寶殿,法師引領我們到當年大德們講經說法的地方。這個殿堂建於1940年,但內裡所用的一磚一瓦幾乎全部完好無缺保留至今。地磚因人們的腳步而給磨滑了,但卻沒有因此而褪色。旁邊放著高僧大德們升座說法的法座,只要想起虛雲老和尚及一眾大德曾在此法座上,宣講大乘佛法,便不期然感覺到法座仍盛載著法喜!

除了大德們曾在這兒講經說教外,這個殿堂亦曾發生一件讓人難忘的事情。原來當年日戰時期,日本皇軍曾強佔此地作指揮中心,每天都在殿堂對開的空地發炮攻向巿區。「聽師父說,當年他們待本苑也算不錯,派人在苑外守著,不讓其他人進來。就算是日軍自己也不會隨便走到我們的大殿和僧舍,可能是因為他們也信佛吧。不過,軍人在殿外弄得地方污煙瘴氣,常發火炮,尼眾亦無能為力阻止,心裡很是難過。」

慈悲心

般若精舍座落在這個沙田的小山上,一直看著區內的轉變,其間亦發生過一些令人難忘的事情。「溫黛襲港的那一年,這區大水浸,樹上掛著很多待救的人。於是我們便弄些吃的給他們。」傳敏法師說。

沒有要求回報,只是一心的想著幫助別人,這就是慈悲心。


歲月留痕的大木魚

排頭坑清修勝地

位於沙田火車站旁的排頭坑,地勢高曠又清幽恬靜。一座小小的山丘,在十九世紀初期,聚集了許多佛道修行人士在此處建精舍、靜室作隱居修行,歷史較悠久的便有月溪法師的萬佛寺、寬純法師的菩提園、德儀法師的普明苑,尚有慧泉寺、道榮園、道合園及法成苑等。

 

地址:沙田排頭村297 號電話:2691 3041

 

Go to Issue Menu3.

虛雲老和尚的最後一小時
撰文/溫綺玲

最近有一因緣,認識了中國禪宗二祖禪寺住持紹雲老法師,老法師七十多歲,

樣子看來年輕十多歲,是虛雲老和尚最後收的一位出家弟子,當時虛老是117歲!

「我把我的名字、相片、資料寄給老和尚,說我想出家,老和尚回答我說:『要出家,便要快來。』就是那麼簡單做了老和尚的小徒。」

 「後來,有一位出家人走來問師父:『我去年要跟師父您出家,您說年紀太大,不收徒弟了,為甚麼今年收了紹雲呢?』師父告訴他:『我欠他的。』」

紹雲老和尚憶述逸事,嘴邊不期然掛著微笑。

紹雲老法師出家後,專事待奉虛老直至老和尚圓寂,視師父如親父,真難想像,虛老往生時,這位入室弟子如何面對?可有甚麼遺言留下給這位小徒兒呢?

「那是1959年9月12日 (應該是農曆),師父大概是一時四十五分圓寂,大家都沒有想像或感覺,師父即將離我們而去。中午12時,師父叫齊所有人到他的房間,我們都站在床前。」紹雲老和尚說來,仿如是昨日的事情。

虛雲老和尚對著床前的弟子,語重心長地說:「你們要好好保護我們出家人的納衣,是用生命換來的。」說完了有點兒神傷,轉身向內側睡,安祥而去。

紹雲老和尚看到我滿面疑惑,便解釋說:「1951年在中國佛協開會,有人提出討論是否需要改換僧服,僧人可自由選擇吃葷或吃素,甚至結婚也可以。師父大怒,斥責提出要改動的都是壞教徒,我們穿的僧服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不穿怎知道是僧人呢!中央下不了台,只好休會,請來周恩來總理定論,周總理再請毛主席定案,幾經爭取,最後還是維持現狀。」

能穿起僧服,真不簡單!

Go to Issue Menu4.

大慧宗杲
撰文/雲影

宗杲(1089~1163)是宋代臨濟宗的僧人,他創立了後人所稱謂的「看話禪」。

依張浚所撰《大慧普覺禪師塔銘》的記載,宗杲十七歲在東山慧雲寺之慧齊門下出家並受具足戒,之後他先後參訪了曹洞宗洞山微禪師、寶峰山湛堂文准禪師、圓悟克勤禪師等。宗杲在准禪師處住了六年,思想上深受其影響。十年後,圓悟克勤受詔主持京都天甯寺,宗杲來向他學禪。宗杲憑籍多年參學的功底,當下徹悟,圓悟也終於覓到可以振興臨濟正宗的人,於是圓悟將自己所著《臨濟正宗說》付囑宗杲,令掌記室,並讓宗杲分座訓徒。沒有多長時間,宗杲名振京師。靖康元年(1126),承相呂舜徒奏賜紫衣,並得「佛日大師」之賜號。紹興七年(1137),應丞相張浚之請,住持徑山能仁寺,宗風大振。

可是就在這時,金兵南侵,趙宋朝廷處於風雨飄搖的多事之秋。朝廷內部主戰派與主和派門爭甚為激烈。紹興十一年,主戰派侍郎張九成至能仁寺從師習禪,偶論議朝政。當時秦檜大權在握,竭力斬除異己,宗杲禪師亦不得倖免,被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陽),其間集錄古尊宿之機語及與門徒間商量討論之語錄公案,輯成「正法眼藏」六卷。後來又被貶遷到梅州(今廣東梅州),然宗杲禪師能以平常心自處,化度當地居民。紹興二十五年(1155)遇赦,二十八年奉敕住徑山,道俗慕歸如舊,宗杲又開傳其禪法。晚年,孝宗歸依,並賜號「大慧禪師」,所以後人稱他為「大慧宗杲」。

宗杲的禪法被稱為「看話禪」,這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參悟方式,即以考察公案、話頭而求開悟之禪法,與當時宏智正覺所傳的「默照禪」相輝映。所謂「看話」,指的是參究「話頭」,而所謂「話頭」是指禪宗公案中禪師的答話,如「狗子無佛性話」和「庭前柏樹子」等。其中「狗子無佛性話」在《大慧語錄》中出現得最多,也最能反映其禪法的風格。不過趙州禪師與學人的問答,不是在探討教義,而是在展示禪道。問者並不是不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答者也不是不知道正確答案,但雙方並不是在經教的範圍內去疑解惑,而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下露出禪機、覓得禪機。

Go to Issue Menu5.

比丘尼
文/賴靜涵

「比丘尼」就是女性的師父,為甚麼呢?這和「比丘」這個名詞有關。「比丘」這個名詞是從梵語 bhiksu與巴利語 bhikkhu 所音譯。此名最早可見於東漢安世高所翻譯經典(如《佛說人本欲生經》),後世又有其他譯法,如苾芻、苾篘、備芻、比呼等等,但以「比丘」最為廣用。這個名詞在梵文有兩個意思:(1)在印度凡屬以行乞為生的宗教修行者均為「比丘」,甚至是婆羅門教制下生涯的四大階段之一。(2)佛教則是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一般在中國佛教稱為「師父」。「比丘尼」則為乃梵語 bhiksuni音譯,義為「女性比丘」,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不論是比丘或是比丘尼,其精神是來自放下家累的小我,成就專心修道,奉獻宗教為務的大我,因此必須受戒,修持教法,常見者為比丘的二百五十戒,與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所以都是令人崇仰的宗教家。也因此,佛典對此有特別的解釋,《大智度論‧卷三》提到佛教有五種比丘:(一)乞士「行乞食以清淨自活者」,(二)破煩惱,(三)出家人,(四)淨持戒,(五)怖魔。從這裡可看出佛教的「比丘」有著寬廣而務實的意義,比丘尼也是如此。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佛學講座

每周六 下午1﹕45(共八講)
講題﹕《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講者﹕傳賢法師
開課日期﹕2008年3月15日

念佛晚會

逢周日 晚上7﹕00至8﹕3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如淨法師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釋迦佛涅槃日法會

主持:淨雄法師
日期﹕3月22日(六)上午11﹕00至12﹕00
地點﹕荃灣芙蓉山新村路10號福慧寺
查詢﹕2490 8676

活動﹕佛學講座:緣起性空

主持:智耀法師
日期﹕3月22日及29日(六)晚上7﹕30至9﹕00
地點﹕九龍界限街144號三樓佛教青年協會
查詢﹕2336 04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